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盐税每年可以为国库带来大笔收入,那么清朝时期的加盐到底有多高

众妙之门 2023-07-04 23:12:34

盐税每年可以为国库带来大笔收入,那么清朝时期的加盐到底有多高

清朝盐价有多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朝的时候,食盐价格不仅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影响朝廷的国库收入。跟很多朝代做法相同,清朝将食盐划归官府专卖。 盐税每年可以为国库带来大笔收入。

《清史稿.食盐盐法》记载:“乾隆十八年,计七百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一两有奇。光绪末,合课婺计共两千四百万有奇。宣统三年,度支部豫算,盐课收入约四千九百万有奇。”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清朝盐税收入占国库收入的比例。

盐价高低是否影响普通人日常需求,并非朝廷主要考虑范围,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盐价会不会影响国库收入。清朝的时候,盐需要走完制作、流通、销售,最后到百姓手中。官府并没有全程介入,他们主要跟盐商合作。

盐商卖盐时,需要缴纳引税,从官府手里拿到盐引。这是清朝卖盐的凭证,盐商拿到盐引后,到指定地点买盐销售。整个过程,清朝只需坐收引钱即可。这种被称为“官督商销”。

当然,清朝也有其他贩盐的办法,比如官府运输,盐商销售,或者盐商运输,百姓销售。这些办法都没有长久推行,只有“官督商销”是主流,且使用时间最长。

在这个体系中,盐商看似赚钱,实际完全没有保障。他们完全依赖于官府,如果官府朝他们拿钱,盐商也只能乖乖拿出。清朝又不断加重盐税,雍正以后,每次遇到军需、庆典、营建等,都让盐商掏钱。

乾隆南巡时,内务府让江淮盐商出钱,博得皇室节俭的美名。但是,盐商给朝廷之间属于共生关系。朝廷既然需要盐商,就不可能把他们逼死。

起初准许他们加价,后来又允许他们加耗,官吏勒索成风,盐价疯涨。换句话说,官府、盐商的负担,最后都加在普通百姓身上。

官盐价格高,百姓需要盐,两种力量推动下,私盐泛滥成为必然。清朝各地都有私盐贩卖。一些私盐贩靠着财力,甚至纠结武装,跟朝廷对抗。

实际上,清朝处置私盐贩卖极为严厉。按清朝规定,私盐贩卖跟私铸银钱同罪,都被列为钦犯。买私盐的人也要受到严惩。

可是,私盐有它的市场需求,一直屡禁不止。雍正让李卫到云南、浙江任职,都是处理盐务。因为李卫敢跟私盐贩和地方豪强掰手腕,为朝廷争取利益。

可是,打击私盐,并不能解决官盐价格过高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平衡问题。对朝廷来说,官盐价格过高,同样不利,这会造成官盐滞销,影响盐商资金周转,不利于朝廷征税。

清朝档案记载,乾隆中期开始,官盐滞销问题开始出现。嘉庆、道光年间,都有地方那个官员上奏官盐官盐滞销问题。

朝廷需要进行盐务改革,保障自己利益。雍正时期,全国产盐地基本都在变革。以福建为例,当时清朝推行的盐务改革中,包括废除盐商垄断,打压官吏腐败,提高国家盐税收入。这项改革让盐价降低许多。

当时除偏僻地区道路不便运输外,福建沿海地区盐价均有下降。根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记载

“从前买食盐时,沿海近场各县每盐一斤卖钱四五文至六七文不等,盐少时亦卖有十五六文者。今革除商人后,沿海近场各县俱系小民肩挑散卖,场盐广出,时每盐一斤止卖二文半或三文半不止不等,较之从前实为大贱。”

但是,盐价跟太多人利益捆绑太深,导致清朝盐务改革大多短期有效,长期失效。盐价经过层层加码,仍由百姓承担,居高不下。清朝史料记载,当时很多百姓因为盐价过高,选择"坚忍淡食”,“数个月不知盐味者”。

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曾在江淮地区推行盐务改革。除了搞促销,打击官吏腐败,裁减盐运手续外,陶澍推行的变革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要缴纳一定的课税,就可以销盐,不论资本多少,都可以申请。

这个做法,节省过去很多盐务中不必要的环节,成本降低,盐价降低。陶澍推行盐务改革后的盐称为“票盐”。

很多私盐贩开始转向贩卖官盐。毕竟卖私盐是犯法的事情。很多老百姓看到官盐价格降低后,也选择购买官盐。

官盐质量比私盐好,价格差不多在同一水平。票盐为很多农民提供生计,既可以吃得起盐,也能靠盐谋生。当时江苏海州遭遇灾荒,就是靠着票盐,才熬过灾年。

所以,在陶澍去世后,很多百姓对他依然十分惦念。可陶澍的改革依然没有成功。因为很少有官员愿意为了老百姓的盐价,掏出自己的腰包,推广类似的改革。所以,整个清朝历史,盐价基本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清朝盐业制度已十分完善,四川私盐泛滥却愈加愈烈,什么原因?

食盐在人类食物历史上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调味品,任何调味品都可以没有,只有食盐不可以。

盐业制度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不仅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致的修改,还扩充了一些以前未曾出现过的问题解决方法。几乎对私盐的发展进行了最严厉的遏制。

但是,四川地区的私盐泛滥程度却是愈加愈烈,清朝盐业制度明明在不断完善优化,为何还是无法阻止四川地区私盐泛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 太平战乱期间,官府默认私盐合法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一件事情开头,再继续就是不难的,四川私盐开始的机遇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饱受战乱之苦的地区人民,尤其是四川地区的人民,毕竟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地离那里很近,所以他们很难能够拿到官盐。

但是食盐又是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一味调味,因此清朝政府默认四川私盐的发展是合法的,所以我认为这一次清朝政府对于四川私盐开始泛滥的默认合法给了以后四川地区私盐泛滥的一次机会。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四川已经存在一些私盐发展。

自古以来,随着官盐的发展,私盐就是如影随形,只是泛滥或者不泛滥的问题,而给了四川私盐开始泛滥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太平天国运动的气势之大,直接将湖南湖北两地的食盐供给路线给切断了。

官盐输送不过来,所以不得已才求助了私盐。而四川是当时全国知名食盐产出地,所以湖南湖北的食盐开始由四川供给,有了需求,就会促进食盐开采的技术进步,生产率大大提高,四川盐业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时期.

而突如其来的巨大市场,正好使得管理四川盐业的价格制度开始失灵,由于供给量的激烈增长,政府迫不得已默认私盐的合法性,就造成了私盐盐贩们有了巨大的热情,纷纷开始贩卖私盐,因而掀起了一场巨大的私盐泛滥狂潮。

这种狂潮的波及范围之广也成为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政府开始治理四川私盐泛滥的一个碍眼的绊脚石。四川私盐泛滥得如火如荼,而这时候太平天国运动逐渐被压制之后,这场泛滥狂潮仍然没有结束,并且四川私盐盐贩们开始了与淮盐盐贩们一场长达三年之久的争夺战争。

在竞争中,降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四川私盐盐贩们基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获得食盐的成本降低后,定价也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这样一来,淮盐盐贩的优势就没有了,更多的人会选择四川的私盐供给,这也给四川私盐泛滥提供了大量的需求.

另外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好还给四川私盐打响了名号,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四川私盐的质量和价格的优势,扩大了四川私盐泛滥的渠道。战乱的影响下,切断了官府的食盐供给体系,给了四川私盐一次非常优秀的机遇。

而四川私盐盐贩们也抓住了这一次机会,大肆发展食盐生产,给以后政府治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并且在四川私盐盐贩和淮盐的竞争中,更多的人们了解到四川私盐可能是清朝政府默认是合法的。

再加上四川私盐的质量优秀,价格低廉,更多的人开始选择购买四川私盐,给四川私盐泛滥提供了大量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太平战乱的影响下,导致政府承认四川私盐的合法性,给了四川私盐开始泛滥的一个巨大漏洞。

2、 官盐定价太高,四川私盐广受欢迎

食盐的重要地位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了,而政府也意识到食盐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据了非常大的分量,并且盐业的利润也是非常可观,这才会有官府将盐业发展收归国有的情况,但是收归国有就一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要纳税。

纳税后的官盐价格比起私盐来,那可高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我认为官盐作为有税收的一方,价格确实不占优势,正巧给了四川低价私盐泛滥的基础。清朝的时候,虽然国家看起来还是很富裕的,但如果找不到新的财政支撑源头,国库是撑不了多久的。

所以食盐的税收收入就成为了支撑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但凡开始进行纳税的事物,价格都是要翻上一番的,很多家庭都买不起定价如此之高的官盐,常常买一份的官盐可以买两份私盐.

在四川私盐还没有大规模泛滥的时候,很多百姓都会选择淡食,以减少对食盐的需求,但这种方法也是支撑不了多久,身体对食盐的需要会促使着百姓去寻求能够替代一部分官盐的私盐。

虽然知道购买私盐是违法的,但是官盐高昂的价格让这些百姓望而却步,只能冒着风险购买私盐,而这时四川私盐曾经被官府承认是合法的时候,很多百姓就会选择购买私盐,有如此大量的需求,四川私盐怎么会不泛滥呢?

上面说到,因为突然激增的需求量使得四川食盐生产率开始大幅度增长,所以当政府开始治理四川泛滥问题的时候,这种高生产率仍然在带给四川盐贩大量的食盐,而作为官盐,价格太高,卖不出去,四川盐贩们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其中一部分的人成为私盐盐贩,给平民百姓提供一些平价便宜的食盐,也好贴补家用,四川地区有大量的食盐供给,正好也给需求量更大的百姓们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便宜的那一种,清代百姓也不例外,在对食盐有巨大需求的情况下,自然会挑着便宜的买,所以我认为四川私盐价格低廉,比起价格高昂的官盐,私盐更受百姓欢迎,百姓们更愿意购买便宜的私盐,这也是四川私盐能够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四川地形复杂,盐业制度难以实践彻底

清朝统治者面对四川盐业大肆泛滥的情况,制定了一套制度,俺就是盐业保甲制,初心是希望十人一组的队伍,由组长每日清点食盐供给量,这样确实是可以克制私盐的泛滥,但是四川地形太过复杂,这样的理想化制度根本落实不了。

所以我认为,清政府的盐业制度对其他地区是有效的,但是对四川地区的私盐泛滥治理效果是非常有限的,面对四川复杂的地形,频繁的地震灾害,再好的盐业制度也难以落到实处,也就解决不了四川私盐泛滥的问题。

四川地形非常复杂,有山有林,各家各户相隔的距离也是不一定的,有的远,有的近,而且有时候可能要翻过几座山才可以找到那一户人家,组长的工作量就非常大,所以在这个制度最开始时候,组长们还是比较认真的每家每户排查,进行认真的上报。

但是到了后期,逐渐摸清每家每户盐井的开采规律后,组长们便不会到每家每户进行实地的检查了,就会造成有些人家会多出来一些食盐,而这些食盐就作为私盐进行流通了,增加了私盐的流通量,四川私盐泛滥就是一定的。

四川地形的复杂也影响到了盐井的数量,因为四川处于一个地震带上,就会经常发生盐井坍塌的情况,而那户负责这个盐井的人家就可以向管理的官员进行禀报换一口新的盐井。

这个制度最初是为了保护那些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盐户,但是发展到后来,很多官员也不去检查一下这个盐井是否如盐户说的那样不能使用了,就糊里糊涂的草草的批准了,这就导致了一些还具有生产力的盐井被私盐盐贩们找到,进而加以利用。

地形复杂的四川,使得很多官员都不愿意去真正将盐业制度落实到实处,给了很多人钻空子的机会,盐户会自己私藏一些食盐,没报废却被遗弃的盐井也会被一些有心的私盐盐贩找到。

这大大提高了私盐的供给量,私盐有了足够的供给量,泛滥开来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所以我认为因为四川复杂的地形,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得四川地区的盐业制度落实不到实处,给私盐盐贩们提供了非常多的私盐来源,给私盐泛滥提供了基础。

4、 结语

太平天国的战乱,给了四川私盐开始泛滥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政府默认四川私盐的合法,所以在战乱平息后,四川私盐跟淮盐的战争也就打响了,而这场战争,给四川私盐带来了更大的名号,更多的人知道了四川私盐优质且价格低,就成为大部分百姓的选择。

另外,官盐因为要纳税,定价很高,是平常百姓吃不起的,但又不得不吃,就只能冒着危险购买私盐,四川私盐的需求量也就非常大了,随之而来的是因为四川复杂的地形。

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盐业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很多食盐被作为私盐进行流通,提高了私盐的供给量,所以即使是在清朝完善的盐业制度面前,四川私盐仍然可以泛滥。

为什么要古代征收盐税,而现在却不收了?

当时盐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朝廷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政府实行盐铁官营。现在盐虽仍是生活必需品,但由于提炼加工的技术发展了,所需成本并不像以前一样高,也不是作为现代政府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不必征收盐税。

盐铁官营
春秋名相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官山海”,大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的盐铁专卖政策,它使齐国迅速致富,成就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不过,尽管管仲倍受后人推崇,他死后的数百年里,除锐意变法的商鞅外,却很少有人效仿他的强国之策。直到汉武帝时期,朝廷因连年征讨匈奴,中央财政日渐空虚,而民间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这才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
所谓“盐铁官营”,就是将冶铁、煮盐的经营权全部收归中央政府。就盐业官营而言,盐商们只有得到政府的特许,才能以交纳重税为条件获得经营权。
盐政管理
从汉开始的历朝历代,无不强调盐在国民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汉书?食货志》称盐为“食者之将,人人仰给”;《魏书?食货》称:“盐者,国之大宝”;《新唐书?食货志》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元史?食货二》称:“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
因此,历朝历代都很重视盐政管理。历史上实施盐政管理的最高衙门,汉代为大司农。唐代先为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后专设盐铁使。宋代权归太尉府。元代的盐政最高管理机构是中央政府中书省。明、清两代,则均类属于尚书省的户部衙门。
各个朝代地方盐政管理官员,均按产区设置,汉代叫盐官。唐代前期,与中央主管名称基本一致,叫盐铁转运使,后期改称盐铁使。元、明、清三代大体都叫“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盐运司”。盐城盐务在元、明、清三代类均属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管辖。
各朝代基层盐官,汉即称为盐官,唐为盐池盐井监,宋为盐仓监,元、明、清三代在各大盐场设盐课司。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具体是什么意思?

古语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话的原意,不是说古代官员如何贪婪,而是讲古代官员捞钱的办法太多,即使是“清廉”的知府,三年下来也会有十万两银子的灰色收入。

清:做官廉洁。讽刺标榜廉洁的官员,实际上也在大肆榨取民脂民膏。

出处:《儒林外史》八:“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确了。”’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同知则为唯一的副市长。

扩展资料

清代官吏俸禄以岁俸为名,发给银两,自一品到九品至未入流,共分10个等级。一品最高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从九品及未入流只有31两。

知府一般为四品官,一年也就105两,三年也就315两,十万两雪花银,自然来源于灰色收入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3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