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商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这个习俗,才是中原诸国将秦人视为禽兽,并不愿与之来往的根本,当然,既然称之为习俗,那自然由来已久,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的。
一:习俗产生的原因。
这一习俗产生的原因,就与秦的由来有关了,秦自前898年,善于养马的嬴非子在甘肃清水一带立国,此后基本上一直承担大周西部藩屏的任务,自立国以后,就同周边西戎部族争斗不休,秦统一天下以前,这种斗争或大或小,或间歇或连续,或如火如荼,或死灰复燃,基本上就没停止过。
双方打了数百年交道,有冲突,也会有融合,当中原诸国以“礼”来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时候,秦呢,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接受了西戎部族的生活方式,并将其融到自己骨子当中,这种说出来很丢人的习俗即由此而来,并且,甚至到秦昭襄王的时候,还盛行于宫廷之中。
二:丢人的习俗
前359年,秦孝公向全天下发布招贤令,除了回顾光荣的历史,探讨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公开向天下宣称:“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谁能帮秦国强大,我就保他终身富贵。从中可以看出,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心思得有多么迫切,在魏国始终不如意的商鞅即由此而来。
当然,那时候他还不叫商鞅,而是叫卫鞅,或者公孙鞅,到秦国之后,商鞅惊讶的发现, 秦国与中原完全不同 ,居然有这么丢人的习俗,即:“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秦居然跟戎狄一样,老大的岁数,父子兄弟还住在一个房子里。有人说了,父子兄弟都是男人,住在一个房子里又能怎地。小的时候自然没什么问题,成人之后,娶了媳妇呢?
成了很明显的男女混居,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是很让人头疼的。
那么,商鞅会怎么办呢。
三:商鞅的办法
一个由来已久的习俗,含蓄点,是男女无别,直白点,非常尴尬。秦自秦穆公之后,就努力向东发展,试图融入中原主流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而成为主流,文化方面必须做出改变,否则,鸡同鸭讲,鸡未必看得起鸭子,大家肯定玩不到一起。
文化方面的改变,就得从纠正这种习俗,树立健康的家庭观,伦理观做起了。这种纠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春风化雨似的教育方式肯定不行,或者见效太慢 ,最好的办法,就是“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以法令的方式强制老百姓改变,到底怎么强制?两条:
1:令民父子,兄弟同室息者为禁;2: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明文规定,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否则,赋税加倍。
以强权拆散大家庭,赶紧让老百姓分家,将之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接下来,就面向全国,大力宣传“男女有别”的伦理观念,让老百姓知道,那么做是很羞耻的。
这就是商鞅变法中, “令民为什五”,将老百姓分成5到10人的小单位的由来,这种做法,一方面是拆散宗族联系,加强官府对地方的管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纠正这种很丢人的习俗,那么,结果如何呢?
四:移风易俗非常难
有一定效果,但对一个延续数百年的习俗,想要彻底纠正过来,非常难,一方面,与这种根深蒂固的“同室而居”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执法的力度有关。
人们常说秦法严苛,但事实上,秦法有时候也是很宽松的,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载过类似的案列,上面只说男子成年以后还不分家,做法是错误的,但并没有如何惩罚的记载。
连男子成年以后必须分家都不能完全做到,那相应的理念,即男女有别的理念,自然不会被人当回事。
商鞅前359年变法,到了五、六十年后的秦昭襄王时期,民间怎么样不知道,上层,还非常混乱,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即有名的芈月芈八子:“与义渠王乱,生二子。”
除此之外,还“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死也要把情人带走,而且还说得那么明目张胆,“男女有别”贯彻得怎么样,已经可想而知。
正因为如此,才有秦始皇母亲赵姬先后与吕不韦、嫪毐二人恩爱,并且生下孩子的事情。
当然,那时候秦已彻底融入主流,秦始皇接受了一些中原文化,思想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才对赵姬的事反应那么强烈。
一个很丢人的习俗,商鞅变法之后,还上百年都改不了,也难怪荀子见过昭襄王后就非常担心的说:(秦)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什么意思?思想这么混乱,国运大约不会很长吧。荀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见仁见智了。
商鞅变法,历史上非常有名,因为他的变法让秦国强大了起来。正是他的变法图强,让秦国最终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549年的纷乱时代。秦孝公在位时期商鞅得到重用,使秦国逐步走向富强,但是秦孝公死后,对秦朝恩重如山的商鞅,为何立马被车裂而死?其中的原因值得细细品味。
秦孝公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国君,继位之后苦苦思索富国强兵的良策。曾下令如果谁能帮助我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我愿意与他共享天下。通过这个举动足以证明秦孝公求才若渴的急切。商鞅本是魏国人,因为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又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认为到秦国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来到秦国后,通过秦孝公非常宠幸的一个内臣景监的举荐,才见到秦孝公。
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给秦孝公谈皇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帝道,秦孝公听不见去;第二次给秦孝公谈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王道,秦孝公还是不感兴趣;第三次给秦孝公谈春秋五霸的霸道,秦孝公稍微有点兴趣;第四次给秦孝公谈的是强国之道,秦孝公听得很入神,听得很兴奋。感觉商鞅真是个治国良才,就封他为大良造主持秦国变法。
商鞅变法主要是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方面入手。政治制度方面:第一,商鞅把秦国的乡和邑合并成县,每个县的县令都是由国君直接任命。这个制度非常了得,就是以后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雏形。第二,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之前世卿世禄制,诸侯和卿大夫都是可以世袭的,实行官僚制后官吏不能世袭,是有国君通过选拔直接任命。第三,军功爵制,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战场立功取得爵位,官吏的选拔主要是通过军功爵制选拔,这样极大的激励了国民,形成秦国的虎狼之师。
第四,连坐法,一家犯罪十家都要受到牵连,如果不告奸、不揭发就会受到腰斩的处罚,如果藏匿罪犯就按投降罪论处。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第一,废除井田制,扩大老百姓的耕种土地,是老百姓的劳动力大大提升,第二,重奖耕织富国。通过商鞅的一系列改革,使秦国从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也为秦国最后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商鞅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分给了他土地,兑现了当初的诺言。
商鞅变法面临很多阻力,阻力最大的就是秦国的贵族。有次太子犯了法,商鞅变法的原则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碍于太子是储君,就变通了下,让太子的两位师傅替太子受罚,一个受到了刑罚,一个被施以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四年后太子又犯罪,他的这个老师公子虔被施以劓刑,就是把鼻子给割了。
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立马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仓皇出逃,来到一家旅店,因为没有带证件,店家不让他住店,店家对商鞅说:商君规定没有证件是不能住店的,私自留宿要受到连带受到处罚,商鞅这时候仰天长叹说了一句:变法变到这种程度我真没想到。最后商鞅被抓,受到了秦国最严厉的酷刑五马分尸,车裂而死。
商鞅的一生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谋国不谋身。他的变法成就了秦国,却也害了自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刑罚太过于苛刻和严厉。太过于不近人情、人性。废除世卿世禄制,得罪了秦朝的贵族,致使自己被人诬告谋反时,当朝没有一个替商鞅说话的人。太子犯罪,对太子的老师施以割鼻子的酷刑。犯罪应当受到处罚但是割鼻子,这种处罚做的太过分,为人过于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为人刻薄,丧失人性。连带罪也是太过于严苛。
商鞅变法时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成年后,儿子必须外出打拼,否则家里有两名成年男子的,便征收双倍赋税。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商鞅之所以推行这种政策,是基于秦国当时积贫积弱的国情,设计出的一套“战时”政策。
秦穆公时期,秦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强国,可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没跟上节奏,被魏国给捶了。
秦国先是丢了河西之地,被压制在关中地区,后来五十万秦军败给五万魏武卒,又差点被吴起一波带走。
秦孝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求贤令把商鞅吸引过来了。
在商鞅看来,秦国紧要的问题有三点:
1、穷,没钱没粮;
2、人少,没有劳动力,也缺少人才;
3、战斗力差。
商鞅想解决前面两个问题,只有两种思路:1、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2、增加人口。
在变法前期,商鞅通过让百姓分家的方式,增加人口户数,鼓励百姓多开垦荒地。
这种思路,符合秦国当时人口少、荒地多的局面,只有让百姓分家,才能激发他们为了生存,主动开垦土地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商鞅实行的土地私有制制度能够实行下去。
还有一则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赋税问题。
秦国的赋税,有三种名目:
一、按田地数量收田租;
二、收马匹所需的饲料税;
三、口税,也就是人头税。
如果一家五口不分家,朝廷能够得到的赋税变少了很多,这一家五口能够在百亩田地上生存出的粮食,也远远低于分家之后的产量。
所以,从赋税、增产粮食、增加耕地面积的角度来谈,商鞅的政策有利于解决秦国所面临的麻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1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楚成王是什么下场他为什么要上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