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到底有多恐怖,首都几乎死去四分之一人口

众妙之门 2023-07-04 17:08:27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到底有多恐怖,首都几乎死去四分之一人口

你真的了解明末大鼠疫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提到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人们往往会评价他道:“有道无福”,他虽然继位后勤勉图治,但在位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严重的天灾使得朝廷束手无策。百姓忍无可忍,终于在李自成的带领下起兵反明,崇祯帝落得个吊死煤山的结局。在各种各样的天灾中,崇祯帝继位之初的鼠疫可谓骇人。那么,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难到底有多恐怖呢?

其实,从明朝中后期,大约是万历年间开始,华北地区的气候就开始发生异变,出现了全国性的少雨现象,受此影响,旱灾逐渐变得频繁。光是万历年间就曾经三次爆发大型旱灾,灾难中死去的动物、百姓尸体导致了瘟疫和疾病的传播。

其次,随着明朝中后期,原有耕地已经满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于是很多的人口北迁到原本属于游牧民族的草原上开垦土地,南北的频繁交流也使得许多原本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老鼠作为外来物种入侵了南方的田地,这为日后的大鼠疫埋下了伏笔。

而鼠疫之所以爆发,则是因为随着旱灾的肆虐,老鼠为了找寻食物而四处流窜,其中一大部分都涌向了人类的聚集地。引发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杆菌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转移到了人类体内,而因旱灾而被迫流亡的人们便携带着这一危险细菌四处奔波,将其扩散到更广更远的地方。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鼠疫杆菌。为什么它能够在明末肆无忌惮传播呢?鼠疫杆菌能够引发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等疫症,在明末的医疗条件下,基本是无法医治的,根据现代科研结果,感染腺鼠疫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而肺鼠疫的感染者死亡率更是达到惊人的接近百分之百。

再加上人类对于鼠疫杆菌没有天然的免疫力,所以鼠疫一旦出现,就很容易感染,可以说,在鼠疫面前,人类极少能有抵抗能力。明末的旱灾使得老鼠们缺少食物,身体自然个个虚弱,鼠疫杆菌趁虚而入,很快数量庞大的老鼠种群都携带了细菌,通过和人类的接触,甚至饥不择食的人类将感染后的老鼠吃下去等等行为,都使得鼠疫的传播速度大增。

鼠疫最早爆发于山西,万历八年(1580),先是在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而后在距离不远的潞安府,其治所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也“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除了这两地,鼠疫还在山西的太原、忻州等多地大肆传播,并且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崇祯七年(1634)至八年(1635),今天山西吕梁的兴县,当地百姓为了躲避鼠疫而尽数逃散,使得兴县几乎成为一座空城,而逃走的百姓其实许多都已经感染,于是鼠疫杆菌又借此渡过黄河,来到陕西。

崇祯九年(1636),陕西榆林府爆发鼠疫,随后是延安府,随着崇祯十三年(1640)的鼠疫东扩,位于今邢台市的顺德府、位于今河间市的河间府、今大名县的大名府三府也都出现大疫。

一年后,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被誉为“明末文天祥”的名臣左懋第在其上疏中写道:“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这一年,鼠疫正式“进京”,关于京城的资料记载称:“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此时患者大多有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所以可以推测这时流行的是死亡率四分之三的腺鼠疫。

崇祯十六年(1643),腺鼠疫变异为死亡率接近百分百的肺鼠疫,明末史学家夏燮在其《明通鉴》中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据称这时京师的死亡人数日以万计,惨象至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等李自成进京时,北京已然“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

根据不完全统计,死于明末鼠疫者多达千万,首都北京几乎死去四分之一人口,现在许多学者认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包括鼠疫在内的天灾、饥荒等等非战争因素。明末的大鼠疫危害之大、影响之深,实在是抹不去的记忆。

古代疫情最严重的一次

明末大瘟疫。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人口锐减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朝末年关内各省全部人口大约是1亿人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北京人有四分之一被鼠疫夺去生命,20万人命赴黄泉。

时人记载崇祯16年“疙瘩病”“羊毛瘟”盛行,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两月,死者数百万。[2]而据曹树基估计,明末的崇祯年间,死于鼠疫流行核心区即山西、直隶、河南三省北部的疫死人口,要占到这三个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根据外国学者估算,明末经过持续的干旱,蝗虫,鼠疫,天花和饥荒造成全国损失了40%的人口,整个国家元气大伤。就是到1651年,清朝顺治8年,全国也仅有1036万壮年男丁,全部人口在6000万左右。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明朝末年,风云突变,崇祯在位期间勤政、简朴、有理想、有抱负,他想以一国之君的名义,力揽狂澜,支撑起大明的江山,可是这只是一场空想,当时大明的体制已经腐朽不已,政治已黑暗无比,崇祯能做的只是干着急。


那么当时的崇祯皇帝究竟有多难,其实很难,不仅内忧外患,而且天灾不断,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牢牢把持朝政,这是内忧,悄然崛起的后金政权不断冲击大明脆弱的边防,这是外患,而风不调雨不顺连年干旱,这是天灾。


影视中的崇祯


除此之外,还有罪不容忽视的农民起义,尤其是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那更是声势浩大,这四方面,让崇祯茶饭不思,他花了大力气与东林党集团做斗争,但结果却没有结果,崇祯很无奈,但是他被命运选择了当作亡国之君,他无法推脱。


崇祯是一个好皇帝,但却生不逢时,所以他恨,他恨自己的臣子无能,他走投无路之时,只能自缢,不过在自缢前,他曾回顾自己的一生,是满怀遗憾的,他曾呐喊: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或许是崇祯不甘心,但却也道出了当时的他,已经无力扭转乾坤。


天灾,明末险象环生。

上文飞鱼已经提到,崇祯的明朝所面临的危局,那么究竟当时的天灾有哪些呢,第一是大旱,第二是鼠疫,明朝末年旱灾频发,仅万历期间就发生过三次有历史记载的大旱灾。


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旱灾很可怕,因为这意味着颗粒无收,不过更严重的是,每一次旱灾都会引发过鼠疫,而崇祯十四年的华北地区发生的那场大旱,更是历时四年之久,四年大旱,诱发的结果是什么,毫无疑问,当时已饿殍遍野。


古代难民进行迁徙(模拟图)


说到这,不少人认为,百姓应该有余粮啊,慢慢撑着应该不至于那么惨吧,其实不然,因为李自成起义了,他带领的大军需要粮食作为支撑,于是李自成所到一处,百姓的余粮就会被洗劫,然后这些百姓,又不得不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大军。


就这样李自成的军队越来越庞大,所需要的粮食也越来越多,连年干旱,谁家又有多少余粮,于是难民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一切能吃的,难民都不会放过,包括和难民一起逃难的老鼠,就这样鼠疫在难民中悄无声息的蔓延开了。


鼠疫,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崇祯统治时期,鼠疫一直就没有消停过,不过前面几次天灾诱发的鼠疫,还能控制的住,毕竟是小范围的,但是随着李自成大军的移动和难民的逃荒,鼠疫开始四处扩散,并且呈现出了无法抑制的景象,究竟当时的鼠疫有多可怕,我们来看几处记载。


《怀来县志》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闯贼入怀来,十六日移营东去,是年凡贼所经地方,皆大疫,不经者不疫,这是说明了李自成这支起义军,其实也是鼠疫的传播者,而明朝都城里的鼠疫,其实也是李自成带过去的。


影视中的闯王李自成


《明通鉴》: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这是这场瘟疫带来的后果,死者不计其数,十室九空,甚至有些家户,因为感染鼠疫全部死亡,连收敛尸体都没人。


这够了吗,当然还不够,因为还没有指出确切的死亡人数,《崇祯实录》又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这就是说当时明朝的京城,每天死去的人,多达上万,这只是明朝的都城,那么地方上因为鼠疫死亡,没有被记录的死亡人数,究竟会有多少呢,飞鱼不敢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6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