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怎么赚走欧洲一半的收入的,究竟靠的是什么技术呢

以史为鉴 2023-07-04 16:45:33

唐朝怎么赚走欧洲一半的收入的,究竟靠的是什么技术呢

唐朝怎么赚走欧洲一半的收入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唐朝时期其实是后人对于唐朝的赞美之词,在唐高宗到唐宪宗时期,大约是公元650-820年,藩镇割据状态还没有完全形成,国泰民安,边疆地区稳定。这段期间大唐物产丰盈,到处一派盛世的景象。

在盛唐时期,中国有一项技术是领先于世界首位的,那就是中国的纺织技术。

那时候,杭州是中国纺织业的中心,聪明的中国人早就想到利用贝壳燃烧后的固体和草木灰在水中结合,用来漂洗纺织品。

除了杭州之外,其他各地丝绸也都有代表性的名品出现,比如河北的绫罗,江南的纱,彭越的缎,常州的绢,益州的锦。每一类都有二三十个品种。

唐朝的著名商人白居易,曾经在苏州做刺史期间,真正领略了苏州的丝绸,还作诗赞美。

唐朝的丝织品提花工艺已经非常考究,利用机器设备能提出比锦缎更加繁琐的花型和宽幅产品。薄如蝉翼,用来形容唐朝的丝织品恰如其分。这里边还有一个典故:传说一个波斯的商人来觐见大唐皇帝,他隔着衣服看到官员的胸前有一颗黑痣,于是说唐朝的衣服很薄,官员听后哈哈大笑,原来那个官员是穿了5层衣服。

汉朝时期,张骞在于匈奴交兵的过程中,见到了高鼻梁、蓝眼睛的大宛人,他们早就听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想建交。苦于交通不便利,正是张骞的眼界激发了汉武帝痛击匈奴的决心,在汉朝时期建立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朝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一番繁荣景象,唐代的丝绸之路主要特点也转变为海陆交替,伴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丝绸经过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至非洲大陆一直在延伸。

中西方文化的融化更加促进了丝绸业的发展,从花型和风格上也不断变化,影响到了世界各地。那时候中国的商人,用船只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运往欧洲。欧洲的史料有这样一句记载:欧洲的一大半收入都被那些来自东方的商人赚走了,他们的船只一靠岸,货品就被抢购一空。

唐朝能否抗衡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呢?

这是一个三千多字的长回答,我们将综合对比唐朝、蒙古、吐蕃三国的君主、将领、国家特征、军事潜力和战争态势,如果您对这种假设没兴趣,不看也罢!

我看了前面的回答,大家的视角都局限于唐和蒙古的对比,但别忘了,西南的高原上还趴着一头藏獒呢!

如果把吐蕃作为一个变量加进来,唐、蒙古、吐蕃的三国演义会更有趣。我们就来关公战秦琼的分析一下,这个有意思的假设。
既然是关公战秦琼,那就把最强的拿出来比划一下,元顺帝、唐哀帝还是在一边先凉快会儿吧,都是躺地上挨揍的货,轮不到您上场。

先有请三位当时的一哥,李世民、成吉思汗、松赞干布。

这三位君主都是各自王朝最强悍、最有进取心的王者,也都是一路荆棘、血山尸海中走出来的。

所以,不论是从掌控能力和对战场的理解来说,应该是不相上下、难分伯仲。

分别看看这三位的手下:
成吉思汗账下速不台、哲别、哲里麦、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再加上几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可谓猛将如云。

李世民手下的李靖、徐世绩(李绩)、侯君集、苏定方、裴行俭、契苾何力、李道宗,随便哪一个拿出来,也都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将。

史料上关于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将领记载比较少,但吐蕃当时正处于第一次疆域扩张期,仗肯定没少打,只是我们不清楚。

按时代来说,爆锤唐将薛仁贵、王孝杰的吐蕃军神论钦陵,还不到登场的时候,但既然成吉思汗都和李世民碰上了,算上他倒也无妨。其实,他老爸禄东赞(噶尔·东赞)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只不过我们对他主要的印象,都是《步辇图》里的文成公主求亲大使。

吐蕃重甲骑兵壁画

再说说三个国家各自的特点:
唐朝是一个农耕为主的国家,蒙古则是纯粹的草原游牧民族,这两点估计大家不会有什么异议。

但吐蕃的情况可能和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不太一样,吐蕃是一个农耕、游牧混合型的国家,既有大面积的农田,也有大面积的牧场。所以,吐蕃国内手工业水平,包括冶铁、制革等方面,虽然不及唐朝先进,但肯定比蒙古强很多。

从这角度上说,军队的武器装备质量应该是唐朝最优、吐蕃次之、蒙古最差。但考虑到成吉思汗所处的时代较晚,当时蒙古军队中已经有了成规模的重甲骑兵,其实三方在军事技术方面依旧是平手。

蒙古的轻骑和重骑

再来对比一下三国的用兵方略:
蒙古擅长千里奔袭、分割战场、重骑突破、追亡逐北,代表着最典型的游牧狼群战术。

吐蕃也差不多,自从平灭吐谷浑后,掌控青海草场,进可攻退可守,也擅长来去如风的大范围转移机动。

唐蕃大非川之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吐蕃军队在论钦陵的指挥下,用少量军队牵制疲惫唐军之余,瞬间便集重兵突袭唐军辎重,而后四野围合,终成大胜。

而在川西群山之间,唐蕃两国打的极为艰苦,拼死缠斗了百余年,反倒是唐军渐渐占了上风。由此可见,吐蕃军队长于野战,困于攻坚的特点。

唐朝重骑兵陶俑

最后,我们来说唐朝。
唐朝初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像农耕文明的朝代了。从军事表现上看,早期唐军最擅长居然是骑兵突击战术,初唐名将个个都是运动战的好手,尤其是托塔天王李靖同志。

纵观李靖一生的战绩,披坚执锐、攻取坚城从来都不是他的强项。刚出道时,主持平萧铣之战,就因为萧铣固守险塞,李靖迟迟不能得手,差点被李渊给剁了。

但之后在灭东突厥、平吐谷浑的战争中,李靖充分展示了他的战争艺术,全是千里奔袭,一击而定。

大概是李靖的战绩太过斐然,导致在他账下的大将李绩、侯君集、李道宗、苏定方全都学了个明白。之后在平灭西突厥、开拓西域的战争中,唐军每有大胜,无不是李靖骑兵奔袭战术的案例。

另外,唐朝初期并不缺马。

唐朝从贞观年起,就实行了“监牧制”,至唐高宗时,已有战马七十万六千匹。巨量的战马配以百战老兵,唐军的骑兵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由此看来,三个马上君主,带着一大群喜欢打运动战的名将,再加上所处时代最好的骑兵军队。这场草原盛会,不知道要迸裂怎样的血色之花。

唐明光铠

最后一个最不好对比的国家实力问题了。
我们说这三个帝国之间的对抗,指的是战略,而不是战役。

体量如此巨大的三个国家(吐蕃全盛时疆域也称扶摇万里),不会因为某场战役的败落,便会就此沉沦,除非是秦赵长平之战,这种双方拼尽全力对赌国运的战争。

蒙古实在是没和唐朝动过手不好对比,我们先来说比划过的。

唐蕃两国在二百年的交往史上,比划了一百九十多次。纵观整个战场态势,基本走出了一条初期双方僵持,中期唐朝躺地上挨揍(安史之乱后),后期再度僵持的曲线。

但需要注意是,唐朝即便受安史之乱影响,黄河流域彻底打烂,七八年间损失两千多万人口的情况下,仅靠江南、蜀地的税赋,凭借盐铁税制改革,依旧支撑了一百四十多年,并最终生生拖垮了吐蕃。因此,唐朝的战争潜力和国家动员能力,完胜吐蕃是毫无疑问的。

再来说蒙古,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实力应该远强于突厥。

虽然双方都是游牧民族,在军队组成和战法上难说孰优孰劣,但有一点蒙古帝国远超突厥,这就是蒙古帝国有成吉思汗。

说实话,游牧民族最强的武器不是快马弯刀,玩刀子这种事儿,哪个时代的游牧部落都玩儿的无比纯熟,游牧国家的核武器是团结!

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影响,游牧部落间的疏离几乎是天生的。而贫瘠的自然生态又让游牧民族地方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为孱弱,因此各部落之间互相劫掠,几乎个个都是血仇。

因此,中原汉民族国家对付北方游牧部落,最毒辣的计策不是不卖给你铁锅,而是离间,拉住一股势力一起揍另外一股势力。

唐朝用的就是这条毒计,先是与薛延陀结盟一起揍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随后,又联合薛延陀的小弟回纥(那时候还不叫回鹘),一起揍薛延陀。就这么纵横捭阖间,唐朝把北方最大的两个游牧势力都给弄没了。

成吉思汗可不是,东突厥、薛延陀可汗这种数量级的英雄。当他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竖起大纛时,所有蒙古部落的首领都拜服在他的脚下。

这才是蒙古帝国军队能够狂飙突进,征伐四方的根源,而不是蒙古军队的马有多好,刀有多快。

如果换成蒙古帝国和唐朝相遇,双方还真有一番较量的余地。当然了,唐朝刚建国的时候不能拿出来比,颉利可汗都曾饮马渭河,叫李世民出来聊天。

以当时唐朝急速勃起的态势来说,金国、西辽自然远远不是对手,所以,蒙古帝国对他们碾压式的优势也不能套在唐朝身上。同样的,唐朝动动手腕,就肢解了东突厥和薛延陀的案例,也不能放在蒙古帝国身上。

因此,双方最大的可能是,在从辽东到西域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反复拉锯。其中,辽东地区距离唐朝中心太远,在蒙古的重压下很可能会失守,五征高句丽就更不用想了,估计弄死高句丽的也得是成吉思汗。

但河东道(山西)、关内道(内蒙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是唐朝肘腋之地绝不容有失,两国争夺极有可能围绕这些地区展开血腥的争夺。

但还是那句话,唐朝的战争潜力不是蒙古帝国能比的,就算蒙古帝国和吐蕃加一起,都无法和唐朝拼消耗。而且,如果一旦蒙古染指西域,马上就会和吐蕃迸射出火花。

松赞干布时的吐蕃可不是凉州会盟时的吐蕃,两个巨人掰腕子谁赢谁输还真不一定,就算成吉思汗能赢,也得崩掉几颗牙齿。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唐朝在北方和蒙古打,在西南和吐蕃打,吐蕃和蒙古在西域(新疆)打的三国演义套路就成型了。

最后谁能赢呢?真没准,就看谁合纵连横的策略好了。别忘了,当时中亚还有个叫大食的老大呢!

云南山里面那个叫南诏国的小弟也在成长中,您还别不把豆包当干粮。在天宝年间,南诏国可是爆锤了唐军(天宝战争),十万唐军全军覆没。这个小而弥坚的小弟,如果放在三国之争的大棋盘里,没准也能上台比划两下。

吐蕃骑兵复原塑像

按正史来说,649年松赞干布、李世民先后去世,吐蕃倒是没受什么影响,禄东赞掌控大权,摆平了所有事情。

唐朝没了李世民,可是有点走下坡路的模样。但你得这么想,李世民这种人,国家什么事都没有,周边该干服的都服了,活着也没啥挑战,干脆吃点药,死了算了。

但既然整个蒙古帝国都穿越过来了,李世民时时刻刻面临北方的重压,说不定一咬牙还能多挣巴几年,那可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儿!哈哈哈!

假设太多了,再瞎掰也没啥意思了!
公允的说,如果这三个强者迎头撞在一起,谁想弄死谁估计都难,很有可能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既然如此,和亲说不定,还是最好的解决手段,倒不是说老爷们干不过了,让女人上,而是这种方式,对国家来说成本最低。

毕竟边境上动刀兵,死的可是成千上万条人命,和亲哪怕只是维持短暂的和平,也是万家生佛的好事。

就像文成、金城二位公主入藏,保持了两国三十多年的边境和睦,这可是整整两代人的命运。

至于两位公主幸福吗?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福。

但在古代,生在贵胄之家的女儿,有权利选择幸福吗?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有几个贵胄之女有权选择幸福?!

您都看到这儿,觉得写得还中,帮忙转个发呗!也不花您钱!哈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0
97条评论

世界人文历史
关注
如果唐朝统治中国,蒙古根本发展不起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成吉思汗了,只会有天可汗。

蒙古人是怎么发家的呢?就是因为中原王朝管不了它。辽国灭亡以后,女真金国只得到了远东地区和辽东河北一代,没有控制蒙古高原,连基本的羁縻统治也没有建立。金国、南宋、西夏、西辽、大理各自为政,均无力干涉蒙古高原上各部落的更替。从12世纪后期到13世纪,蒙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唐王朝在民族政策上始终采取恩威并施的方式,通过联姻和战争分化游牧民族。无论是契丹、靺鞨、室韦、回鹘都在唐朝没有发展起来。两宋的影响力有限,守内而虚外,只能眼睁睁看着游牧民族壮大而无能为力。契丹族和党项族都曾是唐朝的附庸,但都曾为了宋朝的强敌。晚唐时期,无论吐蕃和回鹘如何强盛,均无法消灭唐朝。强盛的吐蕃、回鹘、南诏都与残唐的斗争中先后瓦解了,正是因为唐朝对于游牧民族的壮大一直没有置之不理。

唐朝灭亡时,国内虽然军阀割据,但无论是漠北,辽东还是云南和西藏,都已经没有了强大的政权,唐朝在自己最后的阶段依然把周边的强敌拖垮了。契丹族就是趁着唐亡后中原内乱,没有办法管理漠北的各游牧民族,这才重新发展起来的,而党项羌(西夏)则是趁北宋中期以后,西北边防松弛才坐大起来。可以说,唐朝灭亡时,没有给五代遗留下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否则在唐朝灭以后,就会出现游牧民族吞并中原的状况。

打开app阅读全文

莫兮哥
生活领域创作者
关注
首先,王朝的对比应该是两个朝代最强时期的对比,否则拿南宋最强时对末代元朝,也是必胜。其次按照题目的理解是最强唐朝能否抗衡最强蒙古,还是对抗最强元朝?

如果说对抗最强蒙古,毫无疑问我选择唐朝胜。原因有三:① 成吉思汗时代,其蒙古国骑兵顶多十万,就算加上后期他西征收了些二鬼子汉奸,也不会超过三十万。而且蒙古国是全民皆兵,说多少兵马基本上八九不离十,而唐朝呢?虽然兵力最多不到70万,但人口基数巨大,最多是达到6300万,可用的后备军比蒙古国多的多,所以比兵力,成吉思汗必败!②打仗不光靠人多,还要比后备。蒙古国是马上民族,没啥储备,牛羊不像粮食耐储存。所以一直在以战养战。唐朝却是农耕社会,打持久战完全没问题。就算没有太猛的将领,唐军只要坚守不出,坚壁清野撑上一年,蒙古国必败。打个偏居一隅的南宋都死了一位大汗,你还想打强盛时期的大唐?③蒙古有成吉思汗,我大唐就没有李世民、李靖、郭子仪、薛仁贵吗?

如果说对抗最强元朝,我还是选择唐朝胜。无他。原因还是有三:①前面说了,唐朝兵力70万,后备军少说可以600万。元朝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将人口最多的汉族却划分为第四等,打起仗来,会替元军卖命?君不见红巾军一起势,元朝很快就急速灭亡了。②元朝建立以后,贵族们占用耕地做马场,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连土地都没有,哪来的粮食产出?元朝最强盛时期也就是他刚建立的时候,靠掠夺积累的资源称雄。然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这点就算他跟唐朝打平吧。③还是论人,元朝最能打仗的都是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这几代人之中。而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野战行家,与大唐作战,最多的是要干什么?攻城。唐朝的将军就算再傻也不会拿骑兵对骑兵,以彼之短攻击之长。这样算来,元军胜算有几成?其实要不是宋朝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一直受北方侵扰发展不起来,元朝能不能打过宋朝都难说,更何谈盛唐呢?你要是不打,那就耗着吧,风调雨顺大家相安无事,哪年来个雨雪冰冻灾害,冻死了牛羊,你又没有储备,看你们怎么办!

打开app阅读全文

辽太祖刘亿
关注

唐朝根本抗衡不了蒙古帝国。不说唐朝中后期,漠北丢失、云南独立、西域被占、东北失控,首都屡次被破。就是唐朝最强盛时期,面对隋朝时期就已经分裂且臣服的突厥部落,唐朝还要靠,对方内讧和挑拨离间,及恰逢漠北大雪灾的前提条件下,偷袭取胜,所以胜之不武,更何况后来突厥还是复国了。因此,完全可以看出唐军的战斗力,和蒙古铁骑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若不考虑武器代际差,中国历史上唯一能挑战、或者打败蒙古铁骑的只有——天汉帝国的铁骑。汉武大帝刘彻,独自面对统一且鼎盛的匈奴帝国,在国内封国和属国都蠢蠢欲动的情况下,照样能做到北败匈奴、东灭朝鲜、南收南越、西征大宛、中打夜郎、西南占领滇国,东南根除闽越国、东瓯国,屠城轮台,驻军西域中亚、横扫漠北,汉武大帝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张,并首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其武力值足以娉美铁木真。天汉帝国宣帝时期,1个装备精良的汉兵,可以对付5个骁勇善战的胡兵,即使装备普通的汉兵,至少也能对付3个装备精良的胡兵,且在之后喊出了时代,最强音——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唐朝无法比拟的。

打开app阅读全文

落魄狂生1123
关注
事实上是这样的,只要中原王朝能有效控制河套平原一代,中原王朝就能做到压制草原民族,这个道理是从春秋战国就被验证了的,有了河套就有了补给站,桥头堡,产马地。

战国时期赵国一直控制着河套平原,即便在赵国最困难的时候也依然做到了压制草原民族。秦末长城军团南下,河套平原被匈奴夺取,导致汉朝前期失去了威慑草原的前沿阵地,而之后武帝和匈奴的大战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夺回河套,河套拿到了,想怎么打,什么时候打,打多久都是汉朝说了算。

反观宋朝没了河套压制不了草原,没有产马地,没了周旋的空间,没有周旋的兵种就只能一直被压制,区别只是被谁压制。朱元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夺回了河套燕云一线,使得中原王朝再次有了压制草原的资本

赞同0
1条评论

刘三解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问题,因为历史早就给了答案。

因为在唐朝身边,而且是唐朝政治中枢很近的地方,兵力投放远比远征高句丽和漠北更容易的地方,崛起了一个大帝国,其政治结构和经济管理制度与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颇为相近,而在本部兵力上,又差相仿佛,在军事技术上则都吸收了汉地和中亚的诸多先进成果,这个帝国,就是吐蕃。

其实,由于咱们历史课本的讲述方式,很多人只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团结”,却不知道吐蕃帝国在唐太宗朝之后一直是唐朝最大、最恐怖的边患,甚至曾经打进过长安。

而吐蕃和唐朝的“抗衡”,我们看看图如何:

这是隋朝时候的疆域形势。

看看唐前期,天可汗多厉害,北方草原都纳入了羁縻统治体系里,不对啊,怎么吐蕃比隋朝时候多了一块呢?原来吐谷浑被唐朝灭亡了,但是青海湖附近最好的地方被吐蕃吃了哦。

后突厥复国了,唐朝和吐蕃的边界却在向唐朝内部移动哦,这个图里画得没那么细,在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的时代,河西、陇右虽然没有大片大片地丢,边界线却在一点点向内移动。

到了唐代后期,吐蕃也开始内乱了,打得一塌糊涂,竟然还在按着唐朝在地上摩擦,河西、陇右大面积失守,西域丢了个精光。

看看这个更细致的图,吐蕃境内里面点点的那些城市,原来都是唐朝的州郡哦,竟然都被吐蕃吃进去了。

这些图,其实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不过很多人对于历史的态度是,我愿意相信的才是真相,我不愿意相信的就是放屁,所以拿出了很多他们理解的战争侧面的信息,我就来谈谈军事。

实事求是地讲,大唐帝国虽然疆域和人口都非常之大,对于吐蕃帝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当然,对于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更有优势,但是,唐朝是一个律令制帝国,他的管理体系不像秦帝国,是纯军事导向的,而是为了长治久安而建构的一个组织,面向平时生存的内部利益妥协性组织,有个词也叫“内卷化”组织。

虽然大唐初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将大量土地和民族纳入了自己的“朝贡秩序”之内,却不代表说唐朝真的能够从这些扩张中获得突破性的国力提升,有人说什么城傍部落之类的,他们的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根本就不可能作为唐朝征战的主力,还是得靠本部输血。

而可以拿来长期“输血”的资源,对于一个“非军事化”的组织而言,就是“失血”和“浪费”,并一步步击碎自己本部国内的稳定结构,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以及日后的长期藩镇割据,本质上,都是原本的稳定结构不断“输血”造成的坍塌,而新的组织结构又迟迟不能建立。

直白地说,唐玄宗时代的边疆军事化,已经是他的王朝所能接受的极限,不要说更进一步,就算是长期持续下去,也会面临统一帝国无法维持统一局面的危机,而这个时候,唐朝不过只有中央军12万,以及节度使边兵49万人。

所以,咱们不用想什么别的道理,只要成吉思汗做得不比历史上吐蕃差,他和他的帝国就能坐视唐帝国的崩溃,并在这种崩溃之中,使用他们远比吐蕃人更强大的军事技术,以及更残忍的统治手段,打败唐朝。

事实上,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开始了扩张战争,忽必烈1279年完成对南宋的追逐,中间经历了73年的战争,蒙古帝国还是挺能熬的,如果再加上元朝的几十年,唐朝和他比,谁更能消耗下去,恐怕还真不一定。

打开app阅读全文

自家讲谭
南京吉隆光通信有限公司技术员
关注
我以前曾经在吧里面和网友讨论过,历史上有哪些皇帝能抵挡成吉思汗。

在所有给出的答案中,都有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我觉得唐朝特别是初唐,应该是可以和成吉思汗练一下的。

因为李世民是一位强势的君主,手下又强将如云。而且唐朝的军队,是一支经过几十年的起义战争和统一战争锻炼出来的虎狼之师。战斗力这种东西说来非常奇怪,只有在战争中才能锻炼出来。

在统一战争中得到锤炼的大唐军队,消灭了当时世界上最霸道的草原帝国——突厥。其他什么吐谷浑、高丽这些就更不用说了。

背靠有着京杭大运河的富庶后方,领地上有可以牧马的广阔草原,并且有回纥人、契丹人为侧翼,如果天可汗和一代天骄,不巧生活在一个时代,一定都会成为对方的最大对手,他们之间的斗争一定是残酷的持久的,也一定是非常精彩的。至少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吧。

打开app阅读全文

清溪先生诗词
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这很难比较,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大唐江山是打下来的,他的战斗力毫无疑问也是非常强大,大唐征东征西灭了许多小国和部落,也包括了蒙古人的祖先在内。而且,大唐有著名军事家李靖,还有能文能武的开国皇帝李世民,有凌烟阁24功臣。如果一城一地的去拼的话,蒙古骑兵没有优势。不要拿南宋和大唐来比,蒙古骑兵再强,最后还是灭在大明手里。

打开app阅读全文

China哥的智慧
关注
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什么悬念,从单兵装备上,战斗人员素质上,(排除热兵器)唐已达到冷兵器的巅峰,蒙以战养战装备简陋,那时在唐帝国敢又有异族拿屠城威胁后果不用我在此多说,从史书上记载来看虽说内乱使的人民已经开始产生厌战态度,但也仅仅指的是内战

蒙古轻骑标准装备弓箭+战刀无盔甲,重骑标准装备弓箭+战刀+马甲+战甲,盔甲覆盖度45%,无弓弩。

从军队数量、装备、战斗人员素质、可动员战斗人员,以及当时的双方战斗精神(有唐一世尚武精神从未被阉割),拿巅峰时期军力做对比的话,可以说又是一个“匈奴”“突厥”一样的下场

宋已经是一个被阉割过的朝代战力基本上可以说是乌合之众,尚且拖了几十年,重点还打死了蒙哥大汗从而改变了世界格局,要知道那时阿拉伯文明,罗马文明都已经倒在了蒙古的铁蹄下,仅剩西欧也已经唉唉可危,就这还没把南宋彻底灭了,直到南宋灭亡,至此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彻底消失

打开app阅读全文

米南德王问道
作家
关注
我发现不少人一直觉得,如果唐朝存在的话就不会有成吉思汗的崛起。这里面不仅仅是对蒙古崛起的环境因素不理解,更是对唐朝制度和历史的无知。

欧洲的古代是什么样子?就是大概唐朝的时候,或者更早、秦始皇年代、、、欧洲是什么样子啊???

一、秦始皇年代,欧洲的罗马正在进行布匿战争。英国是以部落聚居的克尔特人生活的地方。

1、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

2、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战。开始在西西里岛交战,接着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败。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三个中最著名的战争。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罗马则出兵马赛切断汉尼拔的补给,此时迦太基国内矛盾激发,汉尼拔回军驰援,罗马乘机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3、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4、凯尔特人以大家族,或是大部落聚居在一起,为了扩大部落他们会不断地扩张版图。通常由一个凯尔特的贵族骑士或是酋长来标志性的统治整个部落,并且存在一个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特权阶层,他们被称作“艺术之人”。

整个凯尔特社会是靠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义务建立起来的,其中的贵族阶层必须靠在农业,贸易和战争的胜利中做出贡献,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和声望,他们再用这笔财富来组成或是投资到自己所属的家庭或部落。

二、唐朝时期,是西方的中世纪早期。

1、唐朝(618年—907年),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2、西方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东罗马帝国灭亡。

3、西方中世纪早期,是指从公元5世纪一直到公元1000年,欧洲人口减少,反城镇化,入侵和人民迁徙仍未停止。人们大规模迁徙。术语“黑暗时代”“黑暗时期”一般限于中世纪早期。


扩展资料:

一、第一次布匿战争是在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的第一战,战于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间。两国冲突是因为争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霸权,尤其是西西里岛的拥有权。战争23年后,罗马胜利,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权,迦太基被迫签订不平等和约。

二、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负盛名的一场战争,作战16年,前218年-前201年。迦太基战败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失去一切海外属土,赔款1万塔兰特,战舰除留10艘外全被凿毁。从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彻底破产,罗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三、布匿战争是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为关键的战争,是罗马由弱转强的重大转折,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导致罗马共和国兴旺的最终原因。

1、布匿战争以及布匿战争期间罗马的胜利使罗马占领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战利品,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

2、引起了罗马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道德风尚等领域的重大变化。这对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地中海地区后来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马 (意大利首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匿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凯尔特人 (西欧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唐朝的兴衰,200字左右的介绍。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李渊在隋朝时继承唐国公;在隋恭帝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赵郡名望,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带有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皓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推行鲜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唐朝连同宋朝被历史学者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唐朝历史】

前期

李渊开国

唐高祖李渊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失道离德和出征高句丽失败,农民起义在各地兴起(参看隋末农民战争)。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同年五月,李渊逼恭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自动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贞观之治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日月当空

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承干与魏王泰内斗,结果太宗也废掉他们二人,并立仁孝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高宗时期对外接受了新罗之请,终于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结识了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在太宗死后,武氏入感业寺为尼。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王皇后准许高宗接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在大臣的反对下,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前后掌权50余年。由于武后死后的谥号中“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周十五年统治时期,武后为了制衡甚至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不过传统男性皇帝的后宫亦很多。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

韦氏当权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之治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上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国力迅速上升,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乱

唐代画家张萱作《捣练图》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大唐衰落

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元和中兴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继位的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于是经过了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史称元和中兴。

会昌中兴

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残唐而亡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之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经过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之乱后,唐僖宗在节度使的动乱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继位。

而朱全忠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唐昭宗被朱温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疆域和政区】

大唐盛时疆域图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安东,西达中亚咸海的安西,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回纥则入据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减,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终唐之世对于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丧失。在东北由于新罗的崛起,安东都护府早已撤回辽河以西,同时契丹、奚等部族成为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诏亦在中唐之后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损失。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荣誉职务)。

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长;
邻:邻长。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文化艺术和宗教】

唐三彩的马,收藏于上海艺术博物馆唐朝为中华文化做出了许多贡献。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首都长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传奇小说继承六朝笔记小说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从唐传奇起,小说真正开始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并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唐朝的传奇代表作有:枕中记,莺莺传和李娃传等,这些作品为后世宋朝的话本和明清小说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特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迎来空前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外交】

唐朝政府对外推行的是比较友好的外交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现在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帝王年表】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睿宗(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大唐开国二十四功臣
这二十四人为: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
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
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
抱歉,一个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存在了近300年的王朝,200字左右我没有办法概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5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