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诗人辛弃疾,无论是用剑还是用笔他一直在战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宋词有婉约之美,有豪迈之壮。
他以词赋闻名于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精忠大义,与岳飞齐名。论文采词作,与苏东坡不相上下。
他写杀敌报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每一首读起来都能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他写人生体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只知他是南宋赫赫有名的豪放词人,却不知他亦是满腔热忱报效祖国的热血赤子。
01.少年之志
公元1140年5月,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历城。
时势造就英雄,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一年,宋金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
南宋是忍气吞声惯了的“懦弱”,即便战场上占得上风,但是对金国的“威风”还是心有余悸。
于是在高宗和秦桧的主持下,议和称臣,割地赔款,同时还送上了一份大礼——抗战派岳飞父子的性命。
南宋政府靠此得到了短暂的安定,临安恢复了安宁,西湖畔又开始歌舞升平。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虽南方临安人已经忘记了亡国之仇,纷纷醉倒在富贵温柔乡。
但是在北方,汉族人民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面对民族压迫,抗金起义时有发生。
辛弃疾就成长在这一片土地上。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困,未能南下,曾在亳州谯县做县令。
辛赞虽身在金朝但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每逢闲暇就带着辛弃疾等子孙辈登高望远,指画江山,传授技艺。
辛弃疾从小受祖父影响,文武双全,对于兵法有自己的见解。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这便是辛弃疾的少年之志。
02.名扬天下
高宗绍兴31年(公元1161年)。
金主完颜亮发动60万大军,兵分四路南侵,叫嚣着在百天之内必然灭掉南宋。
面对金人的暴虐和横行,宋人不堪压迫,纷纷造反。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在今水泊梁山一带,带头起义。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辛弃疾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面对风起云涌的动荡局势,辛弃疾也迅速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辛弃疾便跟着耿京“上马击贼,下马草檄”。
还没来得及大展身手,起义军首领耿京就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起义军一时群龙无首,很快溃散。
1162年闰二月的一天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内,金兵5万大营之中,新任济州知州张安国,正在宴请几位金国将领。
张安国和几位金将推杯换盏,称兄道弟,气氛非常热闹。
此时,一个士兵报告张安国说,外面有个大汉要见您,说曾经和您一起共事过。
张安国酒兴正酣,面红耳热,想也没想就踉跄着出去了。
刚出大门就见一个高大雄壮的身影猛扑过来,抓着张安国扔在马背上,便扬鞭策马而去。
等金兵将领反应过来时,只见驰马之人已经出城,向南方奔去。
南宋人洪迈在《稼轩记》中形容此次事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活捉张安国堪比张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也是辛弃疾的人生写照。
这一年辛弃疾23岁,这是他年少扬名的时刻,也是他一生中的巅峰时刻。
03.平定叛乱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退位,宋孝宗继位。
新帝继位,推行新政,主张抗金。
此时的辛弃疾在江阴作签判,他觉得机会来了,是时候报效祖国,上阵杀敌了。
可他人微言轻,满腹经纶无人懂得,所以向时任江淮宣抚使张浚出谋划策谋。
张浚此人志大才疏,向孝宗提议攻打金兵时忽略了辛弃疾最核心的“分兵杀虏”。
符离之役,不战而溃。无可奈何的宋孝宗再次和金国签订了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面对惨败,辛弃疾捶胸顿足,胸中意气无处排遣。
他亲自面见孝宗并献书《美芹十论》,提出一系列作战方案,又向宰相虞允文呈书《九议》军事论文。
可当时的南宋官场,文官只懂得享乐,武将也不思进取,议和派大行其道。
南宋政府更是目光短浅,他们把辛弃疾从北方投奔南方的爱国者,蔑称为“归正人”,视为异己分子不重用。
1175年,南宋内部爆发动乱,一众朝臣无计可施,皇帝派辛弃疾前去平乱。
一心规划如何对金作战的辛弃疾,阴差阳错的将军事才能用到了内部的平乱上。
一个叫赖文正的茶商在湖北起义,很快到了江西建立根据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辛弃疾从当地驻军,农民之间招募勇士。组织了一支作风剽悍的精锐部队。兵分两路,一方进攻,一方防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茶商军支持不住时,辛弃疾便去招降,茶商军纷纷投降。
因为平乱有功,辛弃疾得到了升迁,1177年,被任命为湖北安抚使。
名为提拔,实为平乱。当时湖北境内治安混乱,盗贼猖獗。
辛弃疾上任后用常规的手段并不奏效,于是按照“治乱世用重典”的办法,实行“严打”政策。
采用“得贼则杀,不复穷究”,抓到盗贼就杀,不再通过审理手续。
湖北的治安变好了,百姓拍手称赞,但也因此埋下了祸患。
04.壮志难酬
1179年,辛弃疾被调任湖南,不惑之年的他没想到将会在这里迎来南归事业的高峰。
他人生的光荣与梦想,起伏与转折,悲伤与落寞,都将融合在此地。
来到湖南的辛弃疾又碰到了农民起义,这一次他作为旁观者的角色,看到了农民被赋税压迫被官吏驱赶。
于是辛弃疾上书宋孝宗《论盗贼劄子》,为老百姓喊冤。他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
他认为认为农民起义是官逼民反,要想真正治理必须整顿吏治,爱护百姓。
皇帝听后,让辛弃疾放开手脚干并任命他为湖南安抚使。
为确保湖南长治久安,辛弃疾给朝廷打报告在湖南建立一支飞虎队,用来维护当地治安,镇压贼寇。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他昂昂千里,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到记恨和排挤。
1182年,一场风暴正向辛弃疾席卷而来。
监察御史王蔺上书皇帝,弹劾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说他家中并不富裕,怎来钱财养兵,全因他推行严政,虐害平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因名声所累,所以含冤受屈。
辛弃疾刚接到浙西提刑的任命,可是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自古皇帝皆多疑。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从29岁到43岁这短短13年间换了14次官职。
官职被罢,辛弃疾便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西江月便是他在带湖上饶隐居时所作。
归隐之后,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为国尽忠,一心恢复中原成为了他此生的执念。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他,放下了手中利剑拿起了狼毫。
即便身处山林,心里想的却还是疆场。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当他登上城楼,回首昔日上阵杀敌时,写下这首《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是感伤,是无奈,是悲愤。
好景不长,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他又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到铅山。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让他快速到临安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起。
他熬到68岁,也没能等到南宋灭金,只听到一场场战败的消息。
弥留之际嘴里念叨的还是:“杀贼,杀贼,杀贼!”
这个一生都梦想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人物,就此走到了尽头。
05.不改初心
辛弃疾一生,三仕三已,自他南归43年,或赋闲散居,或沉沦下僚,不得尽其才。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英豪,不得不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万事云烟忽过的无聊生活。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年少成名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生风。
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沉浮,他已无法点兵沙场,但却仍醉里挑灯看剑,心系祖国山河。
暮年退隐仍未中止恢复中原的宏愿,弥留之际仍不忘杀敌报国。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他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将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全部寄于词作之中。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坚守初心,不畏权贵。从不向世俗妥协半分,永远如少年般意气热血,用力而又认真的活着。
一天认识一位历史人物——辛弃疾
男主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后被起用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公元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生平大事
01、少年好学,立志收复中原、建功立业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此时山东济南已被金人统治数十年,在金人统治下长大的辛弃疾,切身感受到了被奴役欺凌的屈辱,内心就埋下了一颗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种子。辛弃疾从小聪慧过人,勤奋好学,长大后身材魁梧,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威严冷峻,一代猛将之风,不到二十岁就已是文武双全之人。
02、青年壮志追杀义端和尚,活捉张安国公元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济南人耿京聚众二十五万人进行抵挡,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起二千人的队伍,邀好友义端和尚一起投奔耿京,但义端抗金意志不坚定转而投奔金人。
辛弃疾义愤填膺孤身前往截杀了义端。后来辛弃疾跟随耿京准备投奔南宋。并亲自前往南宋临安建立联络回程时惊闻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所杀,辛弃疾人狠话不多,单凭五十多人杀入万人之众,生擒张国安且全身而退,金国与南宋得知此事无不震撼。
03、任职南宋,本应收复河山,却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英勇战绩传遍四海,可谓是有勇有谋的大将风范。来到南宋辛弃疾心想终于可以为大宋收复失地建功立业了,可是他想错了。虽然得宋高宗的认可与赏识,可始终无法得到任何兵权,只是在地方上做一些管理文书的工作。
历来文死谏,武死战安于现状的南宋朝廷又怎能光复大宋?辛弃疾只得委曲求全将抱负压在心中,这也造就了他词风的豪迈与壮志未酬。
04、力抗阻挠,建立威名赫赫的飞虎军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宫,留守叶衡看重辛弃疾的才华与武略,后来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人刚直不阿,有远大谋略。在叶衡的举荐下,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鉴于当地草寇横行风俗顽劣剽悍,辛弃疾成立了威震湘楚的“飞虎军”并亲自坐镇操练,成军后雄镇一方,当地匪患闻之丧胆,无不忌惮,可见辛弃疾的治兵之才。
05、晚年再被起用,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公元1203年,主战派再次起用辛弃疾当时他已六十四岁,得知可领兵杀敌,年迈的他依然精神振奋,先后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但始终未能领兵杀敌,建功立业。
公元1207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但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人物结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没有对与错,它虽没有给辛弃疾建功立业定国安邦的伟绩,却也造就了辛弃疾一代文豪的美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文|可快
供稿TO卓米诗词汇
西方最常见的英雄形象是牛仔,西部牛仔一匹马、一把枪,在一个鱼龙混杂的小酒馆里,点上一大杯啤酒,为了无辜的群众或是为了自己的爱人与凶神恶煞的敌人进行生死决斗。
无论是生是死,在他自己眼里、在人们的心中他都称得上一句“真男人”!
在牛仔的身上被打上了鲜明的标签:独立、自由、叛逆、富于冒险精神,他们是时代先锋,他们被称为“马背上的英雄”。
而在我国古代,融合了牛仔的自由独立精神及海盗的神秘传奇色彩的一个形象是剑客。
手持三尺青锋,独自浪迹天涯,心中燃烧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眼里永远透着琢磨不清的光。
他是正义的化身,路见不平事挺身而出;他是一种理想生活的映照,人游离在江湖之外,江湖上却有着他的传说;
他是无数种精神的集合体,“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正是如此,这一把剑,才引得我国古代无数诗人竞折腰。
仗剑江湖、潇洒肆意的是李白,他年少时“喜击剑,好任侠,轻财重施”,从小就在心底埋下了一颗侠客梦;
长大后剑术高超,“仗剑而行,辞亲远游”,用一把剑、一壶酒、一支笔走出了自己的诗与远方,成就了自己的江湖豪侠梦。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国时有曹植七步成诗,今朝有侠客十步杀人。踏雪无痕,行千里之远,而不留丝毫行踪。事成之后,拂衣而去,声名不显。
李白虽然只是一介平民,并且更多的时候都是作为文人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仗剑扫六合的秦皇霸气: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对于他来说,青锋宝剑不仅有着剑客的侠肝义胆、碧血丹心,更有着翻云覆雨、对抗一切的锐利,在这天地为之动容的强大力量之下还翻腾着对黎民百姓的责任感!
与李白带有浪漫色彩的侠客梦比较起来,我更欣赏的还是具有现实主义的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在那边塞狼烟四起的战火里,那个奋勇杀敌的身影是辛弃疾;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那凄冷的寒夜微弱的烛光里,那个苦闷饮酒、,抚剑而眠的身影是辛弃疾。他是满口华章的千古文豪;他是久经沙场的铁血将军;
他是那一个三十八岁、渴望上阵杀敌却被无视壮志难酬的宋稼轩;他是那一个众人皆醉他独醒、如今生活安乐的人们都忘记了国家经历的战火苦痛,只有他记得,他心中郁结难平,于是愤懑写下这一首《满江红》: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里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对于我们的百姓来说,那些胡人是茹毛饮血、尚未开化的野人。我们的敌人他们脸上长满胡须,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这些都被向东流去的汗水洗涤干净,就好像人们对于国家处于战争年代的那一段历史记忆的遗忘一样,了无痕迹。
人们都说,想当年你们的飞将军李广,那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英雄气概!攻破敌人固若金汤的城池,使得敌人如雷贯耳;在营帐里谈论兵法,研究战术,即使天气严寒,也是慷慨激昂。
再说王郎,你才刚到结发的年龄就继承着先人的事业,开始了戎马生涯,那也是少年英豪!
可现如今,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宝剑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
今天我给你送别,这一樽樽的美酒代表着我的情谊。咱们俩人这么多年的交情了,你能够重新被任用,作为好朋友的我由衷的为你高兴。
你我都是汉家好男儿,就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上阵杀敌、为国捐躯,这是咱们军人都无上荣耀,也只有这样,你才配的上你腰间挂着的那一把剑。
有的人贪图享乐,是自伐生命,你要引以为鉴,这种事咱们就不说了。我只希望你从今以后可以牢牢的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情谊。
在辛弃疾的心里,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倚天万里、纵横沙场、斩金断玉。
他的诗文剑气纵横,热血豪迈。辛弃疾这个人和他的那一把战场杀敌的剑一样,即便是英雄迟暮、宝剑入匣,那也是铮铮铁骨,昂扬向上!
与辛弃疾这一把保家卫国的剑不同,贾岛心中有着一把历尽艰苦、侠气仍存的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十年的辛苦劳作才炼造出了这一把寒光闪烁的利剑,只不过这一把宝剑还未曾试过锋芒。
如今我把它拿出来,让您一看,这世间谁有不平之事,尽管向我道来,这把剑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人间正道!这把未曾试过锋芒的宝剑让我想起了祝允明的《宝剑篇》:
我有三尺匣,白石隐青锋。一藏三十年,不敢轻开封。
无人解舞术,秋山锁神龙。时时自提看,碧水苍芙蓉。
家鸡未须割,屠蛟或当逢。想望张壮武,揄扬郭代公。
高歌抚匣卧,欲哭干将翁。幸得留光彩,长飞星汉中。
祝允明也就是祝枝山,他身上的书生气更重,因而他的宝剑也就不像宋稼轩那样杀气腾腾。
可是从他的诗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爱那一把剑,美人如玉剑如虹,他诗中的宝剑被存放在三尺匣子内,而这个匣子又被藏在天地灵气汇聚的山峰上。
三十年时光逝去,这把宝剑从来没有出现在人前。因为没有人懂得怎么舞动这把剑,所以宝剑就如同游龙被困于一隅,我能做的只是不时的擦拭它。
杀鸡宰牛这样的事怎么配的上这把剑?这把剑可是用来屠龙斩蛟的。我高声放歌抱着剑匣入眠,也会为着这把剑像干将莫邪那样的宝剑一样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宝剑流光溢彩,即是存在于人世间,也应该飞入天际,与星月作伴,毕竟那样的归宿才配得上它!
在他们的诗文中,剑已经不仅仅是死物,而是有着他们精神寄托的一种灵性之物。
我想之所以这把剑引无数文人竞折腰,可能是因为剑身上所代表的自由、剑客身上所代表的侠义,世间难求。
辛弃疾,南宋爱国诗人。原名谭福,名佑安,汉族,生于历城。出生时,中原被中国的游牧民族占领。21岁参加抗金叛乱,不久回到南宋。曾在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当过警卫。我一生都在为金牌而战。
辛弃疾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他先后出版了《梅琴十论》和《九论》,现存600余字,是一部为老而战的攻略。他的文字力图恢复民族团结的爱国热情,倾吐野心无法支付的悲愤,谴责当时执政党的屈辱;也有很多赞美祖国山河的作品。题材广泛,很好的运用了前人的典故。风格厚重豪放,又不乏精致温柔。由于与执政的主和党意见不合,他被弹劾并退休。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落入金人手中。其祖父辛赞虽在工作,但一直希望有机会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祖上与金人为敌,常带辛弃疾“登高画山水”。同时,辛弃疾也见证了汉族在金人统治下所遭受的屈辱和痛苦。这一切使他在少年时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效国家、报仇雪恨的志向。另一方面,由于辛弃疾生长在金统治下的北方,受传统文化教育较少,使人盲目循规蹈矩,如“四书五经”。所以他有赵炎的侠义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4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