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史记中所记载的内容都是真的吗有哪些内容是杜撰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4 14:33:20

史记中所记载的内容都是真的吗有哪些内容是杜撰的

史记中所记载的内容都是真的吗?有哪些内容是杜撰的?

喜欢历史的朋友肯定都有读过《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初年,整整跨越了3000多年的岁月。不过《史记》中记载的内容都是真正的历史吗?答案是否定的。司马迁也没办法活3000多年,不然他就能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都给记录下来。实际上《史记》中也有很多杜撰的内容,在历史上并没有真实的发生过。但就算这样,《史记》依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作品。

说到《史记》,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从小学的《将相和》开始,我们就与它耳濡目染。

作为二十四史的老大,又与《资治通鉴》成为史学CP,《史记》的成就和影响自是毋庸置疑的。

鲁迅先生说过很多假的“经典语录”,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话可是真的。

该书的作者司马迁更是因《史记》“一书封神”,从此咸鱼翻身,成了后世无数历史学家的祖师爷。

不过,就客观性而言,《史记》是否真的就是一部完全真实可信的史书呢?

《史记》的戏说高于史实

在《史记》中,最为精彩的要数鸿门宴这一段了,司马迁依次介绍楚汉阵营的人物。最后,司马迁专门提了句“亚父者,范增也。”在鸿门宴之前的《范增列传》中,我们都已经知晓范增与项羽的关系,这里为什么还要专门介绍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一群人在一起寒暄,项羽恭维刘邦看起来胖了,刘邦吹捧项羽看起来帅了,范增看看刘邦身边的张良,打着小算盘。

那么,他们由寒暄到各自落座,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司马迁专门介绍“亚父者,范增也”,是给读者勾勒了一个鸿门宴之外的场面,让读者的脑海中有一段恰当的留白,不至于一开始就陷入紧张的情绪。

但是亚父授意项庄进来祝酒,所言“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这两句没有加上项伯“见事紧急”之类的话语,又让人感到事情急迫,让项伯来不及想。

这样层层递进,一步步制造紧张气氛,最后让人身临其境的套路,跟说书人如出一辙。

读《史记》,就好比司马迁作为一个说书人,既要旁白,还要融入进剧情,必要的时候甚至要表演,我们就好比观众,听着司马迁声情并茂地“戏说”历史。

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都是假的?

既然是“戏说”历史,司马迁在某些历史的记载上,投入的感情色彩就比较浓厚。

拿“烽火戏诸侯”来说,周幽王得到了美人褒姒,这位褒姒是个冰美人,蒙娜丽莎的2.0版。

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你不笑是吧,“待我拱手河山讨你欢”,他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这事让诸侯们丧失了对幽王的信任,也就渐渐不来了。

结果犬戎一来,周幽王再点烽火,没人理他,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这“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司马迁写得跟亲眼见过似的,但是西周哪来的烽火制度?再说了,即便有,请问在山东的齐国如何能看到陕西的烽火?

任他斗转星移,竹简也不会说谎。

在2012年发现的一组战国竹简中,发现了周幽王被灭的古文字记载。据竹简记载,周幽王废掉了申皇后,她的老爸申侯很不爽,上书进谏,劝诫幽王不要重蹈夏桀和商纣的覆辙。

周幽王听到臣子将自己比作亡国之君,当时就怒了,主动出兵攻打岳父申侯,申侯联合缯国以及犬戎和周幽王大战,最后周幽王战败被杀,西周灭亡。

再来说说荆轲,司马迁把他刻画为武艺高强、重情守诺的刺客。

但荆轲刺秦,是在燕太子丹满足了荆轲所有的要求,荆轲一直推诿,不得已才动身的,荆轲算不上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就连刺客安身立命的武艺,荆轲也很一般,相比较聂政从一堆人身边杀出重围,荆轲刺秦的动作实在是笨拙。

在刺客史上,荆轲之所以比聂政有名气,在于聂政刺杀的人不如荆轲刺杀的人有分量,而荆轲刺的对象是嬴政。

而反抗秦国的暴政就更谈不上了,果真如此大义凛然,又何必在太子丹多方催促甚至威胁下才动身。

只能说,荆轲牛皮吹大了,想不吹都不行了。

如此的例子林林总总了,首先司马迁对于刘邦就不够尊重,把刘邦说成是刘邦的母亲与神仙生的,这就硬生生得给刘太公戴了有颜色的帽子不说,还把汉家帝王搞成了统统是来路不明的货。

对于自己的老板汉武帝,司马迁也毫不客气,汉武帝所作的驱逐匈奴这些事被淡化了不少,却着重写了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

司马迁为啥要“骗”我们?

说到底,司马迁也是人,再严谨理智的知识分子,也只是尽可能在态度上保持中立,而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完全客观。

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思想为依托去记录事件,而遭受的经历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对其有着根生蒂固的影响。

因为替李陵辩护,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极刑。你在身体上摧残我,我就在名声上搞臭你,不仅搞臭你,还要搞臭你祖宗。司马迁已经很克制,但是这种情绪还是表现出了端倪。

同时,司马迁对于那些悲剧英雄,如项羽还有飞将军李广,还有敢于刺杀皇帝的荆轲,溢美之词就很多,这也是由于代入了自己的情感。

而褒姒为西周的灭亡背锅,则在于司马迁认为褒姒开了帝王废嫡立庶的先例,没了规矩,国将不国。

加上此前太子刘据冤死,司马迁又目睹了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血腥,在修史的时候,必然会对第一个带头破坏宗法制的褒姒厌恶至极。

在司马迁看来,这种恶劣的影响会延续数千年,所以,明贬褒姒,其实是同情刘据,那么矛头最后还是指向了处死刘据的汉武帝。

除了主观情绪的影响,在资料搜集方面,司马迁也难免会有所遗漏,而且先秦文学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多有佚亡,他只能走南闯北听当地人的讲述,但这些资料来源有真有假,很多也是道听途说的戏说。

所以,很多的历史,司马迁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并结合民间的说法去写。

但这都不能忽视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价值,把自己的态度写入历史,瑕不掩瑜,因为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

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

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可信吗?

先说《汉书》把!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历史记载基本可信了! 那些不尽不实的史籍以及以杜撰历史为生的文人墨客大多被清洗---正所谓眼不见为干净! 基本都可信,但是它在文学性和人民性上不如史记,汉书开始,二十四史彻底成了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帝王家谱。
再说《史记》
说到《史记》记载的上古世系的可靠性,眼下稍微熟悉一些学术史的兄弟们就会想起王国维大师著名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观堂集林》卷九)。的确,除了极少数几个商君先人的次序略有倒、错和某些世系关系不明外,殷墟卜辞提供了从“王亥”、“王亘”、“上甲”到商纣王共29代42王(含未即位的“孝己”和“上甲”前那几位)的完整谱系。这个谱系与《史记?6?1殷本纪》若合符节,殊为壮观,是中国上古史研究的佳话。 这个研究案例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已经成为学刊专著中的万金油铺天盖地。如果计算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的话,王国维估计可以上99次院士了(如果文科有院士的话)。历来古史和考古学界探索夏文明的时候,坚信夏朝的存在,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太多研究者认为“既然殷墟甲骨文证明《史记?6?1殷本纪》记载的商世系是可信的,那么《史记?6?1夏本纪》的世谱也当不至于向壁虚造”,按规矩接下来就是对顾颉刚先生和“疑古派”的一顿挖苦嘲笑。 果真如此吗? 我们往回看。 其实很早很多研究者们就知道《史记》里比《殷本纪》更晚的《周本纪》,其记载周先公世系全不可靠。《周本纪》记载周始祖弃生于大禹同时代,为夏人的农业部长“后稷”,此后经过十四代到文王。《国语》里周太子晋也这么追溯周的15代先祖(不过没有一一罗列)。《世本》记载则与之略有出入。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商人的始祖契与周人始祖弃大致同时,而光商代就有17代王,加上夏朝(至少400多年),商先公先王从大禹到商末传递了至少三四十代。而周人仅传递了16代,活活少了一个夏朝。所以历来研究者多不买帐。其实这也不奇怪,《史记》的时候上古世系资料丢得已经很多了,讲述上古各族世系多彼此矛盾无法贯通。司马迁不过是疑以传疑而已。 可是问题是,既然比商更晚的周世系都不可信了,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坚持认为“既然商世系可信(确切说是与甲骨文比没有太大的走样),那么夏世系也可信”?甚至进而认为上溯唐尧虞舜神农有巢都可信?这是典型的选择性举证、隐匿不利证据了。 同样的例子多着呢,比如今人几乎都相信商王武丁在位59年,因为《尚书无逸》说“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史记》也跟着这么说。可是既然用了《无逸》,为什么对同篇里的另外一条记载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避而不提?根据甲骨文,中宗是祖乙,他前有中丁(父)、外壬(叔)、河亶甲(叔)商王三兄弟先后登基,后有其子祖辛、沃甲两昆仲相继继位,任意连续两代在位将长得不可思议。相比较,中国此后连续两代在位最长的据说是雍正、乾隆,不过七十多年。这也可以算隐匿不利证据。 还有,说起《春秋》记载正确,学者多引其日食记载37次,其中多数为实录;可是为什么多不提另外几次,尤其是其中一次我记得根据朱文鑫先生研究(但愿没有记错)好像只有在澳大利亚才可以见到,明摆着是后人猜测追述的。 以上罗嗦一堆,并非是我对这些问题有什么具体观点(比如夏的有无),而是想说当今中国古代文史学界包括大腕们在内都隐匿成风,让我们这些小喽啰读书的时候战战兢兢啥都不敢相信。当一篇文字你越读越觉得有道理、非常佩服,小心了!作者未必完整举证了,没准隐匿了大量不利证据。利用少数事实构拟虚假故事是最常见的骗人伎俩。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真的是还原了历史上没有虚假的成分?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史实。

很多人怀疑司马迁的《史记》,认为记载的历史存在虚假的成分。所以认为存在虚假的成分,《史记》从三皇五帝开始记载。两三千年前的事情,司马迁如何知道的呢?秦始皇进行?焚书坑儒?,把除秦朝外的历史书都一烧后快。既都烧掉,就没有了;项羽进入咸阳时,火烧阿旁。可能烧掉史书。既然这样,又从什么地方获得真实的?

鲁迅称颂《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认为是《史记》违背事实,接近文学作品的评价。《史记》记载的历史,真的是还原了历史上没有虚假的成分?

先要清楚,司马迁看的史书多还是少?能不能看到真实的?其实,司马迁看的史书非常多,看过真实的史料。秦始皇没有烧掉所有的书。?焚书坑儒?是李斯的建议,是不是被采纳,并不肯定。而且,把其它国家史书烧了,秦国的保存下来。秦国的史书记载下了不少功夫,从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看出来;李斯只是建议诸侯国的,诸侯国之前的,西周、商、夏,以及三皇五帝的,没有烧。而且,很可能只烧掉民间的,朝廷中的没有烧。

史料说项羽烧阿旁宫,没有说烧咸阳的其它。再说,刘邦进咸阳时,萧何把史料都抢救了。就算焚烧的不只阿旁宫,还包括其它宫殿,也没有烧书的行为。

司马迁的身份能读到皇家典籍。按照记载,出生于史官世家。是不是史官世家,还有争论。不过,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太史令为国家修史。司马迁出生时,司马谈已经是太史令了,让司马迁读到皇室典籍。司马迁掌握的史料,肯定是多的。

《史记》中记载的“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为何说极可能是杜撰的?

因为?烽火戏诸侯?这一个故事的逻辑严密性其实并不强,仔细推论的话就会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并且清华大学在之后发现了一系列竹简,里面写有西周灭亡的原因,人们推论后认为竹简上的内容更符合历史。所以?烽火戏诸侯?这一经典的历史典故,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有记载的是《左传》、《史记》,周幽王非常宠爱他的妃子褒姒,但是褒姒却是一个冰美人,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便想到了一个蠢方法,在《左传》里面,周幽王用击鼓的方法召集诸侯,而《史记》里面周幽王用的便是我们熟知的烧狼烟召集诸侯,虽然方法不同,但是结果却都一样。最后诸侯们不再来救援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我们都知道在当时西周的各个诸侯国其实距离都是非常远的,当国都都能够看到敌军的时候,再去召唤诸侯,各方诸侯在那个时候也只能用马匹赶路,就算再快也要好几天,这好几天里肯定国都都被攻打完了,还有必要过来营救吗?这便是?烽火戏诸侯?中最大的逻辑问题。所以一直以来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烽火戏诸侯?并不是真正的史实。只是?小说家言?式的说法,是司马迁为了劝诫君王要远离女色的?谎言?。

而后来清华大学发现了一份先秦竹简,里面记载了商纣以后到战国前期的事情,而在这里面却并没有?烽火戏诸侯?和美人褒姒的存在。西周灭亡的原因在竹简上写的是因为周幽王主动去攻打王后父亲,却被王后父亲联合其他游牧民族将其打败。所以这份竹简的发现更是让很多史学家认为?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杜撰的故事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2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