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和亲唐太宗开始不同意,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和亲向来是关乎两个甚至更多国家的命运的事情,虽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一些和平,让国家拥有发展的机会,但是说起来还是有些过不去的,一个朝代要靠和亲来维持和平,而不是军事力量,多多少少都让人有些难堪。而文成公主和亲的事情,一开始李世民是坚决不答应的,可为什么后来又同意了?
从汉高祖开始,古代封建王朝就有“和亲”的传统,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这一传统被发扬光大,连李世民的妹妹衡阳公主都嫁给了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
可是,吐蕃王松赞干布兴高采烈的派使者去大唐求亲,也想娶回一个公主,毕竟当时李世民被少数民族的首领尊称为“天可汗”,能娶回“天可汗”的女儿,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可万万没想到,李世民拒绝了。不过到了后期,李世民却又满心欢喜的送文成公主入藏,成就了一段佳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赞普的执着,太宗的不情愿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吐蕃语中雄强汉子的意思),从小便聪慧伶俐,在十二岁那年便登上了赞普的位置,平息了叛乱,受到了人们的拥戴。
《旧唐书·吐蕃史》载:“弄赞(松赞干布)弱冠嗣位,性骁勇,多英略。”《新唐书·吐蕃传》亦云:“其为人慷慨才雄,常驱野马、牦牛,弛刺之以为乐。”
平息叛乱之后,他又迁都逻些(拉萨),战败苏毗,开始统一西藏高原的计划。松赞干布做下这些事情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并不知情,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当回事,所以当松赞干布来求亲的时候,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载: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其实这也不怪唐太宗,因为吐蕃的名气实在是太小了,像突厥、高丽、龟兹、波斯等,才是大唐所关注的地方,吐蕃?不好意思,往后稍稍。
唐太宗的冷漠态度让松赞干布心生不爽,不过更让他不爽的是他的使者回来说的一番话。《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载:使者既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
松赞干布一听,火了,他心说你一个小小的吐谷浑敢挑拨离间?我打不了大唐准岳父,还打不了你一个小小的吐谷浑?于是松赞干布出兵和吐谷浑干架去了。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载:弄赞遂与羊同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锋。这一仗把吐谷浑打的是血头血脸,松赞干布打吐谷浑一是因为吐谷浑是大唐属国,他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再就是吐谷浑本就是个软柿子,不打白不打,最重要的一点是,吐谷浑境内有一条从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的要道,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松赞干布打吐谷浑,看似是头脑一热,实则是一箭三雕,这位赞普很聪明哩。打败了吐谷浑之后,松赞干布本以为会引起大唐的注意,可李世民连眼皮都没抬,根本不去管这等小事。公元638年七月,松赞干布大兵压境,攻击唐朝的松州(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松赞干布甚至宣称,若迎娶公主不成功,他将继续前进。
李世民终于开始正视松赞干布了,可大唐实力摆在那呢,你猖狂又如何,那就把你打服!李世民立即派手下大将侯君集,率领五万大军支援边境,侯君集的前锋部队由牛进达带领,到达之后,在晚上就对吐蕃军队来了一次偷袭。
这一战就斩杀了吐蕃军队一千多人,吐蕃军队一看,这大唐士兵不是吐谷浑那种软柿子,赶紧跑了。松赞干布边逃边向大唐求和,李世民见他执着,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载: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
李世民此时的心里,实际上是拒绝的,你想啊,哪有不嫁女儿就要和老丈人干架的女婿,即便文成公主不是他亲女儿,而且这个女婿的实力也不可小觑,看他的势头,估计三天两头就会来骚扰这么一两次,唐太宗干脆就答应了他,省得心烦。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让唐太宗改变了对松赞干布的看法,从不情愿,变成了满心欢喜,这个人就是禄东赞(噶尔·东赞)。
禄东赞使唐,李世民改观
禄东赞是松赞干布手下的丞相,公元640年,他代表松赞干布,再次去大唐出使大唐,迎接文成公主入吐蕃。在这次使唐的过程中,禄东赞展现出了超高的智慧,让唐太宗欣喜不已,一度想将皇室女孩嫁给禄东赞,让他为大唐效力,可禄东赞却拒绝了李世民的好意。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载:初,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赞普使禄东赞来迎,召见顾问,进对合旨,太宗礼之,有异诸蕃,乃拜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又以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禄东赞辞曰:“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太宗嘉之,欲抚以厚恩,虽奇其答,而不遂其请。
对于禄东赞这种态度,李世民也是倍加赞赏,顺带着对松赞干布也有了好感,毕竟有这么一个随从,主子肯定还要优秀,至此,李世民才真正完全同意了这门亲事。
事实上,禄东赞真的是一个奇才,在他与松赞干布的治理之下,吐蕃王朝成为了一个强国。《旧唐书》称:“噶尔·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新唐书》称:“噶尔·东赞不知书,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到达唐朝下属的吐谷浑,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今青海玛多县)迎接。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迎完亲之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起来到了逻些,即便文成公主是大唐宗室之女,松赞干布还是封其为皇后,并为其修筑布达拉宫。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至此,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心愿,才算是实现了。
李世民从瞧不上这个吐蕃,更瞧不上松赞干布,到不情不愿的答应了他的要求,又因为禄东赞改变了对松赞干布的看法,满心欢喜送文成公主入藏,这个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到了公元九世纪中,大唐衰败,吐蕃也在内乱中彻底崩溃,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爱情佳话,已然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和亲松赞干布的故事一直被人称道,这件事也成了唐朝和吐蕃和平友好的象征。回到真实的历史中,松赞干布娶到文成公主的过程充满了曲折,一点儿也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
对于文成公主是谁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文成公主,生于625年,680年因天花病逝于吐蕃,吐蕃也就是现在的西藏。文成公主在吐蕃被尊称甲木萨,是吐蕃赞普(赞普就是君王的意思)松赞干布的第二位王后。文成公主出身唐朝皇室宗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族弟任城王李道宗的女儿,自幼聪慧美丽,知书达理,酷爱学问,并信仰佛教。640年奉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兵败后臣服大唐,并一心钦慕大唐文化,遣使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珍玩数百件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欣然应允,并钦点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派使节入长安朝贡,并约定两国和平友好发展,互不侵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等等。双方皆大欢喜,然后按照礼节,李世民派使节回访吐蕃,将在长安说过的约定再重复一遍。
吐蕃与当时的大唐接壤,靠着青海的盐湖和马匹与唐朝有贸易往来,那个时候的吐蕃还是奴隶制社会,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对于唐朝的繁华也很是向往。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为唐朝和吐蕃都带来了和平,但是松赞干布却没能长命,活了不到35岁就去世了。松赞干布死后。首先我们先区分清楚唐朝的“和亲”与以往还是有些区别的。吐蕃趁虚而入进攻大唐,还提出求娶公主的时候,唐朝兵败,所以“和亲”是屈辱的,李世民并没有答应。当侯君集的主力军队前往松洲之后,吐蕃被牛进达的先锋军队杀得不敢冒头,松赞干布害怕了,向唐朝送重礼并且称臣,李世民这才同意了亲事。
唐朝的强大,使得周围的国家对其是非常的敬仰和惧怕,为了寻求唐朝的庇护,与唐朝建立友好的关系,松赞干布提出和亲,遭到拒绝后发动的战争,其一,是与吐蕃使者的谎言有关系,其二,就是与松赞干布自身的性格有关系的。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的故事在西藏的土地上传唱千年。
属于文成公主的寺庙里酥油灯终日不灭,香火鼎盛,经声缭绕。在吐蕃民众的心里,文成公主就是菩萨娘娘,是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佛”。属于文成公主的故事被改编成藏戏,在魏巍的雪山之下持续上演千年,让人百看不厌。
文成公主庙,又名加萨公主庙,传说是唐代的藏民为留念文成公主而建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前史了,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明遗存之一,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去世后,为了表示对她得崇拜与尊敬,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在她的住处,每年都有人进行祭拜,足以见得文成公主的功劳。她的故事,让后人传唱千年,激励着后人,她是值得敬佩的人。
在古代,两个国家之间面临战争时,往往会采取一种比较缓和的处理方式,说得委婉一点可以用“和亲”二字作为概括,说得直白而真实一点则是一种“人身交易”。譬如先秦时,就作为越国的“人身利器”送给了吴王夫差,从而阻止了更惨烈的战争,换来了十余年的和平。到了大汉初年,也利用美女作为贿赂品成功解除了“白登之围”,顺利为大汉换来了休战和平。也不例外,文成公主就是其中最鲜明的典型,本为宗室子女的她却冒充大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化解了一触即发的战争,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和亲的模范文本。但是,文成公主与西施等人并不一样,她出嫁的方式、受到的待遇,以及在后世评价中,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 >吐蕃王求亲要娶大唐公主 >要说文成公主这个人,首先得看她的身世。文成公主本不是的亲生女儿,而是大唐臣子李道宗的孩子李氏。如果不是后来吐蕃王松赞干布搅局,李氏也就不会披上公主的“外衣”,而会嫁给一位寻常大臣的儿子了此一生,或许还能过上甜蜜的婚姻生活。 >然而,命运并没有给李氏这个选择的机会。那一年,松赞干布刚刚统一了吐蕃,并创立了自己的国家,还学习 统一了度量衡,在西域打开了自己的天地。有了强大的政权为依托,吐蕃王也想拥有自己的特权和荣誉。当时,西域各王以能娶大唐公主为荣,西域的突厥和吐谷浑王就迎娶了公主为妃。吐蕃王松赞干布心里就痒痒了,他也派遣使臣到了唐朝,提出要像突厥王一样,要娶唐朝公主为妻。但是,求婚的事却因为吐谷浑从中作梗给搅黄了。 >这个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料作证。“四大书”之首的《册府元龟》中就记载:“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这段话说得很清楚,本来唐太宗对吐蕃使臣还是不错,但是由于吐谷浑王离间说坏话,大唐便对吐蕃使臣轻视了,还不愿意许配公主。 >既然吐谷浑王这么不仗义,背后做小人,那么松赞干布可不会这么轻易算了,于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立即组织军队,开始进攻吐谷浑。很快,没多少实力的吐谷浑王就被松赞干布打败了。之后,松赞干布又攻下了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的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扬言若大唐不许配一个公主,他就要大举入侵唐朝,抢也要抢一个公主回去。 >松赞干布太天真了,这时的大唐可不是末期的汉朝。当时,大唐有伟大的军事家侯君集在世。侯君集派遣先锋牛进前去迎击松赞干布军队,自己又率领主力大军往松州方向赶去准备一举歼灭。哪里知道,侯君集主力还没赶到,松赞干布就被牛进的部队给击败了。这一下尝到大唐军队的厉害,吐蕃王松赞干布感到非常害怕,立即率领部下退回到了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境内,并派遣了自己的亲信大使——宰相禄东赞前往大唐谢罪,并带了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正式向大唐下聘礼,希望以诚心感动太宗皇帝,为自己迎娶到了一个漂亮的公主妻子。 >吐蕃王诚心要娶大唐公主的消息立即便传遍了全国,天下百姓及四方诸侯都在等待着天子的最终回答,一次命运的转折却悄悄地走近了毫不知情的李氏。 >大唐王朝“六难婚使”试诚意 >虽然,大唐军队打败了吐蕃,却让唐太宗看到了吐蕃的实力。作为一代雄主的认为吐蕃王的确有迎娶公主的条件,于是便松口答应了这门婚事,并安排了李道宗的女儿李氏作为公主远嫁过去。但是,唐太宗虽然答应了,却设计了许多难题试验吐蕃婚使的诚意。 >由于当时天竺、格萨、大食、霍尔等地的国王均派遣了使臣到大唐进贡,并提出求婚希望迎娶漂亮的文成公主。唐太宗顿时有了主意,他立即决定让各国婚使比赛智慧,要是谁在比赛中胜出,谁才可以把美貌的公主迎回国,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六试婚使”。 >第一试:用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其他几国的使臣绞尽脑汁也未能穿过去。聪慧的吐蕃使臣禄东赞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一头则缝在绫缎上。接着,他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当蚂蚁闻到蜜味,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爬了进去,结果绫缎也随着丝线穿过了九曲明珠。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比赛一开始,各国婚使便争先辨认起来,他们分别按照毛色、老幼、高矮等方法辨认,但都没能准确认出。这时,吐蕃的使臣想起自己曾经得到过马夫的指教,便把所有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关在不同的房间。然后,他吩咐不准给马驹投料,也不给水喝。过了一天,当马驹重新放回马群中时,口渴难耐的小马驹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母亲。禄东赞采用了换位思考的办法,既然让人来识别马驹和骡马的母子关系,还不如将难点甩给小马驹,有哪一个孩子不认识自己的母亲呢?因此,吐蕃使臣在这一局中完胜其他诸国使臣,离迎娶文成公主进了很大一步。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鞣好。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弃得满地又是毛,又是血;接着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还没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里还顾得上鞣皮子。禄东赞则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按顺序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鞣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工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鞣好了。 >第四试:太宗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让他们分辨其根和梢。禄东赞遂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则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第五试:怎样在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晚上,宫中突然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禄东赞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就在关键路段涂上颜色。到皇宫以后,皇帝又叫他们立即回去,看谁能不走错路回到自己住处。结果,禄东赞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取得了胜利。 >第六试:辨认公主。这天李世民在殿前亲自主试。300名衣着华丽、相貌仿佛的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排开,宛如300名天仙,令人眼花缭乱,遐想连篇。其他各国使者被宫女们的美貌吸引了,也分不清到底哪位才是文成公主。只有禄东赞因为事先做了准备工作,知道文成公主眉目娟丽,体态窈窕,肤色白皙,双眸炯炯有神,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颈部各有一颗痣。通过这些特征,禄东赞反复辨认,终于在左边排行中的第6位认出了文成公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就了千古佳话。 >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开进吐蕃 >确定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后,唐太宗开始下令着手准备送亲的队伍。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朝廷安排文成公主的亲生父亲李道宗为送亲的主婚使节,另外还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比如各种五行经典、工艺技术、纺织农稼,还有医学论著和医疗器械,而最珍贵的一件陪嫁,则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另外,送亲队伍还带了大量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队伍中不乏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唐太宗除了准备丰厚的婚礼外,为什么还要送去文士和农机人员呢?原来他有远大的打算,希望此次和亲不仅是对吐蕃进行笼络,还要千方百计从经济和文化上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文成公主在其父亲李道宗的护送下,随吐蕃请婚使节踏上了西去的道路。他们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陇南(今甘肃省陇南市)、西海(今青海省青海湖)、吐蕃(今西藏地区)等地,虽历尽千险,但也留下不少传说。比如青海湖的由来,据藏民传说,当时唐太宗知道汉族子女远嫁他乡定会思念长安,为了解文成公主的思乡之苦,便赐给了她一面宝镜。无论文成公主身在何处,只要拿出宝镜出来,镜中定会显出长安的景象。这有一点像当今的照片和视频,但不过当时技术可没这么高超。不管怎样,唐太宗在这一点上还是很有心了。但是,文成公主却在唐蕃分界之地,准备弃轿乘马时,没有将宝镜带走。这面留下的宝镜,自此便成了美丽的青海湖。湖水荡漾,清澈如镜,文成公主一面走一面回头流泪,竟不知不觉流成了“倒淌河”,所以才会有“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然而,故事虽美,但终究是传说。正如后羿射日一样,怎么可能一把铁箭就能射穿比火还烈的太阳呢。 >另外,送亲队伍经过林芝地区时,为了辟邪,文成公主便穿着兽皮,希望可以平安经过。进入藏区后,文成公主又将用过的兽皮赐给了该地的门巴侍女。哪里想到,自此之后,门巴族的女子便有了披羊皮为饰的风俗。少女披羊尾和四条腿俱全的小羊皮,成年女子披牛犊皮或山羊皮,习俗从此沿袭至今。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文成公主一行到达了黄河的发源地河源,而松赞干布早已率领着自己的大部队到此地迎接自己心爱的新娘。当看到大唐使臣江夏王李道宗时,松赞干布立即纳头便拜,行了子婚大礼。李道宗立即请出貌美如花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之倾倒。 >接着,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进入了逻些城(今拉萨)。在江夏王李道宗的亲自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无比的婚礼,全城的老百姓都欢欣庆贺。松赞干布搂着漂亮的文成公主,别提有多高兴了,他自豪地对部属说:“我的族人,我的父亲,他们都没有与大唐通婚的先例。今天,我做到了,并娶了靓丽的大唐公主为妻,这是我的荣耀,也是我们吐蕃国的荣耀。因此,我要宣布,马上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听到松赞干布的承诺,文成公主心里有了一丝欣喜。是的,他以为自己会嫁给一位野蛮的异域国王,自己会被用来发泄 *** ,根本不敢奢望有什么爱情。但是,当自己看到松赞干布的那一刻起,她知道自己此次的出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松赞干布为其修建一座城 >据相关史料记载,松赞干布没有食言,他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修建新城——布达拉宫。由于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在前面做出修建新城的承诺之后,他接着立即安排手下专门为文成公主修筑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可惜布达拉宫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17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当前,若去布达拉宫旅游的客人则会发现,宫中还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六难吐蕃婚使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色彩鲜艳。西藏的布达拉宫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布达拉宫属于子虚乌有。他们认为,布达拉宫是由松赞干布的天祖(高祖父的父亲)赞普拉脱脱日年赞首建,而后在尼妃赤尊的主持下进行了扩建,形成了更为盛大的规模。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和他的后妃们早已在布达拉宫中居住多时,所谓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专为文成公主而建,其实是一个弥天大谎。 >不管学者如何争论,笔者认为应以教科书为准,虽然也不一定是历史的真实,但暂且以此为依据吧。 >除了修建布达拉宫,松赞干布还答应了文成公主建寺弘法的建议。据《大昭寺志》记载,公元639年,墀尊公主已开始选址造寺,只是占卜所选的地方是拉萨的沼泽地,虽然奠了基,但这座寺不是建了倒塌,就是怎样也建不起来。文成公主到了西藏后,墀尊公主承认能力不够,便派婢女带着一升金砂请求帮忙。于是,文成公主便安排自己的工匠经过“博唐”数理推算,发现整个西藏的地形宛如女魔仰卧之状,极不利于王朝统治,而墀尊公主所选的沼泽卧塘湖,恰恰是魔女的“心血”,旁边有红山与夹波日山则为“心骨”,必须施法镇压才能建寺。墀尊公主无奈,只得认同文成公主的提议,在机雪娘颇邦喀岩山上,熔铁水灌凝砖土,修建九层碉楼,四面拴以铁链,使其牢固,然后修法禳灾,终于堵住了泉眼,建成了赫赫有名的大昭寺。但是《教法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称墀尊公主带头修建大昭寺失败,无奈便由文成公主独立主持修建了大、小昭寺,两寺同日开工、同日建成、同日开光。 >不过,无论怎样,大、小昭寺修建之后,佛教开始在雪域高原上扎根。后来虽经过历次灭法与复兴,但是藏传佛教已经蔚为壮观。 >自从联姻之后,松赞干布开始学习汉族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院读书。另外,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婚姻感情也还算不错,许多事情他都会接受文成公主的建议。比如,文成公主到吐蕃后,发现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希望驱邪避魔,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她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便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了这项习俗。 >夫死之后文成公主一路消沉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就不幸去世了,时年35岁。据《红史》记载,松赞干布在31岁时,曾经将赞普之位让给时年13岁的儿子贡松贡赞。可惜这位小赞普年寿不永,刚18岁就死去了,死在了松赞干布的前面。 >关于松赞干布的早逝,至今说法不一。有说是思子病逝(逝于拉萨北面的彭域色莫岗,今林周县彭波农场附近),也有说是出征战死,还有说是和他的父亲一样被反叛者毒死。但不管怎样,松赞干布死了,文成公主自此没有了依靠。她本来可以选择回到大唐,但最后文成公主打消了这种念头。据说,文成公主住在拉萨,经常去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上东望家乡,希望能看到远方前来的故人。 >时间总是那么慢,不知道文成公主是怎样度过了自己余生的30年。据《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逝于吐蕃,享年55岁。这时太宗早已去世,在位的唐高宗派遣了使臣前去吊祭,对文成公主所做的贡献进行了表彰。 >文成公主去世后,吐蕃人将她的遗体送到了雅砻琼结(今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墓王墓区进行了安葬,与自己的丈夫松赞干布葬在了一起,也算是对文成公主的一种爱戴吧。因为,这里是藏族先民发源之地,也是历代吐蕃赞普的最后归宿。 >文成公主虽然去世了,但她的贡献及成就却永远被后人铭记。从为公的角度来说,文成公主是伟大的。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受藏族人民的膜拜。 >但是,从私利的角度,文成公主却是悲剧式的。尽管后世无数的诗歌和戏曲仍然在不断传颂着文成公主的故事,她那风华绝代的身影也依旧在神山圣湖间款款摇曳,但是她没有自己的自由。是的,一个人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这不是很可悲吗?所谓的任何“高大上”或许仅仅都是别人眼中的闪耀星光,但对于文成公主却永远只是流星,因为天空那么大,却永远没有她自己的空间和位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2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