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承乾已经当上大唐太子,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4 13:11:09

李承乾已经当上大唐太子,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承乾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唐太宗历来为史学家们奉为圣明之君,他励精图治,文韬武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他的儿子们似乎没有遗传到他的良好基因,诸子多有不善,尤其是其长子李承乾。他年少聪敏,深得太宗喜爱,八岁时即被立为太子,却在17年后,因谋反被废,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那么,本已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冒险谋反呢?

关于李承乾被废的原因,历代史学家早有研究。《旧唐书》中说"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指出李承乾悲剧的原因是其个人的愚笨和顽固不化所造成的,后来大多数人也都接受这一观点,认为李承乾的谋反被废,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英国学者霍华德·韦克斯勒却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中国的朝廷官员来说,承乾的行为显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体统;他可能是精神失常。"然而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导致李承乾个人悲剧的原因,除了唐太宗对其教育上的失误外,主要原因还是其在贞观初年党争中的失败。

实际上,李承乾并非愚笨之人,相反的,他"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唐太宗评价他"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长, 丰姿峻嶷, 仁孝纯深, 业履昭茂, 早闻睿哲……可立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身为嫡长子,又兼有诸多优良品德,很得太宗喜爱,很早便被立为太子,唐太宗又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是为他选拔名师,贞观四年(630年)七月,选拔了前朝名臣李刚任太子少师,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又选了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而李承乾对他的老师们也是敬重有加,师徒之间相处甚欢。其次,是对其政治能力的培养,贞观四年(630年)五月,李承乾十二岁时,唐太宗下诏:"自今讼者,有经尚书省判不服,听于东宫上启,委太子裁决。若仍不服,然后闻奏。"即让李承乾开始听讼,有意培养他的行政能力,而李承乾的表现也让唐太宗很满意,直到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渊去世时,唐太宗对这位太子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一时期李承乾也有过失之处,他年纪渐长,贪玩的本性开始暴露,"好声色,漫游无度",然而太宗认为却是无伤大雅,是可以通过教育改正的。

然而,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太宗对李承乾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太子承乾本身患有足疾,行走艰难,当时的魏王李泰声誉鹊起,太宗开始宠爱起李泰,李泰凭借太宗的宠信和自身优势,"潜怀夺嫡之计,折节下士以求声誉",开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此时的李承乾和太宗关系也开始恶化,太宗对他的猜忌也越来越深。

这样的变化与李承乾的性格表现和太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李承乾由于跛脚,行动不便,本身性格就比较自卑,太宗对李泰的宠爱,以及杀害了他所宠爱的太常乐童称心等做法,无疑对李承乾造成了影响。

太宗对李承乾的教育方式大多以批评为主,对他的成绩却多有忽略,甚至给他选拔的辅臣也都是敢于"犯言直谏"型的,太宗为了鼓励他们劝谏,对于劝谏的大臣也都是有谏必赏,长期得不到肯定,对于李承乾的心理影响可想而知,以致他的行为越加乖戾,到后来对于敢于提出尖锐意见的功臣,"往往遣人阴图害之"。

随着魏王李泰的日益得宠和势力的扩张,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坐不住了,开始和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密谋攻打西宫。

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祐在齐州起兵造反,李承乾对他的卫士纥干承基说:"我东宫的西墙,离大内只有二十步远,齐王怎么能比呢? "随后,纥干承基因齐王叛乱收到牵连,被捕入狱时,告发了此事,李承乾因此被贬为百姓,流放黔州,后于贞观十九年去世,死后太宗为他停止朝会,并以国公之礼葬之。

李承乾本想以军事政变的形式,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李泰,没想到事情泄露,自己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而魏王李泰虽然深得太宗宠爱,最终也没能登上太子之位,反倒是晋王李治看似不争不抢地捡了漏,登上了太子之位。

作为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已经是大唐太子,为何还要谋反?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长孙皇后是正室,而李承乾又是嫡长子,所以在李承乾小时候就被立为太子。长大了继承帝位也是名正言顺的事,早年间李承乾也是颇有才华,深深受到李世民的喜爱,并被李世民寄托深深的期望。

在李承乾成长过程中,因为天生有足疾,所以他常常会担心自己的父亲会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他虽然身处太子之位但是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加上自己的足疾在走路时一瘸一拐的行为让自己的形象大损,且身处太子之位各方面的要求都很严格。在这种条件下,李承乾的心理就有了改变,变得自卑,变得扭曲。而在自己的宠臣称心被自己的父亲赐死后,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就有了很大的裂缝。

再加上自己的弟弟李泰在成人后备受李世民的赏识与信任,之后李世民也逐渐地疏远了李承乾,反而比较重视李泰。这样的行为让心理扭曲的李承乾感到危机感,他怕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废除,他觉得自己的父亲爱弟弟胜过爱自己。而且当时的李泰和李承乾关系也并不好,李泰经常会觉得自己比哥哥优秀,太子之位应该由自己来做。

就是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有着这样一位野心很大的弟弟,而且又如此的受父皇的喜爱,李承乾的内心十分焦急。虽然李世民并没有废掉他的举动,而是一直在找好的老师来辅助他,同时还放心的让他担任重要的职位,但是李承乾并没有安下心来,再加上旁边人的挑拨,这才有了李承乾的密谋造反,不过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李承乾明明已经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要谋反?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从小就倍受宠爱,古代君王给孩子取名字都是非常讲究的,李承乾的名字就代表了李世民对他的期望和宠爱,生下来没多久就已经是太子了,关于他后期的谋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李承乾在当太子期间,十分受人喜欢,据记载,他长得俊俏,聪明,又十分仁厚,还懂得孝顺,试问这样的儿子谁人不喜欢,李世民也对他充满了满满的希望。李承乾内心的改变要从长孙皇后去世开始说起,这是他的一个转折点,李承乾从小受到的是良好的教育,李世民都是请的最好的老师来为他讲课,长孙皇后对他也十分庇佑,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而李世民忙于政务,对于李承乾心态的转变这种小事并不在意,李承乾便开始做事情肆无忌惮。

李承乾的父母都是人中龙凤,那他必然不会差到哪儿去,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但在母亲去世之后,李承乾就变得嚣张,飞扬跋扈,还对他的小伴有种暧昧之情,这让他的名声收到了冲击,李世民很生气,作为皇子,这件事让皇家的颜面扫地,所以就下令杀死了李承乾的小伴,李承乾为此哭哭啼啼,往后更是叛逆,这让李世民开始对他变得失望。与此同时,李泰被封为魏王后,宠爱也日渐深厚,李承乾的心中早就充满疑惑,难道父亲要废太子吗?这个信号很危险。

李世民心中其实并不想废太子,他这么做可能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专门做给李承乾看,采用激将法,希望李承乾能够重新振作起来。但很显然,李承乾心中并不是这么想,他只感受到了威胁。所以他为了防止皇位丢失,不惜发生政变,逼宫,最后落得一个谋反的罪名。

当上大唐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还要造反

杜甫曾经这样形容过唐朝的繁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的字字珠玑都是在畅想唐朝的繁华,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在唐中宗李显时期曾经历了灰暗的时期,这让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萌发了造反的心思。

可是有着尊贵身份的他为什么有了造反的心思呢?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朝政中,唐中宗李显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他却听信事事都听从韦后的建议。这让身为太子的李承乾深感不安,因为他知道韦后有多么的讨厌他,并且李承乾也知道韦后有着和武则天一样的野心,所以李承乾知道自己的太子之位是不牢固的。

当时的唐朝,在宫中,有韦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想要大唐的江山,在宫外,有太平公主和李旦父子也在等待一个好的时机。太子李承乾知道自己要想登上皇位是非常难的,但是他身为唐朝皇室,他认为自己有使命去除宫中的不良风气。就这样,他学习了他的先祖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勇气,年少轻狂的他也发动了一场政变。但是这场政变并没有杀死唐中宗李显的皇后,却让李承乾丧失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以及生命。

李承乾在这场政变中成为了牺牲品,这就是他的命运。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却冒着要被杀头的风险也要去杀了韦后,但不是他一时冲动的行为。在当时,李承乾虽然贵为太子,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实权,而且他的父皇并不是特别喜欢他。唐中宗李显之所以选择他当太子,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皇子可以继承皇位,唐中宗李显才选择了他。李承乾的造反之路其实也是被无奈,他害怕唐中宗李显听从韦后的谗言废了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