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曾经效力的安西军真实存在吗?这支铁血军队是如何落没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近来《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播,剧中主角张小敬之前的经历让很多人非常感兴趣,他与龙波一样,都曾效力于唐帝国最精锐的军队安西军。
盛唐时期,唐帝国实行精兵简政的策略,原本的府兵制瓦解,实行募兵制,帝国拥有常备的边军,节度使制度也因此诞生,此后唐朝的军事形势变成外重内轻,边疆的多个军镇也出现不同的军事集团。而安西军就是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他们主管安西四镇地区。
安西位于唐朝的西北,唐朝最开始对这里进行掌控是在太宗朝,当时的唐太宗派遣侯君集灭掉高昌,随后在这里成立安西都护府,所谓的安西四镇是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处军镇,这个地方各国势力交错,还面临着突厥,吐蕃这些国家的威胁。因此从太宗朝开始,一直到后来的玄宗时期,安西四镇都是时而收复,时而丢失。之后唐朝重新修筑碎叶城,取代了其中的焉耆成为四镇之一,诗仙李白就是在碎叶出生的。
由于这里复杂的形势,使得安西战场异常凶险,在武周时期府兵就很难应对这里的战事,因此在当时安西就已经开始实行一些原始的募兵,为了让军人在这里放心打仗,每年朝廷都会给安西地区的军队大量的赏赐,在这里作战非常容易升职加爵。玄宗时期,安西军真正开始转型走向职业化,这里的军人都在安西地区安家,在开元二年的时候,安西军长途奔袭上千里,连续拿下数百个据点,成功夺取阿了达都城,这一战让西域大食诸多国家不敢再轻易动兵。
安西军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丝绸之路,还是为了要遏制吐蕃、大食这些国家的发展,在唐朝步入盛世的时候,吐蕃,大食这些国家也同样处在巅峰时期。安西地区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存在,让他们很难真正威胁到唐朝的西部,安西军强大的主要因素,还是地方环境的恶劣,这里要处理诸多国家,民族的事情,打仗是家常便饭的事情,而他们面临的敌人都是吐蕃,大食这些精锐,长期打下来安西军的战斗力就被练出来,再加上这里服役待遇非常好,军人战斗力自然就很强。
全盛时期的安西军拥有24000多人,下面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仆从军,而安西军大部分都是精锐的骑兵,除了军马以外,底下的士兵还拥有着自己的私马。此外,安西军还拥有当时最为强大的武器陌刀队,其中以李嗣业等人为首的陌刀队为主。陌刀是大唐兵器的一个巅峰,杀伤力巨大,可制造起来同样很麻烦,能拥有自己独立的陌刀队,可见安西军的装备绝对是唐朝边军里面最出色的,那么这支盛唐的王牌军队,到底是怎么没落的呢?
其实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与安西军的定位有着一定的关系,玄宗非常喜欢军功,在他的影响下,唐朝的这些边镇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安西地区距离关中路途遥远,这里最多也就容纳两万多精锐的军队,即便安西军的战力强大,可一次出动的军队数量不会太多。在高仙芝等人的带领下,安西军不断与外敌作战,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也付出巨大的伤亡。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其实安西军并没有完整回到国内战场上,他们被拆开,分批回来支援国内战场。
一支军队就这么被拆开,很难去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安西地区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他们一方面要面临国内的混乱,另外一方面还要面临着吐蕃这些国家的压力,因此安西军被分解是迟早的事情。安西军主力被拆开分散到哥舒翰以及其他将领的麾下,他们大部分都战死在战场上。其中名将李嗣业率领的安西军在面对叛军的时候打得是非常出色,成功扭转战局,可他们也先后死在战场上,这场持续多年的内乱,让安西军受到严重的损伤。
更糟糕的是,唐朝抽调边镇的精锐,使得安西,陇右等地的防御非常虚弱,吐蕃趁机截断安西与国内的联系,留守安西的残余军队就非常悲惨,此后他们再也没有重新回到大唐,在郭昕等人的带领下,一边依附其他国家,一边自己独立作战,最终安西地区的军队全部死在与吐蕃的战斗中,安西四镇也彻底归了吐蕃。那么回到国内的安西军,除了死在安史之乱的战场中,还有一部分的军队是分散编入到其他军队的建制中,比如唐肃宗在灵武继位的时候,他主要依靠的就是朔方军。
之后他对朔方等地的军队进行整顿,把不少安西军也编入到这里面,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唐朝开始重新组建中央军队,在原来的朔方军基础上组建了神策军,从中也吸纳一些安西军的精锐,而其他安西军没有能够回到自己的驻地,被放到北庭地区留守。他们被编入到泾原兵中。显然,安西军的衰败与唐朝的国力中衰有着巨大的关系,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经历这次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者们不再去相信武将和地方的军队。
帝国版图缩水,唐朝也没有力量再去经营西域,安西废黜,安西军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那些被朝廷抛弃的军队,他们的下场是非常悲惨的,而归国作战的安西军结局也不算是非常完美,从德宗朝之后,安西军就彻底消失。他们曾代表着唐朝的巅峰战力,可惜打仗一直都是比拼国力的,一旦国家衰败,军队的力量也无法和之前相比。不过安西军回到国内作战,也改变唐朝的战局,叛军的形势越来越不利,在安西军的帮助下,大唐总算是平定叛乱,可之前的盛世却再也回不来,此后帝国的骑兵再也没有能再西域驰骋,也没有军队能像安西军一样到达葱岭地区。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是一个孤胆英雄一般的人物。很多人就对他感到好奇,然后再深入一探究,就发现。历史上确实有张小敬这个人,虽然对于他的相貌这些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他肯定是一个好人,是一个英雄。
张小敬可以说就是全书的主角,一个孤胆英雄般的人物,富有强烈的人格魅力。而要说历史上的那个张小敬,就不得不说这本书里面的那个中二少年姚汝能。而张小敬这个名字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也正是因为唐朝姚汝能写的《安禄山事迹》,而张小敬的名字也只是出现在这本书中。
亲王也就是马伯庸在书后也是交待了书中人物的历史结局。说安史之乱后在民间突然流传起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安禄山事迹》。署名是华阴县尉姚汝能。
在这本书的下卷提到了马嵬坡之乱。太子李亨和陈玄礼密谋发动了兵变,铲除了奸相杨国忠,也就是杨贵妃的父亲。而第一个开弓射杀,并将杨国忠射下马的人他就叫做张小敬。
至于这个张小敬后来的命运怎么样,也没有说,他就是横空一世般的就出现在了史书上。我想姚汝能写下这一段的时候,忽然就抑制不住自己的内心,然后写下了这个名字,将这个首弓射杀杨国忠的人命名为张小敬,然后这样就能够将张小敬的这个名字流传下去看吧。
虽然这个张小敬也只是一笔带过,就只是一个小小士兵,但是也和书中的张小敬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
安西军的使命不仅是要保卫丝绸之路的正常运行,还要牵制住大食、吐蕃这些边境国家,毕竟在唐朝十分昌盛的时候,边境这些小国也同样处在鼎盛时期。而安西军的存在可以遏制住这些国家对唐朝的骚扰和威胁,足以见得这支军队有多么强大。
之所以说安西军很厉害,不仅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段环境十分恶劣,在边境地区长期驻扎生活是很艰难的,而且他们还要处理各个国家民族与唐王朝的关系,要时刻保持戒备和武装,因为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当时安西军面对的敌人是大食、吐蕃这些国家的精兵,长期积累的打仗经验也使他们越来越强,再加上唐王朝对他们的优待,也让他们一直保持绝对的忠诚。
巅峰时期的安西军一共有两万多人,几乎全是由唐王朝的精锐士兵组成,个个擅长骑射、骁勇善战。当时安西军还有十分厉害的陌刀队。陌刀可以说是唐王朝最厉害的武器,制造过程比较繁杂但是杀伤力很大。可以拥有一支精锐的陌刀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安西军武器装备的强大。
安史之乱以后这支强大的军队就渐渐没落了,一方面是唐王朝政府官员们对武将和边境军队的信任度下降,另一方面是国家版图的缩小,朝廷已经没有心思和能力再去管理西部地区,安西军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了。
此后我国古代的骑兵再也没有能在西域驰骋,也没有军队能像安西军一样到达葱岭地区了。
《长安十二时辰》是马伯勇在唐代历史结构下的一个虚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英俊的张小敬携手神通广大的李必一起拯救长安老百姓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的许多人物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不同之处可能是剧名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李必实际上是唐代的李泌,然而,关于“男猪脚”张小敬这号人物,不但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并且在电视剧中的人物,连其的名字未曾改过一丝一毫。
马亲王善于合理推测和逻辑演绎已知的史料,以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长安十二时辰》也不例外,像李必、贺知章、元载、姚汝能、王韫秀都是实有其人。前三位不用什么多说,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唐中时期著名的首相人物,姚汝能也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就是其一生的故事都不可考,曾经担任华阴县尉等职,在《安禄山事迹》里面有提过张小敬。
两天前,马伯庸转发了一条关于张小敬这个名字存在的微博,并在微博上晒出两张照片,一张是《唐宋史料笔记》的封面,另一张是书中的一段精彩编写内容,上面清楚地写着骑士张小敬射杀国家忠臣而导致落马,这个内容有点类似于剧本。
根据以上所说的,可证明马伯庸在编写《长安十二时辰》时,除了采用一些虚构手法,修饰故事内容外,并没有把历史改到面目全非,反而是在写的时候参考了不少历史书,尽量还原历史所发生的情景,这做法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1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