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兵和勇有什么区别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大家平时看关于清朝的影视作品,经常会看到清朝的军队,在制服上有些不同,最明显的就是兵和勇,这俩个有什么区别呢?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靠在白山黑水间身经百战的八旗兵起家,当时的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强的骑兵部队,虽然人少,但是战斗力很强。
八旗的八种颜色制服
清朝入关后,为了征服中原,八旗兵已经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所以,他们收拢了一大部分汉人做职业兵,叫做绿营兵,因为他们的旗帜颜色是绿色,这样好和满人的八旗分开。
统一中国后,八旗兵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腐化,已经无法胜任战争了,军备废弛,贪生怕死,整日沉迷于花天酒地,后来的平定三藩,也是靠汉人的绿营兵平叛。
清朝的汉人职业兵-绿营兵
勇的大量出现,是在清朝中后期,随着起义活动的增加,率属于王朝直接指挥的八旗和绿营兵,已经不堪重负,战力也是江河日下。各种地方团练,民兵组织被武装起来,闲时老百姓,战时成士兵,最为鼎盛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都是属于勇,这个时候勇才是国家的常备力量。兵和勇最大的区别在于,兵是中央直属部队,听从中央朝廷的命令,而勇只听命与自己的上司,和唐朝是的藩镇是很像的
勇字兵,只听命于自己的直属领导
后来还有一只新军部队,也是推翻腐朽不堪的清王朝的生力军,这个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复述了。
清朝士兵中衣服上的兵字表示他们是清朝的正规军队,而衣服上有勇字的清兵,他们是来自汉臣组建的乡勇之兵,在一开始不是正规军队,后来因为日益强大才会破格提升为正规军,这兵与勇字就是为了区分他们。
清朝入关之前的正规军队是八旗子弟兵,不过当时清朝人口肯定没有汉族多,清朝入关之前统治东北地区,那地方面积也不大,所以满清的八旗兵士也够用了,而且因为入关之前,清朝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这些八旗子弟兵非常骁勇,毕竟经常打仗,不把自己的本领练好,就是拿命上战场送给敌人人头的,所以那个时候,清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但是清朝入关之后,要治理的土地面积翻了几倍,当时清军的八旗兵人数就大大不够了,因此清军便开始建立绿营兵,这些兵士其实都是汉人,不过这些汉人也不是一般的汉人,是清朝入关前的一些包衣出身,本来他们一直都是辅佐八旗兵的,后来这些人也成了清军的主力。
可惜到了清朝晚期,不管是八旗子弟兵还是绿营兵,他们的战斗力都非常弱了,这个时候乡勇兵便出现了,这些乡勇兵就是汉人组建的军队,他们有战事的时候,便聚集在一起外出作战,当没有战事后,他们便安心务农,不过他们上了战场之后,战斗力很强,所以当时晚清便破提升乡勇兵为正规兵,于是他们的衣服上便有勇字。
这世间,唯有“自由”最珍贵。
清朝的“勇”比“兵”更自由。
在清朝,“兵”指的即是“八旗兵”,世世代代家里吃着“铁杆庄稼”的一群人。
这群人的“铁杆庄稼”之铁,比辛辛苦苦读书几十年好容易考中一个进士又好容易去做了一个知县挣来的“庄稼”还要铁。
正所谓“人家几代人的积累,凭啥你一个人寒窗十年就要超过”的完美体现。
在清代,在雍正施行“养廉银”之前,一个知县一年的俸禄只是45两白银加上22石零五斗大米。
而一个 八旗壮丁 ,注意了,是壮丁,不一定就是兵丁!当然了,也包括八旗兵丁。凡是在旗的男丁,清廷首先会分给他们一份大大的不动产—— 五晌土地,不纳税的五晌土地(30亩)。
在清朝前期,因为八旗兵多驻防于北方,而北方有的是前明皇族贵胄的官地以及明朝大官的私地,所以八旗兵的这五晌土地都实打实分到了手。
后来“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八旗也开始去南方驻扎,有时候土地就不敷分配。
但是没关系,折粮食给他们,反而免了经营之累,更是划算。
八 旗的每一个普通兵丁,妥妥的都是一名小地主。
土地之外,还不算完!
还有饷银和岁米。
注意,上面的两张表列出的只是八旗兵的“月度饷银和岁米”,单算前锋吧!其实就是一个尖刀兵,他的饷银一年也到了48两不是?
比知县要多3两。
岁米360石,可比知县要多300余石了!
了不得。
领兵的将官更多!
后来雍正弄了“养廉银”,八旗兵也是有的,比知县要高,知县的养廉银一般是一年500两。
这些待遇都是要父传子 ,子传孙,一辈辈往下传的,所以称之为“铁庄稼”。
这些“铁庄稼”之外,八旗兵将还有其他收入,什么“心红纸张银”,也就是办公补贴;什么“丁粮马乾”,什么“随甲银”,什么“丁名粮”,也就是补贴他们养妻小和马的银子,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住房!
注意,这个住房不是军营的士兵宿舍,而是真真正正的家庭住房。八旗兵去某一个地方去驻防,是可以携家带口的,清廷就要免费分配给他们房子住,大房子。
要是万一遇到征发去打仗了,不能带着老婆孩子去,出发去前线的有“行粮”,在家的家属有“安家粮”。牺牲了,家属有抚恤金和半俸,受伤了有抚恤金。
遇到红白事了,朝廷还有足够办事的“恩赏银两”。
年老退休了,就算从来没有杀过敌,立过功,也享受月银一两,禄米一斛的待遇,有军功的另算。
这么说吧!
在清朝,一个八旗兵的待遇养上七八口人是绰绰有余的, 乃至于人口少的八旗兵家庭“ 每放米之时,仓内所出官兵留食者约三四份,官局收买者约二三份,余俱在外流通,民间借以接济。”
朝廷发给八旗兵的粮食根本吃不完, 完全可以卖入市场换银子的。
行文至此,你以为八旗兵的待遇很高了吗?
比作为临时工的“勇”的待遇就高了吗?
不,“勇”的待遇事实上比八旗兵的待遇要高,高很多。
完全可以说,“一个‘勇’的努力就是可以超过一个‘兵’几代人的积累”。
以曾国藩的“湘勇”为例,湘军中普通士兵的月饷是6两银子,一年也就是72两,从不拖欠。
比八旗兵的前锋还要多24两,比八旗兵的步兵还要多54两。
湘勇每年虽然除了这72两银子之外,再无像八旗兵那样的其他收入,但是湘勇比八旗兵多了“一份自由。
选择退伍的自由,选择做其他营生的自由。
在整个清代,八旗男丁只能当兵,世代当兵,不得务农,不得经商,不准学习除了打仗武艺之外的任何技艺,所谓:
清中期以后,随着旗人人口的增多,而八旗兵的名额一直不增加,兵的生活就越来越辛苦了。一大家子动辄几十口人 ,只靠着一二人披甲挣钱,其余人全算是废物。再加上随着吏治腐败愈发严重,八旗兵的禄米和月饷并不能足额拿到手,要去披甲当兵是需要行贿的。
一个八旗披甲兵,你说我挣了钱就我自己花用,偏不去养兄弟子侄行不行?
不行!那是你的义务。
八旗兵的生活就开始艰苦了起来。
而参军去做一个“勇”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一个临时工,但是每一年72两银子是一定能到手的,运气好了,就算没有混个一官半职,也是可以发财的。
因为办“乡勇”的文武大臣并不阻挡手下大发战争财,更不会阻挡他的兄弟侄子借着官威去置地经商。
最重要的是,“勇”有可以退伍的自由。
发财之后退了伍,回家去做小地主老太爷,日子不要太幸福。
就算这个“勇”吃喝嫖赌没有发财,退伍做个土棍横行乡里欺男霸女也行啊!
反观八旗兵,万幸发了财也是人家旗主手中的“夯货”,不到60岁是不准退休的。而我们知道,清朝人平均寿命是到不了60岁的。除非花钱雇人,否则是必须要去训练打仗的。花钱雇人,上下打点冒名顶替,又是一大笔开支。
有人说八旗子弟爱提笼架鸟玩乐,所以穷困了,其实买几只鸟和鸟笼子能花几个钱。八旗兵的钱主要都花在了养家人和贿赂上级了,毕竟,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再去参加军营训练,真是吃不消的,为了活命,必须雇人。
所以,八旗兵虽然收入不少,后来都一个比一个穷!
比“乡勇”穷!
在清朝,“兵”是有编制的正式工,“勇”是外聘的临时工,身份差别摆在那,待遇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但随着正式工越来越不顶用,临时工反而战斗力越来越强,到了清朝中后期,“勇”逐渐替代了“兵”,成为军队中的主力。
先说正规军“兵”。 清朝由满族人建立,从关外打到关内进而统治中国,最开始的时候正规军军队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类,但并不都是满族人。
“八旗军”以满族人为主,满族男子只要满16岁,就会被挑选是否合格进入“八旗军”,而不到16岁的男童,则先进入预备役等待满16岁被挑选。
此外,还有部分“蒙八旗”“汉八旗”。
“八旗军”作为满清统治者的嫡系,不仅兵源、将领优先从满族男子中挑选,同时因为人数的关系,主要负责京城及周边地区的防卫,直接保护皇室。
“绿营军”则是作为“八旗军”兵力不足的补充,主要由汉族男子组成,负责的是全国各地地方的防卫。
因为这类军队的标志是绿旗,建制单位是营,因此被称为“绿营兵”故称绿营兵。
“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是清朝的正规军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有编制的正式工。
清军入关以后,尤其是在顺治帝以后,“八旗军”逐渐废弛,满人士兵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连日常的训练都保证不了,于是在康熙、雍正之后,“绿营军”逐渐成为清朝军队的主要力量。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是国家供养的,会每月定时“发工资”;而且这类当兵的,只能从事当兵一种职业。
再说临时工“勇”。 之所以说是临时工,是因为“勇”最开始出现,是在地方上爆发战斗的时候,“绿营军”兵力不足,但是为了“剿匪”,清政府授权地方政府临时招募的。
“勇”不仅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而且装备、待遇比“八旗军”“绿营军”差得多,更主要的是,战事一结束,“勇”就会被解散。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都成了战五渣,根本无法跟太平天国、小刀会、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勇”这种临时工反而成了主流,取代了“八旗军”和“绿营军”的作用。
最有名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勇”因为是临时工,国家是不供养他们的,由召集、训练他们的团练来供养,如“湘军”就靠曾国藩及“淮军”高层自己各显神通弄钱养活“淮军”。
总结一下“兵”和“勇”的不同: 第一、“兵”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兵,是清朝军队的常备军;“勇”是临时招募的军队,在清朝后期成为主流。
第二、“八旗军”以“满八旗”为主,加上部分“蒙八旗”“汉八旗”;“勇”主要以汉族为主。
第二、清朝政府供养“八旗军”和“绿营军”,“勇”只能靠组织、召集他们的人自己养活。
第三、“兵”完全听命于朝廷;但“勇”只听从自己长官的命令,如“湘军”只听曾国藩的,“淮军”只听李鸿章的,朝廷完全指挥不动。
第四、“兵”主要以兵源的民族成分来划分,“勇”是以地区来划分,如湖南的“湘军”、安徽的“淮军”等。
清朝时期的“兵”和“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却是很大的。首先,建制不同,“兵”是清朝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而“勇”是就地临时招募的军队,称为“乡勇”,战事一结束就立即解散,并非国家常备军队;其次,内部划分不同。“兵”是以民族来划分的。有满八旗、蒙八族、汉八旗、绿营兵。而“勇”是以地区或主官划分。例如曾国藩以团练起家,组建“湘勇”,李鸿章组建“淮勇”等;第三,效忠的对象不同。“兵 ”听命于朝廷,效忠于皇帝。而“勇”只忠于自己的将军,勇营的官兵只忠于自己的长官,并不直接效忠于皇帝和朝廷,实际上就是私人武装;第四,战斗力不同。初期的八旗兵是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部队,虽然人数少,但是英勇善战。后期统一中国后,很快就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已经无法上战场打仗了,绿旗兵也就随之出现了。到了清朝晚期,八旗兵、绿旗兵也都完全衰落了,已没有了战斗力。例如遇到太平军,八旗兵和绿旗兵一触即溃,不堪一击。而勇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湘勇和淮勇为朝廷立下了功劳。因此到了清朝末年时,“勇”就逐渐替代了“兵”,成为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在待遇方面,面“兵”和“勇”也是有区别的。兵是由国家供养的,而勇是由自己的将军负责供养。兵的地位要高于勇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