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明朝最后为何会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存在着二百多年,能靠朱元璋这地痞流氓的基因撑下来也确实不易。明朝的皇帝从武宗开始一个不如一个,到最后也奈何不了灭亡的命运。
多尔衮进京之后,搜查紫禁城,发现一道两百年前的圣旨,这是明永乐帝朱棣所拟,上面写着"当面临外敌入侵,国破家亡时,宁愿死也不向敌人低头,也绝不向外邦人称臣纳贡",并因此让清朝统治者所敬服。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明朝统治者自称"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少数民族就时常袭扰中原,天子守国门,明英宗就被抓走了。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就上吊了;确实做到了这条祖训。
明朝看似仁义道德的根本实际上是一种铺张浪费,永远用最高成本解决问题,没有办法节省国库开支,还大肆征发民力,加重负担。明朝的君王中后期一个比一个不行,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大部分时间不上朝,把事情都交给手底下人去做。
国家一有危难,皇帝身上的朱家流氓基因就发作了,挽起袖子抡圆了胳膊就要开打。打仗是件烧钱的买卖,钱是从老百姓的赋税中抽取来的,连年征战国库必定空虚,而且还不像前几朝那样保持和平关系。
和亲实际上是互相交换人质的过程,这样两国就不敢轻易动手。不与周边国家保持关系,结果就是明神宗时期,明朝的疆域退缩到了秦朝那么大的领土。
如果说,明朝知识分子有气节那更是胡说。明亡之际,没有一个知识分子殉节,跟崇祯皇帝走的只有他身边一个小太监。这群东林党大臣,排着队等着李自成封官,每天李自成的府上都排着长队等着赏赐。
原先当首辅的插队查到原先当尚书的前面,说:“我以前比你官大,我应该站在你的前面”;前尚书当然不干,于是两个知识分子为了争夺前面的排队的位置打了起来。李自成看到之后笑着说,明朝都是这么一群无能之辈在主政,岂又不亡之理啊!
李自成走后,满清入主中原。这群东林党大臣立刻又开始巴结满清皇族,其中还有人提到了让全民留辫子的意见,令当地百姓深恶痛绝,并讽刺东林党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这群人有一部分做了新朝廷的奸臣。再后来,清高宗给这些人编撰了一本人物集《贰臣传》,给这些人都写了进去,遗臭万年。
有些事情,并不像明成祖想的那样简单,后世的事情也非他能预料。也许他的想法是对的,确实保住了明朝所谓的尊严。但是,却失去了原本它不该失去的一切。
明朝崇祯年间的确国库空虚,财力捉襟见肘,而内外忧患不断,因此不得已加征赋税,以应对时局。明末最为著名的赋税加派即?三饷?,分别为辽饷,剿饷和练饷,具体什么意思,从名目中即可窥得一二。辽饷自然是为应付辽东战事所加派的,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每亩土地加派土地税九离;剿饷则是为了完成剿灭农民起义的目的而加派;练饷则是为了练兵而加派,除辽饷之外,其他两饷均在崇祯年间设置。
三饷加派,每年为明朝超额提供了将近两千万两的收入,但并没有能够挽救明王朝,反而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三饷加派,本身没有太大问题,在古代为了应付战争,历朝历代都会向民间索取更多的税额,但明朝的问题出在,征税对象太少了。按照万历年间的设定,辽饷每亩土地加征九离,数量看起来并不多,按照当时的土地数量,官方设定每年的辽饷需要定额征收五百二十万(当然,在执行过程中考虑到土地荒废等问题,实际征收要少一些)。但要知道,征税对象仅限于小的自耕农和小地主,大地主,宗室藩王并不在此列。但明朝后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主要兼并者便是官僚,皇帝,宗室。
官僚兼并土地的情况参考嘉靖朝内阁首辅徐玠,徐玠退休之后在自己的老家松江大置田产,兼并土地数量达到两万亩。藩王则更甚,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兼并土地四万亩,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兼并土地两万亩,仅这两人明面上兼并的土地数量便达到了六万亩,更不用说所有亲王加起来。皇帝兼并土地主要是依靠修建所谓的皇庄,土地上派人耕种,租子交给皇帝。
因此,虽然明朝实际耕地数量不少,真正能够征收到税的却要大打折扣。但每年的指标摆在那,怎么办?只能将不能征收的这部分土地应当征收的数额平均分摊到可征收的土地所有者身上,因此,每个征税对象实际承担的税额远远大于九离。更要命的是,土地兼并还包括瞒报的,因为明朝张居正改革之后,丈量全国土地,并记录成册,表明所有权归属。但随着土地兼并情况的加深,图册的修改进度却没有跟上,或者因为某些地主为了少缴税而买通县衙小吏,故意不改。这么做的后果是,有农民明明已经没有土地,沦为佃农,但他们原先的土地仍然登记在他们名下,他们还得交税,不仅如此,他们还得向地主交租。
这么算下来,明朝政府的算盘打得很好,九厘,不多,百姓可以承受。但实际摊派的数额远远大于九,以至于达到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百姓不堪重负。在西北地区,连年大旱,百姓连加派前的税都交不起,更不用说加派后,而朝廷又强制征收,那没办法,只能干他丫的。
崇祯年间,百姓的忍耐已经到了临界,但朝廷却又要收剿饷和练饷,百姓更是活不下去,于是民变愈演愈烈,李自成的手下人越来越多。但朝廷也没办法,虽然每年能收到将近两千万的银子,但利用率却非常低,层层克扣,最终能够用在正途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都进了官员的私囊,钱不够,继续加,加完官员继续贪,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个闭环,看起来钱收得多,但永远不够用。
大明王朝,就这样被活活拖死。所以,说大明王朝亡于什么小冰河,完全是在找借口,但凡能让朱家王爷少抢些地,但凡能对官员的约束严格一些,明朝怎么会亡?所以明朝的灭亡,完全是自作自受,根本不值得同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8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