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司马懿辅佐了三代帝王,为什么最后是由他的孙子成功篡位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02:30:15

司马懿辅佐了三代帝王,为什么最后是由他的孙子成功篡位的

对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司马懿从30岁开始,直至73岁病逝,43年间辅佐曹家四代人,三位帝王。期间仕途起起落落,直至权倾朝野,最终由他的孙子司马炎成功篡位,改魏为晋。

先看一组数据:

公元208年,曹操54岁,征召了当时30岁的司马懿;

公元217年,曹丕曹植争储,39岁的司马懿帮助31岁的曹丕争储成功;

公元220年,曹操66岁病逝,42岁的司马懿帮助34岁的曹丕称帝;

公元226年,曹丕40岁病逝,48岁的司马懿受托辅政,23岁的曹叡登基;

公元239年,曹叡36岁病逝,61岁的司马懿受命托孤,8岁的曹芳登基;

公元251年,曹芳20岁,73岁的司马懿病逝,司马师继承爵位。

从以上数据来看,司马懿受命托孤年仅8岁的曹芳时,已经是61岁高龄了,他虽有谋逆之心,但有心无力。只好趁幼主无知,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巩固司马家族的地位,篡位之事就留给后代去做了。

其实,司马懿在辅佐曹芳初期,在朝中并没有多少实权,还被大将军曹爽排挤。虽然高居太傅之职,但明升实降,一没有军权,二又人微言轻。

但司马懿少年成名,才华横溢,怎会一直被打压。而几次战争也成功的让司马懿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241年,孙权派兵分四路大军来打魏国,司马懿瞅准机会,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率军抵挡来犯的吴国大军。最终吴军无功而返,而司马懿又添了一大功勋,在魏国上下的声望也日渐高涨!

而且在关中地区,司马懿更是精耕细作了好久。当年诸葛亮起兵北伐的时候,司马懿作为大将军,驻扎在长安,长达5年的拉锯战,最终在五丈原硬是把诸葛亮给耗死了。这几年时间,司马懿在关中地区已经培植起了自己的军事势力。

至此,司马懿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威望和权势,但他依旧韬光养晦,因为还有个最大的政敌未除。那就是同为辅佐曹芳的托孤大臣曹爽,而曹爽这个人心浮气躁还任人唯亲,看幼主年少,更是狂的不得了。出兵伐蜀惨败而归,还失去了祖中数万百姓,造成了魏国国力虚耗,而他也威望尽失。

曹爽在朝中结党营私,司马懿避其锋芒,暗地里收拢贤臣良将,准备消灭曹爽的势力。最终高平陵之变中,将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而当时曹芳虽然已经18岁了,但自幼生活奢靡,贪恋女色,面对偌大的魏国,而蜀、吴两国又频频来犯,他只能仰仗司马懿来管理这个国家。这时,71岁司马懿实质上已经架空了曹氏家族,但他年事已高,只能将司马家族篡位换代的使命交给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来完成。

司马懿一生谨小慎微、运筹帷幄,终于积攒下雄厚的家底、威望,而他又韬光养晦,剿灭政敌,最终为司马家族成就帝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懿最后为何篡位?

因为当时没有很好的力量平衡他,这就是政治平衡,相互牵制。现代也一样实力极强的人也需要去平衡他,人心善恶结合体,权力是需要监督的平衡的,失去了平衡恶性就占了上风,司马懿本是忠诚,后期造反,本现失去平衡,人性恶占了上风,支配了他的灵魂,他虽然在家也能幕后操作朝延,几十年的军政提拔培养的亲信在要职,两个比他还强的儿子,反观老大这边,没有人能力平衡了他了,看是老大没有自己人,小弟实力超过老大很多,恶性就占了上风,所以当老大决对要平衡好小弟的力量!

司马懿最终能够夺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部《虎啸龙吟》掀起了魏晋热,司马懿夺取魏国政权的历史事件为观众所热议。司马家族夺取政权,有其历史的偶然性,司马懿长寿,魏国几代君主短命,给其夺权创造条件;同时,经济基础、社会思想以及曹魏政权的执政失误是司马夺取天下的主要原因。

司马懿夺权历程

1、曹操时期,强征入府,不被信任

司马懿出身河内世家大族。 公元201年,22岁的司马懿被曹操召入府中任职,司马懿不想为曹操效力,以自己患风痹病为借口,绝了应召。公元208年,曹操用强制的手段应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是曹操晚年的谋士之一,曹操对他并不信任,时常叮嘱曹丕,司马懿可能是毁坏曹魏江山的人,显然曹丕没有听取父亲的忠告。

在曹植、曹丕世子之争时,司马懿是曹丕的拥护者,与陈群、吴质、朱乐是曹丕最得力的亲信。曹丕战胜了曹植,成为魏王,随后称帝,司马懿成为了开国功臣。站队成功,奠定了司马家族在曹魏帝国的特殊地位。

2、曹丕时期,辅政大臣,由文转武

曹丕称帝后,在政治上与世家大族妥协,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军事上倚重曹氏、夏侯氏边缘宗亲,对于威胁到自己帝位的近支宗室,严密控制,曹植、曹彰等人才华横溢,不为所用,形同囚犯。

随着三国鼎足之势形成,主战场主要分布在关中、荆州、扬州等地区,统军元帅均为曹氏、夏侯氏亲贵,第一代的元勋曹仁、夏侯惇等人相继去世后,第二代的曹真、曹休、夏侯尚成为宗室主要将领。夏侯尚在226年去世,曹氏宗亲军权开始旁落。曹丕在227年去世,临终前令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宗亲与士族比例为2:2,陈群与司马懿都是曹丕的亲信,顾命大臣相互制衡。曹丕两度伐吴,司马懿留守许昌,掌握部分军权,由文臣向统帅转变。

3、曹睿时期,二度辅政,国之栋梁

曹睿称帝后,魏蜀战争频发。魏明帝即位伊始,诸葛亮就开始策反由蜀国投降魏国的孟达,司马懿率军斩杀孟达,平息了这次叛乱。同时,魏明帝令司马懿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司马懿成为荆州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此后,诸葛亮五出祁山,西北军事长官曹真去世,司马懿接替曹真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曹魏三大军区司马懿担任两个最高长官,奠定了丰富的文武官员人脉。熬死诸葛亮后,司马懿又率军剿灭了辽东的公孙康,班师回朝后第二次成为辅政大臣。

曹睿病重期间,曾出台两套辅政班底。一是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韂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曹宇是曹操之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曹爽、曹肇是曹真、曹休之子,夏侯献是夏侯家族成员, 5人全是宗亲,曹睿对司马懿势力的膨胀有着清醒的认识,故意将其排除在外。曹睿却听信刘放、孙资的谗言,临终前修改了辅政名单,令司马懿和曹爽辅政。司马懿与曹爽的政坛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功勋老臣,一个是无尺寸之功的官二代,毫无政治经验。如此辅政班底,为曹魏政权的易主埋下了隐患。

4、曹芳时期:韬光养晦,夺取政权

齐王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曹爽在辅政初期对司马懿极为恭敬礼让,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爽等暴露出了政治上的不成熟。曹爽排除异己,妄自尊大,遭到了魏国元老的集体不满。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亲信三族,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控制。

司马懿的专权引发了同为元老的王凌的不满,镇守淮南的王凌与外甥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司马懿引兵讨伐,王凌自知不敌,服毒自尽。司马懿借机将魏国王公拘捕,放置也称,严密监视。平定了王凌之乱,司马懿回到洛阳后去世。

5、司马懿之评价

司马懿魏四朝元老,二代辅政大臣,文治武功堪称魏国第一功臣,其贡献是不容抹杀的。在夏侯尚、曹真、曹休等宗室功勋统帅相继去世后,司马懿承担着魏国对抗外敌的军事任务,剿灭孟达,击退蜀、吴的进犯,平定辽东,平叛王凌,功勋无人能比。即便是面对政见不同的曹爽,司马懿也是多次劝阻,不要贸然攻打蜀国,出于公心。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司马懿对魏国的壮大以及西晋统一全国做出卓越贡献。

司马氏夺取天下给后人诟病颇多,主要原因是依靠诈力,既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政变夺权夺取天下。从曹魏皇族的角度来看,被自己人篡权和被敌人用武力征服是两种不同的王朝终结方式,被篡权更加难以接受。手握重兵的大臣,在王朝权力真空时夺取政权,在道义上为人不齿,但是王朝的更迭不以个人道德评判为转移,还是基于个人实力。对司马懿的批评,更多的时基于道义。

6、司马家族的夺权历程

司马懿去世后,长子司马师接管了权力。司马师接位,完全是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态,欺凌皇室,屠杀异己,引起了曹芳的不满,254年,李丰、夏侯玄及皇后的父亲张缉意图推翻司马师,让夏侯玄执政,事情泄露,司马师诛杀三人全族,废黜了皇后张氏,又逼迫太后废黜了曹芳。次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征剿灭,不久去世。

司马昭接位后,剿灭了起兵的诸葛诞。曹髦见权势渐失,于260年亲自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的卫队所杀,司马氏代替曹氏已成定局。此后,司马昭派军队消灭蜀国,被封为晋王,位篡位做最后的准备,突然猝死。

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晋王之位,随后废黜皇帝,改朝换代。

司马家族夺取的直接原因

1、直接原因:司马懿的个人作用

能力超群、善于伪装、隐忍都是政客的共性,司马懿能够取得政权的主要原因是长寿。三国时期,医疗远不及现代发达,战乱频繁,人们的平均寿命不过是30多岁,司马懿的寿命是72岁,熬死了两代魏国君主与一代魏国功勋。

曹丕、曹睿父子均是雄才大略之主,皆英年早逝,曹丕40岁去世,曹睿年仅36岁。与司马懿同一批的功勋元老王朗、华歆、陈群,宗室显贵夏侯尚、曹真、曹休全部死在他身前,有能力的、有地位的死在前面,活下来的元老地位功劳又不及司马懿,比如说王凌。可以说长寿是司马家取得政权的重要原因。

2、主要原因之一: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垄断形成了士族集团,对皇权构成威胁。

士族集团形成的初期是东汉王朝,东汉是豪强地主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世家大族享有各项特权。经济上,世家大族疯狂的兼并土地;政治上,垄断仕途;文化上,传播儒学。因此世家大族势力日渐膨胀,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逐步控制政权,皇权地位日渐衰微,东晋时期皇帝形同傀儡。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士族逐渐取代皇权成为政权的主要控制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皇权需要士族巩固政权,但是也不得不放纵其势力膨胀,随着士族势力超越平衡点,改朝换代必不可免。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不费吹灰之力,其个人能力虽然强大,但是其背后的士族集团力量也是重要的支持者。司马氏执政后,士族力量继续膨胀,他们是改朝换代的受益者。

3、主要原因之二:社会风气的变化

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的学术风气发生转变,也成为魏晋易代的主要原因。东汉末年,社会乱象显露,受儒家熏陶的士大夫们虽然对黑暗的显示感到不满,但是忠君爱国的思想浓厚,砥砺名节,同暴力抗争。董卓之乱,袁术称帝,袁绍意图另立新君,都因得不到支持而最终失败。

曹操推行唯才是举,以法家的思想开创霸业。他对于士大夫采取了既利用,又镇压的方式,孔融、荀彧、崔琰等人儒家士大夫坚决反对曹操篡位,成为东汉的殉道者,被杀或被逼自杀。此后,士大夫们的思想发生转变,从忠君爱国、砥砺名节转变为趋炎附势、不问苍生,对现实不满的人表现为放浪不羁、隐逸谈玄,不与朝廷发生正面冲突。曹丕在士大夫的拥护下成为皇帝,但是此举淡化了忠君思想,既然曹魏可以代替汉,那么司马家族取代曹氏又有什么不可呢?当士族出身更能代表士族利益的司马氏控制政权后,曹魏政权的拥戴者又成为司马氏的开国功勋,对他们而言,既得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皇帝姓什么毫无关系。社会风气的转变降低了大臣的忠诚度,也成为曹魏政权覆亡的重要原因。

4、主要原因之三:执政理念失误

曹丕在与曹植的竞争中惊险胜出,他心胸狭隘的一面在施政理念钟彰显无遗。

在士族壮大的客观环境下,皇族是忠诚度最高的阶层,与魏国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曹丕、曹睿对皇族严密盯防, 魏国的王公贵族被分封各地,没有实权,不得相互交往,定期变换封地,和囚徒毫无差异,虽然诸王不会对皇帝的权势构成冲击,但是王权势力荡然无存。同时,魏国重用疏远宗亲,但是这些王公大臣毕竟是少数,在人才断档之际,曹睿依然把司马懿写进了辅政名单,为政权的更迭埋下隐患。削弱皇族,外族势力的膨胀自然会窃取政权。

司马懿家族为何能篡位成功,为何有人说诸葛亮就算有心也无力篡汉?

因为司马懿整个家族都比较强势,他们一直处在曹魏的权力中心,但是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汉鞠躬尽瘁,他的儿子狂妄自大,不足以成才。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人生追求是不一样的,司马懿一心想做皇帝,他要求自己的后代继承自己的遗志,可诸葛亮却从来没有这种想法,诸葛亮一直想着结束战争,匡扶汉室。


司马懿他的一生都在为谋权篡位做谋划。当曹操还在的时候,司马懿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完全没有人觉得他有什么不臣的想法。曹丕时期,他也只是一个在职位上鞠躬尽瘁的臣子,万万不敢和曹氏家族作对。



但是奈何曹氏后人不争气。曹丕去世以后,就由曹叡继位,曹叡本就无心朝政,日日沉迷女色无法自拔,导致大权旁落,被司马懿牢牢掌握在了手中。之后的曹氏更是耽于平庸,直接成为了傀儡皇帝,看起来他们比汉献帝更惨,毕竟当时曹操也不敢太过分,可是司马懿完全不怕,而且司马懿寿命比较长,有足够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的目标一致。



诸葛亮和司马懿完全不是一类人,他只有诸葛瞻一个孩子,可以说是一脉单传。而且他去世的时候,儿子才七八岁,直接就被排除在了蜀汉的权力漩涡之外。七八岁的孩子还能有什么作为?世人都说诸葛瞻是个草包,但是谁又知道是不是刘禅故意把他培养成这样的?诸葛亮一生的功绩,都因为他的儿子毁于一旦,而且家中人丁稀薄,自然难以成事。

司马懿为何能篡权成功?为何说曹丕难逃其咎?

司马懿能够篡权成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曹丕的功劳,当年曹操一直是压制着司马懿,但是没有对司马懿下手,但是曹操死了之后,曹丕没有听从曹操的建议,反而听取了司马懿的一个建议,那个就是抑制士族,唯才是举,最后惹祸上身了。

一、对于曹魏同姓王的打压曹丕对藩王进行不断地压制还有打击。但是曹丕忘记了,这些藩王虽然会祸及朝廷,但是,有藩王进行抵制,而这也和唐朝的藩镇割据是不同的。但是实施了这个政策之后,司马懿原本的野心也得到了实现,扫除了不少后顾之忧,导致当时由于曹魏势单力薄,又留下了非常大的隐患,世家大族都相继过来追逐权力。

二、临终之际册封了太子还有同一错就是临终之前封了太子,为什么说他错了呢。是因为曹丕所立的这一个太子,身边并没有什么大臣辅佐而且没有什么武将,导致这个地位十分危险,而且司马懿这一位大臣刚好也受到了曹魏等人的倚重,导致对司马懿的过度依赖,等到了曹操去世了之后,司马懿受到了重用,并且对曹丕忠心耿耿,却意识不到身边有一个定时炸弹。最后,曹丕的病日笃,后来司马懿权倾一时。

三、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可以说这种策略是对于世家大族是既打压又笼络,而这种政策实施开来还杀了当时罪不至死的杨修还有孔融。而且当时还造成了和世家大族的关系非常紧张,最后还爆发了世子之争。而另一方面,这些权力还旁落到了当时的世家大族的手中,到了曹芳那时候,大权旁落,曹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专权严重地危及到了司马懿的权力。司马懿当时代表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权力。后来司马懿通过篡位夺取了权力,权倾朝野,朝廷之上并没有什么怨言,也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

总而言之,司马懿夺权的背后,还是曹丕决策上面的失误,恐怕他死了之后也没有想明白究竟为什么自己会夺权吧。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多点考虑几分的话,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