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何万历初期会出现一批战神呢

以史为鉴 2023-07-04 05:59:42

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何万历初期会出现一批战神呢

万历初期为何会出现一批战神,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许多战功赫赫,武功无双的武将最后都被处死了。最终导致朱棣反叛时,朱允炆没将可用。但是等到万历年间的时候,明朝又诞生了一批战神,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万历初年时期,首辅张居正掌握大权,而张居正虽然是出身文人群的士大夫,但是却不是一个只会谈书论道的纯文人。他对于军事、战略以及军法和武将的选人用人,也是非常的独具匠心。就比如大家所知道的,抵抗倭寇的戚继光,就是在这个世代走向崛起的。

戚继光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官宦子弟,没有考取功名,而是直接继任祖上的家业,任登州卫的指挥佥事。登州卫就是现在的山东蓬莱,而指挥佥事级别也不是很低,正四品。这对于一般的世家子弟来说,做到这个级别就已经非常的满足了。但是戚继光却不同,因为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虽然没有走科举这一条路,但是一般读书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有着很大的抱负。而戚继光的抱负就是,能够封侯,平四海,话外的意思就是,升官发财不是我的志向,保卫祖国海防不受外地侵扰,才是我的志向。戚继光之所以能够成名,不但和他的远大志向有关,而且还有另外两个外因。

一个就是明朝起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开始加大,而另一个就是,受到了高层人物的赏识,才有用武之地。那么他受到了谁的欣赏呢?当然他肯定是受到了张居正的欣赏。戚继光最厉害的地方并不是他杀了多少的日本倭寇,而是他改变了当时国家的兵制,打造了一支新军,戚家军。明朝时期搞的是高度君主集权,兵制也是搞卫所制,因此当时将士们的积极性非常的低。而卫所制兵是可以世袭的,就是长辈退下来后儿子顶替,因为是世袭,所以干好干坏都一样。因此当时的并非常的散乱,平常时期也不训练,打仗的时候就溃不成军。当戚继光顶替祖上位子时,看出了不好的一面,就决定开始整治。

但是这件大事,没有朝廷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幸运的是戚继光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给了戚继光军事特区待遇,三权合一,放手的让他招兵、统兵、调兵。张居正早在隆庆帝做内阁次辅时,就曾提拔过戚继光,让他在蓟辽带兵,但是由于当时的兵制的原因,大多的兵很散乱,没多久戚继光就说兵没法带。张居正深知兵制的坏处,于是就决定让戚继光训练一批新军,为了支持他,张居正就从极为艰难的朝廷财政中挤出军费,让戚继光招募士兵,训练新军。就这样戚继光在张居正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很强的军队,戚家军。

张居正对戚继光也是非常的信任,明朝的总兵上面还有一个总督,而以往总督和总兵发生矛盾,撤掉的都是总兵,但是当戚继光这个总兵与总督发生矛盾时,被撤掉的都是总督。可见张居正对戚继光多信任。张居正和戚继光的关系,也就成了万历时期的健康标本,所谓将相和就是如此。当然这种关系不仅和戚继光有。张居正把这种关系运用到了整个国防建设,不管你是什么职位,只要你有功绩,都会得到提升。而张居正这样的军事政策,成就了很多的武将,除了戚继光之外,还有很多很多。

就如李成梁,他的成名也是得益于此。李成梁也是一个寒门子弟,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是默默无闻。本以为会一生无法建功,但是自隆庆时期有机会展现军事才能后,才开始被人关注,之后到了万历年间,被张居正看重,从此飞黄腾达。在张居正的鼓励下,李成梁玩命的杀敌,可谓是蒙古军女真军的克星。而东北女真军部落,由于遭到李成梁的疯狂进攻,已经很难成气候了。对于履历战功的李成梁,张居正力主给他封侯,虽然没有封爵,但是已经祖上冒青烟了。

在张居正之前,大明学两宋实行文统军制,使得指挥和实战严重脱节。但是到了张居正,便改成了武将统治军队的指挥权,开了武人治军的先河,又提高了武将的社会地位,因此在万历初年,张居正的新政下,明朝才诞生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也正是这批武将的出现,才令大明的国防固若金汤。

张居正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他死后会被抄家鞭尸?

在万历年间有个这样的人物,但准确来说这个人物是在嘉靖年间出现,经历了嘉靖、隆庆以及万历三朝,同时这个人不仅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随着嘉靖帝的驾崩,以及后来隆庆帝的离世,万历在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因为祖制被匆匆送上了皇帝这个九五之尊的宝座。在起初,万历帝对于皇帝的认识仅仅是出于“拿”的理解,因为从他小时候的印象来说,自己的皇爷爷,以及自己的父皇,好像在众人中总是说一不二,拥有着无上的权威,在这个诺大的明朝中也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可是在张居正、张太岳的管制下,这位年轻的皇帝慢慢知道了皇帝对于天下苍生的意义,对于这个国家的意义,在张居正还没死时,年纪轻轻的万历皇帝对于老师张居正的感情是复杂的,当中有害怕,也有喜欢。据历史的记载,万历皇帝在其小的时候,便被慈圣、慈仁太后教导张先生是他们母子唯一可以依靠的重臣,虽然在这之前,这三个孤儿寡母对于张居正的信任还不是很高,但在经历了高拱的“大逆不道”后,她们对于张居正的信任便达到了顶点,而张居正所做的一切包括“万历新政”也是其忠诚的最高表现,也是对他们母子信任,乃至对大明朝的最高回应。

可是在后来,万历帝慢慢长大后,其对于恩师的害怕和喜欢渐渐变得极端起来,喜欢和害怕逐渐被张居正严厉、独当一面,以及皇帝天生的敏感所融合,融合成了一个几乎为畸形的产物,那就是“厌恶”。

大家若是看过相关张居正的文章和文献,就能看出其与万历帝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微妙的,同时也是压抑的,这种感情的复杂性并不是线索与线索之间的交错麻烦,而是具有单个存在,相互呼应的,其具体表现在当万历帝知道张居正张先生因为生病不能上课的时候,他却尤为感动的为其熬制汤药补品;而当万历帝知道张居正对于别人称颂其为伊尹,并笑而不答的时候,内心的愤恨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这种愤恨足以碾压一切好感。


张居正在最后被抄家,与其说是万历帝所谓,不如说是其自己为自己埋下的坑,挖好的陷阱。张居正其对于政权的恋恋不舍,对于权力近乎病态的嗜好,成为了别人攻击他的原因,也是其在后来被抄家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换个看法,如果张居正在其父去世后,在丁忧前,在完成了新政后,将权力做好交接,将阁员以及六部尽量都换为自己新政的主将,自己再全身而退,这样的话历史上就没有被抄家的张太岳,而是一个永远的“帝王师”,永远被人们所敬佩,最后功成身退。毕竟一个人的独大,一个臣子过长时间的凌驾于皇帝之上,皇帝迟早都会有所厌恶,再因为厌恶起了杀心。

综上所述,万历帝在后来对张居正这位昔日的师傅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因为权力的巩固,更多的是从小的压抑在某一个时刻的爆发,就抽像的去理解,张居正早年的压抑的教导实际上是在给万历的心中埋雷,而点燃这个个雷区的便是“君权”和“张居正”之间的矛盾。

虽然有些学者对于万历抄张居正的家中有着自己一套的解释(他们认为万历之所以会抄张家,也源于皇帝身上小市民的血统,爱占便宜的血统“万历帝的外公家在嫁入皇族前不过是市井小民,其外公就贪婪的个性”),但毕竟只是一部分的原因,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明朝走向灭亡,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让后世诟病呢?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生于江陵县,故称之"张江陵"。他是明朝的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并且,他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正是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使得大明帝国的江山得以延续。依靠着张居正的积累,再加上万历皇帝生财有道,搞矿监税使,使得明朝以优厚的经济实力,打赢了万历三大征。那么,为什么说张居正得为明朝的灭亡负一定的责任呢?原因就是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农民负担通通加在一起,汇总融合后用白银进行结算,结果这个问题就出在了白银上。中国是一个缺少白银的国家,既然白银不够用,为什么还会用白银来结算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进入了大航海时代,随着哥伦布发现了北美大陆,欧美的殖民者们纷至沓来,进入了美洲这片未被开拓的土地。于是,大批的美洲白银被发现了。

而恰恰就在此时,明世宗嘉靖皇帝死翘翘了,他的儿子隆庆上台。他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不再执行海禁,开放和各国的海洋贸易。西班牙人、荷兰人和日本人,全部加入了对明贸易,大量的明朝产品被销往海外。


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所需要进口的大宗商品并不多,所以我国占据了贸易顺差的地位,海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这给张居正一条鞭法能够得以成功实行奠定了基础。


当然,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永远的盈利。长此以往的对外贸易,使明朝的经济严重依赖于与对外的海洋贸易,一旦海洋贸易的金额大幅下降,就会出现严重的危机。在1620年开始,欧洲爆发了长达30年的大战,原本和明朝贸易的各个国家全部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谁还有空顾着和明朝做生意呢?于是,白银出现了断流,明朝没有了白银流入,使得国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最开始的危机出现在升斗小民身上,老百姓没有钱了,由于没有白银,老百姓生产的各种物资,没有办法变成钱。这样一来,市场购买力出现了萎缩,对于国家来说,无法收到足够的税,国家没有钱,自然只能拖欠军饷。

于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极为可怕的恶性循环,老百姓手头拮据,军队由于欠饷严重,军官吃空饷的现象极为严重。部队装备更新减缓,保养不利,军队严重缺乏训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使用火器的明军会打不过强弓硬弩的满清八旗。

所以,张居正虽然为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人无完人,也是由于他的这条一条鞭法,间接导致明朝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张居正推行受困重重下的“万历新政”,为何能够获得成功?

我觉得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成功,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权力铁三角。而在这个权力铁三角中的三个人分别是是张居正,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和大太监冯保。

不可否认,没有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不可能这么顺利就当上内阁首辅,而他的改革也就更不可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所以说,张居正的成功和万历新政的成功是离不开李太后和冯保的,他们不仅是张居正向上攀登的梯子,也是支撑张居正走向成功的基石,同时更是改革得以实施的中坚力量。

冯保与张居正结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同一个政敌——时任首辅高拱。而张居正当时的形势,并不乐观。那时候,高拱担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任次辅。高拱虽是个能臣,但也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他骄傲独断,根本不把张居正等其他阁臣放在眼里。他只容许张居正以副手的身份在内阁驯顺办事,这让胸怀大志的张居正耻居人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两个人的关系已经恶化,相互猜忌而且互相戒备。但是,照当时的局势而言,以张居正的实力还无法挑战高拱,不仅升任内阁首辅遥遥无期,而且很可能因为与高拱的矛盾激化。冯保是李贵妃母子身边的红人,是一股很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这种自身难保的危急形势下,不管张居正是否愿意与一个宦官勾结,他与冯保的联合都是必然的选择。对冯保而言,因为一再受到高拱的遏制,对其怀恨在心,一心想要除掉高拱。但是,冯保自知势难容于高拱,选择张居正作为政治同盟也成了势所必然。

张居正与李太后的合作,史上有很多说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改革中,李太后对他的支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内阁又与司礼监发生权力之争的动荡局势下,李太后撤换司礼监掌印太监,将孟冲换成冯保。稍后,又撤换了内阁首辅,将高拱换成了张居正。她提拔、倚重张冯两个人,并建立起由她主政的内阁与司礼监协调一致的体制,稳定了当时的政局。在后来的改革中,李太后也是全力支持张居正。正是因为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才得以大刀阔斧的推行万历新政。

她对张居正的赏识,也赢得张居正对她的尊重。在张居正刚上任时,就为李太后做了三件事,让太后对他异常满意和信任。首先就是力排众议,给隆庆皇帝的两位遗孀上尊号。其次是认真教导李太后的儿子也就是万历皇帝,对他疼爱有加。最后,投李太后崇佛之所好,帮助其修建庙宇,并借此为之歌功颂德。

可以说,李太后就是张居正的权力源泉,张居正需要设法维护这种权力关系来巩固李太后对自己的信任,继而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而李太后需要张居正来稳定政局和维护自己的地位,他们的联合是必然的,也是明智的。但是,作为深居后宫的太后,她与张居正的接触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所以,她需要一个足以信赖又可以自由出入皇宫的人来传递信息,这个人就是司礼大太监冯保。因此,三个人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团队。

尽管我们承认英雄创造历史,但政治不是一个人的事业。纵观历史,凡成就伟业者,除了有一位胆识超常的领袖,还得有一个互相信任的精英团队。综上所述,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之所以能够迅速推开并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有李贵妃、张居正、冯保这样一个牢不可破的“权力铁三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1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