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家族出了261个官竟然没有一个贪官?刘墉只是其中一个!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孟子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将这句话用在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刘氏家族即刘统勋、刘墉家族,他们家一共出了两百多个做官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两百多个刘家子弟中,竟无一人是贪官污吏。
我们知道,清代不是盛产清官的王朝,说十官九贪可能有点夸张,但贪官的数字至少占了一半以上。刘氏家族的这两百多个官吏当中竟无一害群之马,可以说是清代官场中的一个奇迹。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刘氏家族子弟如此清廉呢?两个字概况就是——家风,四个字概况就是——道德传家。
刘氏家族从明晚期至清末,共出了11个进士、42个举人、149个监生、59个庠生,共计261个科名。尤其是刘家的第七世刘棨,他生了十个儿子,个个都是有才之士,被誉为“十子成才”。他的十个儿子中,八个中举人,八个举人中又有三位中进士,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刘统勋。
刘氏家族第一个入仕为官的是刘必显,即刘统勋的爷爷。他做官就十分廉洁,在他督理中南仓时,以身作则,在衙门内种蔬菜自给,常常数日不食肉,物质生活节俭朴素,不追求锦衣玉食。正是刘必显的这种作风,奠定了刘氏家族后世的清廉传家。
刘统勋是刘家官职最显赫的(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曾被乾隆帝称为“真宰相”。他身居高位数十年,以清廉自厉,朝中无人敢去登门贿赂,他的宰相府上竟然门可罗雀,连乾隆都对她的清廉俭朴赞不绝口。其后的刘墉、刘镮之、刘喜海等人都官居高位,但都继承了刘氏清廉的家风,身后除了书卷以外别无他物。
刘氏子弟在外为官,许多甚至都清廉到了贫穷的地步,如刘棨,从宁羌州的知州离任,回乡奔母丧时,竟然连路费都没有。最后还是靠四弟刘棐卖掉自己的良田才得以回乡。而另一位刘氏子弟刘埘在任上病逝,连棺材本都没留下,还是靠着同僚们资助才得以魂归故里。
以上的这些绝非是个例,而是是普遍现象。刘氏家族二百余位为官子弟,全都能秉持家风,清廉持正。很难想像,这样的家族集体铸成的这股清廉之气得有多大的感染力,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极为罕见。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仅以家风来影响家族后人,显然又有些苍白。毕竟为官清廉是个很高的标准,要想终其一生履行绝非易事,当官为财本是天性,至少要在物质生活能够保证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显然,刘氏家族在这方面也是十分注重的。为了让家族中的为官者没有后顾之忧,刘氏家族在祠堂后面设有刘氏义舍,一是给那些在外为官却贫不能置产者退休后居住,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底气;二是免得本族亲人为衣食发愁,遭世人耻笑。
我国在宋代以后,为本族贫寒学子提供就学机会的义学、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设置的义田,甚至为过往行旅免费提供食宿的义舍都屡见不鲜,但这种专门为给贫困归里的仕宦子弟准备的“义舍”却十分罕见,从已知史料中仅有刘氏家族有此记载。
有了义舍作为保障,刘氏子弟在外为官就没了后顾之忧。清代官场有一个现象,很多官员人生大部分时间里都能保持清廉的作风,但到了离任之前,却容易出问题,往往会乘着最后的机会捞上一点,理由无非是让自己退休后生活有所保障,又或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点积蓄。
刘氏家族在竭力保持家风的同时,又给在外当官的贫困者设立了义舍,保障了他们的物质生活,这无疑也为他们在任上保持一贯的清廉打消了顾虑。因此,刘氏家族无论官职高低,无论任职长短,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共同塑造了家族声望。
清代刘墉官衔一品,史书并未见“罗锅”二字,如果说是为了避讳,但是当时和他同时代的人的作品和记载里,也没有发现“罗锅”二字。只是在嘉庆皇帝的实录里,有“刘驼子”的记载,但当时刘墉已经年近八十,驼背很正常,并不能说刘墉是驼背。所以刘墉并不是罗锅。
刘墉曾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曾担任四川布政使,是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
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珅相提并论,也是有清以来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
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刘墉自曾祖父刘必显至刘墉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2位大学士。
扩展资料:
刘墉不失其刚正的事例,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
1、其一是在做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兼上书房总师傅的时候,处理了一件惊动全国的案子。
那是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结党营私、贪脏舞弊案,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皇妃的伯父,国泰的父亲是四川总督文绶。他是刘墉的老上级,国泰的后台就是和珅。国泰是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氏。
和珅得到要查办国泰等的消息后立即派家人通风报信,让国泰做好准备。在赴山东途中,和珅甚至出言威胁钱沣。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
刘墉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终于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
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拒绝全面查库,说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却坚持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
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
在这件事上,刘墉对钱沣的支持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支持钱沣,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当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 同时也得罪了和珅。
2、还有一件事正史上似乎少有记录,就是乾隆六十年的“夺大宝”事件。
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准备禅位于嘉庆,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却不肯交出印玺,于是刘墉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在那样一个封建朝代能有如此壮举,实在不易!
但是,做了京官的刘墉更多的时候,是“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其间大错也犯,小错不断,不过总的来说,官运还不错。
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而刘墉对于这长达七天的旷工事件却置若罔闻。
乾隆皇帝得知后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又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
刘墉入京任职之后,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并没有和权势遮天的和坤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在对和坤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坤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坤,要求将和坤凌迟处死。
这时刘墉对嘉庆新帝说:和坤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能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赐令自尽,保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坤案打击报复,使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坤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坤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墉
?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说的就是刘墉家族,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开始其家族就多在朝廷为官,且都为官清廉,因此深受朝廷重视。
?刘罗锅 ?之形象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其实他并不是真的驼背,而是源自嘉庆帝曾经称呼他为?刘驼子?而传开来的,当时刘墉已经年过80,加上人长得较高,所以背有点驼很正常。其曾祖父刘必显在1652年五十三岁的时候中进士,后来升为户部河南司主事,但因其为官清正,得罪了旗人贵族被降职。后来升任广西司员外郎不久就辞官回乡了。其祖父刘棨在1685年28岁的时候也中进士,1698年由长沙知县升任宁羌知州,之后历任甘肃宁夏中路同知、江西按察使和四川布政使;他也继承父亲传统,为官清廉,据说他在当宁夏中路同知时,他母亲去世时他回家奔丧连路费都没有,都是变卖房产凑得,百姓知道后都给他捐钱,他也推辞掉了。1718年因劳累死于任上。
至于刘墉的父亲,出生于刘棨任宁羌知州的时候,受父亲的影响,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在1724年24岁的时候考取进士,在南书房任职;1736年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因敢于谏言,深受乾隆信任;1754年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后因回部叛乱一事被贬,但很快就又补授刑部尚书;后官至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在其七十岁过寿的时候乾隆还送上了亲笔御赐的?赞元介景?匾额。1773年猝死于在去南书房的路上。
据说在1751年刘墉参加殿试时本来是第一名,但因为其祖上有这么多的高官,而乾隆又想提拔一位没有官宦背景的读书人来获得读书人的支持, ?所以刘墉就只得了第二名。1756年和1759年刘墉外地赴任时乾隆都有赐诗,可见对他的重视。此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而他与和珅的相斗又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的素材。1805年85岁的刘墉寿终正寝。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0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