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腐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自乾隆时期开始,清朝官场的风气江河日下,卖官鬻爵等事越来越多,已到了不可不管的地步。清廷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都无法遏制住贪腐之风。其中,“议罪银”制度,更是助长了这种风气,而这种风气的助长,无疑使清王朝走向了衰落。
以钱代罪,无疑会使缴了议罪银的官员更加有肆无恐,且录取官员变相的以敛财能力为标准,而不再注重行政能力,这些人为了捞回议罪银的花费,则会变本加厉的加剧底层百姓负担,更是造成社会动荡。以钱代罪,有罪不究,律法变得形同虚设,更是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弱。
该项制度起源于乾隆时期,与当时的贪官和珅密不可分。
议罪银的实行时间并不长,到嘉庆四年(1799年)的时候便被废除了。乾隆皇帝通过此项制度,来惩罚政府官员和腰缠万贯的商人,令他们破财免灾,已达到自己敛财的目的。而官员和商人从中看出了皇帝的贪财,也乐得用钱来买安定,顺便也能向皇帝表明自己对大清的忠心。
清朝的官方文件显示,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有了第一笔议罪银的记录。但事实上,在这之前,此项制度便已实行了。乾隆二十三(1758年)年,督抚高晋的弟弟深陷两淮盐案。高晋自知事情重大,于是,向朝廷请求,要求将自己严惩,以正人心。
为了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高晋主动向朝廷上交议罪银两万两以赎罪。可怜巴巴的高晋声称自己暂时无法凑足如此巨款,只能分四年还清,每年交款五千两。乾隆皇帝看到之后,明白高晋的意思是用两万两银子来买平安。这两万两银子进入朝廷后,最终,落在了了乾隆的手中。
乾隆收到银子后,很有默契地放了高晋一马。且乾隆皇帝在大捞特捞之余,还欲盖弥彰地为自己辩白,说:议罪银都用来建造地方工程了。其实,用来建工程的钱还不到乾隆所收的五分之一,其余的全部被他据为己有了。“罚银”则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乾隆下江南的专项开支。
乾隆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个行宫,80岁时举行了万寿大典,竟然,没有动用国库里的一两银子,全系“议罪银”开支,并且,内务府还有剩余。但是,如果说议罪银就是乾隆向官员索贿的手段,倒也有点冤枉了他。
乾隆此举,也有他自己的想法。
因为,他主要是向边疆的重臣实行此项制度。边疆环境恶劣,很多有才能的人都不愿前往。所以,如果对边疆犯罪人员执法过严的话,势必会造成边疆无人的局面。出于这种考虑,乾隆皇帝使用议罪银的方式来对他们宽大处理。
可是,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结果却是南辕北辙了。地方官员为了缴纳巨额的议罪银,往往加大了对民众的剥削。议罪银要的越多,他们就越是欺压百姓。久而久之,官场的风气再也无法挽回了。而几件记录在案的事件,仿佛证明着官员的招权纳贿是经过皇帝允许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浙江巡抚李质颖因办事不力被免职。但是,仅仅一个月后,他便被任命为粤海关监督。此官多少人盼也盼不来,可谓是大大的肥缺。李质颖正月丢官,二月走马上任的奇观,正是因为他情愿向清廷缴纳巨额的议罪银。
乾隆收了银子之后,巧妙地命他管理海关,正是让他以管理为名大肆敛财。其中的种种微妙之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政府官员全德被革职查办。全德深谙官场之事,他立即向皇帝上书,表示要上交给朝廷十万两银子来为国家做事。乾隆同意了他的请求后,马上下旨对他宽大处理。全德看到此招奏效,又在次年向朝廷缴纳了几十万两银子。
当然,全德的银子没有白交。这几十万两银子不仅解除了朝廷对他的惩戒,还得以继续留任。留任之后,全德自然是大力敛财,以此来找回这几十万两银子。而乾隆让他留任,自然是默许了他的这一做法。
朝廷的官员们对这种君臣之间的交易心照不宣,不少人都照猫画虎,凭借这种交易来免除祸患。但是,内阁大学士尹壮图一直冷面旁观,还请求取消这一制度。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向皇帝上书,请求将这一制度废除。乾隆皇帝表面上称赞了尹壮图,可是,实际上并没有按他说的去做。尹壮图见状更进一步,请求皇帝派大臣去各地调查,看地方官员是否有贪腐的行为。乾隆皇帝见他不依不饶,就派官员去各地公开调查。
一听是公开调查,各地的官员无不感到可笑。这不正是给自己时间,让自己好好准备吗?
这次调查的结果可想而知,各省的官员无不自律廉洁,两袖清风。看到皇帝如此行事,纵是尹壮图也心灰意冷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皇帝令尹壮图回家归养。尹壮图此时已经毫无改变朝政之心,他坦然遵从了皇帝的旨意,大步流星地离开了朝廷。
自此,朝堂之上已经没有敢对议罪银说不的官员了。
参考资料:
【《论乾隆时期议罪银制度与罚俸制度的区别》、《正说和珅乾隆不杀之谜》】
清朝是从哪个皇帝开始腐败了 乾隆后期开始,尤其是和珅,和珅贪污的不只是银子,还将整个社会风气,彻底的变坏了,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那个时候真实的写照。
在官场上,有很多潜规则,而和珅,就是很多腐败的潜规则,始作俑者。 比如乾隆五十五年,和珅创立议罪银制度,假如官员犯罪,可通过交纳一定的银两来免罪,就是纵容腐败。 清朝是哪个皇帝开始衰落的 嘉庆帝。
嘉庆帝与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帝的主要性格特点。
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
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然而,嘉庆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历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
白莲教的起义,再加上乾隆晚年举办寿宴过度的奢华,使得嘉庆初期国库空虚,所以说乾隆实际上是留下了个烂摊子给嘉庆。
扩展资料: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 政治日渐腐败 。
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
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
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落。
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
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颙琰
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锁国的 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锁国的。
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随后,由于东南海上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严出海之禁。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于是清 *** 下令禁止官民人等擅自出海贸易,如有“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往番国,并潜通海贼(指郑成功)”,“或造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治罪”。但仍有人暗通线索,贪图厚利,继续与郑氏贸易往来。 顺治帝认为此乃立法不严所致,于十三年,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顺治十八年,清廷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 又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清朝为何如此腐败,是从哪个皇帝开始的呢? 清朝皇帝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在西方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达的时候不接受外来事物,导致中国落后。阎崇年教授说从努尔哈赤开始就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满清“兴一族而毁全国”,从各方面导致了中国全方位的退步,努尔哈赤是始作俑者,他于满清功莫大焉,于全国罪莫大焉。
清朝腐败明显的体现是在乾隆后期。他自以为是,对英使节马格尼尔的来访与结盟愿望不屑一顾,对西方世界的先进文明一无所知。他重用贪官和?,和?还制定下了犯了罪用钱就可以消除罪过的政策。乾隆时期,文字狱的文化专制达到巅峰,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垄断对外开放。既禁锢中国人的思想,又不接受外来思想,使中国越来越落后,清朝统治越来越腐败。
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走下坡路? 乾隆。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政治日渐腐败 。
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
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
扩展资料:
乾隆帝在中年以后,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国家人力物力 [85] ,贪污腐化又再开始盛行,整个清王朝亦在乾隆后期由盛转衰。
乾隆帝本人的生活是极为奢侈的,他多次巡幸各地,游山玩水,靡费特甚。他大兴土木,任意挥霍,耗费了大量的国帑。
在皇太后八十寿辰以及乾隆帝自己八十寿辰时,“京师巨典繁盛”,与皇太后六十寿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竞相效仿。
同时,吏治败坏也成为乾隆后期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乾隆帝晚年宠信和珅,导致和珅专权,贪赃枉法,严重破坏了吏治。
和珅原是内务府銮仪卫中一个地位较低的拜唐阿,官位直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和授大学士,前后专权达二十四年之久。
在他秉政期间,他利用乾隆帝年老昏愦,喜谀厌谏的思想,报喜不报忧。一方面积极经营,扩大权势;一方面凭借自己的权势索取贿赂。
从中搜刮到了骇人听闻的巨额财富,而乾隆后期的政治亦因此而达到了非常腐朽的地步。吏治的腐败还体现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发生的两淮盐政高恒、普福和盐运使卢见曾贪污盐引案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六月,甘肃出现捐监冒赈奇贪案,命刑部严审总督勒尔谨,逮捕王亶望,皆处死。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山东巡抚国泰、于易简亏空库帑案发 ,和珅等查办,革职逮问,旋皆处死。
对于各案要犯,乾隆帝虽然皆处以极严厉的刑罚,但是贪风并未因此而有所收敛。相反,贪风的恶性发展使得各级官吏严重不纯,为政素质普遍降低。
吏治一坏,直接导致了乾隆后期统治走向下坡路。乾隆中期以后,官场中更形成了种种层层相因的陈规陋习。
当时下级官员觐见上司时,要馈送银钱;年节生辰,要进送礼品;官员外放,要通贿吏部官员及京中大员;钦差及督抚大员赴任途经地方,地方官员必须馈赠盘费。
这样,上至阁老大员,下至胥吏差役,都从这种陋习中获取厚利。乾隆中叶以后、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将广大农民逼向绝境。
与啼饥号寒、无以为生的广大农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封建统治的腐败没落,预示着皇朝日渐衰落的命运。
封建统治的腐败没落,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乾隆朝末期以后,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但是在晚年的时候却被乾隆皇帝抄家,还被没收了雍正赏赐的财务,这其中有两个原因,表面原因是张廷玉的女婿牵扯进了文字狱当中,实际上是乾隆对于老臣有防范打压之意。
一、退休之后被抄家,女婿成为表面的罪魁祸首
张廷玉的女婿是四川学政朱荃,张廷玉曾经在乾隆面前推荐过他,但他在张廷玉退休不久之后就牵扯进了一桩文字狱的旧案,在调查之后,乾隆发现朱荃不仅和旧案有关,还曾经贪污腐败,这一下就碰到了乾隆的逆鳞。乾隆想起张廷玉在自己面前对朱荃的引荐,就认为张廷玉私下结党营私,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的女婿谋求职位还为其掩盖罪行,于是乾隆就派人去张廷玉的老家,将张廷玉抄家。
二、实际上是皇帝和老臣的博弈
张廷玉是雍正皇帝留给乾隆的得力助手,张廷玉作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人臣子,足以见得他的才华过人,为清朝政府贡献很大。一开始,雍正为乾隆留下的四位顾命大臣还能够相互制约,但是随着其中两位皇亲国戚的死亡与被剥夺权利,只剩下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臣子,正当乾隆皇帝想要坐山观虎斗时,鄂尔泰却因病去世。朝堂权力失衡,收拾张廷玉只是时间问题。
三、退休问题激化矛盾
张廷玉曾经数次向乾隆皇帝请求自己退休的愿望,但是并没有得到乾隆皇帝的批准,乾隆想用这种方式整治一下张廷玉。在一次又一次的请求当中,直到张廷玉自愿放弃了配享太庙的权利,才得以退休,这使得君臣矛盾越来越激烈,直到朱荃事发,乾隆也算是找到了一个机会收拾张廷玉。不过在张廷玉去世之后,乾隆还是将配享太庙的权利归还给了张廷玉。
让乾隆都吃惊的甘肃官场大案,让六十名官员人头落地在于官员们贪腐徇私,当时西北的甘肃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的原因,常年受到灾害,所以朝廷就采取了一个“捐监”的办法来维持甘肃地区的稳定和民生,“捐监”也就是通过钱或者粮食换取官位的做法,不过有人却因此生了贪腐之心,大量贪腐,最后被朝廷查出,牵连60多名官员。
乾隆时期的甘肃腐败案件的突出特点是没有官吏是不腐败的,而且这种腐败是有组织的、系统的、程序化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腐败系统。向朝廷谎报全省连续七年干旱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如果没有全体官员的集体合作,就很容易暴露出来。因此,必须把每一个官员都拉进共犯的行列。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官员想保住他的工作或得到提升,他必须是腐败集团的一部分。否则,他就无法作为一个局外人在甘肃生存下去,因为他的上级和同事担心他会暴露他们。当时也有很多官员第一次进入甘肃省的官场时,他也想改变这样现状的贪腐行为。然而,他们很快就加入其中,一是因为自己的自律不够,二是环境的影响。
当时甘肃的腐败食物链组织非常完整、高效、流畅,省、县官员形成了完善的腐败链接。由于局内人是共犯都会相互保护,没有强大的外部力量,很难打破这种腐败模式。甘肃贪污案的最终破获,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干预。否则,它将持续多久就不知道了,在乾隆的心目中,整个国家都属于他的。他是这个国家唯一的主人,他绝不容忍臣民的腐败,所以下令严查这件贪腐案。
后来的结果当然也是让乾隆相当震惊的,因为涉及其中的人数和贪腐数量相当巨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清乾隆后期以来,由盛而衰,官场腐败,贪官遍地,这与乾隆皇帝有着直接的关系。乾隆皇帝晚年重用贪官和珅,为了讨好乾隆皇帝,搞了一套特殊的制度,导致了清朝官员的腐败,但乾隆皇帝却很高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制度?。
这一制度是乾隆年间由申和所提议建立的"银两罪"制度。所谓"罪银",是指官员缴纳一定数量的银子,即犯罪的钱,就可以免除一定的刑罚。乾隆四十五年,在户部尚书和慎的建议下,乾隆皇帝同意设立"议罪银"制度,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同意设立"议罪银"呢?。
乾隆皇帝画像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海外,使财政开支成倍增加,导致国库空虚。同时,晚年的乾隆皇帝更加注重享乐,四处巡游,修建宫殿,举行祝寿活动,而负责管理皇家事务的内务府财力有限,因此捉襟见肘。说穿了,乾隆皇帝很大方,也很会花钱,但他私囊里没有钱。
为了解决皇帝缺钱的问题,和珅想出了"罪银"的办法。在他看来,整个清朝,最有钱的人无非是那些地方督抚,掌握盐政、织造、税收的官员,以及富商巨贾,而这些人很少是"干净"的,所以要想赚钱,就得从这些人下手,所以"赎罪银"的征收对象就是上述群体。
何申肖像
"罪银"的收取方法很特别,它采取自付原则,官员等根据自己的罪行,少则缴纳几千两,多则缴纳几十万两。如浙江巡抚李志英因包庇贪官王遂,罚了自己十万两银子;两淮盐政满因收受商人礼物,自请罚银一万九千两;直隶总督刘鄂因为办案不利,就自己赔了白银三万两。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官员的钱从哪里来?清朝的俸禄很低,地方督抚每年的俸银在155-180两之间,虽然每年的养廉银是俸禄的100倍,但一下子让官员拿出几十万两,仍然是个大问题。唯一的解释是,官员受贿是为了支付"罪银"。
影视中的乾隆与和善形象
"银子"交给皇帝后,并没有流入国库,而是流入了皇帝的私囊,供皇帝取乐,所以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当时,一些官员已经认识到"议罪银"的性质,如内阁学士尹壮图认为,"各督抚尽力进贡,巧纳罚款",各督抚都主动上交两两银子,名为议罪银,实则是向皇帝进贡讨好皇帝。
"罪银"让乾隆皇帝大快人心,却加剧了清朝官场的腐败,不仅没有遏制官员腐败,反而为贪官污吏提供了保护伞。在乾隆皇帝的庇护下,这些地方官员可以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而他们只需要将其中的一小部分交给皇帝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导致乾隆后期贪官遍地。
嘉庆四年,成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病逝,嘉庆帝开始亲政。
参考文献:1。清代议罪银制始末2.《清高宗实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4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