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清朝的大臣“不怕圣上召见,就怕皇上赏饭”

以史为鉴 2023-07-03 23:38:51

为什么清朝的大臣“不怕圣上召见,就怕皇上赏饭”

为什么清朝的大臣“不怕圣上召见,就怕皇上赏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皇上赏饭的正式说法是:赐宴。按照我们很多人的想象,大臣若是能够得到皇上的赏饭,应该算的上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了。然而事实上,皇上赏饭其实对大臣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那么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清朝时期,皇帝举行的例行赐宴,除了建元定鼎宴外,还有元日宴、冬至宴、万寿宴、大婚宴、千叟宴这5种比较大型的宴会。

元日宴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举行,由皇太极设立。后来,雍正皇帝将元日宴改成元旦宴,并从参与人员、服装礼仪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和制度化。清朝近300年间,除了康熙皇帝曾经短暂取消过元日宴,其余200多年,每一年都雷打不动地举行,直到清朝灭亡。

冬至宴,顾名思义,在每年冬至这天举行,由顺治皇帝设立。后来,冬至宴经常停止举办。

万寿宴是清朝皇帝的寿诞宴,是内廷的大宴之一。如果遇到大寿,其庆典将会更加隆重。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整个庆典耗费近1000万两白银,创下了史无前例的记录。

大婚宴是皇帝大婚时举办的宴会。清朝时期,共有4位皇帝在皇宫里举行了大婚仪式,分别是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大婚宴也极为隆重。

千叟宴是康熙皇帝首创的大型宴会,宴请全国65岁以上的老者。说是“千叟”,实际上参加的不止1000人,乾隆皇帝举行的千叟宴多达5000余人。

此外,皇帝登基、皇后生日、皇子大婚、公主下嫁等,以及每年上元、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朝廷均会在乾清宫等处设宴,筵宴九卿六部、满汉大臣、诸藩使节。

除了上面这些比较大型的宴会,清朝皇帝为显示自己的恩荣和威仪,举行举行一些小型的宴会,如殿试传胪次日在礼部举行的恩荣宴,皇帝经筵礼成后设在文华殿的经筵宴,临雍礼成后在礼部设置的临雍宴,大军凯旋归来举行的凯旋宴,钦命编修实录、圣训之际在礼部举行的修书宴……

清朝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朝代,皇帝赐宴时,礼仪繁多,来不得半点马虎。

所有的王公大臣在参加这种宴会时,必须整整齐齐地身穿朝服衣冠,佩戴朝珠。如果是在冬天,还可以接受;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身穿如此多的衣服,就够呛了。往往还没有动筷,就已经汗流浃背。

赐宴之际,会有专门的赞礼官员,站立在太和殿的殿陛之上。当赞礼官员唱赞到“跪”时,所有参加宴会的王公大臣都要站立起来,离开座位,向皇帝一跪一叩。一跪一叩结束后,才站起来,仍旧坐回自己的席位。如此三番四次,总要把大臣折腾得筋疲力尽才算完事。

如果是年轻人参加这样的宴会,也不算很辛苦。可是,一般年轻人哪有资格参加皇帝赐宴,有资格参加皇帝赐宴的大臣哪个不是一把年纪了?所以,大臣们为了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宴会,往往提前就进行训练,避免到时候体力不支出糗。

《清代之竹头木屑》记载:“前合肥(李鸿章)以太后(慈禧太后)万寿在迩,乃在北洋大臣署中,日拜跪三次以肄习之,盖国朝大臣恭谨类如此。”这则故事说,1894年,当慈禧太后即将迎来六十大寿之际,李鸿章每天在北洋大臣衙门办公室里练习磕头三次。

由此而言,赐宴对于受赏者来说,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所以,大臣们在私下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怕圣上召见,就怕皇上赏饭。”

在古代的时候,对于皇帝的赐食,大臣要如何接受?

能得到皇帝的赐食,是无上的荣耀,可要吃下去,有时也需要勇气。


在古代,皇帝是万民之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臣民们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那自然是万分高兴,感恩戴德的。皇帝们自然也会时常赏赐一些东西来体现皇恩的浩荡,其中赏赐食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所以能得到皇帝赏赐食品,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比如,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诗仙李白,唐玄宗欣赏他的才华,就曾亲手为他“调羹”。下面是唐朝时李阳冰的记叙: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你看,天宝年间,唐玄宗听说李白来了,请李白在七宝床上吃饭,还亲手搅拌凉了给李白吃,这是何等的荣耀。

皇帝赐食是无上的荣耀,但也有让大臣们伤脑筋的时候。


能得到皇帝的赏赐的食物,那自然是很高兴的事,毕竟,不是谁都有这个机会的。可问题是,这些官员们平时都是过得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清菜萝卜各有所好,皇帝赏赐的是自己喜欢吃的还好,要是不喜欢吃的,那就惨了。不吃完,那可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啊。

这种尴尬,要数清朝的大臣们感觉最深。建立清王朝的满族(之前叫女真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肉食,是他们的主食。早先,女真族在关外征战,然后入主中原,打了很多仗。打仗的时候是很难弄到肉的,即使士兵们有了肉,早于条件艰苦,军队里都只能用白水煮了肉来吃。

后来,清王朝建立后,为了让大臣们不忘祖先们打天下的艰辛,每年祭祀的时候皇帝就会赏赐给大臣们一块清水煮猪肉。说实话,写到清水煮猪肉,我都觉得有点恶心,没盐没味,这怎么别吃啊。

每到这个时候,大臣们就抓狂了。没得到皇帝赏赐的清水猪肉,说明不受皇帝重视,心里面肯定不好受。得到了皇帝赏赐的清水猪肉,则是快乐并痛着,看着没盐没味没调料的白花花的猪肉,“爱真的需要勇气”啊。

有和宫里的太监好的,会买通他们偷偷地抹点盐;也有用一张纸浸了盐带去包肉的,可这些招式用一次两次还行,要是被皇帝发现了,那可是后果相当严重。

你还知道哪些皇帝赐食的趣事,欢迎在评论中分享哟。

明朝大臣都敢向君王直言进谏,为何清朝大臣只能唯唯诺诺?

明朝的大臣敢于向君王进谏,而清朝却很少有人敢进言的原因就是两朝所奉行的文化是不同的,也正是这种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两朝的大臣出现了分歧。明朝的君主是朱元璋,朱元璋是一个极其残暴的人,但是他的大臣们却都敢于进言,甚至有的大臣以死明志,但是这种现象到了清朝却没有出现过,基本上都是君主说了算,大臣们很少有敢于直言不讳的,朝堂之上也是一片祥和,君臣之间也没有出现过争执。

明朝的大臣与清朝的大臣出现如此大的变化的原因就是双方的文化不同,所推行的思想还有所遵守的原则也都不同。明朝的人是汉人,所以他们推行的则是汉人的文化,清朝则不同,清朝的人都是满人,所以他们推行的文化就是满人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进而就导致了这种差异体现在两朝的大臣身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局面。

明朝的大臣推行?文官死谏,武官死战?的道理,而清朝则不同,清朝的君臣之间是绝对的依附关系。汉人的大臣一般都以江山社稷为重,有的时候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对君主进言,他们这样是在坚守自己内心作为臣子的义务和职责,还有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但是清朝的满人大臣则不是这样,他们君臣之间是绝对的依附关系,君主说什么就是什么,大臣只负责执行,不需要反驳,也不需要提出意见。

明朝的大臣都敢以死进谏,但是清朝却几乎没有人进言的原因就是两朝的文化差异。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对一个朝代的影响也是很巨大的,从这两个朝代的君臣关系中就可以看出来。我觉得作为一个臣子,还是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为江山社稷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清朝大臣参拜皇上的礼仪动作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凄厉,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而地位却不断下降。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从坐而上朝到立而上朝再跪而上朝。反映了君相关系日益紧张严峻。可见,历代中央机构在不断调整、改革,但总的来说,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3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