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在科举没有出现之前,人才是靠什么选拔出来的

众妙之门 2023-07-03 21:30:55

在科举没有出现之前,人才是靠什么选拔出来的

还不知道:科举没有之前是怎么选拔人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东汉末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首民谣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我国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说起。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就废除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已经建立起了有系统的官吏任免制度,并形成了一系列法律。1975年发现的云梦睡虎地秦墓,在死者的身边堆放着许多束竹简,上面抄录了不少秦国的法律,而其中就有《置吏律》和《除吏律》,也就是任命和免除官吏职务的法律。

秦国(朝)的时候,任命一名官吏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最基本的有三条:首先家里要有钱。当初韩信还没投奔项羽楚军与秦朝为敌的时候,在家里游荡,就是因为他是个没钱没势的普通百姓,不能被推荐做个小吏。其次要会写字,熟知法律。不管你相信不相信,隶书这种文字样式居然就是秦代的狱吏发明的。据说他们要写的文书太多,容不得他们慢吞吞地用高贵典雅、字形繁复规整的篆书来写,所以就发明了这种在当时算做“简化字”的隶书写法。

再者就是至少要十七岁以上,才有担任官吏的资格。《尉律》上写得明明白白:学童十七岁以上、会写“讽箍书”九千字才能为官。这些当然只是做官的最起码的条件。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被“推择”。

接下去的汉朝,在初期也基本上按照这个标准和办法来选择各级官吏。但是逐渐地就发现,这个办法好是好,可是在吸引人才方面,还不够广泛。毕竟除了懂法律、会写字的办事人员之外,国家还需要更多的其他方面才能的人才啊。于是,在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就下了一条“求贤诏”,要求各地推选“贤士大夫”。文帝的时候,又开始实行举“贤良”、举“孝廉”,不过还没形成一条固定的制度。等到汉武帝的时候,一套新的选官制度才算基本成形了。

建元元年(前140年),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十月,武帝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亲自对这些人进行了以古今治国之道为主题的策问,应对的人有一百多名。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就是在这次策问中被武帝赏识,任命他做江都相。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正式诏令全国,命全国各地郡国各举孝廉一人。

通过察举和征辟措施,西汉武帝时期朝廷上真是人才辈出,济济一堂。儒雅者,有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者,有石建、石庆;直言不讳者,有汲黯和卜式;推举贤能者,有韩安国、郑当时;赵禹、张汤为之制定法律,司马迁、司马相如则都有一支生花妙笔;滑稽人物有东方朔、枚皋,应策答对有严助、朱买臣;唐都、落下阅精于历数,李延年精于音律;桑弘羊是理财高手,张骞、苏武成为出使的英雄;大将有卫青、霍去病,临终受命还有霍光和金日碑……

到了东汉,仍然沿用“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制度。顺帝时候,更是下了一道诏书:“郡国举孝廉者,限制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儒生要通章句,文吏要能够写奏章,才能应选。如果其中有出类拔萃的特别优秀人才,像颜渊、子奇那样的人,可以不受年纪的限制。”除了上面所举的宗资辟除范滂为功曹的例子,还有比如安帝建光元年(前121年),下令让公卿及以下至郡国守相等各举有道之士一名;大将军邓鹭曾辟除弘农杨震为自己的幕府,后逐渐升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太尉等职;而汝南太守王龚,以袁阀为功曹,又辟召陈蕃等为属吏——这位陈蕃,少年时就怀抱“大丈夫当扫天下”的志向,后来官至太尉,与宦官势力斗争到死。

然而东汉时候,“察举”和“征辟”制度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了。一方面,有好名好事之徒钻这一制度的空子,为自己博取声誉。例如有一个叫樊英的南阳人隐居在壶山,年轻的时候就以学问品行闻名于海内了。这样的人才如何能不举荐,不征召呢?州郡前后来礼请他,他不应召;公卿分别以贤良、方正、有道等名目举荐他,他不去。就连安帝专门赐策书召他,他也不前往。

顺帝即位以后,又一次派使者带着策书、礼品,前去礼聘,樊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了,还是不肯赴京。这样高尚的人,皇帝都征辟不到,怎么能表明皇帝求贤若渴的态度?顺帝下诏把郡县长官骂了一通,让地方上套上马车,务必把这位如此有名的人士送上京来。到了京城,甚至用轿子把樊英抬到了皇帝面前,樊英仍是借口有病,不愿就职。皇上于是派太医为他看病,每月送上美酒。又专门为他设了高坛,让公车令为他开路,尚书给他领路,皇上赐给他几、杖,待以师傅之礼,赐他高官。

这位樊英果真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天下引颈而待。结果他给皇帝出的几个主意都平平,让倾慕他名声的人们大为失望。可是通过这几招,樊英无疑已经名利双收。另一方面,这两项选官制度都必须经过推荐的程序,而当朝纲废弛、奸人当道的时候,他们所举、所征、所召的人与他们只能是一丘之貉,使朝廷和地方上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他们哪管有没有真才实学,是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呢?他们所举荐的“秀才”(即“茂才”),连字都不识;举荐的“孝廉”,根本都不赡养自己的父亲。所谓的“寒素清白”,其实贪污枉法,残暴百姓,什么都做得出;所谓的名将呢,干脆连杀鸡都害怕,哪有什么胆子去迎敌打仗?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在文章开头引用的那首民谣,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进行了淋漓的揭露。顺帝不是下过一道限制“孝廉”年龄的诏书吗?可是时间一长,郡国守、相根本不把这条限制放在眼里。有一次,广陵郡推荐了一名孝廉名叫徐淑,年未满四十。长官诘问他,他大言不惭地回答说:“诏书上不是说像颜回、子奇那样的奇才,不受年纪限制吗?”尚书令左雄在一旁冷眼旁观,这时冷冷地冒出一句:“当初颜回闻一知十,孝廉你又闻一知几呢?”

等到东汉末年,社会政治日益腐败,又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黄巾军起义,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察举”和“征辟”也不可能执行下去了。

唐朝之后才有科举,那唐朝之前都是怎么选举的?

西周时期的玄关用人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这个制度的好处就是官一直做着,老子是什么级别的,儿子就什么级别的,这样子子孙孙一直延续下去了。当然也有坏处,就是别人就不用想晋升了!

战国时期出现了军功爵制度,利用军功担任官职,之前看到的战神白起就是利用军功授予的爵位,非常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提升许多没有爵位的士兵,坏处就是只是片面依靠军事,当然,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之后就是秦汉时期,之初就是沿用军功爵制度,之后的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度。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原则一般是孝廉和才能。征辟制度则是中央向地方征召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东汉时期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就是按照门第出身进行选拔官员,这个类似于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也是有一点点区别的。就是分为上中下三等,上中下又分为上中下,这就是九品,没有办法!

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比九品中正制度还要厉害,因为这个是将出身进行固定化,设置了籍谱。这样就实现了身份的等级认定。坏处就是依然是世卿世禄制度的变种,导致士族和庶族的矛盾激化。

这就是唐朝之前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一个字一个字的回答的,希望能帮到你!

科举制发明之前,朝廷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

科举制发明之前,朝廷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发明,科举制自从隋唐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持续了一千多年。


汉代的察举制

调查是皇帝下令公开招募人才。中部和地区各高级官员强烈推荐一些优秀人才到各级,通过一定的调查,择优录用。在汉高祖刘邦阶段,曾下诏求贤若渴,从郡县推荐圣贤,这被认为是汉朝察举制的先例。

然而,宣布将检查制度作为高级官员的选拔和分配方法是在汉文帝刘恒阶段进行的。汉文帝刘恒继位后的第二年,他下令举贤正能直言不讳。在汉武帝阶段,检查和举报制度进一步完善。总的来说,一方面加强了儒家思想在推荐人才中的影响力,创造了儒家思想的标准。此外,调查的形式明确包括道德修养、大学问题、法案和智慧。

汉代的检查制度主要包括四个过程。首先,皇帝下令设立学科,然后地区根据学科检查人才。当这些人被送到中间时,皇帝亲自询问他们,最后根据预防措施的结果授予官员。检查制度的学科很多,主要包括举孝廉、举茂才、贤良方正、明经、明法、太学博士徒弟等。

可以说,检查制度的建立改变了继承世界的传统风格,使越来越多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此外,在检查制度中,高级官员的选择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这使得当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时尚。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孝廉、性格等评价,其实是无法量化分析的,这也是检举制本身的不足。

魏晋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三国时期曹魏官员部尚书陈群创立的,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都有相对记录。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地区,设置大小中正。中正官员承担当地文人的评分。评级规范包括家庭背景、行状等。评分分为上、中、左右、中、中、中、下、下、中、下九个等级。评分后,他们会向司徒汇报,以便官员部门使用。

总的来说,在这类高官选拔规章制度中,首先要配备中正官。县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中正负责对当地文人的调查,掌握他的家庭情况、正常的道德才能和主要表现,并做出品格的九级鉴定。产品代表家庭经济状况,产品代表德才。

中正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文人的品格进行鉴定或调整。然后将相关评价意见交给司徒府,供选官参考。在先秦门阀阵营非常强大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可以有效充分发挥任人唯贤,不计入门第的选拔用人标准,更好地拨出一些普通人。

在科举制尚未创立前 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与寻访制,经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
一、世卿世禄与寻访制
在中国的商周时代,还没有成熟的人才选拔机制,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各级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子孙世代为官,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要想得到辅佐自己的贤才,比较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实地寻访,因此便有许多明君访贤的故事流传下来,举几个事例:第一国是伊尹,第二个是傅说,,第三个是姜尚。
二、选士与养士
到了东周,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士”(包括军士)逐渐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周天子中央力量衰落,各地诸侯国的力量越来越壮大,为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竞争,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影响,纷纷招纳贤士;某些贵族人士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壮大自己的势力,也竞相开门纳士,而那些怀抱雄才的“士”们,则纷纷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寻觅用武之地。这样的社会变动就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失去了应有的基础,出现了三种新的选士制度:“军功”、“养士”和“客卿制”。
所谓“军功”就是以功得禄,以功授爵,其中秦国的军功制影响最为深远,秦国军功制突出两点:一是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二是宗室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从而造成战国时代“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特点。
所谓“养士”,是高门贵族以其威势蓄养各方来客,以便为其效力,最著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豢养门客的故事,比如孟尝君,据称他的门客多达三千,有才能的各尽其技,无才能的也有食宿,在关键时刻都助他一臂之力。
所谓“客卿制”,就是以客为卿,类似现代意义上的“引进人才”,委以重任。秦国地处边隅,人才稀缺,因此它是战国时代最早实行客卿制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如秦穆公的宰相百里奚,本是虞国人,国亡后,穆公以五张羊皮从楚国人手中买的,委以重任;商鞅,本是卫国人,应秦孝公的求贤令入秦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走向强盛;秦昭王的宰相范雎,本是魏国人,有雄才,但在魏国几乎被折磨而死,暗中随秦国使臣入秦,后来被任用为宰相,协助昭王对内实行“固干削枝”,剥夺亲贵手中的大权,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实施“远交近攻”,逐步扩张实力,为秦始皇消灭六国奠定基础;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本是楚国人,荀子的学生,学成后入秦,最初在吕不韦门下,因建议消灭六国,一统天下,被任为客卿,当秦王因韩国水工郑国充当间谍一事下令驱逐外来客卿时,他上书秦王《谏逐客令》被采纳,为秦国挽留了大批人才,秦国统一天下之后,他又协助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成为中国大统一后的第一位宰相。
三、察举与征辟
由秦及汉,中国进入了封建集权时代,统治者需要大批为它效命的人才,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并行的局面,选官办法其实有四种:一是“纳赀”,二是“任子”,三是“察举”,四是“征辟”。
所谓“纳赀”,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
所谓“任子”,应该是“世卿世禄制”的延续,被后世王朝继承下来,形成“门荫制度”。汉代的“任子制”,只适用于高级官吏,即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一定的年限(通常为三年),就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官,充当皇帝的侍从。
所谓“察举”,就是考察推举,始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时成为一种制度,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所谓“征辟”,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比如,幽默滑稽的东方朔本为一介平民,但却在汉武帝征召时通过上书自荐到武帝身边任职,并且运用它的幽默才智劝谏汉武帝的某些决策。汉代文学家和哲学家扬雄则是由于汉成帝赏识他的文才被直接征召到宫里担任给事黄门郎(侍从皇帝,传达命令的官员)。撰写《汉书》的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被征召,有一些曲折的经历,他因为在家中撰写《汉书》,以私作国史罪被告发,遭逮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为其奔走上诉,并把书稿送至京师,汉明帝读后十分赏识班固的才学,特召他入宫任兰台令史(负责管理档案的官员)。科学家张衡也是因为声名远播,被汉安帝征召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负责天文与历史的官员)。
单就“察举制”和“征辟制”而言,它确实打破了贵族阶级垄断统治机器的局面,与“世卿世禄制”比起来,无疑是一种进步;与“客卿制”比起来,其选拔的范围更加广泛,从而保证了两汉王朝对统治人才的需求。然而,它的弊病也与生俱来,首先,被察举和征辟的人,要求“才高名重”,为社会舆论所推崇,结果许多士大夫故意修饰自己的品行,借以传播名声,抬高身价,有的甚至矫情造作,沽名钓誉,以便博取高官厚禄,真才实学反而被抛于脑后;其次,随着政治腐败,豪门大族贿赂请托,舞弊盛行,造成严重的察举不实,因此有谚语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
四、九品中正制
是继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大体上应该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时候萌芽的。曹操在汉末群雄割据、军阀混战之中,企图剪灭群雄,一统天下,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同时,曹操也从汉代的选人制度中发现了察举不实和过分注重品德的弊病,因此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数次发布求贤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起用他们来治国安邦。这无疑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有力纠正。这一指导思想的改变,带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人制度创造了条件。曹操死后,曹丕采纳了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
(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
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
(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三)品评内容。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科举制之前是怎么选官的?

在上古三代时期,主要靠爵位的继承,有少量的从民间选择。

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爵位世袭制度。两汉时期建立了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是由下而上的推举,往往被大家族把持。征辟由上而下选拔,由皇帝选取有名望的人辅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是被世家大族把持的选拔制度。

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平民学子有了跨越阶级的可能。虽然在之后的发展中出现了八股文的扭曲,但是科举制任然是中国古代一个伟大的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0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