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七擒孟获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民间,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七擒孟获则是他为后人津津乐道、充分体现他高深智谋的一个经典案例。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陈寿的正史三国志却对此只字未提,只简单写到“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最早提到七擒孟获故事的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比《三国志》晚成书六七十年;然后就是裴注三国志,最后则是精彩演绎“七擒孟获”故事的《三国演义》。
由于最早成书且风格严谨的《三国志》中对此没有任何描述,而要达到“七擒孟获”的智谋要求看起来又极高,人们很难相信诸葛亮能对一个敌人捉放七次;又兵贵速不贵久,诸葛亮这次南中平叛的目的是想通过速战速决来安定蜀汉后方,哪能为了一个区区孟获而一再擒放地浪费时间?所以,历史上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不过是罗贯中为了美化、神话诸葛亮,在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这些子虚乌有、张冠李戴的故事后,又增加的一个故事。
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故事吗?
我们还得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还原诸葛亮所要面对的历史局面。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发生在建兴三年,也就是刘备死后的第三年。那时候,曹魏的领土面积有87郡12州,人口大约500万,名义控制面积为291万平方公里。吴国从实力上上排行第二,拥有32军郡3州,人口大约有250万,疆域为145万平方公里。而蜀国有22郡一个州,人口大约有110万,疆域为106万平方公里。总之,蜀汉的实力最为弱小。
对此,诸葛亮制定了两个大战略:一个是联吴抗魏,还有一个是北出祁山攻伐魏国(出自最好的防守是进攻)。
自古以来,腹背受敌就是军事大忌,换做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为了能够更专注的用战争牵制魏国,诸葛亮必须先稳定住南中。考虑到蜀国最为弱小,他不仅仅需要一个南中的稳定,更需要南中为之缴纳赋税,提供兵员。但是南中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形、民情复杂,难以派大量军队和官员去镇守和管理,只能用当地人以夷制夷。那本地人如何就靠得住呢?诸葛亮打下、撤军之后,就不会造反吗?有可能的。那要如何避免这种局面呢?办法就是用本地的弱势势力作为代理人。现在整理一下,整个“七擒孟获”就是诸葛亮先发现了小头目孟获,与孟获共谋,承诺只要孟获配合,就让他成为当地的一哥。于是,孟获就不断的按诸葛亮给的剧本演,不断的把南中范围的各个大势力带到诸葛亮的口袋中,一个个的歼灭,最后南中平定,孟获居功至伟,并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七擒孟获”。
以上就是笔者对“七擒孟获”的看法,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孟获画像
当初刘皇叔称帝了,然后驾鹤西去了。这个时候,南方的少数民族不老实了。觉得这个国家这个时候最虚弱了,自己攻打这个国家最合适不过了。它会生乱,整个国家也没有什么精力来应付自己,自己打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就这样,少数民族就带着军队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可是他们估计错了对手,他们的对手是诸葛亮。这一伙少数民族被称作南人,他们就是属于那种唯物主义的,虽然可能会有什么自己的信仰,但是不随便听从别人的传说这一点绝对坚持实践出真理。
这一点,在他们的首领,一个叫做孟获的人的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诸葛亮为了稳定国家,亲自出征,有些人是把诸葛亮当神的,就发动叛乱把孟获绑了送给蜀国了。孟获不服气,一般人觉得你就是说我砧板肉,不服拉到。可是诸葛亮有自己的思量,要让孟获心服口服,于是两边开始打仗。诸葛亮打仗一直都是用脑子的,姓孟的这一点还差了一些,就被诸葛亮加上第一次一共捉了七次,终于服气了,不服气也腻歪了估计。就这样,归顺了。
这段故事,也是和空城计一样,成了丞相的佳话。
孟获画像
孟获是南人,那是当时的历史年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在大概生活在中国的四川南部,也或者更往南,就是尼泊尔、印度什么地方。就像是当初北方的匈奴那样,不听劝。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南人骨子里有一种倔强,你让我服了,我这一辈子都归顺你。这一点,匈奴是做不到的。因此,和中原才会那么的相爱相杀。
话题说回来,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丞相在刘皇叔死了之后,为了安稳朝纲,各种的出师,也打过不少的胜仗,让不少的国家归顺了。这其中就包括了南人。罗老先生当初就是根据这个,在自己的书里面,说了丞相是有多未卜先知,人格魅力是多么的巨大,让人是多么的敬佩。
故事虽然不是真的,可是情节是真的很好看的。不止如此,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了人物服务,每一本书都是为了作者服务。那么好的丞相,那么正统的刘皇叔,这本身就是有它自己的现实意义在里面的。回想那个朝代,再联系一下诸葛亮是怎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劝谏。至于统治者究竟能不能看懂,就是另一回事了。
当然不完全是真的。
七擒七纵如同戏剧。实际情况上没有七次之多。
六出祁山,实为四出祁山。七擒孟获实为
关于“七擒七纵”孟获的史实是不是真实的?
“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 孟获像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及当时率军首领《三国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吕凯传》均没有直接记载。而北宋的《资治通鉴》则提到:孟获被“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显然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究竟是陈寿以后的史学家发现了新资料,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还是他们仅仅根据传说而记入史册的,有待史学家进一步深究。 1983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先生在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指出,诸葛亮哪有那样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专家、西南历史地理专家、原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先生在《诸葛亮南征路线考记》一文中说,七擒七纵孟获之事不过是民间传说,载于志书者更多附会,不值辩论。方先生还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书中对此问题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证,认定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虚构的。”当代著名三国史研究专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谭良啸先生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一文中说,七擒一事,实近乎离奇,诸葛亮俘孟获不杀当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则令人难以置信。
编辑本段“七擒七纵”时间上是否有可能?
事件地点
黄承宗先生指出,关于”七擒孟获的地点,据《滇元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覆盖是现在云南省内的广大地区。从当时交通情况看,是兵卒步行,辎重马匹驮运。
时间上的分析
诸葛亮的南征开始于建兴三年春,平定完叛乱班师回成都是秋天。从成都出发,到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渡泸处,已经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剩下的时间,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点,更谈不上还要在七个地点都要打仗。 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荒诞不经。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编辑本段南征意义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不仅解除了蜀汉的南顾之忧,稳定了后方,而且从南方调拨了不少人力物力,充实了蜀汉的财政力量,从而可以专心于北方,挥兵北向秦中了。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命令孟获和各部落的首领照旧管理他们原来的地区。有人对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 诸葛亮说:“我们派官吏来,没有好处,只有不方便。因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粮食接济不上,叫他们吃什么。再说,刚刚打过仗,难免死伤了一些人,如果我们留下官吏统治,一定会发生祸患。现在我们不派官吏,既不要留军队,又不需要运军粮。让各部落自己管理,汉人和各部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 大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都钦佩他想得周到。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成都。后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兴。打那以后,诸葛亮一面积蓄财富,一面训练人马,一心一意准备大举北伐。
/view/22771.ht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