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袁绍传位袁尚,你以为只是袁尚长得帅?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确立天下大势,奠定北方霸权的关键一役是官渡之战,但其实此战只是缓解了曹操来自于北方的压力,在实力对比上,袁绍的河北依旧强过曹操的中原,真正改变南北均衡局面的诱因是袁绍病故传位于幼子袁尚,长子袁谭不服,聚青州叛变,从而导致河北从内部分裂,进而造成了袁家内战河北被曹操吞并,那么袁绍选择袁尚做接班人真的只是像人们说的那样只是因为袁尚长得帅?这其中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在里面?
袁绍三个儿子,袁熙这个三国绿帽始祖不谈,单说袁谭和袁尚,从《典论》的评价而看,.《典论》:“谭长而惠。” 《典略》:“尚为人有勇力。”这个评价很直接,袁谭老练聪明,袁尚只是有些气力,比起继承河北产业来说,袁谭明显更合适。
而从工作资历上看,袁谭也高于袁尚,袁绍当时将麾下四粥分给三子一甥, 袁谭出任青州,袁熙为幽州,高干为并州,袁绍自领冀州而袁尚当时可能因为年幼,并没有独掌一方的经验,所以在日后河北分裂导致了河北的迅速溃败,可见在能力上袁尚是远不及袁谭的;袁谭不仅是长子,从理论上就应该继承 同时袁谭的心计确实比袁尚更高明 。
袁尚长得帅,像袁尚自己(这点确实很重要,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选接班人都喜欢选一个长得像自己的),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河北地区的团结。
袁绍生前对自己的麾下的阵营划分应该是很了解的,那就是以袁谭为代表的汝南派和以袁尚为代表的河北派,在官渡之战前,两派可谓是不相上下,但是官渡一战, 袁绍手下人才挥霍一空,袁绍的主要谋士包括田丰、沮授、审配、逢纪、郭图、许攸、辛评辛毗兄弟等,袁绍身死之时,袁绍军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人:田丰下狱被杀、沮授战败被擒,而在沮授被猜疑时,袁绍已将兵权从沮授手中转授给了审配和淳于琼;之后沮授被擒,淳于琼在乌巢被杀,河北一派的审配成为了军方第一人;而袁尚的母亲也是河北世家的一员,可以说立袁尚更有利于团结河北世家。
而当时官渡之后,袁绍也考虑到了目前大权已经流到了河北派系一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汝南一派的人才会日渐凋零,毕竟他们的根不在河北,袁绍若想保住河北基业立袁尚是没错的,因为当时的南北的攻防局势已经逆转,河北居于守势但是袁绍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自己会死的这么快,这么急,从而导致了,还没有把袁谭调回来,将河北全权交予袁尚,甚至令袁尚都没有获得太多的历练机会就匆忙上位,导致了河北的内部分裂,进而灭亡。
袁绍,大家都熟悉,这个人本事没多大,但是颇受当时官场的尊重,十八路讨董卓时期,居然当了天下诸侯的盟主!有人会说了,袁绍可是汝南袁家的子弟,袁家四世三公,可是名门高第。这话不错,但是大家别忘记了,这个袁绍可是袁氏的庶出子弟,同样也参加十八路诸侯反董卓的袁术,在袁家的地位,就要比袁绍高,因为他可是嫡出。看来袁绍收到众诸侯的拥戴,不是因为家族的地位。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让袁绍受到大家的推崇呢?我们来看看袁绍在讨董卓之前,都干了什么,也于答案就在他的往日经历里面。
翻看《后汉书.袁绍传》,我们发现袁绍的履历里面,当过濮阳县县长,大将军何进的掾(科长级幕僚)、虎贲中郎将和中军校尉。袁绍这个中军校尉是黄巾起义之时,汉灵帝所设的"西园八校尉"之一,他们的领军人物,是"上军校尉"蹇硕,是个宦官。
袁绍痛恨宦官,所以经常性的劝说大将军何进,让他除去宦官。何进是汉灵帝刘宏的小舅子,此时已是他的亲外甥刘辩当了皇帝。因为这个小皇帝,后来被董卓所废,所以历史上就把他称作少帝。
何进当然也想杀尽这些宦官,但是他杀宦官的目的,不是因为讨厌宦官,或者和宦官有仇,反而那些宦官对何进还有他的妹妹还有恩呢!如果没有这些宦官的帮忙,何太后还不会那么得宠呢。
那么何进为什么也想除掉那些宦官呢?这就是为了争权了!东汉的历史很有意思,外戚、宦官用时轮流专权,是专权而不是掌权。何进作为外戚,要想像他的前辈梁冀和阎显那样专权的话,当务之急就是干掉这些碍事的太监。
何进对袁绍的建议很是为然,但是他又为人优柔寡断,一耽误,就失了先机,宦官们找何太后告状,这事就搁下了。
何进不甘心,袁绍当然也不甘心,此时袁绍给何进出了个馊主意,请地方诸侯进京,这就是搞乱东汉的原因。当时同样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的曹操,就曾说过:乱天下者,何进也!
乱天下的是何进,但是出主意的却是袁绍,由此可见袁绍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也却是董卓的进京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袁绍倍受诸侯的尊重,最后成为了讨董卓的盟主。
何进召诸侯进京,事情还没有眉目,就被神通广大的宦官发觉了,于是何进被骗进宫后,被宦官们乱刀砍死了。何进死了,那些羽林校尉,例如像曹操、袁绍他们,顿时没有了顾忌,杀进宫去,将宦官斩杀殆尽!
袁绍虽然带头斩杀了宦官,替天下人出了气,但是就凭还不足以让天下推崇人尊重他。真正使得天下人对他刮目相看的,是因为董卓。
东汉朝廷的此次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相争,双方都没有得利,真正得利的是董卓,他一外任刺史,因此而能进入朝廷中枢,以至于执掌朝廷大权,估计董卓做梦都能笑醒。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史书上所说是因为献帝比少帝聪明而且胆子大,真相如何不敢妄言,但是有一点可以知道,绝不像书上写的那么简单。
董卓入京,大家都明白,他可不是为了捍卫汉家河山的,他可是为了乘机擅权,有机会则取而代之。那么聪明的和愚笨的哪个更好控制?但是也不见得董卓立汉献帝,那汉献帝就比少帝蠢,不一定,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谁有比谁强多少!董卓擅行废立,目的其实就是立威,通过废立这件事,分化朝廷官员,清除异己,独占朝廷大权。
我们来看,在董卓行废立之事的,具体有几个人反对的,他们都具体是干什么的。
反对废立的首先是丁原。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的官职是并州刺史,也是个地方官,但是《三国志》中他的官职却是"执金吾"。这个官职类似于现在的"警备司令"。这个官职权利很大,是大家的梦想。比如说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曾说过"仕宦当仕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如果当时让刘秀当上这个"执金吾",再娶上阴丽华,估计也就不会有东汉王朝了。
丁原干的是"执金吾"的差事,管的就是京城的治安,不能不管废立之事,他属于有兵权的,很不幸,由于部将吕布的出卖,没能阻挡成功,反而被杀。吕布这个《三国演义》中他的干儿子,变成了董卓的干儿子,成了他的爪牙。其实吕布却有其人,既不是丁原的干儿子,也不是董卓的干儿子,只不过是《三国志》中的一句"恩同父子",就让罗老先生浮想联翩,更从张三爷之口骂出了"三姓家奴",这老罗得多恨吕布啊!
另一个反对废立的是卢植。卢植当时当的是尚书之职。东汉时期的尚书,还不是后世"三省六部"的尚书,还只是皇帝身边管理文字的一个小官。卢植官虽小,但是他却还有着另外一层身份,那就是"大儒"。他师承当时的儒学泰斗郑玄,被当时称之为"海内人望"。卢植反对,是因为儒家的正统观念,和他大儒的传承人身份不得不站出来。
然后呢?还有谁?勇敢站出来反对的还有谁?即使是王允、张温这样的高官,朱隽、皇甫规这样手握重兵的武将,无一人出来反对!此时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面对面的直怼董卓,他就是袁绍!当时即使是曹操,也是选择的行刺,而不是直接义正辞严的反对!更让人佩服的是,董卓还真不能怎么着袁绍,挂节东门,人家走了,董卓还得屁颠屁颠的封给人家渤海太守,你说怎么不让那些诸侯们不佩服袁绍!所以说袁绍的一切,得多感谢董卓啊。
所以说这才是最终为什么袁绍以一个袁氏庶子的身份,却能超越嫡子,成为十八路的领袖的原因,从袁绍推到桌子拔剑而起,怒斥董卓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袁绍是汝南袁氏出身,起兵之后得到了非常多人的支持。但是他在官渡之战失败之后,就一病不起病逝了,那他帐下的众多谋臣武将都投靠了谁呢?
田丰和沮授两个人执意劝诫,惹怒了袁绍入狱了,在官渡失败之后。袁绍听信了下面人的谗言,直接下令杀了田丰,而沮授虽然在战争当中被俘虏了,也有人想要让他归顺,但是他个人宁死不屈,直接被敌军杀害了。
许攸的过程比较曲折,他在被袁绍关到大牢里之后非常生气,直接转投了曹操,而且还为曹操贡献了很多计策,但是后来还是被曹操杀害了。
郭图、辛评和辛毗三个人都选择了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
而逢纪和审配两个人都选择了袁尚,但是这两个人最后结局也不怎么样,审配最终被俘虏,并且不愿意投降,被曹军所杀害了,逢纪则直接被袁谭所杀害了。
而袁绍他手下的很多将领都是非常优秀的,比如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高览在和曹军打仗的时候败给了曹军,并且他们害怕回去之后直接被上将所惩罚,因此直接投降给了曹操。
而鞠义也是统兵作战能力十分强大的,他有过不少的厉害的经历,但是关于他的结局,史书上是没有详细的记录的。
牵招在袁绍病逝之后选择跟随袁尚,但是袁尚的宠臣小人是很多的,所以他最终还是被迫投降了曹操。
韩猛曾经也是一名非常厉害的大将。但是有一次轻敌了,直接被曹军给击退了,而他的结局史书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的来讲,袁绍手下的人才是很多的,不管是教练还是某事都是很厉害的,但是在官渡之战,他惨败源于他用人上也有一些小小的失误,而这些将领人才结局大多数也都比较悲惨了。要么战死了,要么明白成为了俘虏,不肯投降,被敌军杀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9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带你了解历史上最真实的袁术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