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三国演义带偏了,解读历史上真实的袁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起袁术,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他在里面被写的自以为是、性格多变,却被曹操、刘备、孙策、吕布四方势力打的落花流水,死到临头还要喝蜂蜜水,最终吐血而死。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立场是向着刘家的,凡是和刘家对着干的,都没能落个好下场,而叛汉称帝的袁术,自然就成了罗贯中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是小说终究是小说,并不能说服死磕的小编我,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的袁术是这样的吗?袁术称帝真的是自不量力?真实的袁术到底有多强?”,为了追究历史的真相,小编花了好多天的时间,翻遍了各种资料,竟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历史上的袁术是东汉末年的超级军阀,综合实力比三国鼎立时期的东吴还要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小编这就来告诉你~
根据《三国志.袁术传》的记载,袁术字公路,出生于高干之家,是袁绍的堂弟,以豪爽重义气闻名。话说东汉末年的时代,豪爽是一个非常稀缺的品质,董卓、鲁肃等人都是性格非常豪爽的人,敢为兄弟撑腰出头,有当黑社会大哥的潜质,一旦遇到乱世,就是一方枭雄,袁术自然也有这个天赋。袁术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央当官,可以说是年少得志,后来董卓进京,任命袁术为后将军(后将军在东汉末年武将这一序列里面,是很大的官职,而且可以开辟自己的办公场所,征召下属加入),通俗地说,就是袁术名义上是东汉皇帝的臣子,但是私底下却像另一个皇帝,自己有一套君臣关系。看起来袁术是得到了董卓的重用,但袁术并不满意,他机敏地认为,政治形势对自己并不安全,不如逃离长安。于是他离开了中央,逃到了东南,占领了当时东汉人口最多的南阳郡为领地(据说当时南阳人口竟然达240万)。人口多有什么好处呢?人口越多,粮食生产就越多,可供征发的兵员就越多,国家就越强盛。
三国归晋,说到底还是实力差距太大,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人口,鼎盛时期的袁术,领地还包括汝南郡、颍川郡、河南郡、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等等,是当时最强的势力,袁术辖下差不多有八百万人口,一家独大。如此强大的袁术,当时面临一个怎样的国际环境呢?北方,无疑是曹操、袁绍,虽然堪称对手,但是论实力却远不如自己;西方是优柔寡断的刘表,一度被袁术的属下孙坚打到了襄阳城下;南方是东汉中央委任的豫章太守华歆,为政清静、平安无事。这样大好形势下,你说心高气傲的袁术不称帝怎么可能呢?
果不其然,在公元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建号仲家,实现了皇帝梦,然而袁术的败亡,也从称帝开始。尽管当时的东汉帝国已经处于分崩离析,但军阀们名义上还是大汉皇帝的臣子,天下的百姓还有着极强的正统观念,正因如此,曹操才不得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也不得不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招牌。如果袁术不称帝的话,周围的人就没有讨伐他的理由,就算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术也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来反击,声称奉有“皇帝密诏”联合刘备、袁绍等人铲除曹贼。袁术称帝,就相当于公开叛乱,就好像晚清时的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战。
曹操、吕布、刘备不傻,他们毫不费力地就有了大义名分,迅速抛弃前嫌结成同盟,奔赴袁术的领地,抢钱、抢粮、抢人头,而原本是自己下属的孙策,则立刻夺取了江东之地,和袁术划江而治。可袁术偏偏是个自负的人,谁也看不起,非要单干,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历史机遇。袁术败就败在在不恰当的时间,做了不恰当的事,如果他能隐忍十几年,以拥立汉帝的名义肃清各路势力,学习后世的朱元璋,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看待历史,也许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1、袁盎
袁盎,《汉书》称爰盎,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个性刚直,有才干,以胆识与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为人敢言直谏,后因此触犯汉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
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叛乱,袁盎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官拜太常,出使吴国。叛乱平定后,封为楚相。后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遭到梁王忌恨,为刺客所杀。
2、袁安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东汉名臣。袁安自少承袭家学。最初任汝阳县功曹,后以孝廉获举荐,升为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他御下极严,能使官民畏爱。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十余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
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十余次,卒于永元四年。
3、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4、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称帝,建号仲氏 ,但未受人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5、袁宏
袁宏,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东晋玄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陈郡阳夏人。最初的时候他是做谢尚的参军,后来担任了桓温的记室,并出任东阳太守。
因为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荀悦编著《汉纪》后,他编著了《后汉纪》,并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今存《后汉纪》三十卷。太元初年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宏
袁绍(153 — 202) ,字本初,性别男。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大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五年,发布讨曹檄文,率10万大军进军黎阳。当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7万多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骑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生平
割据冀州 名动天下
此时,董卓并未垮台,关东牧守们却为了扩充个人的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自己倒厮杀起来了。韩馥唯恐袁绍坐大,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散、饿垮袁绍的军队。而袁绍并不满足于一个渤海小郡,对被称为天下之重资的冀州垂涎已久。在联兵讨董时,袁绍曾经问过曹操:“大事如果不顺,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曹操反问:“足下的意思怎样呢?”袁绍答道:“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袁绍所谓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其中间广大地区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 不过,当时袁绍并不景气,门客逢纪建议他攻取冀州时,袁绍非常踌躇,拿不定主意。对逢纪说:“冀州兵强,我军饥乏,如果攻打不下来,我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逢纪心生一计,说:“韩馥是一个庸才,我们可以暗中与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相约,让他南袭冀州。待他大兵一动,韩馥必然惊慌失措,我们再趁机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和他说明利害关系,不怕他不让出冀州来。”袁绍很看重逢纪,果然照他的意思写一封信送给公孙瓒。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公孙瓒发兵,南袭冀州。韩馥军一战败绩,慌了手脚,此时袁绍的说客高干、荀谌不失时机地到了邺城。高干是袁绍外甥,荀谌与韩馥的关系不错。他们对韩馥说:“公孙瓒乘胜南下,诸郡望风而降;袁车骑也领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图难以预料,我们私下都很为将军担忧。”韩馥一听,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急切地问:“既然如此,那怎么办呢?”荀谌不正面回答,反问道:“依将军估计,在对人宽厚仁爱方面,您比袁绍怎样?”韩馥说:“我不如。”“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比袁绍怎么样?”韩馥又说:“我不如。”“那么,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处方面,您比袁绍又当如何呢?”韩馥摇摇头:“还是不如。”连提了几个问题后,荀谌这才说:“公孙瓒率领燕、代精锐之众,兵锋不可抵挡;袁绍是一时的英杰,哪能久居将军之下。冀州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绍、公孙瓒合力,与将军交兵城下,将军危亡即在旋踵之间。袁绍是将军的旧交,而且结为同盟,如今为将军着想,不如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得到冀州以后,公孙瓒也就不能和他抗争,那时,他一定会深深感激将军。冀州交给亲密的朋友,将军不但能获得让贤的美名,而且您还会比泰山更加安稳,希望将军不必有什么顾虑!”
韩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见,听荀谌这么一说,也就同意了。韩馥的许多部下都忧虑重重,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劝谏说:“冀州虽然偏僻,但甲士百万,粮食足以维持十年,而袁绍则是孤客穷军,仰我鼻息,就如同婴儿在我手上一般,一旦断了奶,立刻就会饿死,为什么我们竟要把冀州让给他?”韩馥无奈地说:“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让贤,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们为何还要一味加以责备呢!”驻屯在河阳的都督从事赵浮、程涣听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驰兵东下,船数百艘,众万余人,请求出兵抗拒袁绍,韩馥不同意。终于,韩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儿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袁绍。
袁绍代领冀州牧,自称承制,送给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既无将佐,也无兵众。袁绍手下有一名都官从事朱汉,曾经遭到韩馥的非礼,一直耿耿于怀。他知道韩、袁二人之间积怨甚深,借故派兵包围了韩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门而入。韩馥逃到楼上,朱汉抓住韩馥的长子,一阵乱棍拷打,把两只脚都打断了。韩馥受了很深的刺激,虽然袁绍杀死了朱汉,但他还是离开了冀州去投奔张邈。有一天,在张邈府上,韩馥见袁绍派来一个使者,使者对张邈附耳低语。韩馥心中不觉升起了一团疑云,感到大难临头了,于是起身到厕所,举刀自杀。
袁绍得了冀州,踌躇满志地问别驾从事沮授说:“如今贼臣作乱,朝廷西迁,我袁家世代受宠,我决心竭尽全力兴复汉室。然而,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就不能成为霸主,勾践没有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国。我想与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么妙策?”沮授原任韩馥别驾,颇有谋略,袁绍使居原职。他回答说:“将军年少入朝,就扬名海内。废立之际,能发扬忠义;单骑出走,使董卓惊恐。渡河北上,则渤海从命;拥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众。威声越过河朔,名望重于天下!如今将军如首先兴军东讨,可以定青州黄巾;还讨黑山,可以消灭张燕。然后回师北征,平公孙瓒;震慑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拥有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揽英雄之才,集合百万大军,迎皇上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以此号令天下,诛讨未服,谁抵御得了?”袁绍听了,眉开眼笑地说:“这正是我的心愿啊!”随即加封沮授为奋威将军,使他监护诸将。沮授的这番话,充满了肉麻的阿谀之词,博得袁绍笑逐颜开,也得到升官发财的酬劳。不过,他主张迎汉献帝,挟天子以号令天下,确为有识之见。如果后来袁绍能照着做,日子肯定会好过得多。但是,袁绍原来就反对立汉献帝,他所谓“兴复汉室”不过是遮人耳目的高调罢了。
袁绍又用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这两人比较正直,但在韩馥部下却郁郁不得志。此外,袁绍还用许攸、逢纪、荀谌等人为谋士。但是,袁绍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他在冀州“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治中审配的家族,竟然藏匿罪犯。正如曹操指出的那样“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
攻灭公孙 窥视神器
冀州北面有公孙瓒,南面有袁术,这是袁绍的两个劲敌。袁术虽然是袁绍的弟弟,但兄弟二人向来不和。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冬,孙坚投靠了袁术。袁术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屯兵阳城。在孙坚出兵攻打董卓的时候,袁绍借机会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取了阳城。袁术派遣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协助孙坚回救阳城,公孙越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当时,正在青州镇压黄巾军的公孙瓒怒不可遏地说:“我弟弟的死是袁绍惹出来的。”于是举兵攻打袁绍。公孙瓒攻势凌厉,威震河北。一时间,冀州郡县纷纷望风归降。袁绍大惊,为了取悦公孙瓒,缓和局势,他拔擢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勃海太守,但公孙范一到勃海,却立即倒戈。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春,袁绍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公孙瓒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他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麹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敌骑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敌骑飞去。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骑兵、步兵都争相逃命。麹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钢,杀敌千余人,又乘胜追到界桥。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了。麹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袁绍命令部队追击敌人,自己缓缓而进,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别驾田丰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不少敌骑,敌骑没有认出袁绍,也渐渐后退。稍顷,麹义领兵来迎袁绍,敌骑才撤走了。
这一年,公孙瓒又派兵到龙凑攻打袁绍,结果再次被袁绍打败,之后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太仆赵岐奉命劝和,袁、公孙双方宣告休战。三月,袁绍南下薄落津。这时,魏郡发生兵变,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起义军会合后,占领了邺城,整个邺中有十多支起义部队。但起义军中有一个叛徒陶升,他入邺城后把袁绍和州内官吏家属保护起来,并把他们送往斥丘。袁绍迸屯斥丘,任陶升为建义中郎将,然后大举进剿起义军。他在朝歌鹿场山苍岩谷围攻黑山军五天,杀害首领于毒。接着,他又凶狠地镇压了左髭丈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起义军,屠其屯壁,滥杀无辜,死者数万人。
从初平三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2—195年),中原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长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将吕布等密谋杀死了董卓,使万民额手称庆。但王允不能妥善处理董卓的部属,引起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举兵叛乱。结果王允被杀,吕布东逃。后来,李傕、郭汜发生火并,互相屠杀,而汉献帝作为一尊偶像,被这些军阀争来抢去。在兖州,曹操异军突起。原兖州刺史刘岱死后,兖州地方势力推举曹操接任,他采取武装镇压和诱降的两手,迫使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投降。他又连破袁术,把袁术挤到淮南。在他东征徐州刺史陶谦时,地方势力的代表张邈、陈宫背叛他,迎吕布入兖州。曹操经过艰苦的斗争,才重新夺回了兖州。在幽州,公孙瓒兼并了刘虞,刘虞旧部鲜于辅等招引乌桓,攻打公孙瓒,袁绍也集中十万兵力与鲜于辅等合兵,在鲍丘共同打败了公孙瓒,迫使他退保易京。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后面李傕率军穷追不舍。这时,沮授再次提醒袁绍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他说:“将军生于宰辅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目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毁坏。而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现将军已经粗定州城,应该早迎大驾。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还有谁胆敢反抗!”沮授的意见遭到郭图、淳于琼的反对,他们说:“汉室衰微已经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目前英雄各据州郡,士众动以万计,这时就是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天子迎到自己身边,那么动不动都得上表请示。服从命令就失去权力,不服从就有抗拒诏命的罪名,这不是好办法。”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劝告:“迎皇上不仅符合道义,而且是符合当前需要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前头。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将军考虑。”但是袁绍终于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致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但曹操却毫不犹豫地抓住这个机会,当汉献帝回到故都洛阳,曹操力排众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他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把汉献帝转移到许昌,在许昌建立新都城,从而把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关中的割据势力也纷纷来归附,势力发展很快。原来,袁绍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他举荐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把曹操当作自己的附庸。吕布占领兖州,他又与曹操连和。那时,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和谐。现在,曹操迎汉献帝都许,许昌成了当然的政治中心,曹操也成了皇帝当然的代言人,随心所欲,号令四方,这是袁绍始料未及的,他实在后悔不迭。
袁绍要求迁都鄄城,那儿离自己较近,便于控制。曹操不但一口回绝,而且下诏书责备他说:“你地广兵多,而专门树立私党;不见你出师勤王,但见你发兵与他人互相攻伐。”袁绍明知是曹操捣鬼,也只得上书为自己申辩。曹操自任为大将军,而任袁绍为太尉,改封邺侯。太尉虽贵,但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他愤愤地说:“曹操几次差点完蛋了,是我挽救了他,今天他反以天子的名义对我发号施令!”当时,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且东有徐州吕布、西有南阳张绣、南有淮南袁术,皆虎视眈眈,曹操无暇与袁绍争锋,只能采取克制忍耐的策略。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他派孔融出使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以缓和矛盾。 此后几年,袁绍继续致力于讨伐公孙瓒。公孙瓒在易京的外围挖了十道壕沟,城内垒起许多土台,一般高五、六丈,高台上建楼。他自己居住在中间高达十丈的台楼上,以铁作门,男人七岁以上皆不得入门,身边只有侍奉他的姬妾,来往书信文书都要用绳索吊上吊下,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由于城内积谷甚多,防守严密,袁绍进攻历年,也攻打不下。谋臣田丰见大军长期滞留冀北,对袁绍说:“迁都之计既然不能实现,应该及早夺取许都,奉迎天子。那时我们也可以事事以诏书为名,号令四海,这才是上策。否则,我们总有一天会落入人家的手中,即使后悔也来不及。”袁绍不听。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亲领大军围攻易京,公孙瓒派遣其子公孙续向黑山军求救。袁绍上架云梯,下挖地道,不断加强攻势,易京危如累卵,公孙瓒手下的将领有的投降、有的溃散。翌年春,公孙续和黑山军首领张燕带领十万救兵分三路向易京进发。公孙瓒派人给公孙续送密信,约定以点火为信号,内外夹击袁绍军。这封信被袁绍的哨兵截获了,袁绍将计就计,依照约定的信号点起火堆。公孙瓒以为救兵已到,领兵攻出来,遭到袁绍伏兵的痛击,又龟缩入城。袁绍加紧挖地道,一直挖到台楼下,先用柱子顶着楼基,然后火烧支柱,楼台也就随之崩塌了。公孙瓒无路可走,于是缢杀了姐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这时袁绍的士兵冲到楼上将他斩杀。至此,袁绍占据了幽州,兼并了公孙瓒的军队。
袁绍有三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宠爱后妻刘氏,对刘氏所生的袁尚特别偏爱,有意以袁尚为嗣,因此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沮授劝诫说:“年纪相当应选择贤者为嗣,德行又相当要用占卜来决定,这是自古以来的原则。将军如果不能改变决定,祸乱就要从这件事上发生了。”袁绍则说:“我是准备让几个儿子各据一州,考察他们的才能。”攻克幽州以后,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边。
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有几十万军队。随着实力的增强,他的野心更大了,给献帝的进贡渐渐稀少了。有一次,他忽然接到久无往来的袁术的一封来信,信上说:“汉朝的天下早就丢掉了,天子受人控制,政出于私门,豪强角逐,国土分裂,现在和周朝末年七国纷争的时代没有两样,结果是强者兼并天下。我们袁家受命于天,理应当皇帝,符命、祥瑞都显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拥有四州之地,民户百万。论实力无人比得上您的强大,论德行无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么能够接续已经灭绝了的天命呢?”袁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称帝淮南,但只过了两年半时间,搞得资实空虚、内外交困、众叛亲离,在走投无路之际,他“慷慨”地表示愿把帝号让给袁绍。心有灵犀一点通,袁绍见信虽然不敢声张,心里却是求之不得的。他指使主簿耿苞为自己当皇帝寻找根据,耿苞私下对他说:“赤德已经衰败,袁氏是黄帝后裔,应该顺天意、从人心。”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论”,汉朝是所谓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黄帝就是土德,而袁家为黄帝的后代,所以袁氏取代汉朝是“天意”。袁绍故意向军府僚属公开了耿苞的这些鬼话,本指望大家同声拥戴,没想到僚属们都认为耿苞妖言惑众,混淆视听,应当杀头。袁绍知道时机还不成熟,唯恐露出马脚,急忙令人杀了耿苞。
官渡败北 往事如烟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初,袁、曹之间的一场决战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时候了。袁绍称帝不成,便决定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把汉献帝从曹操手里抢过来。他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充当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积极准备南下。当时,袁绍部下意见纷纭,监军沮授说:“近年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兴兵,百姓疲惫不堪,仓库没有积蓄,赋役也十分沉重,这些都是令人忧虑的。现在我们不如先派使者给朝廷送上平定公孙瓒的捷报,并抓紧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役负担。如果捷报不能上达天子,那么我们可以上表谴责曹操封锁我们与朝廷的联系,那时就能出师黎阳,经略河南。我们还应该多造船只,修缮器械,派遣精骑,几路骚扰曹操的边境,使他们不得安宁。如此以逸待劳,在三年之内,就可不劳而定。” 但是,郭图、审配却极力主张迅速出兵,他们说:“按照兵法,兵力超过敌人十倍以上者可以包围敌人,超过敌人五倍就可以进攻,而兵力相当,则可决战。现在有明公的英明勇武,集结河朔的强兵,以此讨伐曹操,实在易如反掌。如果不乘机攻取,以后就难办了。”沮授又说:“救乱除暴,称为义兵;恃众凭强,称为骄兵。义兵所向无敌,骄兵必先灭亡。曹操奉迎天子在许都建立宫室,如今我们举兵南向,是违背道义的。况且最重要的在于正确决策,而不在力量强弱。曹操法令畅行无阻,士卒都训练有素,不像公孙瓒那样坐受围困。如果我们不采取稳妥的办法,相反兴起无名之师,未免太使人担心了。”郭图、审配针锋相对地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尚且不能说不义,何况征讨曹操,怎么说师出无名!明公将士精勇,人人争先,此时不能早定大业,是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正是越国之所以称霸,吴国之所以灭亡的缘故。监军的意见乃只求稳妥,不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呀!” 袁绍自恃地广兵强粮足,根本听不进沮授的忠告。郭图等人又在背后进谗言说:“沮授监统内外兵众,威震三军,倘若他的势力逐渐加强,怎么控制得了!臣下服从主人才能昌盛,主上服从臣下就会灭亡,这是黄石公在《三略》中所告诫的。统兵在外的将领,不宜让他参知内政。”因此,袁绍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分别交给郭图和淳于琼。
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准备抗击袁军。袁绍企图联合张绣和刘表对曹操进行夹击。他派使者到穰城联络张绣,还特意给张绣的谋士贾诩捎信结好。张绣打算应允,还没有说话,贾诩在一旁先开口了,他说:“请你回去转告袁本初,兄弟都不能相容,怎么容得了天下的国士呢?”使者怏怏而回。不久,张绣率众投降曹操。袁绍又派人到刘表处求援,刘表假惺惺答应了,实际上按兵不动,对袁曹之争斗只打算作壁上观。张、刘的态度使袁绍迟迟没有动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元月,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策应袁绍。曹操为消弭后患,领兵攻打刘备。此时,田丰对袁绍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明公如能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一往而胜。”但袁绍却说孩子有病,田丰气冲冲地退了出来,边走边用拐杖狠狠敲着地面,说:“完了,没有希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可惜啊!”袁绍听说以后,恼羞成怒,从此疏远田丰。
待曹操击败刘备,还军官渡之后,袁绍才匆促决定出兵,田丰认为战机已失,再次进谏说:“曹操既然打败了刘备,现在许昌不再是空虚的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常,兵众虽少,也不能等闲视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计。将军据有山河之固,拥有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选拔精锐,分为奇兵,速速打击敌人势力薄弱的地区。他救右则击左,救左则击右,使敌人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乐业。这样,我方还没疲劳,敌方已经困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战胜它。如今放弃必胜的策略,以一战决定成败,倘若不能如愿,悔之晚矣!”袁绍不仅不听田丰的劝告,而且积前后之怨,加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田丰拘押起来。
二月,袁绍发布讨伐曹操檄文,指控曹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挠折栋梁,孤弱汉室,除忠害良,专为枭雄”。他派颜良包围白马,自己率领大军抵黎阳。四月,曹操声东击西,北救白马之围,斩杀颜良,迁徙民众撤向官渡。袁绍依仗自己人多势众,准备挥师渡河,追赶曹军。因为屡谏而被嫌弃的沮授,这时又站出来劝阻说:“战争胜负变化莫测,不能不周密计划。大军应当留屯延津,另分兵进攻官渡。如能攻克,再迎大军也不迟,否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袁绍不从。沮授在大军即将渡河的时候叹息:“在上者骄傲,在下者贪功,悠悠黄河,我还能渡回来吗!”他推托身体有病,不愿过河。袁绍非常气恼,强迫沮授随军渡河,而把他所部军队割属郭图。
袁绍渡河后,驻屯在延津南面。他派出刘备、文丑挑战,被曹军打败,大将文丑被斩。再战,又折两员战将和许多人马,袁军中大为震恐。曹军退还官渡后,袁军集结在阳武,沮授忍无可忍,又对袁绍说:“北军人多,但英勇善战不如南军;南军粮少,物资储备不如北军。南军利于速战,北军利于缓兵。所以我军应打持久战,拖延时日。”袁绍仍然不从,他命令部队逐渐逼近官渡,紧靠曹军扎营,军营东西绵延数十里。
九月,两军会战,曹军失利,躲进营垒中坚壁不出。袁绍修筑壁楼,堆起土山,从高处发箭射击曹营。箭如雨下,曹营中的将士只得蒙着盾牌走路。但壁楼、土山不久就被曹军的“霹雳车”轰毁了。袁绍又暗凿通往曹营的地道,曹军则在营中挖掘长沟进行防御。袁军的运粮车还遭到曹军的袭击。
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军,响应袁军。然而,这种有利于袁绍的形势却突然急转直下。这时,袁绍派淳于琼带领万余人北迎运粮车,沮授特意提醒说:“可增派蒋奇领一支人马在淳于琼外侧,以防止曹操偷袭。”而谋士许攸则提出乘曹操倾军而出,轻骑奔袭许都的建议。然而,刚愎自用的袁绍竟听不进分毫,无所动作。事有凑巧,在邺城的许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审配抓进监狱,许攸大为不满,于是投奔曹操。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亲自领兵赴乌巢,袭击淳于琼。当曹操奔袭乌巢之时,袁军部将张郃主张救淳于琼,他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必然得手,那么事情就无可挽回了。”郭图却别出心裁地说:“不如现在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只要攻拔曹营,曹操就无家可归了。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一支轻骑救援乌巢。高览、张郃攻营不下,乌巢大败的消息已经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袁绍全军大乱,一下子全垮了。慌忙之中,袁绍及长子袁谭各单骑逃遁,直奔黄河渡口,随后又逃来一群骑兵,约有八百骑,渡河至黎阳北岸。这一仗袁绍损失七、八万人,武器、辎重、图书、珍宝无数。当他跌跌撞撞走进部下蒋义渠营帐中时,握着蒋的手,无比伤感地说:“我把自己的脑袋都交给你了。”
袁、曹双方逐鹿于大河南北,袁绍占据兵精粮足的冀州,所谓“带甲百万,谷支十年”,或许有些夸张,但当四战之地的河南遭受严重破坏时,冀州相对是比较富足的。从袁绍提十万大军南下、粮草又源源不绝地起运的情况看,优势显然在袁绍方面,况且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如田丰、沮授、许攸等人,也都称得上足智多谋的人才,然而袁绍却在官渡因曹操火烧乌巢粮草,手下反目而一败涂地,众叛亲离,并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败后,有人对田丰说:“你必将受重用了。”田丰平静地回答说:“如出兵打胜了,我一定能够安全。如今兵败,我必死无疑。”果然,袁绍回到邺城,说:“我当初不听田丰之言,今天真的要让他笑话了。”于是下令杀了他。
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天。
袁绍四世三公、英俊威武、礼贤下士。这给他带来了人才的优势。但这只是袁绍表面上待人之举。他外表宽容,内心猜忌,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有人才而不能用,听到好的计谋而不能采纳;即使得到人才又能怎么样呢!废长嫡长子而立力庶子,这又是他又一大错误之举。
袁术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虽然在历史上的评价不是很高,但是并不像曹操说的那样不堪。袁术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东西都讲的不是那么详细,甚至被故意黑化,很多的亮点直接被无视。比如他的很多长处以及他的实力,孙氏家族在背叛他之前,他一直非常的强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并且他的外交能力很强,所以朋友以及盟友很多,而且他的战略眼光也是出类拔萃的,割据东南半壁江山的思想,最开始也是由他提出来的,因此可以说,袁术并不是像历史上和曹操说的那样不堪,它也有很多的亮点。
一、袁术为什么会被说为一无是处袁术虽然并不是一个没有亮点的人,但是他做事的风格并不恰当,而且做事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使得他这么这么些年来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成绩,他跟后来的那些流寇在一起,这些人平时就搞一些动员老百姓的手法,所有的东西来的快去的也快,刚开始还好好的,到最后越来越不着调,所以他做事几乎不能成事。并且袁术没有自己的政治远见,虽然袁术的地盘到最后扩大的很大,但他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就跟水浒里的其他英雄好汉一样,今天有酒今天喝,明天的事也不操心,他只管自己花天酒地,开心快乐,到最后许多百姓也对他有所不满。
二、袁术的优点袁术还是有很多长处的,他费大局观还有他的本事,在当时的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而且,他的外交能力很强,他在常侍之乱后,与长沙太守孙坚结盟,组成了势力非常强大的队伍,并两个人互相配合,一个能吹一个能打,两个人合作的非常默契,并且从他在历史上的作为来看,袁术还是很有实力的,精明能干,办事能力强,还擅长外交,这样一个人,怎么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呢,只能说他或许有的缺点盖住了当时的优点,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才这么低。
袁术不能说是一点能力也没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但是在军事和性格上,必然他的这些缺点是致命的,对于政治能力的欠缺,导致他最后重判亲离,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工具。
对于袁绍我要客观的说一下,很多喜欢演义的朋友跟我聊天时戏称袁绍为“战争白痴”,并得出一个“袁绍法则”,就是官渡之战前后,凡是有利于袁绍的建议一概不被他采纳,凡是他做出的决定一定是错的。从战争的结果上看,这个提法我毫无异议。但翻看前面的演义故事,发现袁绍诛宦官时何其睿智,叱董卓时何其豪迈,战公孙时何其勇武,为何到了官渡,这位席卷河北、虎视天下的霸主竟成了“战争白痴”?仔细看了官渡前后“袁绍法则”中他所犯的错误,竟发现当时他的大部分决定是合理的,换成是我一样要这样做。抛开结果看过程,袁绍官渡用兵,战略、战术几乎都没有问题,只是用人上稍有不慎,下面详细论述一下。
“袁绍法则”一:不听田丰所谏出兵伐曹
原文:田丰谏曰:“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此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
值钱在前半句,就是曹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之时,的确天赐良机,但既然没有把握住,那难道就不打了?袁曹之战早晚是要打的,田丰以为“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这是战略上的等,就是先不打。但人家曹操还等着你“有隙”呢,那岂能说准谁能等得到,最晚曹操是等到袁绍死后诸子争位之时,这点田丰还看不透?当时袁绍兵、粮均大大多于曹操,而曹操中原新定,饱受战火,四面环敌、急待解决的问题多,仍需时日平定巩固。但曹操占的地方好,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若以久持之,曹操只能是越来越强。而且当时民心思汉,讨贼出师有名。若待曹操慢慢收拾民心,恢复生产,中原经济复苏,袁绍的优势就将不复存在。实际上袁曹官渡之战,曹操不仅兵力上无法与袁绍相比,后来居然混到粮尽欲回许昌,若不是许攸叛变,我看不出曹操如何能取胜。正如曹操事后所言:“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袁绍此时出兵我是看不出哪里不妥。换成是我,出兵没商量。
“袁绍法则”二:不听沮授稳守以待曹操粮尽之谏
原文: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与田丰的战略等待不同,沮授这是战术上的等了。就是跟曹军耗着,拼粮。而战争的进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不管袁绍是否主观愿意,终是获得“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的结果。但有讽刺意味的是,沮授言中利在速战的曹军本应按其所言“不战自败”时,荀域的一封被认为无比重要万分英明的书信却与沮授有着不同的见解:“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他劝曹操死守,以待信中的“必将有变”。看到这真不知道对曹军而言,是利在速战,避免粮尽对,还是死守官渡,待其有变对。不过既然战争双方一边兵多粮广,气势如虹,一边混到粮尽,勉强苦守,真不知“有变”的会是哪一边,看看战后曹操收出的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就知道了。所以从过程上看,沮授是建议等待是对的,但从结果上看,要是能按袁绍设计的优势兵力速攻战发展,又怎能等来许攸投降,军中有变呢?
“袁绍法则”三:派淳于琼守卫乌巢
原文:袁绍遣大将淳于琼,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引二万人马,守乌巢。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
袁绍能席卷河北,岂是不会用兵之人?乌巢屯粮之地,重要性岂能不知?淳于琼何许人也?与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呀。这样一个人在袁绍军中想必也是地位极高的元老级了,派他守卫乌巢能说袁绍不重视此地吗?带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这许多武将,二万人马,不打仗光守一个粮仓够可以的了。试想曹操前线总共才多少兵马,而且攻寨损失一般总要比守寨大的多,曹操之成功实属侥幸。而袁绍的主要错误不在不重视乌巢,而在用人上。这个其实是难免的,与白手起家的孙刘曹不同,袁家四世三公,注重论资排辈,他们又不能象我们玩游戏一样看着四围派将,象淳于琼这样的名声地位,自然要委以重任。而且看看当时袁绍营中武将,颜、文以死,高、张要留在一线冲锋陷阵,他能派谁?至于淳于琼性刚好酒,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此处袁绍失察,也可说用人不当。
“袁绍法则”四:不听许攸掩袭许昌之计
原文:许攸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在演义中,不听此计确是袁绍的失误,因为后边老罗在许攸入曹营后描写他与曹操的一段对话: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但仔细想想,看这段描写,怎么觉得许都离官渡,便如乌巢离官渡一般近?居然可以星夜掩袭?我是不大懂地理的,但只看游戏上的地图,从官渡跨越半个中原地区偷袭许都无异于痴人说梦。好在从一些很懂地理的三国朋友的文章中,知道老罗写关羽千里走单骑的路痴过程,才知道这个黑锅是袁绍替老罗背了。
一般的偷袭,一种是路程极近,以骑兵的快速行动,不带补给,以迅雷之势攻击目标,如曹操偷袭乌巢;一种是路程较远,但专走高山峻岭,无人可发现之地,再以天兵之势达到战略目标,如邓艾偷度阴平、胃炎的子午谷计划(虽未实现)等。而这两种方式我看不出任何适用于许攸计谋之处。而且一般偷袭,总是在正常方式下很难达到战略意图的形势下采取的冒险行为,成功固然一举获胜,但如果失败也很可能满盘皆输,上述三个例子无一不是如此。袁绍当时兵精粮足,曹军粮尽,还用孤军深入,冒这个的险吗?此时换我是袁绍,不要说刚查获滥行的许攸,就是满营众将一起劝我掩袭许昌,我也让他们玩儿去!
“袁绍法则”五:谴张邰、高览劫曹营导致二将投降
原文:张邰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
计也。”张邰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邰、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
张邰、高览是官渡前线袁绍军中最好的武将了,他们的叛变对袁绍军的打击很大。但当时袁绍的将领分派有问题吗?看看的蒋奇的下场,如果袁绍如张邰所言派他和高览救乌巢,被张辽、许褚宰的就很可能是他们俩了。当时袁绍能作出的决定,无外乎救乌巢和劫曹营两种,当然,还有很消极的什么也不做。袁绍并不是没听取张邰救乌巢的建议,而是两个都采纳了,而且兵将分配的很合理。劫曹营的是半偷袭性质,要兵少而精,要擅打突袭的名将带领,可望一举攻占敌营,所以遣张邰、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而救乌巢是属于收拾残局性质,不用偷偷摸摸,可以派兵多些,以备与曹军殿后部队遭遇时对阵,将领也不需要太著名,因为不一定能遇到曹军,所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此处用兵哪里有问题?
总之呢,袁绍应该说战略、战术都没犯什么大错误,但在用人上很失败。不仅仅表现在派淳于琼守卫乌巢上,象田丰、沮授这样的忠臣,即便不采纳他们的建议,也不必如此对待他们。曹操早期多次有用兵失误,被贾诩、陈宫等搞的几次差点丢了脑袋,竟能统一中原;而官渡之战中的袁绍,几乎没犯大错,却在优势下失掉了战争,实乃天亡袁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9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时候闹蝗灾,为何百姓不吃蝗虫充饥呢
下一篇: 袁绍为什么要传位袁尚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