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守街亭的表现怎么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马谡失街亭,虽然只是没有守住一个街亭,但其实给蜀汉带来的却是北伐失败的后果,街亭那么重要,诸葛亮却派了马谡去守,到底是想让他守住,还是不想让他守住?其实马谡有几斤几两,诸葛亮是很清楚的,可以说,他明明知道马谡能力不强,却还是要派他前往,究竟是什么道理?为什么不派有能力的姜维去守呢?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来说,街亭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先来分析一下街亭的地理位置,其位于节制陇右的重要节点上,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其地势险峻,进可攻打关中,退可节制陇右而成为了诸葛亮北伐战争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可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为什么不派遣已经成名的姜维赵云去驻守保证安全,而是选择让马谡去守卫。最后落得一个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的结局呢?
其原因有三:其一,马谡苦苦哀求,诸葛亮最后应允。其二,姜维赵云另有安排,没法去守卫街亭。其三,街亭之战司马懿计谋过人,非马谡能够抵挡的。
首先来分析第一点:马谡苦苦哀求,诸葛亮应允守城。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描述: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当时诸葛亮原意不希望派马谡去守街亭,但是马谡苦苦哀求,改变了诸葛亮的想法。但是当时守街亭要面对的可是曹魏大将张郃,以及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诸葛亮实在是太宠信马谡了!本来不应该让马谡去街亭的。以他的名气和实际能力,怎么能比得上姜维,赵云等成名老将呢?这正体现了诸葛亮对他的宠信,让其初出茅庐就承担了如此重要的任务。
这体现了其对马谡的期望,而正是这种揠苗助长使得马谡在街亭失败。与此同时,马谡自身过于自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目中无人把司马懿张郃看作平常之辈,痛失街亭。诸葛亮最后只能挥泪斩杀了爱将马谡,让人唏嘘不已。
其次,赵云姜维另有任务,只能派遣马谡前往。当时赵云领军兵出箕谷,率领一军作为疑军使用。以此应对司马懿的部署,意图牵制魏军兵马。同时自己率领一军兵出斜谷,以姜维作为先锋,作为主力军。
由此来看,赵云率领一军作为疑军使用,如果派遣马谡前往其能力不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而姜维作为先锋,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假如以马谡的能力,虽然足矣应对艰险的自然环境,但是面对未知的敌军其应变能力还是略差于姜维。从此来看,诸葛亮派马谡守卫街亭也并无错误。
就古代战争来说守城是要比攻城简单的多的。一般情况下需要三倍以上的部队才能对城池发动攻击。在街亭之战当中,蜀军属于以逸待劳,大可以建造坚固的营寨以应对曹魏势力的进攻。如果没有两倍以上的军队,相信曹魏大军也是不敢去轻举妄动的。
但是马谡死读兵书,不知道变通。把军队驻扎在山上,被魏军截断了水源,被困死了在了山上。而且其为人刚愎自用,不听老将的建议。这可是统帅的大忌,也最终导致了街亭之战的失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导致了蜀汉北伐的全局糜烂,可以说棋差一招满盘皆输了。
最后,再来分析一下马谡的对手司马懿的能力,其实他败得不冤枉。司马懿街亭大破马谡之前,数次与诸葛亮交手而不落下风。从当时来看,司马懿构筑的关中防线,成功的阻止了诸葛亮北伐的势头,可以说是诸葛亮真正的一生之敌。由此也能看出他自己的本身能力的强大。
接下来再来分析一下他在街亭之战当中的表现,面对据山而守的马谡。司马懿先率领一军阻断了山下王平进军增援的道路,其后率领魏军包围山谷,占据水源。据《三国演义》描述:蜀军看到司马懿率领的大军治军严谨,不敢进攻。最后马谡强令进军,才敢于冲击,最后失败退回山上。由此也看出来司马懿和马谡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司马懿可以说碾压马谡毫无压力。
而且当时来看街亭乌险阻可以守卫,马谡只知道死读兵书,面对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落得一个惨败的下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当时司马懿能力强于马谡,军力强于马谡,将领强于马谡,我实在是看不出马谡怎么能有胜算。更何况马谡本身能力就是一般,就相当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其最后的失败的结局可以说已经是命中注定了。
那么关于诸葛亮选择让马谡守街亭而不用赵云姜维等人,你又怎么看呢?如果换一个将领能否抵挡司马懿呢?
一直闹不明白,诸葛亮是个很正直的政治家,为官清廉,又有识人之名,在第一次北伐之际,为何单单派了马谡?要知道马谡可是上了黑名单的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况且诸葛亮当时手下有魏延、张苞关兴、马岱、王平,还有老将赵云,为何要用一个参军,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玩意?
其一,诸葛亮算是为国访贤。马谡这个人很有才气,马谡和他的哥哥马良等兄弟五人都是荆州著名的才子,马谡平时对诸葛亮毕恭毕敬,而且马谡很有军事见解。诸葛亮远征南王孟获的时候,马谡就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观点,才保证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针对蜀国的“兵马疲敝”,马谡又适时提出了“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修养策略。可见马谡这个人素有才名。
其二,诸葛亮与马谡家人的私交。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这个人做事公允,办事能力极强。从史料上看,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在荆州时建立起来的,而且关系极为密切。当时刘备入蜀攻打雒城,军师庞统遇难,刘备急调诸葛亮到前线指挥作战,雒城攻破后,马良为了表示祝贺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於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於听,世服於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於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锺期,敢不击节!”
马良信中尊称诸葛亮为兄,正是这封信引起了史学家的议论,裴松之作注时特意在此处加了一道批语:“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与兄为挚友,当然也要与兄弟搞好关系,同时也希望锻炼一下马谡的才干。
其三,蜀国人才缺乏,自从关张黄忠马超死后,法正庞统等人又故去,黄权投降了曹魏,蜀国人才凋敝,这和曹魏江东都不能比。诸葛亮一直在选拔人才,从曹魏投降过来的姜维王平等人渐露头角,但是马谡作为自己战友的兄弟,更是要去历练一下,说不定就能脱颖而出。牛犊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耕地的,需要不断地打磨,谁能想到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没有想到他首战即终战,一下子断送了蜀汉的美好前程,同时也把自己的人头给葬送了。
可惜了马谡,可惜了诸葛亮,可惜了魏延等人,同时更可惜了蜀汉江山,本来就风雨飘摇,这一下子更加让人揪心。
诸葛亮虽然有识人之名,但是一旦感情用事,再厉害的人也难以看清眼前的状况。再加上马谡确实有真才实学,在于诸葛亮论事的时候经常受到诸葛亮的夸奖,而且马谡根正苗红,葛亮让他去守卫街亭,其实是想要培养他。只是没有想到他那么不中用。
诸葛亮为什么如此赏识马谡,原因有两个。一是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好,马良的去世让诸葛亮心怀愧疚之情,所以对待马谡是有补偿之意的。二是马谡,他也确实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他熟读兵书,很有政治远见,在与诸葛亮讨论的时候,朱克亮从多次称赞他。
虽然刘备在去世的时候叮嘱诸葛亮,马谡,有才但缺少实践,切不可轻易重用。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听进心里去,因为被感情蒙蔽了双眼,他只看得见马谡的厉害之处,却忽略了他的短处。所以才需要派去守卫街亭的人时,他放弃了身边可用的魏延等人,选择了毛遂自荐的马谡。
却没想到,马谡真的是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之人。而马谡的失败,也直接造成此次北伐的失利,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此战之后,诸葛亮十分的后悔,才有了挥泪斩马谡一事,其实,诸葛亮更多的是自责。他本意是想要经过此站来锻炼马谡,把他培养成日后刘禅的左膀右臂,却没想到反而害了马谡,更因此害死了众多将士的生命。
其实诸葛亮原本并不是很想派马谡去守卫街亭的,但他之所以最后还是派了马谡前去,这是因为马谡对他请求了很久,甚至还立下了军令状,而且诸葛亮也有培养马谡之心,才派马谡去的。除此以外,诸葛亮麾下的名将,姜维、赵云、魏延等人都有其他的事物在身。所以最后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选择马谡去守街亭。
蜀国地域狭小,地处西南,自古以来便是极其缺少人才的。其实马谡却也是蜀国难得的一个人才,在之前的七擒孟获的计策便是马谡向诸葛亮提出来的。在马谡领命前去街亭之前,诸葛亮还专门提醒了马谡一些扎营建议。
其实从马谡本人的计谋来说马谡的本事还是可以的。但可惜他只知经书上所学而不懂变通,再加上他自身骄横横,不听人劝,所以最后他坚决守在街亭周围的山上,而非在山下水源旁边。这也就导致了街亭之战的失败。
而且他在街亭遇到的是三国的名将张颌以及司马懿,如果马谡遇到的只是魏国的一个普通将领,马谡还是有很大的希望可以赢的。其实我觉得即使诸葛亮当时没有派马谡,街亭也是不一定可以守下来的。
首先魏军的方面是天下的名士,张颌他可以说是后三国时期的国士无双。再加上与之配合的是司马懿,司马懿的谋略可比诸葛亮。所以说,无论是赵云还是马谡去镇守街亭,最后都不一定是能获胜的。
但可惜的是马谡失败了,而且败得太快。如果马谡可以在失败之后,可以拖上几天,给蜀军一个充足的撤退时间,那么即使他失败了,那么我猜诸葛亮也肯定不会太过于责罚他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8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