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为何还能北御匈奴死磕秦国三十年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3 17:18:25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为何还能北御匈奴死磕秦国三十年呢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还能抵御匈奴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长平四十万赵国儿郎变为枯骨之后,留给赵国的只剩下时间和亡国了。但赵国的灭亡虽然凄惨,但却十分悲壮。赵国在最后的三十年中,可以一面北御匈奴,一面死磕秦国达三十载。这显然和我们认识的,等待灭亡的赵国不一样,在这三十年中有哪些值得探讨的细节和故事。

赵国在长平惨败后,虽然彻底的衰败了,但原先留下的一批贤臣能将都还在,依然可以创造一些奇迹出来。在半年后的邯郸城下,赵国就借昭襄王之手诛杀了人屠白起,为赵国四十万孤魂报了仇。后来又将在一年前在长平取得巨大荣誉的三十万秦军客死赵国变成了孤魂。

秦国虽然强大,人力储备和物质储备丰富,但当时全天下就一千多万人,秦国也就大几百万人。而之前在长平虽然胜了,但却是惨胜。现在又损失了三十万虎狼,秦国在之后的十年中,难有建树。

后来,秦国的统治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奸雄昭襄王去世,而后昭襄王的儿子和孙子在三年之中接连过世,留下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掌握了这个虎狼之国。而且这时的的统治阶层面临着大洗牌,最后一代商人吕不韦获取了秦王和王太后的信任,掌握了帝国的行政。

让一个臣子临时代替君王行使部分权利可以。但绝不会让一个臣子获得旷世奇功,就算吕不韦贵不可言,但想指挥一个国家的军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秦国的王都在法律之下,何况一个外来的权臣。这种大事,还要等他们的大王长大,由他来完成万事大业。所以,从邯郸之战后,到始皇掌权,秦国就没有对赵国采取大规模的行动。

匈奴不是特别强大吗?赵国是凭借什么抵御匈奴百年的,长平惨败后还能抵御匈奴三十载。其实,这不是因为赵国特别强大,而是因为这时的匈奴还不是五十年之后的那个匈奴。这时的匈奴虽然已经不容小觑,但还不是草原之王,只是赵国一个纠缠了百年的邻居。匈奴的实力甚至比不上燕国。匈奴的强大还是秦国分崩离析后,帝国的北方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匈奴就此迅速强大起来了。后来统一了草原,建立了草原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所以,长平惨败后,赵国还能一面北御匈奴,一面死磕秦国三十年。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再全歼匈奴10万骑兵,在我看来无非是“回光返照”,当时的赵国,犹如即将灯灭的残烛老人,憋着最后一口气,这口气按当时的赵国条件,实难噎气。

赵国在长平战败,在邯郸憋着一口气尚有余力公元前262~260年,这年间开启了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这场旷世大战秦国倾国之力,誓要让天下知道秦国雄风,事后,秦国的确做到了,虽惨胜,但胜就是胜,败就是败。

也是此役,赵国被坑杀约45万大军,诸国望秦不敢直视。

长平之战后,秦国包围邯郸,就在世人以为赵国就此破灭时,事件峰回路转,那就是赵国意志力极其坚挺,乃至于拼死抵御,最终守至诸侯携联军救援,秦军也被迫而撤退,这一战要说歼灭秦军30万,还是有点浮夸,但憋屈的赵军在当时的确有杀众多秦军,当时的赵军为何如此生猛,源于憋着一口屈辱恶气。

长平之战时,不是赵君昏庸,实则秦军能惨胜是玄之又玄的事情,即便当时的局面对于赵国极其不利,但廉颇的防御部署滴水不漏,如果不是当时赵王瞎指挥临阵换人,如何会让邯郸的守军如此憋屈?毕竟,坑杀赵军几十万,相当屈辱。

这也是为何守邯郸时,秦军誓死灭赵,但一直久攻不下,按道理来讲,秦军气势如虹,难度何至于此?

后续,邯郸守下后,赵国在憋屈中成长,这口气一直憋到秦始皇再次灭赵时让秦军深受打击,不仅歼灭秦军主力十余万,连带边境的匈奴也被相继歼灭十万众,而这一系列胜利让有心人促使赵王听信谗言,他的昏庸无能,最终导向赵国灭亡。

赵国灭亡前夕,第一次历经长平,长平的昏庸,促使战败,赵王归则于防范边境的精锐无法支援;第二次昏庸,已经没机会摒弃责任,因为此时的赵国已经被灭国。

原本第二次秦军再次来袭时,赵国不说灭国,至少相安无事,其因赵国新生代里出了一位杰出战国名将,他叫李牧,如果不是他,以赵王的昏庸,实则赵国早已不复存在。

那这李牧是谁?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在公元前,他最出名当属步兵团全歼骑兵团的战役,李牧因为大破秦军、匈奴,被誉为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的战国四大名将,但也因无辜被害,让后人无不为之惋惜。

李牧的出现,在当时直接让赵国“回光返照”,诸国都以为秦军一统将会止步,反而一役亡了赵国。

在这为何说是“回光返照”,一,长平之战里,赵军一直憋着一口气,所以后续战役异常凶猛;二,秦打赵时,燕国想趁机分一杯羹,导致赵国对后来的燕国实施了掠夺策略,回了一大口血,而这些,在我看来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赵王却不是这么想,最终被秦离间计,下令将李牧杀害,随后赵亡。

总结:长平之后,赵之所以能抵御秦、匈奴,一源赵早已憋着一口气,二源李牧实在太优秀。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撑那么久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撑那么久?

长平之战后赵国苦撑38年,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好奇赵国为什么还能坚持这么久?

针对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这次战争,秦国最终以坑杀近乎45万赵国将士来结束了这次战斗,那么当初实力强大的赵国在损兵折将45万人的情况下,确实是实力大打折扣、国力几近亏空,如果秦国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的话,那么恐怕这偌大且虚弱的赵国便就再难以抵挡住了。

但是事实的确不是这样,赵国在面对秦国之后的多次打击,仍然紧咬牙关撑了过去,而且凭己之力,竟然苦苦支撑了38年,这个数字不得不让后世所惊诧。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此战是中国古代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秦国虽然坑杀了赵国45万人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秦国却也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

《史记.武安君列传》称:起虽胜,然折兵50万,另有一说为,《史记.淮阴侯列传》称:信言于何(萧何)曰“起战长平,损秦军30万”,不管30万也好、50万也罢,终究秦国惨胜而归,这个数字的伤亡的确也够强势的秦国喝一壶的。

据此,分析一下题中所问:

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所强调的一点就是“赵国名将”的存在,赵国飞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赵国末期“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主要包括:廉颇、李牧和庞煖。

1、长平之战中,赵括取代了廉颇,继而以战略失误葬送了45万军队,全军覆没。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中,赵王重新起用老将廉颇,廉颇率领“童子军”大败燕军,并且一度包围了燕国都城;

2、廉颇因事奔赴魏国后,由老将庞煖取而代之,庞煖屡屡重创兴兵来犯的燕军和秦军,令六国所悍然。

3、同时期的李牧更为厉害,李牧先是率军狠狠打击了齐国,后又于宜安之战再度重创秦军,“李牧死,赵国亡”的名声就出于此。

另外,同时期的白起因罪遭到秦王对其的落狱而死。如此看来,白起的丧命,廉颇、庞煖、李牧等人的鞠躬尽瘁,着实为苟延残喘的赵国延续了命数。

其二:“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主要强调的是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正是由于邯郸之战的出现,才使得秦国稍事休息了数十载。如果说长平之战是使得赵国元气大伤的战役,那么邯郸之战就是令秦国元气大伤的战役。

公元前259年,20万秦军发动了对赵都邯郸的进攻,秦王此意“欲以此功于一役”。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赵国任用廉颇组织了由童子军和残兵败将组成的十万军队誓死抵抗。

公元前258年,“毛遂自荐”后楚国发兵十万救援赵国。同年,赵平原君又出使魏国,成功求得八万军队前去救应赵国。公元257年,秦军在“内有赵,外有楚、魏”的夹击战势下大败,20万秦军死伤过半,从而推迟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与此同时,邯郸之战的结束,也促使赵国出现了“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呢?

长平之战是赵国经历的一次重大失败,此战之后,秦国坑杀了45万赵军,当然,也有人说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但是,大家都同意这一定是中国历史上相当规模的一次歼灭战,此战之后赵国元气大伤,整个中国的形势基本上开始不可逆转地往秦国那一边倒。

但是,赵国也并没有因为长平一战而彻底一蹶不振,他们在此后还是打出了两次特别漂亮的战役,一次是邯郸之战,一次是赵破匈奴之战。

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3年,秦国想一举灭掉赵国,遂攻击赵国都城邯郸,结果打了一年多,秦国反而遭遇了失败,秦国在此战中损失了30万军队,这给秦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赵破匈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44年,赵国军队在名将李牧的带领下,全歼了匈奴的十万骑兵,匈奴单于带领自己的亲卫仓皇突围,李牧乘胜追击,先灭褴国,又破东胡,降伏林胡,直打得匈奴人此后十年都不敢再惹赵国。

为什么赵国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之后,依旧如此凶猛呢?首先不得不说的是,赵国本身就是一个以强悍著称的国家,尤其是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燕赵之地多侠士,尚武功,自古就不乏慷慨悲歌之士。到了唐朝李白都写“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其次是赵国的策略使用的非常得当,它没有一味的和秦国决死对抗,而是利用外交手段给自己搬来了无数援兵。一开始赵国是打算割地来着的,但是它最后幡然醒悟,自己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贪欲是无限的,割地只会让秦国更强,让赵更弱。于是他们就把要给秦国的土地交给了齐国,又联合了楚国,韩国和燕国,请来了魏国和楚国的援兵。

无论是秦国还是匈奴,都低估了长平之战后赵国的战斗力。这是他们犯下的战略失误,秦朝以一种不惜代价的架势一味强攻比它们弱小的找,却不考虑当时合纵抗秦的局面已经形成。这属于他们的重大失误。

而在破匈奴之战中,名将李牧发挥了他天才般的指挥能力,诱敌深入,坚壁清野,各兵种协同,钳形攻势,包围歼灭,创造了用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经典战例。李牧不愧是支撑赵国最重要的一根柱子,李牧被赵王迁杀死后,赵国也就气数尽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5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