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同样都是状元,为何两者之间却有天壤之别呢

以史为鉴 2023-07-03 14:13:00

古代同样都是状元,为何两者之间却有天壤之别呢

在中国古代,普通人要想走入上流社会,成为国家的官吏,他们一般都会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功名。但不是所有人都特别擅长诗词歌赋,所以朝廷又开设了武举考试。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武举考试的第一名也是状元。但这两个状元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的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到唐朝时发扬光大。直到光绪卅一年(1905年)才正式宣告结束,期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间,文状元一共出现了592位。而武举则是在武则天称帝后十二年(公元702年)设立,到1901年时废除。这一千两百年间出现的武状元只有293名。单单从人数对比上就知道武状元在朝廷中有多不受人待见了,而且武状元的出身比文状元要低一等。

通常文科状元在当官时会先让他去基层锻炼,或者安排到翰林院任职。虽然这个官品阶不高,但是整天跟着国家重臣参与朝政,他们升迁速度会很快。在明清之际,翰林院基本上是朝廷培养高层政治人才的地方。反观武状元,大多数都是到边远地方的军队去当个小军官。除非有大的机遇,可以杀敌立功,否则一生就只能当个中下层官僚。而且文状元中知名的人物也很多,比如像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实业家张謇等。但历史上有名的武状元估计就只有郭子仪一人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第一点应该就是中国历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思想。皇帝难道都看不起武人么?错了,他们就是因为太看的起武人了,才选择抑制武人的发展。基本上各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马上得的天下,他们太了解武人的可怕。所以他们一上位就立刻分化武将的权力,让百姓弃武从文,那样方便他的统治。

第二点应该和武举考生的生源有关。在古代但凡能学的起武艺的,大部分是富家子弟。一般小老百姓,哪有闲钱请师傅和买兵器。我们知道,武举不同于科举,没人指点你,是很难走上正轨的。考试的生源少了,录取率也低,在朝为官的武生同僚肯定少。所以武状元很难有大的发展。

第三点应该和朝廷的时局有关。国家既然有精力开武举,那必然是天下太平的年代。太平年间皇帝要的是经世治国的文人,对于武将需求不大,所以武状元地位也不会太高。

古代的状元放到现代,和清华北大的学子相比,谁更厉害?


古代科考三年一次,从科考诞生以来,一千三百年总共也就才七百多个状元郎,清华北大一年招考一次,每年都有差不多六千个考进去的,所以你觉得谁更厉害?
毫不夸张的说,就拿书法来说,古代的状元放到现代,随便挑出来一个都能当书协的理事会长,人家写的字比你印出来的还要好看
给大家看一下古代状元郎的真迹
看到了吗,古代的状元郎真的可以说是文曲星下凡,写的一手好字是最基本的,除了这些,人家大脑里装的全是实打实的知识
熟读【四书五经】、【周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这都是最基本的,而这些书哪一本是正常人能熟读下去的?人家能做到你随便讲一段,他都能给你讲是在哪一章,哪一段,并且给你详细的讲解注解
清华北大的学子对于普通人来说的确是很厉害,最起码在智商来说高出我们一大截,但是古代状元跟这些学子相比,那状元就是他们天花板的存在
古代科考每三年一次,一次就十几万人,而状元只有一个,十几万人里挑一个第一,你觉得是谁更厉害呢
古代科考的时候是宰相或者尚书在考场亲自看着学子考试的,现代学子有这个待遇,中了状元后还会受到皇帝的亲自接待
有些状元运气好的会直接被招做驸马,皇帝把公主嫁给他还感觉是公主的福气,还有好多状元在中举之后直接就可以当官,你现代人有这个本事?
明朝有个叫赵秉忠的状元郎,中了状元后直接就当了翰林院修撰,后面一路升到礼部侍郎,最后官至礼部尚书
给大家看一下他的状元卷是怎么写的
图片比较模糊,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他,他的状元卷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他的卷子精辟的阐述了对吏治,治国,人文,军事,民生的各种见解,他的文章连皇帝看了都说好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古代状元大多数都是靠死记硬背的,但是我告诉你,的确靠死记硬背没错,这是熟读文章的最好办法,但是这样最多只能考到秀才,绝对考不到状元
从会试过后,朝廷就不单只注重表面功夫了,考到进士后更注重的是才华,你想在那么多人还靠死记硬背考状元,你觉得可能嘛?没有真材实料能被皇帝看上嘛?
古代人考中状元后不仅会得到皇帝的亲自接见,还会得到一块这样的牌子,你有了这块牌子,哪怕你没做官,以后见到当官的也不用下跪,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见官不跪那是很厉害的了
总结:古代状元郎比清华北大的学子牛批多了,清华北大一年有几千人考进去,而状元郎一千多年才七百多个,所以你觉得哪个含金量更高?
最后说个小故事,唐朝末年有个叫黄巢的人因为没有考中状元郎,落榜后他就造反把唐朝给灭了

中国古代一共有700多位状元,为何却没几个状元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

状元们都去做官了,没时间取得文学成就。自从科举制开始,我国就诞生了很多饱读诗书之士,他们都学富五车,凭借自己的才能光宗耀祖,但是很多人在历史上的成就仅仅止于他们取得状元荣耀的那一刻,之后的史书上就再也没有相关记载了。

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取得功名,而这个功名就是做官的敲门砖,考得越好,官做得越大。不管他们如何,最后都会得到一个官职,这时候他们的任务就会从读书变成做官,而且要越做越大,一步步往上爬。做官里面也是有学问的,不仅要对下面的老百姓好,还要处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还要讨好上司,让他们考评,这些事情会花去大量的时间,所以他们一般不会专研文学了。

学子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所以他们的动机就和一心文学的人出现了分歧。做官的人一心想要做得更大,当然不会再别的事情上花心思,读书又不能让官变大。而埋头苦读的人专研文学,虽然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但是只是少数,因为绝大部分的人是把做官当成最终目标的。所以一有官职,就会把读的书忘在一边。

只有逆境才能激发人的潜能,那些已经取得功名的人,无论怎样,待遇都不会太差,他们没有什么危机,也就不会有深刻的思考。而那些处在逆境中的人,需要不断地思考当下思考未来,所以他们彻悟的几率会更大一点,他们的感情会深刻一点。比如杜甫,如果没有那几年风餐露宿的颠簸,杜甫也不会成为诗圣,这就是逆境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1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