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为何38年就亡国了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西晋之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相继出现,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在合计长达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长戈满地,刀兵四起,百姓受尽战火流离之苦。直到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建立大隋朝,彻底终结了持续数百年的战乱纷争,万里江山重归一统,阔别已久的太平景象重现人间。
隋文帝在历代皇帝中,被视为德才兼备的贤明之君之一。他在位期间,勤政忧劳,爱惜民力,外击强寇内修政理,最终开创了“开皇之治”的太平盛世,唐朝名臣魏征在《隋书》中对隋文帝给予极高评价,称赞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使得“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魏征向来以说话耿直闻名,他对主子李世民都不屑于拍马屁,自然更不会为一个死皇帝歌功颂德,所以这些赞誉也不会有什么夸大失实之处。隋文帝的能力与贤明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隋朝确定皇位继承人时,却闹出了大乱子。只因隋文帝遗嘱被人改动一个字,结果导致大隋朝成了三十八年的短命王朝。皇位继承人的确定问题,在封建历史任何一个朝代,都堪称一个无解难题。皇位只有一个,而龙子龙孙却往往有一大堆,为了争夺皇位而导致父子兄弟反目的惨剧,几乎每个朝代都在上演。隋文帝杨坚是个精细人,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同样悲剧再度重演,别开生面想了个“奇招”。
杨广知道父皇素性简约,不尚奢华声色,于是刻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清心寡欲的道德君子。每逢隋文帝要驾幸晋王府邸,“广悉屏匿美姬于别室,唯留老丑者”,杨广就把一大堆年轻貌美的姬妾们都藏起来,只留下两个又老又丑的侍立一旁。他命人把描金绣玉的屏风幔帐一律撤下,换成粗布制品。还把一些破旧乐器摆放在明处,“故绝乐器之弦,不令拂去尘埃”,故意把弦弄断,上面还有一层灰。隋文帝看在眼里,对杨广十分满意。一世英明的隋文帝,万万没料到,他正在一步步堕入杨广设置的圈套。
不仅如此,凡是有皇帝身边的侍从前来办事传谕,杨广夫妻两个必定“迎门接引,为设美馔,申以厚礼”,好吃好喝好招待,临走再送大礼包。侍从们回去后,自然在皇帝面给杨广一个全满分好评,“无不称其仁孝”。杨广彻底算是把他老爸咂摸透了,他知道父皇怕老婆,于是对母后独孤皇后也百般讨好逢迎,乘机诬陷太子杨勇的“种种劣迹”,使得独孤皇后“自是决意欲废勇立广矣”。
独孤皇后在隋朝地位崇高,与隋文帝并称“二圣”,等到她都有了废掉太子杨勇之心,杨广的目标就八九不离十了。《隋书》记载,“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到开皇十二年,太子杨勇被废,杨广如愿以偿取而代之,备位东宫,成为大隋朝继承人。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杨广即将登上皇位的最后一刻,却一不小心露出了狐狸尾巴。仁寿四年,隋文帝在仁寿宫病重不起,大隋朝第一次皇权交接迫在眉睫。《资治通鉴》记载,杨广的心腹杨素,当时在宫中侍奉。杨广和各位皇子,为了避嫌,非奉旨不得入内。杨广做贼心虚,总担心在最后关头出乱子,就派人暗中叮嘱杨素,让他刺探情况。杨素写了一封回书,派一个侍从去送给杨广。结果这封信转了几手,阴差阳错又被误送到隋文帝面前,“上览而大恚”,隋文帝知道太子在搞小动作,十分恼火。更让隋文帝生气的事还在后面。
独孤皇后死后,后宫之中属宣华夫人最受宠。当天她外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本来就是个好色之徒的杨广,早就对她垂涎三尺,以为父皇驾崩在即,一时按捺不住,对宣华夫人动手动脚。宣华夫人挣脱后又羞又气,跑到隋文帝面前结结实实告了杨广一状。
隋文帝毕竟不是昏庸之主,一天之内太子杨广的两件丑事,让他瞬间明白自己被杨广蒙蔽了,前太子杨勇是清白无辜的。隋文帝决心在生命最后关头废掉杨广这个不肖子孙,让杨勇当继任皇帝。《资治通鉴》记载,已经到了弥留之际的隋文帝,对身边大臣柳述、元岩二人说:“召我儿。”二人以为是召太子杨广入宫继位,隋文帝又说了最后两个字:“勇也!”二人恍然大悟,赶紧到内阁按遗嘱起草诏书,准备召杨勇入宫继位。
谁知早就在一旁窥伺的权臣杨素早有防备,一见情况有变,当即派兵扣押柳述和元岩,“矫称高祖之诏”,把遗嘱中的“勇”字改成了“广”字,召杨广入宫。杨广闻讯急忙带领人马入宫,派兵包围隋文帝寝殿,隔绝内外,派心腹“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谁也不知道这个张衡在里面做了些什么,反正“俄而上崩”,杨广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他大哥杨勇再度与皇位失之交臂,被杨广无情缢杀。
后面的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隋炀帝杨广的表现,说他是昏君太笼统,准确地说,他是个好大喜功、求成心切的暴君。事实证明,隋炀帝的远见和能力还是有的,仅仅开凿大运河一件事就足以证明。但因为他太过于急躁,不顾隋朝天下初定、国力未充、民心厌战的实际情况,一意孤行,连年用兵开疆辟土,大兴土木,恨不得把几代人才能办成的大事,都在他手里搞定,最终惹得天下大乱,四海鼎沸,让隋朝仅仅存在三十八年就亡了国。
假若隋文帝的遗嘱不被人更改那个字,让杨勇当下一任皇帝,隋朝绝不会是个三十八年的短命王朝。《资治通鉴》记载:“勇性宽厚”,为人宽仁和厚,能力与心计都远不如杨广。以他的性格,他当上皇帝,绝不会像杨广那样大动干戈,四处折腾。往好了说,是个守成之君,往不好了说,顶多是个无所作为的庸碌之辈,再坏也不会到亡国的地步。无所作为有时未必是坏事,当时大隋正值立国之初,民力未苏,正需要休养生息。隋炀帝如果不几次三番发倾国之兵北击高句丽、东开大运河,让百姓陷于水火,又岂会惹来灭国之灾。
隋唐之际名臣李纲,道德文章名满天下,曾经担任过隋朝杨勇、唐朝李建成两朝太子的老师,曾评价杨勇说:“器非上品,性是常人,若得贤明之士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堪称一语中的,恰如其分。杨勇虽然资质平庸,只要辅佐得人,成为贤明之君都毫无问题。可惜杨勇却太过于宽厚,宽厚到连必要的自卫能力和防范心理都没有,最终与皇位擦肩而过,自己死于非命,也让隋朝成了短命王朝。
隋末民变。
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严重的统治危机,早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就因为抗拒府兵制的征召而爆发了四次民变,但是被隋军迅速镇压。
611年豫州道、冀州道、兖州道等发生黄河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兖州道的长白山(山东章丘)发动民变,抵制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唱出著名的《莫向辽东浪死歌》。
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关东的豫州道、冀州道、兖州道、青州道和徐州道,不久被隋军镇压。613年刘元进据吴郡,自称天子,同年被灭。直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举兵叛变,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叛乱。
当时群雄割据,数量繁多,主要势力如下:河南地区有翟让、李密的瓦岗军。616年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瓦岗军又攻破距东都洛阳的粮食存库兴洛仓。由于李密擅长作战,翟让让位给他。
李密自封魏公,建国魏,以洛口为根据地。随后占领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然而内部纠纷使得李密杀翟让等人,最后投降越王侗。河北地区有窦建德的叛军,616年窦建德领导河北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冀州大部分地区,两年后自封夏王,建国夏。
江淮地区以杜伏威、辅公祏较强。613年两人在齐郡(治历城,今山东历城)举兵叛乱,随后南下到江淮南地区发展。617年占领高邮,切断南逃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
军事重镇并州地区有李渊,617年于太原留守的李渊发动晋阳起兵,不久攻克长安,617年12月18日,拥立代王侑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此举更引致隋军失去后援之地,进退失据,首都失守更引致隋军人心惶惶,十居其九都投降唐朝或其他的地方起义集团,间接使隋朝走上全面灭亡之路。
南方最大势力为萧铣,617年萧铣与董景珍、雷世猛等举兵反隋。隔年称帝,建国梁,定都江陵。其势力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北达汉水。其他尚有616年李子通据海陵;林士弘据虔州。617年刘武周据马邑,自称太守。
梁师都据朔方,自称梁帝。郭子和据榆林,自称永乐王。李轨据武威,自称河西大凉王。薛举据天水,自称秦帝。刘、梁、郭都依附突厥.
隋廷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侗留守东都,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今江苏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北逃关中。
618年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弑隋炀帝,拥立杨浩为帝。中原地区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同年李渊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杨侑不久后被杀;洛阳守将元文都、王世充等拥立越王侗为帝,也称隋恭帝。
宇文化及于黎阳(今河南濬县北)被李密击溃,为了称帝又弑隋帝杨浩,建国许。宇文化及最后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隋朝亡,王世充自立为帝,建国郑,而杨侗不久后被杀。
隋朝立国仅仅38年,是继秦朝及西晋后统一全国但又短命的中央皇朝。
扩展资料: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为止,国祚39年。
杨坚属于北周的胡汉关陇世家,于北周宣帝继位后逐渐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静帝即位后,身为外戚的杨坚控制朝政,先后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反杨叛军。
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北周的“木”德之后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为德运并选取与火德对应的红色为正色。
隋文帝于587年废除后梁,于589年隋灭陈之战攻灭南朝陈,俘虏陈后主。隔年9月,控制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归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隋文帝总结历朝兴亡的原因,维护与农民的关系,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这些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华,开创出开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刚愎自用,提倡严苛重刑,因猜忌而大杀功臣,国力开始衰退。
隋文帝的次子杨广争夺长子杨勇的太子位获胜。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继位,即隋炀帝。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发展,兴建许多大型建设,又东征西讨,隋朝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为最甚,最后引发隋末民变。
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苏扬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拥立的隋恭帝杨侗也被废,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最终也为唐朝所终结。
国号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依照惯例应将国号定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有不祥,遂改为“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隋朝
中国历史上,富强却二世而亡的朝代有两个,秦朝和隋朝。
秦朝国祚15年,隋朝国祚37年。
隋朝既强且富,这几乎是共识。
隋朝究竟有多强大呢?在南方,一举扫灭南陈;在西方,胖揍吐谷浑;在北方,让突厥俯首称臣。除了东征高句丽没捞着好处,隋朝在军事上几乎是无往而不利。
至于隋朝的富庶,更是历来令很多人津津乐道,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所说“按古今称国之富者,莫如隋”。唐太宗也亲口说过,隋文帝末年,国家粮仓里储存的粮食,能供天下吃五六十年(《贞观政要》)。这也为考古所证实。1970年,洛阳博物馆对隋朝含嘉仓遗址进行发掘,掘出将近300个粮窖,大窖可储存粮米一万多石,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其中一个仓窖内尚留存炭化的小米约50万斤之多。这些足可反应出隋朝的富庶。
但如此富强的隋朝,为何就二世而亡了呢?
含嘉仓遗址
国富民穷是祸根 治理国家,一直有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藏富于民”的富民强国之路,这种思想以儒家为代表,荀子有云:“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另一条是牺牲百姓利益的富国强兵之路,这种思想以法家为代表,商鞅就说过:“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隋文帝走的,恰恰是法家的路子,以致国富民穷,留下速亡的祸根。这可以从他设立“义仓”一事情上看出来。
开皇五年(585),隋文帝下令,在天下各地设立义仓。要求所有家庭在秋收之日,“出粟、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义仓建立之初,由乡里的社司掌管,“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没过两年,隋文帝便觉得老百姓有问题,太不珍惜义仓的储粮,使用过于随意,起不到防灾御患的作用。于是先后将北边诸州以及关中大部分地区的义仓粮食,收归州县管理。
以前都是丰年多交,凶年少交,现在不管年成如何,一律按照户等征收,“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于是“所在义仓,又皆充满”。这样,本来是农民自筹以防灾荒的粮食,反倒成了田租、户调以外的一种附加税。
由此,便不难想象,隋朝官仓里的粮食何以那么多。而与之对应的,则是苦不堪言的百姓。这并非是无根据的揣测,隋末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饿殍遍地但官仓满是粮食,却又未见灾荒的记载。是以当时起兵造反的人,为了招兵买马,常见套路就是攻占粮仓,然后开仓放粮。
比如刘武周,他本不过是马邑郡的一个武官,是什么让他有胆子造反?因为他看到“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另一方面却是“仓内积粟皆烂”,所以他试探性地拿这事来 *** 百姓,结果“皆发愤怨”。于是,刘武周手起刀落,杀了王仁恭,然后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很快便招到了一万多人马。
再如李密。大业十二年(616),翟让以韦城瓦岗寨(滑县南)为据点,起兵造反,也就是俗称的瓦岗军。李密投奔翟让后,建议翟让攻打洛口仓。他指出,当今“海内饥荒”,只要攻下洛口仓,开仓放粮,百姓自然争相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翟让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老弱襁负,道路不绝”,兵马由此发展至数十万。
除了粮食,在户调的绢布方面,亦有端倪。隋文帝即位以后,灭南陈,败吐谷浑,击突厥,几乎年年都在打仗。我们知道,打仗等同于烧钱。按理来说,隋文帝虽然摘了北周的桃子,但连年用兵,财政不出现大的倒退都算不错的了。但实际情况却出乎意料。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曾对伐陈有功的将士,大行封赏,一次便赏出绢布共计三百余万段(二丈为一段),“其余出师命赏,亦莫不优隆”。史官给算了一笔账,当时光赏赐出去的绢布,每年就要用掉数百万段,可是“府库曾无减损”。到了开皇十二年(592),也就是灭掉南陈三四年的光景,竟“库藏皆满”。隋文帝“于是乃更建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
一个连年有战事,且大赏军功的朝代,国库的绢布居然越来越多,岂不蹊跷?
所以对于隋朝的富庶,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经济相当进展,吾人固不否认。然此只官家从严重剥削所表现之一面,百姓方面并未作平行式的推进,或者官家愈肥,民间愈瘦,唯其如此,才晓然隋末革命何以发生急剧的变化,亦即由迟缓的量变进到迅速而突然的质变。
隋文帝拼命敛财积粮,结果却是帮助敌人,埋葬自己,想来真是讽刺。
隋炀帝穷奢极欲、好大喜功 其实,隋文帝留下的巨额财产,首先引来的倒不是外贼,而是隋炀帝身体里的心贼。唐太宗曾分析隋炀帝的灭亡之因,《贞观政要·辨兴亡》: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
隋炀帝是出了名的穷奢极欲。他即位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营建东都洛阳。整个洛阳城规划面积非常大,“东都大城周回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虽然工程浩大,但修建速度奇快,仅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便告完工。因为每月役使民丁高达200万人,而且官吏督促得非常严急,“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纵使有些夸张,可就算死十分之一,亦是个吓人的数字。
同年,隋炀帝又在临淮建都梁宫,大业三年(607)八月,又在太原修建晋阳宫,四年四月,汾州起汾阳宫,十二年正月建毗陵宫。此外涿郡有临朔宫,北平有临榆宫,渭南有崇业宫,鄠县有太平、甘泉二宫,江南有丹阳宫,可以说是无日不营宫室。
隋炀帝到处修行宫,自然是为了巡幸。他即位仅三个月,便幸洛阳,第八个月,又跑江都去了。有人计算过,隋炀帝在位将近19年,可呆在长安的时间,居然不满1年。真可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
穷奢极欲,往往与好大喜功相表里。在修建洛阳城、都梁宫的同一年,隋炀帝又下令开始修建运河。运河前后修了6年,这项工程究竟动用了多少民工,史书上没有具体记载,只是说“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按大业五年(609)全国人口4600万,除去妇女、小孩、老人,男丁怎么也得有1700~1800万。可这么多的男丁,居然还不够役使(当然,不只是修运河),这是一种何等景象?不论运河给后世带来了多大便利,隋炀帝出于何种修建目的,修运河绝对是促成隋亡的重大原因。
民力已经被透支到了极点,隋炀帝犹自不知。运河刚竣工,隋炀帝马不停蹄,又调动了100多万的军队,于大业八年(612)春,征讨高句丽。最终到达前线有35万人,结果被打得只剩下2700人。随后又于大业九年、十年两征高句丽,好处依旧没捞着,可连年不断的徭役、兵役,他的子民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迎来了起义大爆发。隋朝就此覆灭。
隋文帝在攫民之财以富国的同时,也在积累社会矛盾。隋炀帝既接下了他老子留下来的财富,也接过了社会矛盾的担子。隋炀帝恃国之富,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完全是在旧有矛盾上火上浇油,其亡不亦宜乎?
隋朝(35)炀帝(9)义仓(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4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