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喊冤都有什么方式,一般都是怎么喊冤的

以史为鉴 2023-07-03 08:12:21

古代喊冤都有什么方式,一般都是怎么喊冤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喊冤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如今,我们打官司,都是委讬律师走走法律流程。如果对法院的判决不服气,还可以再次上诉要求重新审理案子。可是,如果古人被判错案或想要申诉冤情又该怎么办呢?放心,他们自然有妙方。在此介绍古代最典型的三种喊冤方式。

虽然古代社会有皇帝统治,可是皇帝就算再有空闲,也不可能事事躬亲,况且天高皇帝远,各地就算衙门再多、官员再广,里头自然不乏对民生疾苦视若无睹的贪官污吏。爱财贪权的官僚自然是不会信守公生明,廉生威等金科玉律,贫苦百姓若遇上他们,不免再为衙门添上一桩冤案。然而,有钱有势的民众则是可凭钱财与人脉买通官员,为自己翻案或将其他平民胡乱定罪。

因此,民间不乏揭露这种恶状的谚语:“千里为官只为财”、“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莫怪乎晚清李伯元于谴责小说《活地狱》中写道:“唉!朝廷为着百姓,立了座衙门,谁知倒开了他们生财的捷径,你道可恨不可恨呢?”至于那些含冤未雪的百姓,可就得自己找法子去伸冤了。

第一种:登闻鼓

“登闻鼓”制度源自于汉代,也就是指:吏民“击鼓喊冤”。衙门左侧都会放置一个大鼓,提供给有冤者击鼓喊冤。一般来说,击鼓者多是蒙受冤屈而被关押的犯人家眷。当这些家属击鼓完后,再由官员记载并上奏上司。

“登闻鼓”制度是怎么来的呢?

想当年,刘邦当上皇帝不久,他的侄子就仗势欺侮一位民女苏小娥。当时,街上有位身材魁梧的大汉,他看不惯弱女子被一群人这样欺负,就仗义执言。可是,大汉却惹怒了皇侄,双方遂动起武来。结果,侍从本要挥剑刺杀大汉,却给大汉灵巧地躲过,反倒是皇侄就这样给刺死了。皇族自然是不会放过那名大汉,大汉被告到了官府,还被判了死刑。

受到大汉帮助的苏小娥,决心为他申诉昭雪。当时戒备森严的衙门是没有大鼓可供击打喊冤的,为了能顺利喊冤的苏小娥想到一个妙招,她和妹妹各持小鼓与小锣,两人跑到衙门前猛力敲击,还连连大喊冤枉。这件事情是闹得满京城的人都知晓,连刘邦也知道了。后来,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大汉被无罪释放了。

从此以后,各级官署大门就开始设置一鼓一钟。朝廷还规定钟鼓一响,官员必定得上堂,以利民显德政。击鼓鸣冤制度就流传了下来,直至清末。

第二种:拦驾喊冤

影视作品出现过不少民众跪地拦轿或阻挡乘坐马匹的官员继续前行的桥段,这就是“拦驾喊冤”所衍生来的故事。“拦驾喊冤”多半是由喊冤者手持状纸,双膝下跪于帝王、高官重臣或地方官员所乘坐的车辆或轿子会行经的路途上。百姓之所以拦驾,无非是希望冤情得以昭雪、洗清罪名,在正义伸张后,善者能被护佑,恶者能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由于官吏贪赃枉法者居多,因此,大多官吏不问冤情虚实,一律先按“冲突仪仗罪”责打数十大板,对于不实者更是加重处罚。

第三种:临刑喊冤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方式。因为“临刑喊冤”指得是:要被行刑的囚犯在临刑时喊冤。您想想,都要被执行死刑了,突然大喊冤枉,官员还会多加理会吗?没错!的确有人被重新翻案的,可那种例子实在罕见。

因为,官员也是经过审核才定案,若遇到刑犯临刑前喊冤,要求监斩官明察秋毫,厘清冤情,官员多半也是不再理会了。

古代刑场上高喊“刀下留人”到底管用吗?

说到古代老百姓喊冤,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三个电视剧常有的场景,一是喊冤的人跑到县衙门前击鼓,县衙内的知县听到后便说?堂外何人击鼓鸣冤,带上堂来!?;二是某官员坐在轿中行于街道之上,人群中突然窜出一妇人,可能还带着一个娃在身边,噗通跪倒在轿前,手举一张状纸,喊道?民女有冤,请青天大老爷为民女做主呀?;三是即将执行斩首的犯人,在上刑场的时候大喊?我是冤枉的!?这时候或许就有人快马加鞭挥舞着手上的圣旨赶来,并喊道?刀下留人!?

那么,这种方式到底靠谱吗?

(网络图)

其实,纵观历史,我国传统法制所许可的喊冤方式基本也就是以上三种,即击鼓喊冤、拦驾喊冤、临刑喊冤。

击鼓喊冤体现的是?登闻鼓?制度。在衙门(汉代称牙门)的左侧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属)可以击鼓喊冤,由官员加以记载上奏。相传,先秦时已设专供黎民向国君申冤与建言的路鼓和肺石。《晋书?帝纪》始有登闻鼓的记录:?西平人伐登闻鼓,言多妖谤,有司奏弃市。?而这种制度正式起于汉代,而且为以后历法所效法,并不断完善。

如唐代法律规定,?有人邀车架及挝登闻鼓,若上表申诉者,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宋代,朝廷始置司管登闻鼓、隶属谏院的专职衙署?登闻鼓院?,专门受理吏民申告冤情。明、清也都设有登闻鼓院,并且规定,如果吏民击鼓申冤被认为确系冤抑,则由通政司奏请昭雪。否则,就被认为越级上诉,由通政司送刑部加一等治罪。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王老太敲登闻鼓告御状

拦驾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举状纸,跪在皇帝,大臣或者官员车驾、轿子所经过的路上,叙述冤屈,希望能够除恶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于官吏贪赃枉法者居多,因此,大多官吏不问冤情虚实,一律先按?冲突仪仗罪?责打数十大板,对于不实者更是加重处罚。

而且由于拦驾喊冤通常属于?越诉?,历史的真相并没有电视剧中那么美好。从隋代开始,统治者就确立了严格的逐级告状制度,案件必须经县、郡、州、中央省部逐级上告,越过一级就算?越诉?。唐代把拦驾喊冤视为普通的?越诉?,即便冲入皇帝仪仗也只是杖六十。但明朝法律规定:告状者冲入皇帝仪仗,就可判绞刑。事实上,随着京控者越来越多,明清两朝应对京控的措施也越来越严厉。清朝规定,上访者只可敲设于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之外的?鸣冤鼓?,但不允许?邀车驾直诉?,也就是拦驾喊冤。

临刑喊冤一般是指被执行死刑的人在临刑时喊冤,以求监斩官明查申冤。但这种喊冤,在君主专制社会大多不被监斩官所理会。

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刑场喊冤的情节

封建社会喊冤制度的实质只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当然,如果能遇上开明的皇帝,或者是包拯、海瑞这样的清官,确实也能平反一些冤案,但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少之又少。

古代击鼓鸣冤 要先打板子吗

古代各级地方衙门口,都设置一面喊冤鼓,供老百姓鸣冤之用。据传,鸣冤击鼓的先例是由一位少女所开,被汉高祖刘邦采用并形成定制。 相传,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登基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皇势胡作非为。一天,京城少女苏小娥正在街上行走,恰遇浪荡皇侄,他见小娥貌美若仙,心生邪念,遂上前调戏。只听“啪”的一声,小娥一巴掌扇到皇侄脸上。皇侄在众人面前挨此一掌,岂肯罢休,骂道:“不识抬举的贱娼,我要你立死此地!”言毕,夺过随从手中的齐眉棍,使劲向小娥头上砸下。只听“咣当”一声,皇侄举起的木棍断落在地。皇侄一愣,定睛一看,救人者原是个彪形大汉,遂令随从动武。 岂料,一随从举剑刺向大汉时,大汉猛地一闪,锋刃却捅进了趋前挥棍的皇侄肚腹,皇侄倒地身亡,随从们急忙抬起尸体回府。那误杀皇侄的爪牙便串通同伙,栽赃说皇侄是大汉所杀。刘邦获悉,下令将大汉捉拿收监,定处死刑。 脱险的苏小娥得知恩人将被问斩,深感不安,决定去闯金銮殿。但皇宫戒备森严,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日,小娥和妹妹各持一小鼓、一小锣,来到金殿门前,突然猛击锣鼓,连声高喊:“冤枉!”,锣鼓声频传,惊动了刘邦,他下令拿当事人上殿。 小娥胸有成竹,见了皇上从容答道:“万岁,小娥若不击锣鼓,咋能面君,我的冤情又咋能申呢?” 接着,小娥便把皇侄劣迹、随从恶行一一陈述,继而又恳切地说:“万岁你切莫屈杀英雄,小女冤枉事小,朝廷声誉事大啊!”刘邦听毕,觉得言之有理,遂提囚犯与皇侄随从对质,随从见抵赖不过,只好招认误杀。 刘邦十分愤怒,厉声吼道:“小奴才,跟随王爷不劝其走正道,还断送其命,诬陷他人,寡人今日亲审此案,方知真情,差点错杀英雄。来人,将小奴才推出去斩了!” 好汉被释放回家,百姓闻讯,无不赞颂高祖英明。 苏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倒给刘邦一个启示,为方便百姓告状,他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大门必须置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藉以显示便民、德政。到了清代,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可击鼓。上诉程序从基层到各衙门仍不得申冤者,方许擂鼓,否则要处以重刑,而且擂鼓之声并非都可“直达圣听”。看来,苏小娥是最幸运的。
击鼓告状是不需要 先挨板子的,但是要民告官,因为为了 防止诬告和 一些投机取巧的缘故,确实需要 挨板子, 以表示,你确实有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3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