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曾经明朝与清朝和谈,为什么崇祯就是不同意呢

众妙之门 2023-07-03 06:59:02

曾经明朝与清朝和谈,为什么崇祯就是不同意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与清朝和谈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一直以来,在网络上提起明朝,出现了不和亲、不割地、不议和的豪言壮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明朝是否真的出现了远迈汉唐的情况呢?其实在历史中,明朝曾经与蒙古俺答汗部、后金政权、清朝议和。但明朝始终放不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其实这种死要面子式的外交逻辑,至于了唐宋元明清等一系列的政权。明朝曾经与清朝议和,而且条件非常的合适,明朝崇祯皇帝为何不同意呢?

一、皇太极和满洲贵族们不愿意南下

在崇祯皇帝在位的最后几年,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在帝国的内部,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如同星火燎原一般,明朝各路军队疲于应付。在帝国的外部,清朝军队先后几次击败明朝军队,明朝军队在关外仅剩下了宁远地区。内忧外患之下,明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局面。此时,盘踞东北地区的清朝主动示好,表示愿意与明朝议和。对于清朝抛出的橄榄枝,明朝最高层没有完全相信,但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饥不择食的明朝也顾不得挑挑拣拣。公元1642年,明朝派出了一支中高规格的代表团访问清朝。作为清朝的皇帝,皇太极的热情表现让明朝使臣受宠若惊。明朝使臣即将抵达沈阳的时候,皇太极特意率领文武官员出城20里迎接,而且对明朝使臣的态度非常热情。

皇太极的热情迎接让明朝使臣感觉这是一个好兆头,毕竟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其实,明朝对清朝内部的矛盾并不了解。处于大家的预料,包括皇太极在内的满洲贵族们,都是主张与明朝议和的,他们对明朝的土地不感兴趣,对目前的状态已经非常满足。真正主张继续南下的官员,反而都是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们,例如祖大寿、范文程、孔有德等人,这些汉族官员们积极怂恿皇太极南下。皇太极本人并不想占领人口众多的明朝,自己部族的人口太少,皇太极担心自己的部族会淹没在明朝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出于各方面的考虑,皇太极是主张与明朝议和的。因此在明朝派出了代表团议和,皇太极积极迎接。

二、双方谈判的价码很接近,但明朝放不下架子

皇太极与明朝官员们进行了谈判,在谈判中,清朝迫不及待的说出了自己的价码: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遣返回明朝。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换取清朝的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第四,明朝崇祯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了解宋朝历史的朋友肯定发现了问题,皇太极提出的条件,简直就是宋朝和辽国达成澶渊之盟的翻版。对于清朝方面提出的要求,明朝代表团官员是没有意见的。清朝所说的地盘已经在清朝的控制之下,即使明朝不同意也没有什么意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白银,这比明朝维持庞大军队的开支小得多。

按照明朝代表团的设想,如果能够达成和谈,明朝军队能够抽身出来,全力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对于明朝来说,这个价格是非常公道的。但是第四条太重要,明朝代表团不敢做主。后金的创始人努尔哈赤曾经向明朝称臣,现在要与明朝平起平坐,这个问题太重要,明朝代表团表示要回去商议。明朝代表团把皇太极的意见写成了书面材料,汇报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这位尚书大人把材料整理成公文,准备第二天秘密上报给崇祯皇帝。但陈新甲的仆人不了解情况,把极度机密的的文件当成了公开文本传了上去。结果第二天,明朝中高层官员们都知道了这件事。“义愤填膺”的明朝官员们纷纷弹劾陈新甲,作为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崇祯皇帝把责任都推给了陈新甲。

三、皇太极去世以后,清朝迅速改变了态度

崇祯皇帝是一个不想担责任的人,他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了陈新甲,而且最终杀掉了这位忠心耿耿的官员。既然谈判的道路已经断绝,明朝就只剩下整军备战这一条路。当时,宁远地区就剩下了吴三桂的3万多军队。公元1643年,清朝皇帝皇太极突然去世,清朝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争论。经过权力重新划分以后,6岁的福临继承了皇位,皇叔多尔衮负责辅政。多尔衮与皇太极不同,多尔衮受汉族官员的影响很大,一心想南下进攻明朝。不久之后,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京城,崇祯皇帝渴望南迁,但是没有成功,最终死在了煤山。得知明朝发生了这样的变故,多尔衮几乎集结了国内所有的青壮年,亲自率领大军日夜兼程。此时的吴三桂暗中求援,著名的山海关大战爆发了。

皇太极提出了议和,为何明朝选择了拒绝呢?

皇太极建议明朝拒绝。“皇太极建议,明朝拒绝。他们只想一个办法。这无非是一种无奈。但确实很要面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果接受这个,确实很打脸。但是,从节制这个角度考虑明朝,应该同意和谈,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泥潭从泥里拔出来,集中力量解决农民起义和平定中原。再休养片刻,必然能提高个人的力量,此时也能有效反击。为什么最后没有接受呢?说到明朝,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有一句话,会写着国门守卫,君主死于天下。我们在这里也会觉得这确实是一种令人佩服的精神,但过分的死心眼也会成为束缚。也许崇祯一时间就不能放下自己的心理包袱。其实崇祯并没有不想做的事,只是他不能够答应,无法放下这老头子。崇祯最望望的就是所有的高官都跪下求和,让他们同意和好,然后无可挽救的同意和好。但是在明朝我们会发现,很多大官都很有骨气,不想接受它,认为是不是侮辱,或许在大臣中也有人也很认同,但根本不会有人说出来,因为一旦他们说出来,意味着自己真的没有一点骨气。再说,当他说出来时,崇祯心里是什么样的想法?如果崇祯对它不满意,他会砍掉自己的头吗?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僵持局面。不管怎么样,我想不要在表面上直接告诉你,但我只好选择接受。最终拒绝了这件事,导致明朝倒退了很多年,即使你能直接接受它,你也不至于如此。

清军占领明朝关外之地后,想和明朝议和,为何崇祯觉得不划算?

?崇祯皇帝没有答应皇太极的议和,他觉得议和让自己这个皇上失去面子不划算,就顺从大臣不议和的建议,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知道就算议和,等清军恢复过来,一样会进军明朝的。

在辽东的战场上,明军的主力屡败给后金清军,除去死伤之外,部分重要的将领还投降了清军,可以说在关外的地方上,除了吴三桂一支部队外,已经没有像样的战斗军队,防御极度空虚,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皇太极突然派人前来议和。历时两年的大战之中,也消耗了清军大部分的资源,虽然在捷报连连之中,可是也到了需要整顿修复的时候,所以皇太极才在这个时候提出想和明朝议和,其实崇祯皇帝自己内心应该是想要答应的,他没有把谈判放到明面之上,而是悄悄派了陈新甲去和皇太极谈。

两军交战,所需的费用庞大,以当时明朝的国力,也是日不敷出,何况明朝内部不稳,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队起议造反,加上明朝对着满清连连战败,士气低落,崇祯看来,确实是可行的,可是他派出的陈新甲却不看重这事,另派他们去谈判,谈完之后还把满清的条件放在桌上,以至于议和这事流露出去,朝中众臣谁都不想当这个千古罪人,都反对议和,而议和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就是认输,崇祯为了他的面子,就假装不知这回事,把陈新甲推了出去领罪。

其实崇祯皇帝心里也明白,议和都是双方一个权宜之举,明朝还没有到最后的地步,皇太极想一步消灭还是比较困难的,而明朝内忧外患,只需要慢慢消耗内忧,到时满清再进军过来,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你们说,崇祯皇帝可能是因为面子上过不去,但这个原因也是相当重要的,对吧?

李自成想与明朝议和,为什么崇祯皇帝要拒绝呢?

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最重要的将领祖大寿、洪承畴都相继投降了清军。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军镇的精锐力量,几乎全部被剿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力量的,只有吴三桂驻扎在宁远的三万残兵。关外的防御城池,除了吴三桂宁远的一座孤城外,已经全部丧失殆尽。

也就在这时候,皇太极提出了和明朝议和的想法。但是崇祯最终没有答应,还杀掉了参与议和的陈新甲。这样,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次和清军议和的机会。

要知道,1642年的明朝,已经处在危在旦夕的时刻。不仅仅清军已经占据了整个关外之地,只等皇太极一声号令,就往关内打来。而且国内的形势也岌岌可危。李自成已经把西北搅得翻天覆地,张献忠在西南也打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整个国内都不得安宁。

皇太极和明朝的议和条件,后来记载在《清太宗实录》里面。这个议和条件,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一是遇到吉凶大事,双方派使者庆吊。二是明朝要每年给清国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清国则给明朝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三是明朝要把入境的清人送回清国,清国也一样。四是双方重新划分国界,明朝承认清国打下的地盘为清国所有。

这个议和条件中,第一条,实际上是要求明朝要把清国和它摆在平等的地位,而不再是之前的宗藩关系。第二条,不管是不是等价交换,但至少是互相送东西,而不是要求明朝割地赔款。第三条,清国是为了保持人口基数,明朝也不吃亏。第四条,就算明朝不想重新划定国界,但清国已经实际占有了明朝的土地,明朝不承认也没有办法。

总体来说,清朝的这个议和条件,也不算苛刻。而且前面我们也说了,当时明朝正遭受国内农民起义的强力冲击。如果明朝和清军真正能实现和谈,明朝缓过气来,集中力量打击农民军。把农民军消灭以后,再回过头来对待清军,不是更好吗?为何崇祯不这样做呢?

准确地说,实际上崇祯并没有不答应,当时他也悄悄派了边关大将陈新甲去和皇太极谈判。陈新甲又推荐马绍愉、李御兰具体去和皇太极谈判。马绍愉、李御兰去了清国后,皇太极看见并没有崇祯皇帝给他的国书,很不高兴,说明朝不诚心。马绍愉、李御兰只得回到塔山,把清国议和的条件,带信给陈新甲。而陈新甲并没有引起重视,随手放在桌上,结果这件事泄露了出去。

朝中大臣知道后,都纷纷上奏表示反对。崇祯在这时候,也不好意思说“议和”这事是他让陈新甲他们去干的,于是把陈新甲抓起来,后来又把他处死。陈新甲一方面当了崇祯皇帝的替死鬼,同时也是他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好,造成了事情的泄露。也就是说,算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不过,从崇祯皇帝羞羞答答做事情的作风来看,他当时在议和这件事上,表现得确实不够坚决。那么,崇祯当时为什么表现得不够坚决呢?

当然了,面子思想崇祯肯定是有的。毕竟明朝一直号称上邦大国,结果一个“藩属国”打下它不少土地后,它居然承认这些土地确实归人家所有,承认这个“藩属国”具有和它平等的关系。无论如何,这是非常失面子的事情。后来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外的时候,也和崇祯有过谈判,希望崇祯封他为西北王,这样他就撤军。当时崇祯也不同意。一个造反的“贼”被他封为王,这是崇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接受的。

不过,面子思想其实是很少的一部分,实际上,崇祯皇帝也明白,和皇太极和谈,是根本没有用的。当时皇太极之所以要和谈,其实也是因为他明白,明朝的力量还非常强大,要想一鼓作气灭掉明朝,还是很难的。如果明朝一直在边关囤积重兵,清军打进关来,实在是很困难的。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明朝能够把边关的军队调去攻打农民军。这样清军才会有机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皇太极所提的条件就不可能太过分,他是希望能够尽快达成,等待明朝新的行动。崇祯也明白皇太极的阴谋,加上崇祯又多疑好面子,因此最终这件事没有做成。

(参考资料:《清太宗实录》《明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2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