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有人质疑屈原是司马迁杜撰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认知当中的端午节,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屈原这个爱国诗人的形象,早就已经深入人心,可是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屈原其实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都是司马迁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你会怎么想?为什么会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究竟有什么证据?屈原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前言
这个怀疑由来已久。疑团主要有四:其一,清末的经学大师廖平、民国的大学者胡适等人,发现在先秦的文献都没有“屈原”的记载,因此他们认为屈原是虚构。其二,最早提到屈原的文章是西汉贾谊写的《吊屈原赋》,而且在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介绍了屈原生平后,“屈原”才横空出世,为人熟知,以前一直默默无闻。其三,屈原爱国,受楚国人崇敬,敌国凭什么也要崇敬他,为他投粽子喂鱼?其四,端午节起源于西晋,比传说中的屈子时代要晚五百年,和屈原八竿子打不着。针对对这些历史疑点,我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一.在先秦史籍中,为什么“屈原”没有见诸记载?
我想,可能跟秦朝“焚书坑儒”事件有很大关系。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要求按古制分封。遭到丞相李斯驳斥。秦始皇采纳李斯言,下令焚烧 《秦记》 以外的列国史记。非博士官所职,天下人敢有。私藏《诗》《书》和百家言的人都到守尉那里一起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九族;官吏知情不报与之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大刑劳役侍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可以保留。如果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可见,秦始皇为了净化统一后六国人民的思想,维护秦王朝专治统治,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整顿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导致思想混乱的社会局面。在秦始皇如此强大社会舆论压力前,哪一个人敢冒杀头示众灭九族的风险去私藏书籍?
在此事件中,受害最大的当然是秦国以外的六国历史文化。而且楚国又是六国中受害最重的。楚国历来是南北民族矛盾制造者,是影响国家统一的绊脚石。南北矛盾由来已久,不仅在战国,在周朝就已经显现,否则周昭王怎么会葬身鱼腹呢?
屈原作为反秦急先锋,是秦国头号通缉犯。为什么秦王派张仪到楚国用重金贿赂了靳尚和楚怀王宠姬郑袖,离间楚怀王与屈原关系?说明屈原早就被秦国盯上了。不要说六国统一了,就是没有统一时都恨不得挑拨楚怀王杀了他。屈原注定是要被秦国赶尽杀绝的。
屈原的诗文大多数都是忧国忧民,维护楚国利益的诗歌和言论。秦王怎么可能容忍屈原这样狭隘的爱国思想留下来祸害自己统治?
可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焚就是要焚像屈原这样的狂热爱国主义的诗书,坑就是要坑像屈原这样的政治儒生。
所以,我认为在先秦史籍中没有出现“屈原”的记载根本原因:一.屈原官位最高时只相当于部长级别(左徒),而且长时间被楚怀王疏远不受重用,所以当时各国可能对他不太熟悉,记载本来也不多。二.秦国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大清洗运动。像屈原这样早就被秦国盯上的政治文人,即使有记载,也会被赶尽杀绝。焚书坑儒的铁律实际上就是为他们量身订做的,不信,你仔细看看秦始皇焚书内容就知道了。所以这样看来,屈原不从史册中灭迹,谁灭?
二、为什么屈原跟贾谊不是同一朝代人,司马迁把他们拉到一起写《屈原贾生列传》不是历史虚构?
许多人一看到屈原是战国人,而贾谊是西汉人,就认为司马迁把屈原与贾谊放在一起列传,风马牛不相及,怀疑司马迁虚构造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贾谊为屈原作《赋》时离屈原死只有百余年。屈原(前340-278),贾谊(前200-168),屈原死后78年贾谊就出生了,出生在秦朝(前221-207)灭亡后没几年。这代人可以说对秦朝文字狱印象是有,但心情亢奋之时,发发牢骚,估计还是有可能的,毕竟不是秦朝统治嘛。
秦王焚书坑儒,人灭人,但天不灭人。就在屈原(前340-278)怀石投汨罗江死后百余年,历史一幕又重演了。贾谊在朝廷主张变法,被反对派周勃,灌婴等人污蔑陷害,遭孝文帝疏远,贬为长沙王太傅。当他经过湘水时,看到涛涛的江水,想起了自己境遇何不就像当年那个怀才不遇投江而死的屈原,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吊屈原赋》。这才使得忧国忧民的屈原,涅槃重生。好人自有好报!
据《史记》记载: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资料记载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或145,死不详。我认为前145更准确些。因为贾谊死为前168,按古代16年一代计算,孙子应该生于前136年。根据此段叙述语气,司马迁是把贾嘉当晚辈看。所以我认为司马迁出生前145年好些。
这样从时间上看,司马迁与贾谊也没有磨面的机会,更没有私交。他对贾谊的个人情况了解大部分可能也是从其孙子贾嘉书信里得到的。因此司马迁跟屈原和贾谊都没有关系,把他们放在一起列传,完全出于贾谊与屈原两个出生年代相近,人物命运相同。他们同样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同样是被奸人所害,不被重用,同样是怀才不遇,郁闷而死。所以我认为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两个放一起列传,实在适合不过了。
三、屈原爱国,受楚国人崇敬,投粽子喂鱼,其他敌国凭什么也崇敬他?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屈原是楚国人,他忧国忧民,出生入死,一心想挽救国家于狂澜,但始终不被楚王理解,直至国破人亡,含恨而死。楚国人崇敬他可以理解,但其他国家崇敬他似乎不可理解。
这个问题,只要放在历史长河中看,就迎刃而解了。秦朝的统一可以简单归纳为硬件设施的统一,而精神文化等软件设施远没有统一,而这方面统一从汉朝才真正开始。
一个优秀的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吸收古今内外所有民族的文明成果,为其所用。
所以,秦朝不喜欢屈原爱国忧民思想,不代表其他朝代都不喜欢。历史证明,一切无私为民的思想永远是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灯塔,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永远会被人民牢记!
四、端午节起源于西晋,比传说中的屈子时代要晚五百年,为什么八竿子照样打得着?
风俗需要在民间和统治阶层中间慢慢酝酿,淘汰掉其中各自认为消极的成分,留下共同认可的精华。所以,风俗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洗礼和沉淀的过程。比如“过年”风俗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定下来,历时上千年,比”端午节”耗时更长。
所以,端午节起源于西晋,比传说中的屈子时代要晚五百年,非常正常,不足为怪。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这与司马迁本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土”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立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答案:
(1)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日月可鉴。
(2)司马迁因李陵案而遭受宫刑,本想着为国分忧,却被误解。他的这个经历与屈原非常相似,因此,他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是在替自己表明心志。
VIP全场试卷免费下
?
更多本题试卷
?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162阅读
?
新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每周一练试题A卷 附解析
650阅读
?
司马迁与屈原
8322阅读
?
对屈原的评价
201阅读
?
屈原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有人质疑屈原是司马迁杜撰的?
258阅读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189阅读
?
《屈原列传》学案
375阅读
查看全部
题目
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这与司马迁本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反馈
解析
解答
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0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