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子午谷奇谋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

众妙之门 2023-07-03 02:59:54

子午谷奇谋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三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汉语成语,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年韩信提出暗度陈仓的计策,刘邦便派樊哙率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意在向项羽表明我(刘邦)没有向东扩张的野心,这一点迷惑了陈仓的守军,韩信部则率领精锐部队从陈仓道奇袭陈仓,最终夺取关中之地。三国时期也有人曾提出过这一计策,此人便是名将魏延。

魏延在三国武将之中颇有名气,他能文能武,并不只有匹夫之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魏延也能保持清晰的头脑,战前还能出谋划策,只可惜因为一时沉不住气,最终被谋反罪杀害,于是世人皆成魏延有“反骨”,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时诸葛亮本将兵权托付于魏延,而杨仪害怕魏延加害于他,便造谣魏延要率兵谋反,以致于招来杀身之祸。

从人物角度来看,魏延的野心不过是蜀汉的大权,能够统帅三军,反观杨仪却是个阴险小人,最可能率军投降魏国的反而最可能是杨仪。

魏延在跟随刘备集团四处征战中,功勋卓著,立下了许多功劳,在小说演义中,诸葛亮并不重用魏延,因为其杀害自己原先的主公,诸葛亮多有防备,其实并不是如此。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魏延都曾献过计策,并请求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的机会,然后奇袭长安,效仿韩信的暗度陈仓,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

根据《魏略》(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建议,因为夏侯楙胆小无谋,于是毛遂自荐,请求带五千精兵由子午谷突袭长安,但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于悬危而弃之不用。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看来,魏延的计谋确实是胆大,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魏延真的有机会率军奇袭长安,历史还真的可能改写,所以有人认为是诸葛亮太过于谨慎,以至于耽误了一次统一全国的好机会。

子午谷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石泉县,大致呈南北纵向,长约330公里,北部出口称为“子口”,南部出口称为“午口”,地势极为险要,在秦岭部更为凶险。从地理环境和战争的角度来看,魏延率领大军从子午谷直驱长安,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并且也没有很大把握能够攻取长安城,作为北伐的最高领导人,诸葛亮必须为部队负责,而诸葛亮又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不采纳魏延的计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除了谨慎之外,诸葛亮还可能有其他顾虑吗?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年仅26岁时就在隆中为刘备规划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难道他就没有想到奇袭长安吗,这一点也有待考证,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曾提出过“两路进攻”曹魏的谋略,并且韩信暗度陈仓的计谋诸葛亮也不可能不知,正所谓高风险高回报,诸葛亮宁可步步为营,稳妥取胜。

有学者曾提出,诸葛亮不采用子午谷奇谋的原因也包括担心魏延拥兵自重,如果真的奇袭长安并攻取之,魏延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也不是不可能,而这一点的推荐是源于后来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谋反之事,后世之人也更愿意相信魏延会谋反。

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他根本没有计划攻取长安,而是凉州(西北首府)。诸葛亮曾提出计划,派出一支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的主力部队,以此来将曹魏军队牵制在关中地区,然后率领大军从坦道攻取陇右,用以切断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从而为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攻取凉州后,再步步为营,慢慢蚕食魏国,虽然诸葛亮最后多次北伐,但收效甚微,姜维后来的北伐更是亏损得厉害。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失利,后世之人才替魏延打抱不平,认为诸葛亮太过于谨慎,错失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难道结局一定是这样吗?

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即使诸葛亮准许魏延实行子午谷奇谋,司马懿也很可能看穿魏延的计划,司马懿曾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虽说司马懿这些话是“事后诸葛亮”,但从司马懿“闪电战”击败孟达的事情来看,他肯定是对奇袭之事是有所防备的,只要司马懿发现情况不对,然后在子午谷关键处部下埋伏,魏延可能会全军覆没。不管用不用子午谷奇谋,都不能把这个帽子往诸葛亮的头上扣的,诸葛亮的谨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管诸葛亮是出于什么原因,但他的这个决定并没有什么问题,子午谷奇谋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危险性,这一点魏延也是清楚的,何况长安又是一座难以攻破的坚城,就算攻破了,魏延也难以坚守,并且尚未占得潼关,这一点来看他也是难以坚守的。

为什么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我们来看看当时什么情况。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是奔袭长安,而是奇袭潼关,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而且异常险峻,对关内关外来说都是易守难攻,占据潼关,就可以切断关中与关外的联系,同时诸葛亮出祁山,围困长安,夏驸马又是庸才,关中有可能不战而胜,不然每次绕道祁山,粮道容易被断不说,你还没到关中,魏军的援军已经到达关中,无论从哪个方面,蜀汉比魏国都差一大截,稳扎稳打肯定胜少败多,魏延的计策虽然有风险,却也有胜利的可能,一旦夺得关中,关中巴蜀连成一片,就成了战国时期秦国对六国的格局,天下统一不成问题。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也极高,是个典型的博胆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达成“还于旧都”之愿,可谓极有气魄,极为冒险。

之后后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诸葛亮太过谨慎,有的人说魏延这个计划太离谱,有人说子午谷没人走过怕被发现。小编这里还是觉的这个说法比较实在。初,延欲请亮兵出子午谷,亮不语。延不忿,数请之。后亮谓延曰:行军之事,宜机密,兵出子午谷之谋甚善,然机密己为帐下众人知之,若有细作通魏,文长死无全尸矣。他日子若有奇谋,可私与亮说,勿帐前争论,失机密也。延深悔之。魏延说这个计策的时候在军营里那么多人,难免不会有魏国奸细。所以诸葛亮弃之不用。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采纳魏延曾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三国时期,实力弱小的蜀汉之所以有称雄争霸的实力,这得益于刘备麾下强将众多,且有一些智囊辅佐。其中,诸葛亮名声最为显赫,其神机妙算,步步为营,逐渐壮大蜀汉实力。在蜀汉,诸葛亮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尤其是刘备离开人世之后,诸葛亮更是大权在握。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主张北伐,征讨曹魏,可始终效果不理想。在此期间,蜀汉名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但是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认同,其中有何缘故呢?原因有二,有理有据。

什么是子午谷奇谋呢?就是魏延率领一万军队,与诸葛亮兵分两路,其偷袭长安,随后在潼关与诸葛亮集合。魏延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因曹魏长安守将年纪尚小,没有经验,做事畏畏缩缩,无勇无谋。魏延认为,其率兵进攻,这个守将必将落荒而逃,随后蜀汉军队步步紧逼,即可与曹魏决一死战。这样的想法天马行空,风险太大。因此诸葛亮选择了更稳妥的方式占领陇右,稳扎稳打。

那么魏延的计谋真的一无是处呢?时至今日,仍旧议论纷纷,自然是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认为这个计策可行,蜀汉多年未与曹魏交锋,魏延如此做法,必将收获奇效。曹魏长安守将作战经验匮乏,如此一来,魏延这个计策成功率大幅度提升。哪怕失策,蜀国损失的军队与街亭失守相比,情况好上许多。

而另一部分认为这个计策不行的人,在他们眼中,魏延的计策过于理想化,需要满足的条件过多,例如,魏延没有考虑行军期间的天气情况,如果下雨,可能延缓行军速度;其次,曹魏长安守将如果不逃跑又该怎么做?或者在其逃跑的时候冷静从容,将粮草烧毁,那么蜀汉又当如何?除此之外,曹魏名将众多,又岂会放任魏延一路过关斩将呢?如此看来,只要条件稍微苛刻一些,魏延就会失败。

这是后世站在纵观三国历史的角度来说该计谋成功性的,那么如果从诸葛亮的个人角度出发呢?其不用魏延计谋的原因是什么?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计谋的军事意义,另一个是这个计谋对于国家的利弊如何。


就军事意义来说,即便魏延成功占领长安,那么之后应该怎样做呢?魏延的这个方法与当年韩信直入中原相似,可这时的情况与那时相差甚远。蜀汉面对的是统一北方的曹魏,曹魏军事力量强大,有后备军队隐忍待发。如果魏延继续长驱直下,很有可能提前与曹魏决战,这个时候蜀汉是会吃大亏的。

曹魏兵马不下五十万,而蜀汉不过十一万,再去除必要地方需要留人看守,能够投入到决战中的兵力仅仅数万人。曹魏兵马数量碾压蜀汉,且就后勤补给这一方面来说,蜀汉深入敌军阵地,粮食很难保证顺利供应,如此一来,蜀汉失败的几率又变大了许多。这一点从诸葛亮后期北伐就可看出,其两次因为该问题无奈撤军。不仅如此,摆在蜀汉面前的选择不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腹背受敌。爆发决战之后,蜀汉士兵又如何以一当十,走向成功呢?

当然,魏延拿下长安之后,定会有大批俘虏,这些俘虏也需要有人看管。以前攻打曹魏都是蜀汉与东吴联手,此次蜀汉单独作战,很有可能遭到东吴的袭击,若是如此,蜀汉灭亡不过数日的时间。由此可见,魏延的这个计策并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性格严谨,自然不会同意。因此,他选择了占领陇右,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使得蜀汉逐渐有与曹魏抗衡的资本,最终取得胜利。只可惜事与愿违,魏延对此不了解,马谡也将街亭丢失。

诸葛亮之所以杀死马谡,那也是因为马谡的做法违背了其战略方针,使得蜀汉错失良机。至于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讨伐曹魏,这与国家战略有关,也就是第二个原因。不管曹丕是否逼迫汉献帝退位,至少其称帝是正统的。可是蜀汉不同,蜀汉始终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同。如果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诸葛亮自然会实行,甚至将其完善,毫不犹豫地执行。作为优秀的战略家,诸葛亮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东吴孙权称帝,与曹魏大动干戈,蜀汉压力减轻。若不是诸葛亮离开人世,可能天下格局还会改变。那时诸葛亮很有可能知晓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所以不愿放手一搏,希望自己可以为后辈创造更多的机会。不管怎样,魏延与诸葛亮相比,战略能力逊色不少,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计策,自然是其能够洞察大局,不失稳重。

诸葛亮为何北伐为何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为何北伐?为何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汉中大会诸将,准备出兵北伐曹魏,期间大将魏延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大意是诸葛亮率主力,从斜谷向关中进军,而魏延率精兵1万,从山势险峻,但路程较近的子午谷出发,从而偷袭长安,与主力一道夺取关中。但被诸葛亮所拒绝,后人一般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因过于谨慎,才拒绝魏延的提议。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那么诸葛亮为何不采纳子午谷奇谋?他北伐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提出北伐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其实这仅仅是政治口号而已。自从丢掉荆州之后,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非常明显,曹魏的人口总数在682.4万人左右,而且占据整个北方,蜀汉仅有人口100万左右,仅有占有益州。诸葛亮已经很明显的看清了这一点,他在后出师表中写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那么如何才能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呢?此时曹魏虽然潜力巨大,但其的实力尚未完全恢复,经济依然凋敝,因此摆在诸葛亮面前的只有北伐一条路!所以他的北伐,实际上是以战求生!通过不断的对曹魏发起战争,来削弱、蚕食其实力,扰乱其经济的恢复,为蜀汉政权求得生存的空间与时间!
既然诸葛亮想通过北伐来扩展生存空间,那么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正是夺取关中的良策么?诸葛亮非常清楚双方的实力,他北伐的兵力最多只有10万人,而曹魏在关中地区设有重兵,曹魏以曹真为雍、凉都督,总辖该地区的兵力,另外又设置关中都督,以夏侯率军坐镇长安,据估计曹魏在关中一带的总兵力多达20万。
诸葛亮如果采纳子午谷奇谋,无异于与曹魏在关中平原展开决战。以10万攻击20万,以步兵攻打骑兵,长途奔袭、补给不足的蜀军能有多少胜算?如果输了,蜀汉无疑提前选择了灭亡,纵然赢了,曹魏依然拥有几十万大军,而蜀汉还有多少后备兵源可用呢?所以不是诸葛亮谨慎,而是他不能与曹魏决战,因为他不能输,也输不起。
那诸葛亮还北伐干嘛?其实诸葛亮北伐的目标不是关中,而是西北的凉州,这一点从他北伐的路线就能看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直取陇右,一下子夺取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曹魏朝野震惊。面对曹魏援军,如果此时的诸葛亮能够切断关中通往陇右的通道一个月,他就可以占领整个凉州。
但可惜诸葛亮选错了人,他没有安排大将魏延,而是派马谡镇守街亭。结果街亭之战蜀军惨败于魏将张合,诸葛亮被迫撤退,第一次北伐最终失利。在以后的数次北伐作战,诸葛亮依然以切断关陇通道,夺取陇右为作战目的,而非进攻关中平原。但蜀汉实力实在太弱,加上连年征战,经济凋敝,人才匮乏,未能成功。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北伐军中,29年后,蜀汉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6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