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烈帝刘备开创了蜀汉江山,虽然最后仍被曹魏所灭,但他仍不失为一代英杰。但是,英明的刘备偏偏生了一个不中用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刘禅,刘备开创的蜀汉江山最后更是葬送在刘禅手中。但凡一提到刘禅,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跟他密切相关的那个词语——扶不起的阿斗。也因此,刘禅成为了后世人心中典型的不思进取、昏庸无能的昏君形象。
刘禅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率军入阴平,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于是率群臣投降,自此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终于走向灭亡。刘禅虽然成了亡国之君,但比起那些亡国又亡命的君主,他的结局倒还不错。司马昭为了安定蜀汉军民之心,不但没有杀掉刘禅,反而将他封为安乐公。
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和一众蜀汉降臣,为的是在宴席上试探刘禅有无叛逆之心。席间,司马昭特意安排一群歌女在刘禅和蜀汉降臣面前跳起蜀地舞蹈。蜀汉降臣们看后,触情生情,纷纷放下碗筷,失声哭了起来。而刘禅呢,不仅没有哭泣,反而吃得开心,喝得开心,看着一个个貌美如花的舞女,兴致盎然,完全忘了亡国之痛。司马昭在一旁偷偷地观察刘禅,看到他这般作态,才知道刘禅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对他的戒备之心也放松了不少。
刘禅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昭还是不放心,再次宴请刘禅,决定再试探他一次。席间司马昭问刘禅:“君念蜀乎?”刘禅笑着回道:“此间乐,不思蜀”。在一旁陪侍的蜀汉大臣郃正听了,心里失望至极,他怎么也想不到,刘禅会这样回答司马昭。回去后,郃正对刘禅说:“刚才司马昭问您想不想念蜀国,您应该哭着说想念啊,指不定司马昭同情我们,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觉得郃正说得很有道理,便寻思下次这样回答司马昭。
果然,没多久,司马昭又宴请刘禅,又问他:“君念蜀乎?”刘禅想起郃正的话,决定在司马昭面前假装痛哭,以博得司马昭的同情。可是,无论刘禅怎么使劲,就是哭不出来,弄得自己又好笑又尴尬。司马昭见状,失声大笑起来,说道:“这是郃正教你的吧。”没想到刘禅说:“晋王英明,正是郃正教我的。”此话一出,在场的魏国大臣全都大笑起来。从此,司马昭再也没有试探过刘禅,因为他已经彻底明白了,刘禅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糊涂人,这样的人即便给他一支大军,他也不可能卷土重来。
刘禅和郃正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上述之事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乐不思蜀。然而,近年来却有不少历史学者站出来为刘禅鸣冤,他们通过对一些史料文献的深入挖掘,透过历史的迷雾,找到了一些可以证明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的证据。那么,刘禅果真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是另有说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一、“乐不思蜀”很有可能是刘禅演给司马昭的一出戏
初看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只觉得这是一出笑话,但仔细分析,才发现这正是刘禅的高明之处。如果刘禅果真在司马昭面前表现出一副悲伤的样子,整日想着回到故国,这就真的能博得司马昭的同情吗?绝不会,因为在司马昭看来,这无疑是放虎归山,他日刘禅东山再起,岂不是又要与之交战。即便刘禅不是虎,哪怕是一只羊,羊在危急时刻,也懂得用后蹄去攻击敌人,.司马昭又何必自讨苦吃呢?相反,刘禅在司马昭面前表现得越是糊涂,越是荒唐,越是可笑,司马昭反而会对他放松警惕,更会留他一命。所以,“乐不思蜀”很有可能就是刘禅演给司马昭的一出荒唐戏,所谓大智若愚,就是这个道理。
司马昭宴请刘禅
二、刘禅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君主之一
魏蜀吴三足鼎立,期间一共诞生了11位君主,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不是别人,正是众人口中扶不起的阿斗刘禅。223年,刘禅登基即位;263年,刘禅降魏。算起来,刘禅一共当了41年皇帝,这不仅在三国时代实属罕见,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在位时间超过刘禅的,局指可数,清圣祖康熙在位61年,清高宗乾隆在位60年,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7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3年,紧接着就是蜀后主刘禅,在位41年。看看前面这几位君主,哪个是无能昏君?即便我们不能以此证明刘禅有治国之才,但若没有非凡的智慧,在那个乱世纷争的年代,刘禅岂能执政41年?更为关键的是,刘禅执政41年,其中诸葛亮只辅佐了他11年,失去诸葛亮的刘禅,竟还能执政30年,又岂能是昏君?单从这一点来看,刘禅就不是一般的君主。
刘禅
三、诸葛亮对刘禅评价颇高
诸葛亮曾在《与杜微书》中对刘禅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朝廷就是刘禅,整句话说的是刘禅从小就很有仁爱之心,又很机敏,对贤士也很有礼貌。照诸葛亮所说,刘禅哪里是一个昏庸糊涂的人,明明就是一个贤主的模样。有人说这是诸葛亮恭维刘禅的话,如果真是恭维之语,诸葛亮大可以说得更夸张一些,大可以把刘禅说成是千古明君,而以诸葛亮的为人,想来实在没必要去恭维刘禅。所以,通过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我们也可以判断,刘禅不是昏庸之人。
刘禅和诸葛亮
四、刘禅具有远见卓识
诸葛亮是北伐的坚定拥护者,更是实施者。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无非是为了实现他“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夙愿。但蜀后主刘禅却并不赞同北伐,因为战争必定劳民伤财,祸害百姓,而当时的蜀国并没有足够的财力和兵力支撑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在当时的情况下,蜀国的首要任务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强化军事,而不是主动挑起战事。事实证明,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考虑的确比诸葛亮更加周到。可惜的是,刘禅多次苦劝诸葛亮无效,不得不支持他的北伐大计。诸葛亮病逝后,刘禅立即召回兵马,停止北伐,将首要任务放到农业生产上,鼓励蜀国百姓发展农业,恢复经济。由此可见,刘禅确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君主,具有相当的战略眼光,这些又怎会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所能想到的呢?
刘禅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禅并非后人口中说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相反他其实是一为颇具智慧,富有远见卓识的君主。同样是降魏,同为亡国之君,刘禅寿终正寝,而东吴的孙皓却被司马炎赐死了,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后人之所以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多半是受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抛开《三国演义》,回到正史中,“扶不起的阿斗”这顶帽子,还真的应该给刘禅摘下。
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受辱敌国,却怡然自得,乐不思归。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先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谷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
郤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郤正的话,就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遭。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
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这话好像是谷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公元271年,刘禅在魏国过了将近十年寄人篱下、形同囚徒的屈辱生活之后,死于洛阳,终年66岁。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郤(音xì)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郤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郤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郤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郤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趁上茅厕时,郤正对刘禅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郤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
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郤正的话,就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相信他的确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昏君不知亡国恨,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实在不可救药时,往往会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阿斗自然就是指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蜀国的第二任皇帝刘禅了。那么历史上的刘禅,是否真的那么愚不可及吗?
刘备死后,刘禅继承了帝位。在刘禅登基后的前十一年中,因为有了旷世奇才诸葛亮的辅佐,蜀国形势比较稳定。不过,由于一切都有了诸葛亮的打点,刘禅在此期间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刘禅开始独掌朝政。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了丞相制度,这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决定。当时蜀国内部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明争暗斗已久,任命哪边的人做丞相,都会让另一边不服,从而导致内部统治的不稳定。而刘禅自己也不想再来个“大管家”帮他把一切事情都处理了。所以废除了丞相之职正好是符合了各方利益。
不过刘禅一生大多时候都没能摆脱诸葛亮的影子。在诸葛亮死后,又有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继续贯彻诸葛亮的施政主张。因此,刘禅纵使有心也很难有所做为,毕竟在当时蜀国人眼中,诸葛亮的想法和主张都是伟大、光明、正确的。
公元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魏国名将夏侯霸(夏侯渊之子)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为不认识蜀中道路而迷路。刘禅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接应。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这虽然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但可以看出,刘禅还是具有一定情商,懂得招揽英才的。
刘禅执政后期,开始宠信宦官黄皓。很多史书上正是因为基于这一点,纷纷给刘禅打出了差评。
黄皓善于巴结和讨好刘禅,同时又在朝中玩弄权柄,排除异己。但刘禅对黄浩的所作所为也并非一无所知。大将军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同时他还命黄皓向姜维谢罪。
公元249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光禄大夫谯周的一番话让刘禅决定投降。刘谌请求背水一战,他不同意;霍弋希望带兵入成都,他还是不同意。在投降这个决策上,刘禅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强硬。
蜀国灭亡后,刘禅移居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乐不思蜀”的典故被后世许多人拿来嘲笑刘禅的无能和没心没肺。但事实上,刘禅之所以会“乐不思蜀”,并非是荒唐至极的表现,反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急中生智的自保策略。正因为刘禅近乎弱智的回答,才让司马昭对其彻底放心。
因此,刘禅其实没有世人所嘲讽的那样愚昧,但也并没有什么大智慧。他在位四十二年,没有什么大建树,也没有什么大过失。蜀国被魏国所灭,是两国实力差距导致的必然,而非刘禅一人之过。他就是一个在长辈(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过度呵护中,被消磨了激情,最后只求苟且享乐的一个庸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