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的朱高炽是个怎样的人他根本不像影视剧中那样窝囊

以史为鉴 2023-06-12 23:36:19

历史上的朱高炽是个怎样的人他根本不像影视剧中那样窝囊

朱高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大明风华》剧中的朱棣三个儿子也非常的有趣,一下子将人带入到了政斗的旋涡,原来明朝永乐帝时期的夺嫡之争不输于清朝康熙帝时期。朱高炽明明是太子,却表现的非常的窝囊,总是被弟弟“欺负”,在父亲朱棣面前,更是怕得连话都说不清楚,表现的十分委屈,总是靠儿子朱瞻基替他解围,导致连朱瞻基都有些轻视他了。

剧中的朱高炽是一个胖胖的形象,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在雄才大略的朱棣面前,朱高炽总是表现的非常懦弱和委屈,比如剧中有这么一段,朱棣亲征,让朱高炽监国,结果朱棣回来就要看朱高炽在监国期间的奏折,朱高炽委屈对儿子哭道:“我监国已经累成这样了,你爷爷还是不相信我。”本就肥胖的他一时间竟站不起来了,被儿子搀起来后,由两名太监架着回屋。

而朱高煦则看起来军功赫赫,盛气凌人,更加衬托的朱高炽懦弱无能,不少不懂历史背景的观众都吐槽,朱棣怎么会选这样一个人,来当自己的继承人。除了朱高炽不是还有朱高煦和朱高燧吗?其实这是大家伙误会朱高炽了,朱高炽并不像他表现的那么懦弱无能,而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历史上的朱高炽喜静厌动,深得大臣和朱元璋的喜欢

其实,《大明风华》还原的朱高炽还是很不错的,在加上老戏骨梁冠华的演绎,把朱高炽演绎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朱高炽是朱棣在当燕王的时候出生的,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洪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立为世子,朱高炽从小接受儒学和武术教育,因为儒雅和仁爱,他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朱元璋还专门考校过朱高炽,一次是让他检阅军队,结果朱高炽很快就回来了。朱元璋就很奇怪,就问朱高炽怎么这么快,朱高炽就回答,早上士兵要吃早饭,吃完早饭再检阅,我先回来复命;足见朱高炽对仁爱已经刻到了骨子里;还有一次就是住院让让朱高炽审阅官员奏章,朱高炽将奏章按照文武分好类,并做了相应的应答,朱元璋非常的满意,对朱高炽的治国才能非常的赞赏。

而大臣们对于朱高炽也非常的喜欢,因为朱高炽是一个儒雅的人,而且能够听从大臣意见的人,总比一个雄才大略,坚持己见,又喜欢动武的人要更加招文臣的喜欢。朱元璋是这样的人,朱棣也是这样的人,好不容易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一个儒雅的人,但却死的早,而建文帝又过于循规蹈矩,朱高炽作为太子的出现,在朱棣的高压下,文臣们终于有了盼头。

朱高炽表现的委屈、窝囊,但却是一个有主见有才能的人

朱高炽之所以在电视剧中表现的这么窝囊,实在是因为形势不同了,当时作为燕王世子的时候,朱棣虽然对朱高炽不喜欢,但是也没有要把朱高炽世子的位置废掉,而且这个世子的名号还是朱元璋钦点的。朱高燧和朱高煦虽然也眼馋世子的位置,但毕竟不是太子。

朱棣在发起靖难之役的时候,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北京城的士兵,虽然一直处于劣势,但是朱高炽始终能够稳住军心,并且当李景隆的50万大军攻打北京的时候,朱高炽更是以一己之力坚守城池,李景隆的50万大军愣是没有攻下北京城,北京保卫战的成功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而且在李景隆攻城期间,建文帝曾使用反间计,遣书给朱高炽,许给朱高炽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就这份胆识、毅力以及心计,也是朱高煦和朱高炽没法比的。

而剧中的时间是朱棣已经登上了皇位,朱高炽依然是世子,而朱高煦是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的,对于性格颇像自己的朱高煦非常喜欢,还曾经许诺立朱高煦为太子,天下大定以后,朱棣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十分的犹豫,他认为朱高炽过于仁弱,会被大臣们胁迫,但朱高炽作为嫡长子,在靖难之役之中也是有功的,朱棣很是为难,而这关键的人物就是朱瞻基。

永乐二年,朱棣在决定立太子的时候,曾经咨询过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大儒解缙的意见时,解缙所说的“世子(朱高炽)仁厚,应该立为太子”。但这并不是朱棣想要的答案,朱棣随后补上的“好圣孙”三个字却发挥了关键作用,朱棣是非常喜欢自己的孙子朱瞻基的,《大明风华》的剧情也说明了这一切,朱棣对于朱瞻基还是另眼相看的。

事实也是如此,朱高炽的隐忍是迫不得已,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父亲,不会有一个锋芒毕露的太子,正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他们在躁动的同时,都没有躲开被废的结局。朱高炽在朱棣面前藏拙,却一边利用朱瞻基和朱棣的关系,以及大臣对自己的支持,再加上嫡长子的位置,最终还是保住了太子的位置,并且登基为帝,虽然在位不到一年,却为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朱高炽的庙号是明仁宗,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仁这个庙号的是屈指可数,而朱高炽则是实至名归。

刚登基的朱高炽管不住两个弟弟,历史上朱高炽怎么对他们的呢?

《大明风华》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只是一部反应明朝历史的电视剧,其历史情节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剧中为了突出人物的碰撞,故意把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皇太子)朱高炽(1378~1425)塑造成一个窝窝囊囊的人物,目的就是反衬二弟(汉王)朱高煦和三弟(赵王)朱高燧的狡猾和冷酷无情。

朱高炽的二弟、三弟确实不是省油的灯,二人从小跟着老爸南征北战,和老爸一样都是冷酷无情的人。

老二和老三类父,我认为是强大的基因所致,想当年朱棣不是冷酷无情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了吗?

老二和老三在剧中的表现接近史实,而真实历史上的朱高炽并不窝囊。

在朱棣还是燕王时,由于朱允炆削藩逼反了朱棣。朱棣于燕王府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要率军进攻朱允炆的南京城,当时只有20岁的朱高炽留守大本营,在没有带兵经验下,朱高炽竟然率城中仅万人抵挡住了李景隆(朱允炆手下的大将)50万大军的攻城,为老爸保住了老巢。朱棣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讲真这战绩二弟三弟无法企及。难能可贵的是,在老爸南征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但朱高炽始终站在父亲这一边,抵御住了朱允炆数次的诱惑,他对朱允炆的封官旨意嗤之以鼻,始终不为所动。

我所要表达意思是:历史上的朱高炽仁慈宽厚不假,但绝不是窝囊,由于身体过于肥胖,不能随父亲南征北战,这影响了战功,但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很浓厚,和当初的大爷朱标(朱棣的大哥)很类似。

无形之中就为以后处理二弟三弟谋权篡位的问题打下了基调,即朱高炽不会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兄弟相残。

真实历史上朱高炽对两个弟弟太仁慈宽厚了。

永乐二年(1404年),26岁的朱高炽被老爸立为皇太子,当时的二弟不服气,于是在背后搞事,想像李世民一样干掉大哥幸亏朱棣还算明白人,加上大臣们都忠于太子,在第一轮交锋中汉王失败,由于太子仁慈不想痛打落水狗,在他的求情下,汉王被父亲从轻发落,离开京城去了封地。

老二刚消停,老三就冒了出来,老三觉得出头的机会来了,他想乘老爸病重期间,效仿隋炀帝杨广那样杀死父亲,然后矫诏即位,结果被手下告发失败。

又是在太子求情下,老三和老二一样被从轻发落,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看到了吧?老二老三下的都是毒手,为了皇位不顾父子兄弟之情,但都被朱高炽的仁慈对待。

虽然避免了手足相残,但也埋下了深深隐患,?对恶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犯罪?,这话没毛病。

老二老三一直就没有对大哥的感恩之情。亲们想想看朱棣活着老三都敢行谋反之事,所以当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后,大臣只好秘不发丧运回了朱棣尸体,目的就是防止老二老三蠢蠢欲动。

由于大臣们严密封锁消息,朱高炽得以平稳接过了皇权。

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七日称帝,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即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就死了,满打满算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和二弟、三弟的矛盾还没有爆发就去世了,只好把这些棘手的问题留给了儿子朱瞻基来处理了。

朱瞻基即位的当年(1426年),二叔朱高煦起兵造反,随后被朱瞻基打败投降,被废庶人,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朱高燧还算识趣没有谋反,看在老爸的面子上,朱瞻基没有为难三叔,朱高燧在48岁时死于封地。

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炽,为啥被后人评为“明君”?

太子朱高炽给人的感觉特别窝囊,十分害怕父亲朱棣,父亲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敢反驳,可事实上,他是真的这么软弱无能吗?并不是,朱高炽从1424年九月份登基为皇帝,但是在第二年的五月份就去世了,在位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可就在一年当中,他却干出了不少的丰功伟绩,在明朝历史上评价特别高。

那么为什么后人会如此推崇一个在位这么短时间的皇帝呢?朱高炽到底做了什么?他何德何能获得如此高评价?作为朱棣的嫡长子,他从小就很沉稳,喜欢读书,朱元璋很是宠爱这个孙子,在《明史》当中还曾夸赞过朱高炽,但作为征战沙场的王爷,朱棣对于自己这个性格文文静静的儿子并不怎么喜欢,主要是朱高炽重的连路都走不动,极少运动,所以更偏爱跟着自己去打仗的二儿子朱高煦。

就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朱高炽被封为世子,朱高煦也被封为了高阳郡王,按照正常的话,朱高炽这一生本来也应该像明朝众多贵族一样只做一个闲散王爷,但在历史的前进下,让他登上了地位。朱元璋刚去世,建文帝就开始削藩,朱棣对此很是不满,所以在姚广孝的撺掇下,带着八百个亲卫就去造反了。

而当时体重行走不能自如的朱高炽没办法跟着父亲去,只能自己留守北平,朱高煦跟着父亲开始征战沙场,好几次朱棣差点被杀,都是朱高煦救的他,所以朱棣更是对朱高煦曾说过:世子多疾,如勉励之。这话让株高寻内心更加的激动,也更能在沙场上卖命,并且想造反当太子的心也越来越明显。


虽说朱高炽并没有上战场杀敌,但他也照样做出了贡献,就在北平他靠着一万多个士兵,将李景隆五十多万大军给打退了,这也给朱棣赢得了一个机会,中间建文帝曾给他写过招降书,但是他一直留着不动,并且还把这封信转交给了朱棣,可以看得出来他并非是真的蠢笨,而是有自己的想法。

1402年的时候,朱棣攻下应天成功当上了皇帝,那么就要考虑继承人了,而当时朱高煦已经有不少支持他的人,但朱棣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选择立朱高炽为太子,主要是想到了两个原因,第一:朱棣他本身就是篡位,小宗夺了大宗,所以他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要是在让朱高煦也如此,那岂不是会让朝政和天下百姓不服?自己刚坐上皇帝,要稳住天下也不能立二子。

第二:他是用武力夺下的皇位,所以以后应该用文来治国,那么朱高炽就很合适了,在历史上有多少兄弟为了皇权自相残杀,所以朱高炽很聪明的看出了父亲内心所想,哪怕老二老三怎么挑衅自己,他都表现的很宽容,哪怕朱高煦自己养病把解缙给逼死,老三朱高燧更是在父亲病的时候,想要谋害自己的父亲,那么这个时候作为大哥的他都选择了为老二老三辩护。

要作为一般人,老二老三心里一直都惦记皇位,那么作为太子巴不得除了兄弟两个,但朱高炽却很有智慧,他用自己的仁义感动了父亲,更感动了天下,后来在北伐的时候,父亲和两个兄弟去上了战场,自己留下来监国,在他的管理下国家发展日益旺盛,所以人心也就慢慢的倒向太子了。

在当上皇帝后更是和父亲治理方法不同,他将之前建文帝的旧臣全部赦免,该平反的为他们平反,并且还给他们的家人田地,而对于这两个兄弟更是,不希望和父亲那样出现兄弟倒戈的情况发生,于是就加封老二老三。之前朱棣总是打仗搞得百姓很是苦,朱瞻基就重视农业,少了战争,朱瞻基能有后面的盛世,和他父亲朱高炽是分不开的。因此哪怕他在位不到一年,但是他也绝对被称为是明君了,有这样的评价不足为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