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历史, 打仗是主旋律。
短短200多年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有几百次,平均下来几乎年年都在打仗,而且有些仗一打就是几个月甚至更长,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不打仗的和平时光,似乎是那么的不正常。
那么打胜仗靠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立马想到强大的军事实力啊,谁不听话就教训谁,军事实力才是硬道理嘛,也有人会想到靠会打仗的将军,一只老虎带领一群绵羊也能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老虎。
确实,打仗是靠这些,但不仅仅是依靠这些,因为打仗打的是综合实力,一个诸侯国仅仅因为军事的强大,只是纸老虎,就像赵国一样。
进入战国之后,战国七雄里真正强大的只有秦国一个,因为军事强大离不开政治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国已在朝堂上打败六国了。
秦国能统一华夏,也不是侥幸而是必然,我们一起看看秦律对官员的规定就知道了。
秦律不止约束民众更约束官吏。
战国时期相比较山东六国贵族奢华糜烂的生活,秦国无论官员还是民众都显得十分淳朴、节俭,穿戴也很朴素,几乎没有多余的消遣,就连秦国的音乐都是很严谨的。
这一切并不是因为秦国在日常教育中做了多少宣传,也不是秦国人民的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法令的严苛,商鞅可以说是强秦的开创者,他几乎把国家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规定。
除了我们印象中”连坐法“等是约束民众的,其实对于官员的约束要远远多于民众,民众只需让自己不触犯秦律就好,而官员还需要被考核。
秦国官员办事处理案件讲究的是也是高效(史料记载:无宿滞,不敢留),也就是说无论处理什么案件从不积压,要做到“百事不留”的水准,这就大大提高了秦国官府办事效率。
官员考核标准相当严苛。
在秦律的约束下,秦国官员基本形成了一种除了办公就是回家的生活习惯(史料记载: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简直没有夜生活而言。
秦律中还明确规定,官员如果需要调岗,那么你只能自己去,想带着自己的幕僚,这是没可能的,这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结党营私,保证了官员的廉洁性。
官府中的资金,官员也不能私自借用,并且只要是官府的东西,都刻有专门的标记,偷偷用也不行,因为周边人的眼睛都瞪着的,被发现一次,头顶的乌纱帽就没有了。
不仅如此,对于官员吃饭的标准,秦律也做了规定,四级以下的爵位,每天精米一斗,酱半升,肉、菜各半食,随行人员只有精米半斗,给这些低爵位驾车的人,那就更少了,只有三分之一斗精米,你想多吃,那是没有的,吃不饱,那就只能建功立业,提升爵位了。
所有的官员都会被考核。
秦国不同的官员考核的标准也不一样,当多大的官,拿多高的俸禄,做多大的贡献,担多大的风险,这是成正比的关系,而六国就不一样了,这个是呈反比关系的。
比如制造称的官员,如果这杆秤的误差超过了七分之一两,也就是千分之八左右,那么不好意思,你得上缴一个盾牌作为惩罚,如果这杆称是用来称贵重物品的,比如黄金等,那么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一,不然你还得受罚。
再比如要修建一段城墙,结果这段城墙还没一年就塌了,那么不好意思,不仅掌管修建城墙的司空要受到处罚,他的上级也有连带责任。
这样就能看出,秦律已经把你能想到钻空子的漏洞都做了相应的处罚,损公肥私这也成为了秦国官员无法操作的模式,当然你可能会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但严苛的秦律官员不敢轻易尝试。
秦律对官车配给也有规定。
政府机构的职能会赋予不同人不同的职责,你以为秦国的小官吏没有标准那么就错了,因为这些人也有考核的标准。
比如帮助官府收税的小官吏,当你收税时,要立即投进容器里,并且还要被交税的人看着你投进去才行,再比如为官府养牛的人,假如没养好,牛死了,那么你就要收到处罚,假如这些母牛没有生下小牛,那么也要受到处罚。
除此之外,秦律中还规定了官员乘车的标准,十人以下的机构,官府会配给一辆牛车,十人以上的才享有配备马车的权力。
假如这些官府的马在外出时,一不小心死了,那么你就必须要把死马交回到县里进行处理,你如果觉得马都死了吃了吧,那么不好意思,你又犯法了,要被处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六合,至此“六王毕,四海一”。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优势来看,蜀中平原地区及关中平原地区为蜀国提供了丰厚的粮食资源。从制度优势上来看,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让军队具备更强的战斗力,经济发展也得到有质提升。同时,秦国占据具有天然屏障之称的函谷关,从而为秦国一统六国提供更加优越的地理环境。
秦始皇统一天下
农业根基的扎实
古代农业发展事关一个王朝的命脉,也是经济收支的主要来源,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大举发动战争,与充足的粮草不无关系。在秦国发动战争时,六国之战主战场为关东地区,具有很长的战线,如若粮草没有准备充足,秦始皇是不可能发动战争的。追其根本,是秦国强大的农业力量为其提供后备支撑。从秦国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秦国占据关西大面积疆土。
与其他六国比较,虽然秦国处于西部边陲,但地理环境与土壤情况占据极大优势。关中地区有着肥沃的黄色土壤,且疏松的土质更便于耕种,加之战国时期秦国广泛应用铁农具,让整体农业生产力更为可观。秦国农业发展从虞氏时代便埋下了种子,那时的人们将野生植物与野生动物通过圈养与栽培成为家庭动植物,从而在过渡时期为秦国农牧业生产丰富了内涵,让秦国农牧业发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真正让秦国得到持续发展的是秦国在获取西岐后所接受的原周王室遗民,虽然西周故地在戎狄的践踏下中断了农业发展,但由于西周时期多次开发关中地区农业经济,从而农业根基依然不可动摇。周人十分擅长经营农业,已经会耕犁农田、除草、施肥、治理虫灾与良种选择,对整个农业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当地气候适宜耕种,老秦人在不懈努力下终于恢复了农业发展。
历史上有着秦粮借晋国之说,史记中将其称之为“泛舟之役”,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农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巩固。秦始皇即位后,农业发展更是得到了更大的进步,渭北地区的郑国渠水利工程修建促使秦国农田得到新的发展机遇,在此之前秦国便以汉中与巴蜀二地丰饶的物产而闻名,更是秦国东进最有力的支撑,但是仅仅依靠汉中与巴蜀还远不能够。巴蜀与汉中二地虽然适宜水稻种植,但却无法提升产量。
郑国渠
虽然巴蜀大船储备充足,交通不成问题,但由于道路险峻且路程遥远,风险性过高。与其相比,关东地区农业发展作为秦国后备粮食支撑,显然在交通上更加便捷,风险性较低。修建郑国渠对秦国观众地区发展农业具有重要影响,不仅扩大了农业耕地面积,更让秦国东进经济得到了后盾保障,也正是因为修建郑国渠秦国才离富强之路越来越近,为秦国日后一统天下、吞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马匹制度的完善
战国时期的交通中水运最为便捷,虽然水运相对来说较为节约时间和物力,但船只使用范围过于局限,只能够在水流平稳与大面积水域中使用水运才可显现出其便利因素。秦国河流集中在关中,且只有泾水与渭河水流较为平稳,其他河流行船风险过高,因而秦人的交通工具便由马匹代替。同时,秦人先祖在保西陲后通过常年与与戎狄的战争最终获得领地,秦人祖先积极学习戎狄在马背上的战争技巧。
在后期与六国作战时,秦国的骑兵骁勇善战,为秦国统一六国占据有利战争形势。骁勇善战的秦国士兵战斗力极强,而骑兵的作用对秦国军队来说更是雪中送炭,骑兵的强横离不开战马作为支撑,战国时期,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开始实施郡县制度,要求每个郡县中都要养马,并在都城为设立养马机构,马匹机构制度较为完善。且秦国在养马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其国土区域适宜牧地养马与耕种。
且犬丘地区适宜放牧,有着丰茂的水草。同时,秦国还建立许多皇室牧马的苑囿,像咸阳地区的宜春苑与上林苑便是其苑囿所在,众多苑囿为秦国王室提供狩猎娱乐还有牧马功能。在古代,马匹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财富与战略资源,为了方便管理和控制,皇家牧场也设立与国都不远处。秦国国土大面积处于地理单元中第二阶梯位置,适宜耕种、放牧,在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下自然有利于秦国饲养马匹。
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民族问题开始集中化,秦国在关中定都与明成祖在北京定都二者较为相似。战国时期七雄并立,这时的少数民族能够接触到的国家有楚国、赵国、燕国与秦国,那时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在西北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秦国以天子守边来震慑少数民族。秦国君主有着出色的伐戎能力与清醒的治国头脑,但当秦国直面应对其他六国时,却导致秦孝公发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之感。
从而秦孝公立志要增强国家力量,奋发图强广纳人才,在商鞅变法下,秦国集聚法家思想来形成兵强国富之路。上升的国力并未让秦国君主迷失自我,这是因为来自山东六国对秦国的敌视打压,在巨大的威胁下,秦国国君不敢松懈一丝对待。而长期被中原地区排斥在外的秦国十分想要融入中原,在欲望的驱使下,秦国国君对当前不利形势与地位更加明确,进而开始奋发图强治理国家。
秦国到建立秦王朝的过程漫长且艰辛,历经波折后崛起的秦国却被中原国家视为戎狄和威胁,面对来自中原的威胁,秦国国君在天子守边的优势下,秦国整个国土都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矛盾的前列,牵制和阻挡着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国家,也正是因为秦国君主清醒的头脑,从而造就了一统六国的秦国盛世。
春秋战国时期,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生存基础条件,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能够增强社会生产力,还可对社会发展进程造成极大影响。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在完善的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下,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秦国统一排除多方面自然因素障碍。也正因为如此,史学家杨伯峻先生才说:“之所以秦国能够实现一统六国,与“地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战国人才辈出,统治国家不再是旧贵族的专属,布衣之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权谋之术中掺杂着让当时人分不清的诈伪,为了强大国家,不少诸侯国的君主也都默许了这种仁义之外的?骗术?。
而秦国就是把这种策略演绎到极致的国家。
从张仪欺楚、秦昭襄王诱骗楚怀王、用金钱买通六国权臣等事件就能看出,对秦国而言,只要能强大国家,即使手段不光彩,那也是会受到君王褒奖的,所以这种情况越演愈烈。
到了战国末期,秦王政上台,此时的天下大势已逐渐明了,秦国的强大也已具摧枯拉朽之势,按照我们的想法,既然强大直接打就是了,但这种蛮干不是嬴政的风格。
远交近攻的策略是嬴政统一六国一直坚守的基本国策,那么嬴政亲政后为何会短暂放弃远交近攻?其实结好赵国只是权宜之计。
秦国能一统华夏,不止是奋六世之余烈,嬴政的政治才能也不可或缺。
嬴政亲政,内忧外患。
公元前247年,正值壮年的秦庄襄王去世了,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政(《史记》记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又怎能驾驭住西部强秦这台战车呢,所以此时的嬴政很低调,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的任务是猥琐发育。
这一发育就是近10年的光景,公元前238年,嬴政要举行成人加冕仪式,也就意味着亲政的时机终于来了,但是此时秦国的国情并不乐观,因为吕不韦、赵太后、嫪毐三人在秦国的势力盘根错节,三大集团几乎架空了秦王政。
而秦国外部,山东六国随时准备合纵抗秦,虽然它们已经衰弱了很多,虽然它们单打独斗无论从哪方面都无法抗衡秦国,但只要联手,对秦国就是不小的威胁。
有道是,双拳难敌四手,雄狮招架不住群狼,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嬴政亲政时,内忧外患,局势相当不妙,但嬴政低调行事的这近十年,已经不再是曾经人畜无害的孩子了。
结好赵国,巩固地位。
攘外必先安内,对于秦国来说,这句话极其适用,就在嬴政要加冕的档口,嫪毐集团率先发难,发起了叛乱,殊不知这也正是嬴政一直等待的机会。
年仅22岁的嬴政,展现出来了与年纪不相符的城府和政治才能,他笼络了昌平君、昌文君,顺便把十分厌恶的吕不韦也拉进自己的阵营(《史记》记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一举占据了优势。
嫪毐集团短时间内就被铲除,紧接着赵太后的权力也被收回,再接着吕不韦也被罢相,嬴政的一石三鸟可谓十分高明,短时间内就把秦国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那外部忧患嬴政怎么解决的呢,他短暂地放弃了秦国自秦昭襄王时期定下的远交近攻策略,选择了结好赵国,并且纵容赵国去攻打燕国,这一招其实起到的效果是弱秦强赵,如果按照这样的策略发展,自长平之战一蹶不振的赵国,又会重新成为秦国的劲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赵悼襄王(赵孝成王的儿子)在嬴政刚亲政时,立即选择了结好秦国,在赵悼襄王看来,和秦国作战那么多次,胜少败多,几乎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相比秦国自己背后的流氓国家燕国则比较好欺负。
嬴政想要结好赵国巩固自己的位置,赵国想要修理燕国稳定秦国也势在必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秦赵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秦国、赵国、燕国三个国家也分别扮演了黄雀、螳螂、蝉的角色,本以为稳住了黄雀的螳螂,可以安心捕蝉了,但意外却发生了。
赵悼襄王和秦王签订条约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教训了燕国了,于是赵国大军北上伐燕,意在吞并燕国,化燕入赵,增强后续抵抗秦国的资本,但就在赵国伐燕的第二年,作为黄雀的秦国却出动了。
嬴政看着燕国抵挡不住,为了不让赵国吞燕,于是命令王翦、桓齮等人从西、南两路进攻赵国,这一下把赵国打的直翻白眼(《史记》记载:赵人伐燕,取狸阳,兵未罢,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赵悼襄王见到嬴政的出尔反尔,气的吐血,也在这一年,正值壮年的赵悼襄王去世了(估计是被嬴政给气死的)。
飞鱼说:
嬴政亲政后为何会短暂放弃远交近攻?其实结好赵国只是权宜之计,一开始嬴政也知道放任赵国强大不利于秦国的大一统,但是为了谋求支持,只能出此下策,等到嬴政肃清了国内政坛,自然不会放任赵国的强大。
原本赵国攻打燕国,面对秦国的进攻,也没有要回救的意思,只是秦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强了,赵国攻打燕国的速度,赶不上秦国攻打赵国的速度,只有放弃灭燕。
此次秦国进攻赵国的战争有两个秦国将军不得不说,一个是王翦,此人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无需细说,后期我们会用大篇幅的文章讲述此人,而另一个是桓齮,你可能会说,这个人我不熟悉,但是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樊於期,荆轲能面见秦王行刺,也是此人人头的功劳,至于他为何会背叛秦国,我们下次再说。
秦国能一统华夏,不止是奋六世之余烈,嬴政的政治才能也不可或缺,虽说嬴政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也不能否认这棵稻草的重量,如果没有嬴政的雄才大略,那么稻草很可能无法落在骆驼的背上,更谈不上能压垮骆驼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5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赵武灵王英明一世,结果却被活活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