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庞统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但他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免官。
此时,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刘备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一开始,刘备对此战很是担心,后在庞统的劝说下,他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在解决了杨怀之后,刘备顺利开入涪陵,夺取了这座益州重镇的管理权。涪陵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入主益州的必经之路。打下这块地盘,荆州的兵力、补给就能源源不断地送往益州,夺取益州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刘备大喜过望自然要大摆宴席请客吃饭,宴席上还有不少早年在刘璋麾下卖命的大臣。刘备三两迷魂汤下肚有点飘飘然,表现得有点膨胀:“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听完这番话大呼不妙,主公每天都以仁义自居,怎么能在夺了人家地盘后这么得意忘形呢?
为了让主公有所收敛,庞统说了句话:“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听完之后,神色不悦,酒精让他热血冲头,他站起身来对庞统说道:“当年周武王兴兵伐纣,也曾设下宴席,以此来说莫非武王也不仁义?”
其实,刘备的这句话在理,可是,他用错了比喻。刘备的仁德有目共睹,至少他表现出来的东西足以让他的仁义媲美姬发。不过,刘璋与商纣王根本不是一码事。在座的有不少都是从刘璋那里跳槽到刘备麾下的降臣,听完这个比喻他们会做何感想?
所以,这句话所引发的内部矛盾是不容忽视的。偏偏刘备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反倒趁着酒意将庞统赶了出去。时间一长,肚里的马尿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刘备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做的不对。于是,刘备派人传庞统回来,让他吃点东西消消气。
直到这时,刘备还顾着自己的面子不肯道歉,反倒对庞统说:“刚才咱俩的争论,究竟孰是孰非呢?”庞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主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于是便以一句“君臣俱失”把这件事圆了过去。谈笑过后,众人该吃吃该喝喝权当没发生过这档子事。
没过多久,刘备的大军就顺利开到雒城,打算拿下了这座军事要塞。完成了这一战略部署后,可以说益州大局将定。不过,因为刘璋的手下奋力抵抗,以至于,刘备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未能夺取雒城。为了防止延误战机,庞统主动请缨亲自上了战场。
谁都没想到,一向算无遗策的庞统竟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被一支流箭夺取了性命。庞统死后不久,已耗光了家底的刘璋便弃城投降了,益州正式成为刘备的地盘。因为,庞统对这场战役的突出贡献,所以,他顺理成章地被法正追认为首功。
至于后来诸葛亮入蜀的规划,乃至正式入川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庞统过世后才发生的。不过,正史与小说中的描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诸葛亮之所以来到这里,是为了“守成”,开展他最擅长的内政工作。
可以说,庞统之死,是刘备此生都难以释怀的伤。如果,此人能活下去,那么,诸葛亮就不会陷入独木难支的境地,到时候谋臣军师相得益彰,北伐的压力也会小很多。不过,好在庞统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用生命替主公疏通了打下益州的最后阻碍。
可以说,“隆中对”这一战略布局的定型,离不开庞统的牺牲。不过,此时局面已初步稳定,刘备的谋划还是可以如期进行的。紧接着,蜀汉迎来了事业上升期。先是在法正、黄忠的努力下,汉中成为蜀占区。在这一场大型会战中,数十万曹军被歼灭,蜀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更加喜人的是,在益州、荆州打通之后,蜀汉坐拥两处物产丰饶且易守难攻的地盘,实则已成为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存在。虽说,在后来的战略行动中,关羽因个人因素落败,以至于蜀汉输了一场豪赌,将荆州这一筹码丢了出去。不过,紧随其后的伐吴之战里,刘备以巨大的代价赎回了荆州,总算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从天下大势上来看,不论是庞统之死,还是关羽之死,其实对于集团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倘若他们能活下来,也只是给原本就有大把希望的蜀汉发展添加几种可能性而已。所以,蜀汉失败的首因,实际上则是刘备的托大。若不是夷陵的一场惨败,让荆州重新落回敌手,蜀汉怎会失去先手优势?
从这以后,蜀汉若想再插足天下争霸,就得从祁山这块遥远且险要的地区出发。且看发生在蜀汉末期的几次北伐,哪次不面临严峻的补给问题?
丢了荆州的刘备,实则已输了八成。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庞统在三国的前期是和诸葛亮齐名的,甚至还要高,但是就是有点运气不好啊,英年早逝了,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庞统没有死的话,他能不能代替诸葛亮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吧!
那当然不能,诸葛亮的位置无人能替代。但是,庞统的位置也没人能替代!
(本文全是干货,行文较长,不说口水话。建议细细观看。)
出仕前后诸葛亮和庞统的对比
1、陈寿的《三国志》有个特点,他喜欢把同级别的人物放在一起,比如后人称呼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转);“五虎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比如政治犯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而全书除了魏蜀吴三主单独立传外,单独立传的臣子只有诸葛亮和陆逊。
而庞统,则是和法正并列(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为什么并列,我们后面会说。
诸葛亮的单独列传固然说明诸葛亮的名气和实力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但是,你知道吗?
要论庞统出名的时候,诸葛亮还默默无闻呢。远非“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这是演义的说法,庞统若知,说不定还嫌弃自己当时竟会和诸葛亮齐名呢。
2、《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南阳做个快乐的田园汉时,常以管仲、乐毅相比,时人却不以为然,只有他的好友徐庶认为此比不虚。所以,当刘备正领兵驻扎新野时,求贤若渴的刘备接受了徐庶的推荐,亲自前去拜访了诸葛亮,相谈甚欢,刘备甘拜下风,诸葛亮才开始迈出他人生的第一步,成为了刘备集团的大管家。
而庞统,《三国志》记载,年轻的他质朴鲁钝,没有人了解他。直到在二十岁的时候,庞统拜访了当时的名士司马徽,结果二人一谈就从白天谈到黑夜。司马徽十分惊奇,认为庞统是荆州南郡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从此,庞统的名声才逐渐显露出来。
(插个题外话,汉代在选拔官吏的制度上实行的是察举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而地方长官就那么几个,总不可能每个人都叫来面试一番吧?所以时人对自己的名声非常非常重视,只有自己的名声打响了,才能得到出仕的机会,才能打进上层人士的朋友圈。比如曹操年轻时,经常苦于自己没有名望,不能大展宏图。乔玄让他找大名士许子将。面对曹操的死缠烂打,许子将说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后曹操便名声大显了。)
所以,早期的诸葛亮,纯属于自吹自擂,没有得到名人的认可,大家只会觉得他名不符实。而庞统得到了号称“有知人之明”的司马徽的称赞,这名气那是蹭蹭地往上涨。
当时诸葛亮出使东吴,吃的就是没名气的亏,他在刘备账下干的是幕后功臣的活,自然认识他的人也少。但他凭借惊人的政治手段,硬生生和孙权结下了盟约,才换来了刘备的发展,这点庞统是绝对干不到的,外交和带兵打仗完全是两码子事。
而庞统出仕的时候,最开始当的是周瑜手下的官员(周瑜是南郡太守,庞统是南郡的功曹),在周瑜去世之后,庞统送丧来到吴国,《三国志》记载“吴人多闻其名”。在他西返荆州时,吴国士人会聚昌门,陆绩、顾劭、全琮都去了。去干吗?因为庞统是个“喜评人物”的主,大家都希望庞统能够点评一下自己。为什么大家都希望庞统能点评自己呢?因为庞统有名啊!他的话管用啊!一传十十传百啊!
可见,此时的庞统,是个很出名的人。
好基友,一辈子:刘备和庞统
3、看到这,大家可能就奇怪了。既然庞统那么出名,为什么他最开始在刘备手下,只能做到个小县令呢?是因为真的长得很丑吗?
真的冤啊,庞统的样貌,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就算不帅我们也不无凭无据说他丑吧?
庞统一开始没得到重视的原因,主要还是刘备不了解。草根出身的刘备,选择人才的时候,必定是亲自交谈,对名声这种虚的东西,他向来嗤之以鼻。
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想翻越城墙投降刘备,结果被事先发现,失败了。而刘备攻下成都后,属下推举许靖,但刘备听说了他临场投敌的事,有些看不起他。结果,法正跟刘备说许靖名气很大,虽然没什么才干,但如果你不礼遇他的话,天下人就会说你不重用贤才。许靖是当初评论曹操的名士许子将的哥哥,这种人,他的定位不在于才能,在于名气,如果刘备不好好对待这类人的话,只会对自己造成不好的社会舆论,这对刚打下成都的刘备来说,不是件好事。于是,刘备厚待许靖。
说这事,是想告诉大家,庞统吃的正是这个亏。后来被罢官后,先是鲁肃亲自致书刘备说庞统非百里庸才。再是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刘备才与庞统相见。结果这一见面不得了。刘备立刻对其给予重视,任命为治中从事,对他的亲信倚重仅次于诸葛亮(“亲待亚于诸葛亮”)。也是庞统给了刘备进军益州的建议。也是庞统的献计,刘备最终得以兵临成都城下。
4、可惜,庞统在率军攻城时,倒在了雒县的流箭之下。
相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待诸葛亮,更像是对待一名老师。而刘备待庞统,更像是对待一名挚友。
刘备其实是很少哭的,一代枭雄,你要说真像演义里那样天天哭哭啼啼,鬼才信!张飞的死讯传来时,刘备是大惊:“唉!张飞死了”。关羽死时,刘备是愤怒。只有庞统和法正死时,刘备是痛哭流涕,而且后来每次提到庞统,刘备就涕泪俱下。
当初,刘备在涪城大宴将士,他对庞统说:“今日聚会,真是快乐极了!”庞统说:“把征服别人领土当成欢乐,这恐怕不是仁者之兵吧!”当时刘备已醉,怒气冲冲地说:“武王伐纣,军队前歌后舞,难道就不是仁者之师了吗?你说话不对,快点退出宴会吧!”庞统立即退了出去。不一会儿,刘备醒悟而后悔了,又把庞统请了回来。庞统回到原位,并没有向刘备致歉的意思,自斟自饮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刘备问他:“刚才我们的争论,究竟是谁的失误呢?”庞统回答说:“君臣都有失误。”刘备大笑,宴席间又恢复了原有的欢乐气氛。
这像是君臣之间的对话吗,我认为,更像是朋友间的对话,谁对谁错,既往不咎。
刘备和庞统,就像曹操和郭嘉一样,都是知心朋友。长年如影随形相伴的军旅生活,给二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而庞统作为一名谋士,为刘备的前期事业立下了无人可替代的功劳,而那时的诸葛亮,主要还是在荆州统领大后方,干的是治理国家的活。
诸葛亮干不了庞统的活,庞统也干不了诸葛亮的活
5、庞统死得太早了,但幸运的是,有个法正接替了他。为什么陈寿把庞统和法正并列一块呢?我们前面说了,因为他俩是同级别的人物。那么,法正受到了什么待遇呢?
按《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的话,法正的地位,很高很高。一度做到蜀郡太守,“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地位隐隐约约要超过还在荆州的诸葛亮。曹操还评价法正:“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可惜的是,刘备当上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刘备为此哭了好几天。至此,刘备的高级谋士全没了,诸葛亮不算谋士,定位不同。
法正和刘备的关系也很好,《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常称赞法正的智谋很奇妙。刘备在东征孙权失败后,逃回白帝城时,诸葛亮叹息:“如果法孝直还活着,就能够制止皇上,即使东征,也一定不会败得这样惨。”一方面反映了法正对于行军打仗的在行,一方面反映了刘备听得进法正的话,二人的关系不一般。法正也是刘备生前唯一加谥号的人。
说这些,是想告诉你们,和法正并列的庞统,是刘备相当倚重的一位谋士。可惜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都只停留在“凤雏”这一称号上,而忽略了庞统这个人本身对刘备的重要性,不只是谋士的存在,更多是挚友的存在。所以,庞统的地位无人能替代,他的死,对刘备个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庞统若没死,也不可能替代到诸葛亮,诸葛亮的长处不在用兵谋略,而在治世之道。这点庞统肯定是做不到的了。诸葛亮是个与管仲、萧何堪媲美的优秀之士。但管仲举荐王子成父,萧何举荐韩信,他俩都没有同时兼有文武之才,诸葛亮也一样。如果出战祁山的诸葛亮手下能有个和王子成父、韩信一样的名将,统一大业能否成功呢?(诸葛亮只出过两次祁山,不是演义中的“六出祁山”。)
但如果两人皆在世,一个随军打仗,出谋划策。一个在后方支援粮草,治理国家。就像刘宋时期刘裕和刘穆之那样。刘备必能所向披靡,立下不世之功。
诸葛亮和庞统人称卧龙凤雏,同为荆州青年才俊,诸葛亮一出山就给刘备集团设计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规划,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端的厉害。刘备高兴的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庞统刚开始没被刘备重用,在鲁肃和诸葛亮双重推荐下方才得到刘备赏识。亲待亚於诸葛亮,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刘备出兵搞刘璋,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刘备入蜀是其图谋天下的重要一环,迈开这一步方能大展宏图,可是庞统地位在诸葛亮之下,亲密程度也在诸葛亮之下,为何刘备入蜀要带庞统而不带诸葛亮呢?
第一,就当时的局势而言,荆州比益州重要。老人家说过一句话,干事业必须要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容易变成流寇,根基不稳,大业难成。荆州六郡就是刘备集团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坚决不能丢。而且从后来诸葛亮的回顾来看,当时刘备集团的处境岌岌可危。刘备入蜀之后,大功臣法正飞扬跋扈,有人就劝诸葛亮跟刘备说说,让法正收敛点。诸葛亮说,当时主公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幸亏法孝直成为他的翅膀,让他能够展翅翱翔。 因此在刘备心里,诸葛亮的能力是大于庞统的,所以他留诸葛亮守荆州,而带庞统图益州。即使益州到时候拿不下,刘备也可退守荆州。所以刘备带了庞统而不带诸葛亮。
第二,诸葛亮的政治头脑比庞统高明。诸葛亮是战略家,大局观很重,开始的隆中对和后来的六出祁山就是明证。虽然好多人都从各种角度解读他这两个战略的不合理性,但都是成败论英雄的说法。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待天下有变”,需要的是时间,可是刘备集团最缺的就是时间。六出祁山的核心也是让曹魏集团生变,其实他的战略规划已经达成了。正是在他顽强不屈的攻击下,曹魏集团堡垒从内部攻破,司马懿集团趁机上位,曹魏集团内斗激烈,蜀汉才多续了若干年的命。如果曹魏集团是铁板一块,就凭偏居一隅的蜀汉那点抵抗力,早被灭了。而守荆州其实打的就是政治仗,诸葛亮在荆州就能实现刘备集团联吴抗曹的战略规划,所以刘备留诸葛亮而不留庞统。
第三,庞统的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稍差在当时是有公论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是诸葛亮为何打仗从未大胜也未大败,那是因为他掌握了蜀国绝对的人力物力资源,能从大局上把控事态发展。刘备入蜀时诸葛亮刚出山,书生意气,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但庞统却曾经是周瑜的功曹,也就是作战参谋长。周瑜是汉末不世出的名将,庞统在他身边追随多年,没学会看也看会了。而刘备入蜀需要的是能够随时在身边出谋划策的作战人才,所以庞统在这方面比起诸葛亮优势很明显。只可惜庞统很快战死,没有把平生才华发挥出来,所以刘备非常痛惜,言则流涕。因此诸葛亮是政治人才,庞统是军事人才,刘备心里一个门清。
一场战争的好坏除了指挥者的指挥外,谋士的出谋划策在战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诸候的成功与不成功关键就在领导者对谋士的运用。三国中谋士众多,从而使长达百年的战争显得更加波澜壮阔,从而使我们在血雨腥风中看到了智慧的光辉。曾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有关三国大谋士的排名:孔明、司马懿、周瑜、陈登、贾诩、郭嘉、田丰、杨修、徐庶、陆逊。对这个排名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一个谋士的智谋高低应该看他在一场战争的作用、看他一段历史中所起的作用,看他对这个国家(诸候)所起得的作用。
综合这些原因,大漠硬性给三国的谋士排下名次(所谓硬性是说,有许多谋士并没有真正的相对,象郭嘉。他死的时候孔明还未出山)。
排名如下:1、孔明 2、鲁肃 3、荀彧 4、庞统 5、郭嘉 6、贾诩 7、田丰 8、周瑜 9、陆逊 10、司马懿
1、孔明:未茅芦而三分天下。他献出了“隆中策”,使刘备由逆转顺,由弱走向强,智取荆、益二洲,三分天下已成,称帝于西蜀。
他的缺点: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善于培养武将至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将军”的惨痛局面。破坏吴蜀联盟也是他所造成的。能保其主却不不能说服其主,致使刘备死白帝城,连他自己也说:假如法正还活着,就能够劝阻刘备征吴。凡是都由自己去做,使自己的生命过早的结束。刘备死后,他连连争战使蜀国国库空虚,经济严重下降。
2、鲁肃:三国时期杰出的战略家。胸怀大局、胸怀坦荡、以大事为重,是大智若愚之人。他提出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黄祖,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守之”“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计策,被孙权立为国策。使东吴与魏、蜀成鼎足之势。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东吴。
3、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曹统一北方他的功劳最大。他善于审时度势。他向曹操提出的“先固本”之策略。使曹操站稳山东。使曹操建立了三国中最大的魏国。
4、庞统:才智与孔明在伯仲之间。益州同荆州的同为战略要地。庞统根据当时的形式劝说刘备取益洲,虽然刘有取之之意。却因找不到名正言顺的理由而犹豫,也正是庞统用“权 变”之理(汤武的“兼明攻昧”、“逆取顺守”)代他解决了心病,使刘下定了决心。他一手策划了益州之计,使刘备取得了益州。只可惜在益州他中流矢而死。最后事实也证明他的英明。蜀国能生存长达半个世纪,正是益洲作为根据地的。而取得益洲庞统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5、郭嘉:谋略奇深。是曹最为推崇的谋士之一。他对北方的统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曹曾想将后事托负与他,可见他的智谋。在曹讨伐乌恒的战斗中,他献计让曹按兵不动,结果公孙与二袁自相残杀,使曹不战而胜。从而使曹统一了北方。可惜他死得太早,曹曹在赤壁失败后,哭郭嘉,一是对他怀念,二是对其他谋士的批评,三是感叹郭死的太早,不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可见郭嘉的作用了。
6、贾诩:
贾翊字文和。少有其才,为世人所称道。先从李榷等人,后投曹操,常出奇谋,对魏的建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董卓被杀,李榷等人要逃跑时,他劝李榷等人“如跑一亭长能缚君”“聚人马为董卓报仇可胜”“即不胜走亦不迟”结果李等进入长安。李等进京后,烧杀抢掠,贾认为不可同谋,又投张绣。在张与曹的战争中又是贾出奇计使张获胜。投奔操后,他多次为操出谋化策,为曹的胜利,起了作用。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他起的作用更大。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曹获胜同他是分不开的。他根据不同形势、不同处境及敌我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最终让曹获得胜利。
他对曹氏集团的最大贡献是,使曹丕登上帝位。起先操特别喜欢曹植,有传位之意在,而植的一些文人气质令他犹豫不决。贾看出了当时的情况,他觉得拥护丕比拥护植好,便多次出谋,让丕在操的面前表现自己;又利用植的文人特点出计,使植在操的心中位置逐渐缩小,使操逐渐喜欢丕。这时,操还是犹豫不决,问贾。贾说:“君忘袁绍二子乎”。操一听便知贾之意,将位置传给了丕。后,也正是因贾的这句话,操手下的另一句聪明之士、植的主要拥护者之一杨修,被操借“鸡肋”之事而除之,为丕的登基扫清了障碍,使曹氏集团得到了稳定,没有出现象袁绍死后,袁氏集团的结局。可见,对魏的建立,贾所起的作用之大。
7、田丰:
字元皓、权略多才、料事如神。他的谋略不亚于张良、陈平。只可惜袁绍不听他的计策,而导致失败。他能料胜败,官渡之战未开战时,他就料到袁必败。可见他的战略与智谋。曹在听说:田丰未随而来,竟然大悦:绍必败。可见田丰的智谋。他能料生死,袁胜或许可以放他,袁败必杀他。可见,他是知人的。
8、周瑜:
他应该属于统帅级的人物。此时卓越的军事家。风流儒雅、赤壁之战,指挥若定,火烧曹军。为吴奠下鼎足之基。
9、陆逊:
有独特的战略眼光,又有政治头脑,出入将相都显示出超人的才智。关羽万人敌,威震华夏,却在他与吕蒙合计下丢了脑袋。刘备一代枭雄,在夷陵也成了他的败军之将,最后死于白帝城。他使蜀国从颠峰上直落而下,实现了吴“竟长江所极而有之”的有利局面,使东吴立于江东。
10、司马懿:
是大谋者能大忍,而大忍始能大谋的人。说他是谋士不如说他是一代开国之君。由于他曾事曹家四代,为曹家出力,且曹有危急之时,又挺身而出,使曹家转危为安,就也列进谋士之列。他有智谋,其智不在孔明之下。三国一书有关司马与孔明的斗智写得非常精彩,这里就不列举了。
三国乱世,群雄并起,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各色人才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各方势力来讲,作为军师的谋士,作用往往要比猛将更加重要。君不见天下无双吕奉先,有勇无谋、刚愎自用,最后被曹操玩的团团转而死于非命。君不见桃园结义刘关张,创业前期:只有猛将、而无军师,根本打不下基业,只能四处颠沛流离。君不见孙策得周瑜相助,方才打下了江东基业,孙权继位也是外事问周瑜,内事问张昭。足可见军师对于一方诸侯的重要性。那么谁才是三国最厉害的十位军师呢?
第十名:法正
卧龙凤雏若得一人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孝直便是法正,是可以和诸葛亮庞统等人相提并论的存在。
法正原来是刘璋部下,只是发现刘璋暗弱,不是明主,便想了办法迎接刘备入川,投靠了刘备。法正擅奇谋,汉中之战时全靠法正的计谋,刘备才能攻取汉中,大败曹操,更是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
只可惜法正英年早逝,刘备当上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五岁。刘备追谥法正为翼侯,也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个死了有谥号的大臣。
第九名:庞统
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庞统和诸葛亮齐名这一点,便足见庞统的实力之强。庞统字?士元?,外号?凤雏?,以为新生的凤凰,和诸葛亮齐名,并称为?卧龙凤雏?,皆有治世之才,据说得一人,便可得天下。
庞统曾秘密向曹操献铁索连舟之计,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从根本上大败,可以说是赤壁之战的幕后黑手。只可惜庞统早死,没有完全施展出他的智谋,所以就排在第九。
第八名:鲁肃
周瑜死后,江东的大任直接一下子压在了鲁肃这个看上去本本分分的老实人身上,可也是这个老实人,为东吴的崛起打下了根基。
鲁肃字?子敬?,堪称是三国时期最出色的外交家,他一直致力于联刘抗曹的基本主张,在孙刘两家之间充当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可以说没有他的这一片苦心,孙刘两家达不成一致,也抗不了曹操,早就被灭了。
周瑜死后鲁肃接任大都督,实行止戈屯田的政策,大力发展吴国的国力,为吴国积攒了大量的兵力钱粮,以此应付后世之变。鲁肃还曾对孙权提出过和诸葛亮隆中对差不多的榻上策,直接决定了东吴的治国方针。
第七名:陆逊
如果说对于东吴,周瑜是打天下最大的功臣,陆逊就是扩展和守护东吴的最大功臣。没有陆逊,东吴不说会是三国中最弱小的郭嘉,甚至很有可能都已经被灭了。
陆逊字?伯言?,作为东吴四都督的最后一位,比前三位,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扩展上他直接配合吕蒙使用白衣渡江计打下了荆州了。荆州其实一直以来就是东吴的一块心病,费尽心机都想要得到,可是周瑜孙权再怎么努力都不能成功,还是到了吕蒙时,陆逊配合吕蒙才成功拿下了荆州,几乎将东吴的江山扩展了一倍,而是使东吴完成的占据了长江两岸的天险,有了建国之基业。
后来吕蒙身死,刘备举大军复仇,此时的东吴早已经人才凋零,很难挡得住刘备的大军,还是陆逊,临危受命,大败刘备与夷陵,保住了江东。
第六名:周瑜
周瑜一早就投奔孙策,辅佐孙策打下了江东基业,可以说没有周瑜就没有江东吴国,而早期的吴国也几乎完全是靠周瑜一个人撑起来的。
周瑜字?公瑾?,更有江东周郎之称,被很多人评价为三国第一美男。所谓?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就可以见周瑜的地位和能力,而且作为长辈的张昭有很多问题都还要请教周瑜获得周瑜的同意。
周瑜更是亲手制定并完成了赤壁之战,一把火直接把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烧了个精光,也是赤壁之战的胜利才让天下促成了三足鼎立之格局,可以说三国鼎立,全是周瑜一人之功。
第五名:荀彧
荀彧有?王佐之才?之名,他出生于东汉名门、儒家世家荀家,自小便聪明无比,先是被袁绍招募视为座上宾,可惜荀彧早已看出袁绍不是可以辅佐之人,便直接改投曹操,曹操直接称荀彧为?吾之子房?,可见荀彧能力之强。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先行提出?迎奉天子而令天下?的政策,直接帮助曹操在乱世站稳了跟脚?;后来面对吕布攻伐时,更是独自守城保全了兖州三城,让曹操免除了后方之忧,之后再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王佐之才?,名副其实。
第四名:郭嘉
郭嘉,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曹操第一次和郭嘉见面谈话后,便直接对着麾下的所以臣子感慨的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可见评价之高。郭嘉字?奉孝?,外号?鬼才?,少年时便已经预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后来跟随曹操征战,屡立奇功,
郭嘉曾对曹操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当时曹操势力大不如袁绍,郭嘉的?十胜十败?直接大大鼓舞了曹军的士气,更是直接确定了他在曹魏谋士中的核心地位。
只可惜天妒英才,大败袁绍后,郭嘉在跟随曹操征伐乌丸时就病逝,年仅三十八岁,不过哪怕是死了郭嘉也留下计策帮助曹操平定了辽东,也就是著名的郭嘉遗计定辽东之说。甚至还有人说诸葛亮早年不出山就是害怕和郭嘉对上,所谓?郭嘉不死,孔明不出?。
第三名:贾诩
文和先生贾诩,就算在三国谋略不是第一,但是聪明程度,如果他说自己第二,估计无人敢说自己的第一。贾诩字?文和?,外号?毒士?,被称为三国时期最毒的谋士,用计必然是绝户一般的毒计,先是提前开出乱世局面,直接建议董卓率先进京,挟天子而令诸侯占据主动,又是献计毒杀皇帝把握朝政。董卓既败,大势不可为,更是说动李、郭而将攻取长安,直接在本质上结束了汉室的统治,打开了乱世的序幕。
后来又帮张绣退曹操,再帮曹操败马超,无疑不是旷世的计谋。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贾诩从来只为保全自己而活,根本不会真正死心塌地的效忠某个诸侯,他完全是为了自己在乱世中能够活到好,也成功凭借自己的算计善始善终,是三国结局最好的一位谋士。
第二名:诸葛亮
蜀汉丞相、诸葛武侯,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汉政权,如鱼得水是先主对他的最好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诸葛亮字?孔明?外号?卧龙?,一生可谓是算无遗策,除了后期面临蜀国的困境,不得不做拼死之斗,才吃了几回败仗。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大势,更是在先主请他出山之既,就制定了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如果不是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蜀汉实力节节败退,大将兵力损失殆尽,很有可能蜀国就将成为三国最大的得利者。
第一名:司马懿
司马懿应该是三国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军师,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是三国最后的受益者,更是活活熬死了所有的强敌。
司马懿字?仲达?,外号?冢虎?,被曹操称为?鹰视狼顾?,是让曹操一家上下几代君王都忌惮的可怕人物。
司马懿刚刚投奔曹操时,就让曹操都不得不对他心存忌惮,保持戒备,根本不敢直接让他担任高位。但是曹操又十分爱才,加之司马懿主动来投,背后又有河内司马氏这样的大势力,又不能直接除掉,就只能用主薄这种没有实权的职位来困住他。
可是曹操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还是输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利用曹丕急于上位之心,成功帮助曹丕上了位,连带着让自己也上了位,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纵然曹丕也遵从曹操的意志,依然在提防司马懿,可还是没斗过他这个老狐狸,一辈子没给他机会,最后被司马炎活活熬死了。
司马懿也成为了和曹操一样的人物,挟天子而令曹魏天下,成了曹魏的第一权臣,后来压制的曹魏皇室就如同一直生活在阴天看不见太阳一般。
司马懿更是和有神人之称的诸葛亮斗的有来有回,被诸葛亮视为生平第一大敌,几次三番都让诸葛亮中了招。最后司马懿的儿孙更是取到了曹魏建立了司马氏的晋朝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