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武则天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唐朝一开始定都长安,后到了唐高宗年间,洛阳就成为了东都。于是,皇帝在这两个地方跑的很勤。到武则天上位后,她干脆就直接搬到了洛阳。
那么,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影视剧的“说法”,袁天罡有一个想法:趁日全食的时候,等洛河水大涨,乘机除掉武则天和她的那些大臣们。于是,就各种“劝说”,让武则天搬家。如果这是真的,那夺取天下真是太容易了。不过,大家真的相信吗?难道武则天真的是被骗到洛阳的吗?
并且,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认为,武则天在长安干了很多坏事,比如: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因此,在长安未央宫里面,武则天总是心神不宁,“数见王、萧为祟,披发沥血的死状,后徒居蓬莱宫,复见之”,这谁能顶得住,让鬼天天吓唬还能好?
所以,武则天“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其实,武则天改洛阳为国都,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做了一番功课。
首先,她要提升洛阳的地位,将其改为神都。除了改名,她还得让老百姓都知道,她要搬家了。于是,找了块刻了字的“白石”,告诉天下人:这是天意,而皇帝则必须得遵从天意。接下来,她又接受了“宝图”,带着一帮人跑到了神都,并将这个宝贝改名为“天授神图”,言下之意,这还是天意。与此同时,连洛水都沾了光,在此起了一个庙。
之后,在这一切都做的差不多的时候,她开始在洛阳建起了武氏七庙。这可是非常严肃的大事件,代表着天子的特权。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她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意味着她现在就是天子。因此,在这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她就带着大家搬了新家。
要知道,武则天上位后,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巩固她的政权。而洛阳作为新的首都,可以真正实现她在政治上的控制。如果依旧在长安,原有的力量必然会反抗她,对此她未必能够镇压。
其实,那时的洛阳,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也配得上国都的身份。
经过两朝的发展,当时唐朝的疆域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使得长安的位置显得有一点偏,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力量似乎有些弱。而洛阳的位置就比较正了,无论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大体上都差不多。所以,从帝王的角度来看洛阳是可以起到震慑天下的作用。
此外,洛阳还具有非常优越的军事条件,周围不是山就是河,而中间则是一大片肥沃的平原,产出的粮食完全可以供当地人食用。可见,这里既能防御,又不缺粮吃,对当时交通不是很方便的年代来说,这么好的地方不做国都实在有些可惜了。
再者,从经济上看,洛阳也优于长安。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从西周到唐朝都是政治中心,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其经济水平在当时也是不差的。
但是,由于长安的耕作面积非常有限,人口又不断增加,便带来了粮食上的矛盾。如果,不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那么,这天下必然大乱。而解决这个问题,不外乎两点:一是振兴当地的经济,二是调拨外地的粮食援助当地。
第一个方法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要知道,常年的战争会让当地的一些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首先,是沙土化非常严重,再加上,灌水量不足,使得很多原来的耕地,都没法再种粮食了。而且,人口的增多也会占用一些农田,加剧这个矛盾。
因为,当时的人口正处在一个剧烈增长阶段,且长安是国都人口本就比较密集,再加上,很多的权贵们在一些灌溉用水的渠道旁竞造碾石岂,浪费了很多水,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如唐高宗永徽六年,因富商大贾竞造碾石岂,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了。
那么,调拨粮食进长安可行吗?
当然是不行的。
要知道,黄河的河道会让这个计划大大受阻,运送粮食的成本会非常之高,即使到达目的地后,它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
那么,改用陆运呢?
其实,走山道,风险也小不了多少。当时,运粮成本之高,有一句话可以证实,即:一斗米需要用一斗的钱来运送。
但如果国都是洛阳,这个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既不需要从外地运送大量的粮食,还能省下一大笔运粮的费用。这对于节省国库的开销,当然,是个利好的事情。
所以,武则天迁都洛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她已经感觉到了,若不解决粮食问题,天下迟早会大乱。而老百姓要是吃饱了饭,天下肯定是太平的。
因此,对于武则天迁都洛阳是一场阴谋之说,根本就是无中生有之事。
其实,单从这点来看,武则天的这个决定顺应了时代发展,让当时的经济重心东移。即使她不这么做,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也会选出新的国都,继续开始新的历史进程。所以,不管是武则天还是其他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做法,使得本朝的统治能够顺势而为。
唐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1,地理位置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东邻郑,西接虢, 北跨黄河,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
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2,历史文化
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扩展资料:
一般称洛阳“九朝帝都”是因为“九”在古代是最大的阳数,有“最”、“多”的意思,由清乾隆皇帝所提,此说法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最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显庆二年(657年)10月,高宗“循皇后武氏之请”首次东幸洛阳,并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并如雍州”,把洛阳升格到都城的地位。这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第一步骤。
此后的二十六年间,唐高宗李治曾九次来往于东西两都,寓居洛阳十一年。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后,不复西返。唐高宗尚未东幸洛阳前,便着手修葺洛阳宫殿。显庆二年4月,他命司农少卿韦机(韦弘机,为避讳改为韦机)为司农卿兼知东都营田,完葺宫苑,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序幕。
韦机在洛阳宫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许多宫殿设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宫、宿羽宫两宫,制度壮丽;沿洛水建造了奢华无比的上阳宫,显胜一时。弘道二年,官名、官服都加以变更;洛阳城的许多名称也加以变动,改东都为神都,东都苑为神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都
百度百科——神都
因为定都洛阳既可以监视关中地区的一举一动,还能逃离关陇贵族的包围,又能对全国地区进行很好的控制。
定都洛阳,那是武则天这位伟大女皇的杰作。由于长安处在唐朝统治的关陇贵族的包围当中,所以,武则天很是不高兴,就是要换个新的首都。由于武则天改朝换代,把唐朝变成了周朝,自然要换新首都了。
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如果迁都洛阳,则有利于对这些盗贼严加防范,促使社会稳定而巩固统治地位。
迁都洛阳的其他原因:
1、政治上的原因。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如果迁都洛阳,则有利于对这些盗贼严加防范,促使社会稳定而巩固统治地位。
2、经济上的原因。洛阳风调雨顺,积蓄充实,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较为充足,四面的运输条件也都便利,还有运河这条大动脉,很容易将长江以南的稻米及其它物资运送到洛阳,不像长安经常饥馑,所以迁都洛阳就可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使朝中人心稳定。
3、军事上的原因,洛阳能攻能守,战略地位优越。迁都洛阳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愿望的。
一、定都洛阳的原因
1、粮食问题。
从地理位置看,长安城周围“八百里秦川”,基本可以为居民提供日常饮食所需。但事实上,由于长安城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豪门贵族、以及前来经商的欧亚各国商人,数百万的外来人口消费的口粮难以量计;而陇西一带大部分为御马监属地,主要为朝廷养马所用,并不用于农耕。
大唐立国之后,长安城粮食贮备量日渐萎缩。每逢灾荒之年,皇帝要带领嫔妃、大臣等各色人等前往洛阳“就食”。武则天尚未即位之前,就有过三四次这样的“乞食”经历,可能在武则天心目中留下了阴影:这样的行为,跟那些低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有甚区别?
相比之下,尽管洛阳的伊洛河盆地粮食生产量不及“八百里秦川”,但却有着当时无与伦比的便利交通优势——隋炀帝时期修建的以洛阳为起点的京杭大运河。借助水路运输,洛阳能够源源不断从东南的苏州、湖州一带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
2、政治问题。
围绕着长安城,陇西贵族、山东五姓七阀、江南士族等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权利中心,甚至强如皇族李氏,也以娶到高门大性的女子为荣。以陇西氏族为首的旧势力垄断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为武则天推动变革的主要阻力。
而东都洛阳由于相对远离政治中枢,为武则天与寒门士子的接触提供了某些便利。在武则天定都洛阳后,相继通过修订《姓氏录》、运用酷吏、开设殿试、增设武举等方式,削弱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为寒门士子入朝为官铺平道路。
抛弃长安,定都洛阳,不过是武则天处于政治权衡而考虑的结果。然而,在学术家传、书籍罕见的唐代,门阀贵族把持教育文化依然是一种大势,进士科录取数量较少,韩愈考中进士的那届“龙虎榜”人数最多,也堪堪23人而已。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
二、洛阳被称为神都的原因:
“神都”之名是从“神州”演变来的。“神州”是中国的代称。“神州”一词,最早见于战国阴阳五行家驺衍的《五德终始说》。
其中记载:驺衍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这是说我国古代国家的中心地区叫做“神州”。《吕氏春秋·十二纪》载:“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神州”当是指“中央之神”黄帝、后土居住的地方。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记载:“土则神州中岳。”刘良注:“神州,洛阳也。”这说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从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684年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武则天在改元敕中曾对此进行过解释,之所以改洛阳为神都是因“镇星之在太微,已历年载,著土精之美应,表坤祚之元符,宜同感帝,以时荐享。又东都改为神都,宫名太初宫。”
意为在唐高宗死后,发生了“镇星在太微”的变化。
在当时人看来,洛阳在分野上是与天上的太微垣相对应的;洛水贯都,则与天上的银河相对应。而镇星(即木星)停在太微,是女子当政的征兆。
武则天认为,洛阳是天设地造的都会,具有上天所赋予的神力;她自己也是上天选定的统治者,同样具有上天所赋予的神力。
扩展资料
神都为洛阳古称,意为神州大地之都。神都是唐睿宗及武周时期洛阳的别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首都。“神都”之名,最早出现在《水经注》。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在洛阳加尊号“圣母神皇”;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以神都洛阳为首都。一时,“神都”之名传遍天下。
武则天以神都洛阳为统治中心将近50年,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基础,被郭沫若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影响之深远,波及当时的朝鲜、日本等国。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华夏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国最早的历 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河即黄河,洛即洛水。
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为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
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
唐初定都长安,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
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