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马戛尔尼使团遭到乾隆皇帝驱赶,真的是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2 22:18:43

马戛尔尼使团遭到乾隆皇帝驱赶,真的是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利,被认为是导致1840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将错误归咎于清朝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其实马戛尔尼使团来访本身就是不怀好意,是西方殖民者进行对外扩张的一贯套路罢了。

当马戛尔尼看透清朝腐朽虚弱、外强中干的本质之后,不论乾隆皇帝怎么接待英国使团,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毕竟弱国无外交,谈判要靠武力支撑。

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殖民者对于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都有一个套路,先以传教士、贸易商团、外交使团等和平的面貌出现侦查目标国的情报,当发现对方实力不如自己的时候立马进行武装侵略,西班牙毁灭印加帝国、英国侵略印度地区都是这么干的。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也不是带着和平的诚意访华,而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第一个步骤,是对清王朝的试探。在英国使团交给乾隆帝的国书上虽然写着“互惠互利”,但是从马戛尔尼提的要求来看基本上都是单方面索取好处。

比如英国要求清朝将珠山附近不设防的小岛交给英国使用,这是割地;英国要求清朝按照欧洲的法律处置英国商人在华事务,这叫治外法权;英国要求清朝废除进出口货物关税,但关税是当时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1612年开始,英国就在印度地区进行殖民活动,不断兼并各王国、土邦,而清朝与廓尔喀、锡金、不丹等国一直有外交联系,再加上清朝中任职的欧洲人,因此乾隆皇帝对于英国在亚洲的扩张是有一定了解的。

当乾隆帝看到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提出的要求后,感觉到了英国对清朝的威胁,对于英国使团的态度也从热烈欢迎,变为立马赶其走人,中英两国在礼仪方面的矛盾更像是乾隆找的一个体面收场的借口。对于英国人可能的战争行为,乾隆也有警惕,要求各沿海口岸做好军事准备;并严令各地官员不能敲诈、勒索英国商人,以免给英国人开战的借口。

实际上当时英国各界对于马戛尔尼使团的谈判失败是有预期的,在马戛尔尼离开英国之前,英国就有各种渲染清朝“磕头礼仪”、清朝皇帝自高自大的漫画、文章出现。

等到马戛尔尼从清朝回到英国,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称清朝虚弱不堪,要击败它并不困难后,英国更是各种渲染自己使团受到的“不平等对待”、清朝在羞辱英国等观点,这属于典型的开战前舆论准备。

只不过英国距离中国确实太远,以当时的航海技术难以大规模出兵中国。等到英国完成对印度殖民,拥有对中国出兵的后勤基地之后,英国已经做好了开战的一切准备。因此英国人才敢明目张胆的向清朝贩卖鸦片,并在清朝行使正当权利大规模硝烟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用战争解决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因为1793年清朝慢待马戛尔尼使团,也不是因为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都只是英国掩饰侵略行为的借口,本质就是清朝实力不行,英国认为侵略中国能获得比和平交往更大的利益。

1793年清政府拒绝马戛尔尼使团的各种要求并不是大错误,但在认识到英国的威胁性后只是被动防守,而不是主动去了解英国、了解世界就是大错特错,这一错就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

历史,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2.马戛尔尼率团使华失败

1. 总的来讲,此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末期。而西方国家由于国家社会体制的变革以及工业革命的完成,综合国力呈现上升趋。

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朝后期就已经出现,但由于由来已久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相关哲学文化的不及时发展,中国失去了良好的社会转型机会。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已经逐渐完成了由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并且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期间,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日益稳固,君主们渐渐不像先人一样居安思危,社会趋向于稳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没有出现十分伟大的科学家,军火技术也一直沿用康熙时候的设备,防御力十分薄弱。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大大地得益于工业革命,这次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推翻了从前的生产模式,使得各项工业欣欣向荣,为国家的扩张积累了一定的原材料。

2. 当然不仅仅是所谓的“礼仪之争”。我觉得本质上就是“利益之争”。

中方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此点可由数百年前宋朝便有“少生孩子多种树”之言证实),经济发展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一贯推崇而倍受限制。简单就越难被打破这种持久的稳定,因此,乾隆拒绝外国使臣进驻中国,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对国家资源的盲目自信,同时,这也应该是他对巩固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试想一下,如果乾隆很热情的接受了国外使臣,开放了港口,那么中国广大群众的到的就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文化,更是闻名的《资本论》。那时,封建王朝的解体必定指日可待。至于英国,得到此种结果也算必然,因为本着主客原则,中国向来有不杀使臣的道理,况且人家又不是空手而来。但从其出访目的来看,不言而喻,英国已从最开始的怀有忐忑的自信,变成了踌躇满志。尽管碰了钉子,英国还是很开心的了解到了中国的落后,无知与盲目自信,这次旅行充满了发现。不过不足的是,英国没有顺水推舟的以出访形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他们只好用武力这种较为昂贵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殖民地。

马戛尔尼使华的历史由来

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 这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可谓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可在当时,这并没有引起清朝政府和乾隆皇帝太多的重视。事后,《清史稿》也只是这样简单记述:“五十八年(1793),英国王雅治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入京,及通事浙江宁波、珠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 的确,在清朝当局眼里:马戛尔尼使团只不过是庆贺乾隆皇帝生辰的众多外来使团中的一个。而马戛尔尼使华所提出的通商要求被清廷婉拒。马戛尔尼无功而反。但这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是一次伟大的撞击。西方,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第一次试图叩开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这次叩门发出的只是微弱的声音显然不足以对当时的中国有任何震动。但是,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在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不得不被迫开国,由此开始了近100年的屈辱历史。也就产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大课题: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农业中国,为什么从17世纪中期起,反倒落在欧美之后,不能率先实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不能率先,甚至还不能由自身主动地实现“走出中世纪”,必须被别人“轰出中世纪”? 而我们被人轰出中世纪并不是没有前兆的,16世纪,当西方的传教士远涉重洋来到东土时,我们只是对他带来的小小的三棱镜、时钟和地图 产生兴趣,甚至,这样的关注也必须建立在确立中国为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和重心这一地位为前提的 。西方文明的先声就这样被我们错失了,康熙朝时,北方的沙俄已经扩张到了清朝的龙兴之地——黑龙江。相对公平的《中俄尼布楚条约》除了在中俄边界留下了一块“中俄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外,似乎并没有引起清廷多少注意。此后,北京还接待了来自葡萄牙与荷兰的外交使节 。西方的声音对太和殿似乎并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0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