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大理寺,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清朝时期的官场上面就流传着这样的几句朗朗上口的句子:在部里面任职的大臣们都是掌管事务的,在院中任职的大臣们只是现在旁边看笑话的,而寺里面的人都是为别人跑腿做事情的,的而太监们就只配做一些琐碎的小事情。而部自然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六部了。在那个时候六部的地位可以说是特别的高,真正能掌握在手里面的实际权力也是特别的大。但是还有两个部门是例外,他们的地位几乎就可以六部相对抗了,那就是我们熟悉的都察院和大理寺。在原来的文章里面,我们也有提到过在都察院里面发生的故事,那现在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大理寺。
首先我想先告诉大家一下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古代部门都称为是寺,实际上寺的这个称呼早在汉朝时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汉代的时候就有九位卿大夫辅佐朝政,三公分开管理国家大事,而他们的官邸就被称之为是寺,那个时候寺的作用和地位都跟现在的部门差不了多少。那为什么如今我们一提到这个字,大部分的人们想到的都是一些寺庙和宗教呢?那是因为在东汉的时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的皇帝为了大规模地支持这种宗教信仰的传播,就在都城里面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白马寺,并且把它用来当作佛教在我们国家的教廷,并且允许他们接手处理一些有关于佛教的事务。
在三国中后期,曹丕为了可以削弱一些丞相的势力和权威,就开始提拔重用那些底层的部门机构,让他们帮忙处理朝廷政治,于是寺的地位就逐渐地下降了很多;一直到了南北朝的时候,那些原来都是被予以重任的大臣们逐渐地被各种各样刚刚兴办起来的职务和部门所代替。而恰恰相反的是,因为佛教在我们东方土地上的广泛流传,各个地区的佛教分支也开始接连的出现,在刚开始的时候寺还是负责处理当地有关教会事务的官方机构,后来也许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朝廷上对于这些僧尼所处的位置都是以寺为单位来划分区别的,所以这个单位就慢慢地变成了佛教的的专属名词,并且被众多的人知道了解,而那些原来挺有名的九个部门反而不被人们所认识知道了。
大理寺的主要职务就是专门的来负责和审查那些犯了罪的名单,但凡是真的触犯了朝廷的法律,那么就按照规定处罚;如果有不小心被冤枉的人,也一定要审查明白,抓到真正的凶手,不能平白无故的冤枉没有罪的人。它和古代的刑部、都察院三个部门是流水线的作业,刑部是负责判断哪些人有罪过,罪名是什么,都察院则负责监督,大理寺负责纠正错误。一开始决定置办这个部门的目的就是因为,那些属于地方的官员们掌管的权力太过于大,所以有一些不正直的官员就胡乱判断治罪,造成了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总是发生,所以才开始有了这个部门来作为第二道的审核机关。
在明朝的时候,都察院、大理寺和通政司这三个部门任职官员地位非常高,差不多的都可以和六部的尚书大人们平起平坐了。大理寺称得上是一个朝廷最高级别的司法事件的审核部门,有一点儿像现在的国家最高法院。但是又是非常不同的,因为他并不是单独一个部门就可以抉择一件案子,它需要三个部门都负责,只有把这三个流程都走完了以后,那些被抓住的犯人们才能够确定到底是否有罪过,该怎么进行处罚。
在前一些事件被大家广为流传的电视剧甄嬛传里面,女主角的父亲就是在大理寺里面任职的,但是他只不过是一个少卿,实际上就是一个副手。而这个部门的最高长官,则是被尊称为大理寺卿。原来的时候非常有名的狄仁杰就曾经担任过这个权力很大的职位,而且一当就是很长时间,而且这个部门还管辖着很多个下属的机构,不得不承认说,这个部门的权力虽然还是比不过六部,但是也算的上是非常有实权的一个机关了。不管是哪个地方的审判结果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它都有权利将这份判决书退回去,并且要求他们重新整理。而且在朝廷进行会议的过程中,这个部门的大臣们也都是非常有资格站出来说话的,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毁灭。
如果要是按照大臣们的品级来说,这个部门的最高领导者属于是正三品,和那些尚书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是如果你现在已经是成为了这个部门的最高领导者,那么下一步就绝对是被提拔成尚书。按照那个时候的一些规矩法律,他是最有可能也是最有资格和能力被皇帝提升成为六部中的一个尚书了。但是到底能不能进这一步,肯定就是要看你个人的真正实力了。在明清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非常遗憾和尴尬的事情,有一些就职于六部的尚书大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和缘分可以进入到皇帝的内阁辅佐,而且这样的事情也是经常的发生。
在明朝皇帝统治国家的时候,有一个地位非常高,而且名气也特别大的官员,这个人就是通政司的主使,这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大人物。通政司这个部门主要是负责整个国家皇帝下令的公文的大方和制作,也称得上是比较重要的机关了。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说,这个部门实际上是可以和其他地位比较好的大臣们平起平坐的,但是在到了清朝的时候,皇帝就下达了命令说要把这个机构给取消了。从那以后,整个国家官场的格局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得不承认说,这个部门的大臣们虽然比不上那些可以陪在皇上身边辅佐的大学士们,但是在其他的大臣中,地位也是非常受到尊敬的。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大理寺主要的职能是案件复核,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
大理寺是案件的最后一道关口,大理寺审核通过的案件,刑部、都察院才可以具狱发遣。大理寺如果认为案件有问题,可以抗诉,最终一般会上奏圣裁。都察院主要相当于现在的监察机关,负责纠察百官。
大理寺历史沿革:
大理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那个时候,被称之为廷尉。审核各地刑狱重案。汉景帝、汉哀帝、东汉末汉献帝、南朝梁武帝四次改为大理,均仍复旧。
北齐的时候,廷尉正式改名为大理寺。而隋朝唐朝也都沿用这一称呼,都把廷尉称之为大理寺。大理寺中上班的人按级别被称之为:大理寺卿,大理寺少卿,大理寺丞,寺正。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刑部审批。
凡遇重大案件,唐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使。明、清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审,称三法司。决狱之权三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时,可上奏圣裁。大理寺卿官秩,隋初为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同。
1、大理寺
级别: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职责:掌刑狱案件审理。
2、刑部
级别:“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
职责: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但若死刑案件,还须与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核。
3、都察院
级别:最高监察机关。
职责: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扩展资料:
大理寺的历史沿革:
大理寺,在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那个时候,被称之为廷尉。审核各地刑狱重案。汉景帝、汉哀帝、东汉末汉献帝、南朝梁武帝四次改为大理,均仍复旧。
时光荏苒,北齐的时候,廷尉正式改名为大理寺。而隋朝唐朝也都沿用这一称呼,都把廷尉称之为大理寺。大理寺中上班的人按级别被称之为:大理寺卿,大理寺少卿,大理寺丞,寺正。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刑部审批。
凡遇重大案件,唐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使。明、清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审,称三法司。决狱之权三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时,可上奏圣裁。大理寺卿官秩,隋初为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同。
在唐时有所规定,大理寺寺丞分管中央各部门有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每位寺丞复审完毕的案件,要会同其他五位寺丞一同署名(画押)才具有法律效力。其他寺丞若有不同意见,也要在画押才具有法律效应。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我国的刑法法律已经很健全了。大理寺已经具备最高人民法院的职能,对案子都可以进行复审合议。已经相当成熟,相当完善了。
明、清均正三品。可参与朝廷大政会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并入刑部,旋复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大理院。明清时期各中央司法机构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相反,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
明清时期各中央司法机构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相反,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大理寺于清朝改称为大理院,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民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理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刑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察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6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