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王爷的生活过的比皇帝还舒服,他们的收入有多少呢

众妙之门 2023-07-02 09:15:50

清朝王爷的生活过的比皇帝还舒服,他们的收入有多少呢

看我一些清宫剧的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王爷,他们是各种游手好闲,各种好吃懒做,似乎什么都不用干,还经常会有大把的钱可以拿。其实清朝前期的时候,这些王爷的风气还是很好的,他们是保卫皇权的重要力量。但是等到了清末,这些所谓的八旗子弟,玩物丧志,毫无他们先人的那种英气,虽然日子不好过,但是为了维持自己巨大的开销,不惜变卖祖产,甚至都有人挖祖坟。最后沦落到一般贫民的也不在少数。

但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网王爷过得还是很滋润的,他们会有自己固定的府邸,有大量的人伺候,每天山珍海味,游山玩水不亦乐乎,这些王爱某过得可比皇上要自在,舒服多了。而且他每年都可以拿到一定的俸禄,他们一年的收入到底是有多少?你可能都很难想象。

在顺治的时候,一般亲王每年可拿到白银10000两,粮食1万石,郡王的登记低些,福利是相对于亲王是减半的。等到了康熙,他是削掉了好几个藩王,就只剩下亲王和郡王,其中亲王还是一等爵位。之后再来到乾隆,秦王的丰乳还是沿袭传统,依然没变,作为比较,我们看一看当朝一品大臣的年俸,是白银180辆,粮食180石,这就一下子看到了差距了。可想当时王爷们的收入水平是有多高!

在康熙年间,如果把王爷们所得粮食进行换算的话,大约是有195万斤,我们暂且就按现在的米价算,可以卖个585万人名币,即使是郡王,也有近300万的收入。当然,同样的情况到了同治年间就可能要贬值了,但亲王的收入还是稳定在400万左右。同样的还是在康熙年间,当时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50。把这些都换算出来的话,清朝王爷一年的总收入大约在400-800万之间,现在看来已经是高薪贵族了。

清朝王爷的爵位和收入挂钩,他们平时是怎么过日子的?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风雨飘摇的历经了276年。但是有一个现象让人十分纳闷,清朝自从入关以来,前前后后分封了位王爷。除去汉人镇南王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他们以外,其余满族王爷却没有一个人敢起兵造反。要知道在历史上,西晋八王之乱、明初靖难之役等夺权内乱可都是由于广封王造成的。

大封有功之臣,表面上是对他们的一种奖励,实则是清朝皇帝在变相巩固自己的权利。给予王爷们极高的个人名誉,和一定的身份特权和政治特权,将他们圈住在北京城里面,老老实实做个贤王。

从清朝历代皇帝极力推崇汉化可以看出,旗人擅长骑兵打仗,可是一统天下之后治理江山他们却比不上汉人儒官。但是失去了用武之地的王爷们,可从来不缺消遣的法子。











收入丰厚,满足一切消遣支出。据记载,在顺治帝在位期间确定了各级爵位与待遇,能够称得上王爷的爵位一共有两种。一是和硕亲王,简称亲王;二是多罗郡王,简称郡王。按照规定,亲王每年能拿到俸银10000两,禄米1万斛;郡王每年能拿到俸银5000两,禄米5千斛。

每年10000两和5000两银子,看起来似乎不多。毕竟,《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动不动就掏出10万8万两银票来,跟玩儿似的。实际上,这是一笔巨款,特别是与普通官员的俸禄相比。要知道清朝一品文官的年俸为180两银子,禄米为180斛。九品文官的年俸为 33两银子,禄米为33斛。这就是说,一个亲王的年俸,约相当于55个一品文官,303个九品文官。

“ 李鸿章告辞前,突然想起似地,将一件信封放桌子上。恭亲王知道里面是银票,碍于刚才那番话,不便推辞。送走李鸿章后,恭亲王打开信封一看,竟然是4万两银票。”

作为皇亲国戚,王爷们夏天饮冰、冬天买炭都有门人送钱,遇上外官回京,少不了有人来孝敬孝敬。这样一来,灰色收入更是能支撑起他们逍遥自在。











口腹之欲,吃得极致。《雍正王朝》里有这样一个镜头,皇九子,皇十子等人在皇八子家里商议朝局,皇子胤俄从装着冰块的盒子里,拿出诱人的西瓜大口吃着。要知道,在清朝可没有冰箱,冰块全靠人工保存。算上运费、储存、人工,换算一下这一块冰都需要十几块钱,一块西瓜更是要上百元。一块冰的价格,早已足够清朝底层人民一年的收支了。

把茄子刨了皮,切成丁,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胸脯子和香覃、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切成丁,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焯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你吃的茄子。”

实际上王府里真正奢侈的并不是饭菜,而是包装和食材,就比如说炒白菜吧,王爷所知的只是白菜里面的那根菜心,还有小鸡炖蘑菇汤,王爷们喝的可是十分名贵的乌鸡,蘑菇也是松茸,而且在汤里面还会加上冬虫夏草、人参等等。

包括盛菜的碗以及吃饭的筷子都是象牙做的,盘子都是水晶或者是玉石做的。粗菜细作,器皿奢华,是清宫菜的一大特色。











楼台高筑,大兴土木。以故宫为标杆,紫禁城大约是72万平方米。约等于72公顷也就是1080亩。现存王府中,恭亲王奕忻的府邸面积约等于6.1公顷91亩,大约等于北京故宫的1/12,足足五个体育场大小;恭亲王的七弟,醇亲王奕譞的府邸面积略小一些(40000平方米)。约等于4公顷60亩,占地面积约等于北京故宫的1/18;而礼王府足足30公顷,也就是30万平方米,大概有四五个恭王府或者雍和宫那么大。

拿恭王府来说,它既有皇家应该有的贵重、端庄的感觉,也有民间的典雅风调。整个王府的占地面积高达六万多平方米,里面花园和住宅的面积几乎是平均分配的。金丝楠木想必大家都知道,千年不腐,坚韧有色泽,是绝佳的木材。你绝对不会想到,这里所用的柱子的材料都是金丝楠木,仅仅只是这里的一根柱子,就价值20多亿。

俗话说“一座恭王府,半个清朝史。”,可见恭王府之牛气。有了这么好的宅子,消遣娱乐、赏花观鸟不在话下。











放鹰逐狗,围场狩猎。清朝皇室喜欢打猎,这首先得说到他们的历史,首先是女真族是由努尔哈赤统一当时各个游牧民族,建立“后金”对抗明朝,而由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朝”,可以说清朝是在马背上夺得的天下,。入关之后,清朝皇室每年都有行围打猎的习惯,既是为了修习看家本领,也是为了勉励子孙不能忘本。

各位王爷虽然不能随意外出,但是总不能老是在家闷着吧,秋高气爽、带几个家丁到野外打猎自然是快活不过。

据《清稿史》记录,从康熙二十年开始,清朝历史上王室大型狩猎一共106次,足矣见王爷们对骑马狩猎的喜欢程度。











爱好另类,独特消遣。清朝众多王爷里,不乏有争夺皇位失败,郁郁不得志者。长久压抑,不免心生一些特殊爱好。当然,也有些聪明的人借独特消遣打消王室争权夺位的危险。

和硕亲王弘昼,便是特立独行的代表。弘昼是雍正帝的第五个儿子,乾隆帝的弟弟。平日里别的也不喜欢,就是喜欢丧葬之事,还曾经亲自为自己办丧事。一个人躺在棺材里,吃着贡品,听着家丁丫环们一个个跪在棺材前哭自己。

《啸亭杂录·和王预凶》有载:

“和恭王讳弘昼,宪皇帝之五子也。纯皇帝甚友爱,将宪皇所遗雍邸旧赀全赐之,王故甚富饶。性骄奢,尝以微故,殴果毅公讷亲于朝,上以孝圣宪皇后故,优容不问,举朝惮之。最嗜弋腔曲文又性喜丧仪,言人无百年不死者,奚必忌讳其事。”











起初大臣们纷纷参奏弘昼荒唐,有违礼制。但是乾隆皇帝却丝毫没有怪罪他,反而还对其愈发赏赐。其实在权力纷争的皇室家族,相比被逼死吓死的兄弟,弘昼是越活越明白了。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时,弘昼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恭”。

清朝灭亡后,那些王爷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那些王爷们过着挺悲惨的生活吧。在清朝灭亡前夕,隆裕为皇帝溥仪做了最后的打算,与国民政府商议,每年要给溥仪将近400万两银子,保证皇帝退位后依旧可以做吃香的喝辣的生活,至于其他的一切王公贵族,全部没有任何俸禄。

也就是说清朝灭亡后,那些王爷们就没有了任何收入来源,除了有点祖上流传下来的家底以外,就跟普通平民百姓一样。而这些王族子弟们在鸦片的侵蚀下早就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一个个数十年来如一日地靠着祖上的那些钱财混吃等死,纵情享乐,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

就连大清被推翻后,他们也以为只是平常的朝代更迭罢了,依然肆意挥霍,花钱大手大脚,很多人没过多久就把自己的那点银子全都祸害没了。

因此,许多人就开始变卖家产,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完了之后,有的就上街拉车,当黄包车夫,有的丢下尊严上街乞讨,还有的在戏院里当个打杂的顺便跑跑龙套。

更有甚者,干脆做起了盗墓的生意,打起了自己家祖坟的主意,把祖宗坟墓里值钱的拿去倒卖,然后换的钱继续供自己吃喝玩乐,悠闲享乐。更有才的一位王爷就连祖坟上的石头、树木都拿去卖,当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总之,清朝覆灭后,这些从小就养尊处优,没有一技之长的王爷过的还是很悲惨的,基本就在温饱线上挣扎,过着连很多平民百姓都不如的日子,看来人在社会上还是要有点手艺才能养活自己啊。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4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