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孙权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公元215年,曹操发兵汉中,进攻张鲁,后方空虚。志在一统天下的孙权刚刚解决了与刘备的边境问题,后患消除,于是发兵十万,准备渡江进攻曹操在长江边上建立的据点城市合肥。曹操攻打汉中之前,在合肥留下了张辽、李典、乐进三员大将,以及8000名士兵。面对孙吴大军绝对优势的兵力,魏军将士也是惶恐万分,把河边的船只隐藏起来,向曹操求助。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权遭遇了自己人生最耻辱的一场大战。合肥之战的大体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孙权大军过河后,张辽亲自上战场,带着800大军冲击孙权军阵,孙权方面立足未稳,大乱,张辽斩杀两员孙吴大将后,还一度接近了孙权大营,孙权拿着兵器保护自己,此役成为张辽一生最经典一战,若非此战,千年后,张辽断不会入武庙;
第二阶段孙权命大军以优势兵力围城狂攻,十几日不克,吴军损失惨重,瘟疫开始流行;
第三阶段,孙权下令撤退,亲自带领凌统、甘宁、吕蒙、蒋钦几名大将和少量士兵断后,结果被张辽识破,再次带着少量兵力追杀,在逍遥津北与孙权大战,凌统等人死战,孙权险些被张辽所抓获。
《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此战过后,“太祖壮辽,拜征东将军”,而且《三国志》里还借此进行了些许夸张的描述,称此后东吴小孩哭泣,大人喊张辽名字则止泣。而且张辽晚年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被魏文帝曹丕抬上船,吓走了准备进攻的孙权。
毫无疑问,失败者在历史上是没有话语权的,东吴大帝孙权弱冠即南面称孤,坐断江南,居然被正史如此描述,也实为可叹。不过,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孙权手下名将辈出,退走逍遥津的时候却要亲自断后,这是否有些不自量力呢?事实上,孙权狼狈于逍遥津,千年以来确实争论不休。
正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作为三军统帅和一国之主,曹操向来坐镇中军,但凡帐下有能用之人,也绝对不可能亲自冲锋陷阵,《三国演义》中遭遇马超时割须弃袍,虽然是传说,却也很好的体现了曹操的风格。孙权为什么不知道爱惜自己的性命呢?
事实上,孙权选择亲自断后确实有着充分的道理。
首先,逍遥津险些被活捉的时候,吴军已经是承认了失败,这个时候军队士气低落,而孙权的统帅威信也切实受到了影响,他急切的需要展现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以求重新获得三军信任。
其次,孙权自身确实有着很强的战斗力,《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孙权曾经骑马射虎,马被虎所伤,孙权用双戟把老虎射伤。苏东坡后来还称赞“亲射虎,看孙郎”。老虎是百兽之王,历史上所有挑战猛虎的将军,无疑都是非常勇猛的。从武力上看,孙权亲自断后,绝非不自量力。
第三,亲赴战场杀敌乃是孙氏的立国之本,孙权原本是继承父兄遗业。孙权之父孙坚就曾经是袁术帐下的勇将,《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其实主人公不是关羽而是孙坚,董卓大将华雄正是孙坚所杀;初平三年孙坚奉袁术之命讨伐刘表,大败刘表手下的黄祖,孙坚一路狂追,结果过于勇猛,中了埋伏,被射杀。
而孙权的兄长孙策更是出名,《三国演义》里称他江东小霸王。《三国志·太史慈传》中记载,孙策曾经与太史慈阵前单挑,而事实上孙策当时帐下有韩当、宋谦、黄盖等大将,当时孙策选择自己上前。结果孙策刺伤了太史慈坐骑,拿走了太史慈脖子上挂的小戟,而太史慈也孙策的头盔。后来太史慈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折服于孙策英雄盖世,一心投靠,曹操百般拉拢不为所动。
孙权显然也继承了这份基因,不仅有勇力,而且非常勇敢。只可惜,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孙坚勇敢一生,因为独自骑马外出被射死,孙策勇猛一生,也因此独自外出被许贡门人所杀。孙权绝对不是没有上阵杀敌的才华,只可惜第一次上阵就遇到了千古名将张辽。不过这对于孙权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他虽然败给了张辽,却被打磨了锐气,不会像父兄一样自负勇力,最终遭到反噬。
其实,亲赴战场的古代帝王并不罕见,比如汉高祖刘邦在征讨项羽和英布的时候,就曾经将自己暴露在两军阵前,而且都被射伤,最后一次还中了致命伤;曹操起兵之初,也曾经在于徐荣的交战中被射中,幸好曹洪让出战马他才得以逃命。谋求天下霸业的人,始终躲在后面还能成功的几乎不存在。只不过孙权首次亲赴战场,就遇见高等级对手张辽罢了,经验严重不足,所以才导致被全方位压制。
胜败乃兵家常事,就连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西楚霸王项羽,打了一辈子胜仗,也有垓下一败,所以胜败并不可怕,也很常见,同样的道理,三国三大政权的创立者曹操、刘备、孙权在创业的过程中,同样是有胜有负。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曹操长于强大的政治与军事能力,刘备长于坚韧的性格和仁义的待人,孙权长于厚黑的隐忍和无限的权谋,但在评论三人的军事能力上,一般都认为曹操最强,刘备次之,孙权最低。
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是赤壁之战,这可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曹操十余万大军损失过半,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败是夷陵之战,这同样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刘备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相比较而言,孙权的合肥之战,最多损失也就是数千人,并没有曹操与刘备的损失大,怎么反而孙权的评价最低?
一、曹操一生的军事成就
曹操从兖州陈留郡起兵,靠着家财与当地豪强的支持,招揽了5000兵,再加上鲍信的支持,曹操率军讨伐董卓,但在汴水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曹操人生第一次大败,但很快曹操又重新以家财招兵,又招了数千兵,但是,在中途发生了士兵叛乱事件,这一闹,曹操手中只有千余人了,但是曹操没有气馁,很快在兖州东郡待了下来。
曹操的成功就是从兖州开始的,他在兖州击败了袁术派来的黑山军与匈奴军,最大的战绩就击败了百万青州黄巾军,俘虏人口近百万,士卒30万,并且从中抽出精锐士卒组成青州兵,随后曹操就成为兖州的军政一把手。
曹操因为父亲被杀,率军攻打陶谦占据的徐州,打得陶谦节节败退,因为陈宫等人的叛乱,曹操与吕布、陈宫等人打了两年的兖州之战,在兖州80座城池有77座城池投靠陈宫、吕布的情况,曹操依靠仅有的3座城池以及袁绍的支持打败了陈宫、吕布,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公元198年,曹操在下邳之战与刘备联合消灭了吕布,第二年,张绣向曹操投降,在公元200年开始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三四万的前线兵力,击败了袁绍的11万大军,并且随后的7年中,以最小的代价拿下了整个北方,曹操甚至发动了东汉末年距离最远的奔袭战,这也就是白狼山之战,以精锐的虎豹骑对战数余万乌桓骑兵,以少胜多,不仅打败乌桓骑兵,而且斩杀乌桓单于蹋顿。
接下来就是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赤壁之战了,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荆州,不费一兵一卒收收降了荆州,然后在长坂坡又大败刘备,俘虏了刘备带走的十余万百姓,轻易占据了荆州七郡,因为进展得太过顺利,才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头脑发热,不听劝告,以至于在赤壁被周瑜被火攻打得大败,但是曹操在此战中损失的兵马绝大多数是荆州降军,曹操直属手下的将领一个也没有伤亡。
赤壁之战后,曹操调整了战略,开始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而以政治夺权为目标,辅以战争手段,赤壁之战两年后,曹操收复了关中,三年后又收复了汉中,在刘备发动的持续两年的汉中之战中,曹操手下的夏侯渊败于刘备手中,还丢了性命,整个汉中之战曹操只亲自参与了两个月时间,随后被刘备击败。
曹操一生的绝大多数战役都是胜利的,败仗只有三场:第一次率军作战的汴水之战、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汴水之战失败的原因是对方强大,自己率领的是一群新兵,战斗力不强,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头脑发热,轻敌冒进,汉中之战失败的原因是地理原因,汉中离刘备太近而曹操太远,道路运输物质补给非常困难。
曹操的特点是:善于以少胜多,善于运用谋略,善于出奇兵制胜,但也有感情用事的时候,他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中国北方及西北,为三国归一打下了基础。
二、刘备一生的军事成就
刘备起兵还是靠商人出钱出马才勉强拉了一支队伍,刘备从公元184年开始出来打黄巾军,一生的战绩败多胜少,刘备早年基本上没打过什么像样的战役,像镇压黄巾军起义和张纯叛乱,没有具体的战役记载下来,刘备算得上战役的第一战,应该是派出三千精兵救援北海相孔融,打败了围城的黄巾军,这一战,刘备胜了。
第二战算是刘备与袁术的盱眙、淮阴之战,由于吕布偷袭了刘备的后方,导致刘备后方失守,而在前线也被袁术击败,这一战是刘备彻底的失败,整个徐州都丢了,连老婆孩子都被吕布俘虏,走投无路之下,刘备只能投靠了吕布。
接下来,刘备在小沛发展壮大,吕布一看刘备在发展,于是派兵来打刘备,刘备再一次战败,投靠了曹操,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兵对抗吕布,曹操派出夏侯惇协助刘备,结果刘备还是被吕布打败,老婆孩子又一次被吕布俘虏,这一次曹操亲自率军联合刘备一起在下邳打败并杀了吕布。
再接着就是刘备背叛曹操,曹操派出刘岱、王忠攻打刘备,但被刘备击败,曹操亲自率军攻打刘备,刘备大败而逃,妻子儿女被俘虏,关羽也被俘虏,之后刘备投靠袁绍,在官渡之战期间,刘备与文丑一起率军参与延津之战,但被曹操击败。
之后刘备在汝南又被曹仁击败,随后刘备投靠刘表,在博望坡之战中,刘备打败了夏侯惇,这算是刘备不小的胜利了,接来就是公元207年的长坂坡之战,刘备率领数千人带着十余万百姓被曹操的五千虎豹骑追下,刘备大败而逃。
赤壁之战中刘备只能算配角,主要战役都是周瑜打的,南郡之战进行的同时,刘备带着赵云一起拿下荆州南四郡,刘备入川后,与刘璋进行了两年之久的益州争夺战,以刘备胜利告终,接下来刘备又在持续两年的汉中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刘备接连两场大战取得胜利,这算是刘备一生最大的辉煌了。
刘备一生最后一战就是夷陵之战,此战中刘备先胜后负,攻入吴国境内数百里,在夷陵被陆逊打得大败,这一战刘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放弃水军,导致东吴水军抄了后路,二是在密林中扎寨,导致被火攻,这一战成为刘备一生的心结和最大的失败,五万军队全军覆没,刘备并且一病不起,第二年就去世了。
刘备一生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屡败屡战,一直坚持,从不放弃,很多人嘲笑刘备的失败,但是你得看到刘备的实力,刘备早年实力小得可怜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生命力非常顽强,战斗力非常惊人,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大多被消灭了,比如吕布、袁术、张扬、张绣、刘表等等,但刘备这个弱小的势力一直都活着,尽管活得很不好看,但是起码活着,最后刘备能成功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刘备的军事能力虽然比不上曹操,但是绝对不会差,刘备曾经利用计谋击败过夏侯惇,在谋士庞统的辅佐下攻下了益州,在法正的辅佐下攻下了汉中,刘备早年的失败除了实力弱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才极度缺乏,刘备如果有曹操的实力和人才,他早就成功了,刘备的起点是最低的,而且他是三国唯一一个白手起家并成功建立政权的人,所以他的成功难得可贵。
三、孙权一生的军事成就
孙权是靠接替自己的兄长孙策成为江东政权的首领,但是在此之前,孙权其实是有领兵作战的记载,孙权第一次率军作战应该是在公元199年攻打曹操手下的广陵太守陈登,这一次孙权的军队十倍于陈登,陈登利用计谋在救兵来的路上点燃火把,这一招就把孙权吓得不轻,然后陈登就主动率军出城攻击孙权,孙权军队全线溃败,当时孙权才18岁。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孙权紧接着亲自率军发动第一次合肥之战,这个时候曹操刚刚遭遇赤壁大败,抽不出兵力救援合肥,只派出张喜率领一千多骑兵救援,而蒋济为了安抚合肥守军,故意写了一封诈书,谎称张喜派了四万大军救援合肥,而且故意把信让孙权截获,孙权信以为真,数万大军不战而退,这是孙权第一次被计诈退。
公元215年,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只有七千守军的合肥城,结果孙权还没开战,就被张辽率领800勇士打得抱头逃窜,军心都不稳定了,就连孙权本人也被张辽的勇猛所折服,吓得远远地躲了起来,最终张辽率领800人杀了个来回,成功逃走,之后,孙权虽然有10万大军,可是面对只有七千人的合肥城,毫无办法,在逃走的时候,差一点被张辽所俘虏,这一战成为孙权一生的阴影,这是孙权的一次大失败。
当然,孙权也有胜仗,比如在公元203~208年的五年间,三次攻伐刘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黄祖,终于打败并斩杀了黄祖,同时占领了半个江夏郡,公元213年的濡须坞,孙权成功率军挡住了曹操大军的南下,算是成功阻敌。
除此之外,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是周瑜打赢的,偷袭荆州是吕蒙和陆逊率领的,而且还是偷袭,夷陵之战是陆逊打赢的,石亭之战也是陆逊领导的,孙权亲自领导的大战,极少有战胜的,反而都是失败,孙权的军事能力之所以是评价最低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孙权在战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却总是打不赢,这和刘备是相反的。
比如广陵之战,孙权的兵力是陈登的十倍,输了,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的兵力也是曹军的数倍,结果被计谋吓退了,输了,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的兵力又是曹军的十倍还多,结果还是输了,孙权几乎次次都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打输了,这就是其军事能力低下的证明,所以孙权的军事能力不如曹操与刘备。
刘有卧龙“隆中对”,孙有鲁肃“榻上策”。无论是刘备集团,还是江东的孙权集团,都将荆州之地列为了挺进中原的根据地,成为了各自势力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更为关键的是,刘备占据的荆州犹如悬在江东头顶的一把利剑,时刻威胁着江东固本守业的长江防线。对于孙权来说,如此危亡要地,又怎么可能不倾力夺取呢?
一、战略上而言,国之屏障
据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湖广之形胜,在武昌呼?在襄阳呼?抑荆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
荆州之地,引汉水、湘江、赣江并流进入长江,过江北可攻曹魏的宛洛,向西南逆流而上可取刘备的益州,顺流而下可直入江东腹地。所以,荆州之地对于曹刘来说只是势力扩张的一个跳板,但对于江东孙权来说,却是国家上游的战略安全屏障。
《孙子兵法》有云:“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 孙权据有荆州,进可兵出两线攻取益州,也可兵出两线进取中原,退可全据长江天险,守国土之不失。同时,孙权据有荆州,防御刘备益州的军力部署将会降至极低,也可缓解豫州平原所面对的军事压力,更可抽取更多兵力应对曹魏势力。进则兵力更加充足,守则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读史方舆纪要·南直方舆纪要序》记载:“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注:汉江、长江);欲规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 ”
可以说,对于益州刘备而言,就算失去荆州之地,同样可于阻塞入川险道,足以割据自守,仅是失去了一个抗衡曹魏的据点而以;对于曹魏而言,占据荆州便可顺流而下直取江东,也可三线出兵攻取西川,一统天下;但是对于孙吴来说,荆州可是立国之本,固国之基,孙吴政权所依赖的就是长江天堑,失此天险,国家难安矣。
二、经济上而言,有帝王之资
鲁肃曾对孙权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同时,诸葛亮也曾言及:“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
此外,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和汉水下流的江汉平原腹地,自古便有 “鱼米之乡”之称。且荆州一带曾经在刘表治理下,百姓安定,经济繁荣,可成为国家对外扩张的钱粮保障基地。
如此要地,孙权怎么可能不想据为己有。
三、全据长江天险,国策核心
曾经,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孙权问鲁肃道:“今日,汉室天下已经名存实亡,四方群雄并起,皆想据守一方称王称霸。此时,我也继承了父兄打拼而来的江江基业,更希望自己能够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幸天赐你于我,还望你能够实心教我进取良策。”
鲁肃应道:“主公,你想多了。现在的曹操和当初的项羽一样,你的心再怎么如同当初的汉高祖那样忠心义帝,但如同项羽一样的曹操却想加害义帝,您又怎么可能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呢?所以,肃私以为大汉朝廷再难复兴,曹操已拥有天下三之二霸业,已经无法消灭,主公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势。而此时,北方正值多事之秋。主公正好利用这一时机,除掉黄祖,讨伐刘表,全据长江天堑,然后便可称帝建号,以图夺取天下。”
也因此,孙权集团将“全据长江天险”定为了国策的核心内容。
如此形势,夺取荆州也就成为了孙权的必然追求。
四、盟友间而言,有债必讨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孙、刘联盟赤壁大败曹操后,刘备以帮助同宗刘璋出兵益州为名,向江东孙权暂借江陵(南郡),以为立足之地。孙权因种种顾虑,才勉强将南郡暂借刘备容身。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初,刘备以诈力逼降刘璋,初定蜀中。这时,孙权派人讨要荆州,刘备耍赖不还,孙权忿恨,派遣吕蒙率兵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又急调五万大军进公安,驰援关羽,准备同孙权决战。这时,突然听闻曹操平定汉中,心下大惊,无奈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还孙权,两家和好,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夏,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这时,孙权又再次讨要荆州,刘备却说要等到自己夺取西凉后,再考虑归还。
所以,孙权才会不顾孙刘同盟,你不还我就抢,你不仁我不义,派遣吕蒙袭取了关羽镇守的荆州。
五、个人所长上,有固守之志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临死之际,将孙权叫到跟前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同时,孙策也交待心腹张昭道:“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并再三强调:“慎勿北渡。”
也就是说,孙策已看透孙权,固守有余,进取不足。后来的发展,也确实如同孙策所料。孙策以千余人起家,用了六年时间便完成了一统江东霸业,而孙权从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结束后,至228年(太和二年)期间,孙吴也曾对曹魏发动了六次北伐,结果有五次以孙吴败退而收场,仅有一场小胜。特别是逍遥津一战,孙权差点被张辽活捉。
由此可见,孙权所长在固守。
由此种种,便可明白孙权夺取荆州之心。
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
三国演义是我们民间看得特别多的书,许多人对其中的故事都能够娓娓道来。当然了对于其中各方的实力,大家都有各自的喜欢,有喜欢蜀汉刘备诸葛亮,五虎上将的,也有喜欢曹操荀彧,许褚张辽的,然而,我们却很少有看到喜欢孙权的?这是为何呢?
事实上孙权统治下的东吴,还算是比较强大的。不过他做的这几件事情,却让人对他意见颇大。
背弃盟约
三国演义此书,本身就是尊刘抑曹的,刘备集团代表的是正义的一方,所以很多人都是喜欢刘备集团的。襄樊之战,关羽在前方攻城略地,打的曹魏抬不起头,大家都以为关羽能够彻底击败曹军,帮助蜀汉实力更上一层楼。结果在这个时候,孙权却在背后捅蜀汉的刀子,偷袭了荆州,搞得关羽后院起火,不得不回撤。后来,东吴还伏击打败关羽,将其俘虏处死,令人遗憾。在演义中,在民间,关羽都是一个令大家十分喜爱的人物。他不仅武艺高强,还是忠义的代表,眼看他马上就要成功了,却突然被孙权偷袭身死,很多人在感情上是接受不了这一点的,所以非常讨厌孙权。
而且站在大局上看,孙刘两家本身就是结盟的关系,两家一起对抗曹操。关羽打败曹操对东吴也有好处的,可以减少江东的军事压力,毕竟孙权在合肥一线的战事中表现太差。
合肥之战
孙权打合肥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然而次次都被曹军击败,军事能力简直和曹操、刘备不是一个档次。当初曹操率主力征讨马超,只给合肥留下了数千人马,结果孙权带了十万人去进攻,愣是没有打下合肥,还被张辽带的八百敢死队击败,差点被活捉,狼狈至极。终孙权一生,合肥都是他的耻辱,东吴军队始终无法打过合肥。很多网友戏称,孙权打合肥,简直就是在给张辽送人头、刷经验,凭借孙权一己之力,硬是把张辽送进了古今六十四名将。也正因为孙权的军事能力超级弱,比不上曹操刘备,很多人对他不喜欢。
无识人之明
刘备、曹操都是当世的豪杰,比较看重人才,也颇有识人之明。他们的手下,文臣猛将如云,人才济济。而反观孙权呢,在识人这方面,就差了一大截。当初庞统在周瑜手下做事,能耐是比较大的,很受周瑜重视,赤壁之战,还是庞统给曹操献上的铁索连环计。然而周瑜去世后,虽然鲁肃将庞统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却因庞统长相丑陋,不愿意重用,导致庞统最终投靠了刘备,为刘备立下了大功。这一点上,孙权确实比较差,令人喜欢不起来。
原文: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
逼死陆逊
刘备一生最耻辱的一战当属夷陵之战了,他原本尽起蜀汉精锐,讨伐东吴,结果却在夷陵遭到大败,而击败刘备的人,正是陆逊。陆逊虽不是武将,但却足智多谋,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统帅,也正是因为此战,很多人对陆逊路转粉。
陆逊原本是孙权的侄女婿,和孙权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他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保住了东吴一方平安,地位极高。然而他的下场却并不是太好。当时孙权和大臣在他卧室商议,想要换掉天子孙和,结果这件事情被孙和知道了,于是孙和找人去向陆逊求情,希望他向孙权进言,为自己说说好话。陆逊也认为立太子这种事,要有嫡庶之分,于是多次向孙权进言。孙权发现自己想要换太子这件事情被泄露出去后,追查泄密者,很快就将他们抓起来了,而陆逊显然也和这些泄密者互通过消息,于是孙权多次责备陆逊,最后逼得陆逊自尽而亡。
《三国志》原文: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陆逊本是东吴栋梁,又颇有谋略,深受大家的喜爱。然而孙权不分是非,直接将陆逊逼死,更加引起了大家对他的讨厌。
总结
从孙权做的这四件事情来看,背弃盟约让喜欢蜀汉喜欢关羽的人讨厌他,合肥之战让喜欢军事谋略的朋友讨厌,逼死陆逊也让为数不多的东吴粉对他讨厌不已,就他干的这些事情,哪一件都让大家对他,越看越不顺眼。
张辽一战成名。
英雄是在混乱中产生的。三国时期,英雄遍地。张辽著名的一战是什么?张辽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将军。正是因为张辽一战成名,深受曹操信任,然后曹操转战天下,立下赫赫战功。
张辽剧照
张辽虽然善战,却一直碌碌无为。与关解白马之围,算是张辽的第一次功名之战。白马之围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张辽临危不惧,在战争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曹操凭借灵活的指挥能力和致命的突袭,首战告捷,不仅杀敌无数,还抢夺了大量战备物资,提振了军队士气。
张辽成名后,开始受到曹操的重用。最让张辽眼前一亮的是赤壁之战之后。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孙权派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此时曹操军队士气低落,伤员多,可调动的兵力少,军队危在旦夕。张辽挺身而出,率领八百人的队伍,突袭孙权的前锋,出其不意地杀了孙权,很快击退了孙权的前锋。因为天气原因,孙权的军队在染上瘟疫后不得不撤退。张辽骁勇善战,打破了张辽大军要过的桥,乘胜追击,差点活捉孙权。张辽一战后声名鹊起,击退孙权之战让他名扬天下。张辽也被曹操封为郑东将军。
张辽一战成名。据说在江东一带,任何一家的孩子只要哭闹不听话,只要父母一提张辽的名字,孩子就会吓得不哭了。
张辽牛逼吗?
东汉曹魏政权的军事统帅张辽,在合肥作战,开价八十万,令人闻风丧胆。他差点活捉了孙权。直到那时,孙权屯驻,即使身患重病,他仍带病上战场,打败了吴樊。可见张辽勇武威武天下,那么张辽威武吗?
张辽剧照
张辽属于武将,但绝对不是莽夫。在张辽战争期间,注意观察,洞察敌人一举一动背后的含义。常尚每次盯着张辽,射出的箭越来越少。一般武将都认为箭已射出,是对方反击的好时机,但张辽知道这是对方的本意。他不拼全力,不打,一直盯着自己,意思是犹豫要不要打。所以,张辽为什么能百战百胜,不仅因为他勇猛无畏,更因为他能观察敌人的行为,猜测敌人的下一步行动,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
孙辽的心理素质很优秀。孙权大军压境,他只有几千人马。一般来说胜负已定就不需要再战了,但是张辽这边很凶。首先重要的是打击敌人,增加我军士气,维护合肥。既然部队不占优势,就只能靠兵的速度取胜。张辽带着八百勇士,迅速冲向孙权的司令部。从早上到中午,他英勇杀敌。其实他知道,八百勇士的作用就是冲向本阵,扰乱敌人的士气,让他们丧失信心。另一方面鼓舞了军的士气,八百人让孙权尴尬到守不住城?
从上面可以看出,张辽无论武力还是谋略都是人中之龙,张辽是否强大的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曹操为什么杀了高顺,留下张辽?
历史人物高顺,是个能打仗的将军。他带领的“陷阱营”团队非常勇猛,所向披靡。他和张辽一样骁勇善战,两人都是忠臣。但当他们被敌人俘虏时,曹操来救他们,但谁知道曹操离开了张L
当时的高顺其实并没有“发誓”不肯投降,只是不说话。他的沉默在别人眼里意味着一点投降。反过来说,如果他有投降的意愿,曹操为什么要杀他?
首先,高顺作为“陷阱营”的首领,在与曹军的战斗中,一定给曹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曹军的士兵一定对他恨之入骨。不杀他,将来难免伤了你的兵心!如果曹操这个时候放了高顺,很多人会不甘心,也会对曹操本人产生怨恨,导致以后的战争不和。所以曹操一定要杀了高顺,以平息“军”的怒火,让将士们发泄怒火,报仇雪恨,这对稳定军心,鼓舞将士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俘虏的敌军将领要杀或留,让没杀的忠于自己。有敬畏才会有感恩!曹操爱他的将领,但是他不忍心把他们都杀了,但是如果他一个都不杀,剩下的将领就没有了恐惧,没有了侥幸心理,自然也就不会感恩戴德,就会骄横跋扈,忠诚度下降。另外,张辽也不像高顺那样对他们造成太大的伤害,留下他也不会让部下心里不平衡。
张辽是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是我历史上诸侯并立,争霸的时期。他们不断地互相攻击,普通百姓自然也饱受战争之苦。最后,魏蜀吴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当然,这一时期也是军事将领辈出的时代,如储旭、黄旭、张辽、乐进、张合、于禁等。曹魏的。但不得不提的是,虽然他们都武艺高强,战功卓著,但张辽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骁勇善战的武将。也有人说武将最后会以“死而无憾”收场,那么大名鼎鼎的张辽是怎么死的呢?
比如张辽
这要从张辽被曹操派驻合肥说起。这一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汉中的张鲁,守合肥一代的兵力很少,于是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张辽兵力不足一万,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毅然主动出击。结果,敌人伤亡惨重。最后孙权撤退的时候,带人杀了他。结果打败了吴军,差点活捉了孙权。从此,张辽在吴栋成了威震天,吴栋一直不敢进攻。最后张辽一直驻扎在这里,当然大家都会死。张辽终于病倒了,并打退了吴军的大将吕范。第二年,张辽病重,死于江都。所以张辽,张合,典韦等武将都没有落得同样的下场。他们不是被马哥杀死,而是死于重病。
张辽先后跟随董卓吕布等人,最后投降曹操,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当然有意思的是,在张辽死的那一年,曾经功成名就的吴主孙权也死在了这一年。朋友从来不在一起是真的吗?张辽死后,魏帝曹丕叹息不已,立他为新封侯,是对他一生战功的肯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2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代科举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多严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