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隋炀帝三征高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隋炀帝一直被人们视为暴君,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他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京杭大运河,更是因为他的穷兵黩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三征高句丽,最后导致朝野上下都对他不满,纷纷起兵造反,隋朝就此灭亡。隋炀帝为何宁可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呢?
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动用了一百多万大军,除此之外还有二百万农夫。最后的结果是,由于一直在水中造船,导致皮肤溃烂,死了很多人。由于高句丽坚守城池,隋朝军队久攻不下,最后导致大败,去的时候一百多万人,成功回去的寥寥无几。
第二次的时候,高句丽继续坚守,双方僵持不下,这时候杨玄感造反了,隋炀帝不得不撤军。后来刚把杨玄感打败不久,杨广就继续去第三次攻打高句丽了,这时候,全国已经爆发了不少农民起义,但是杨广还是坚持要去打仗,最后隋朝快不行了,才终于不得不向高句丽议和。
正是因为隋炀帝不断地四处征伐,才导致百姓负担加重,人口衰减,国力衰弱,杨广作为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假如杨广不三征高句丽,隋朝依然是一个强盛的王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但是没有如果。
其实杨广之所以要那么执着要征高句丽,是有着长远打算的。因为当时的高句丽正属于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渐渐威胁到了中国的东北边境。如果任由其发展,会严重威胁到中原的统治。因此隋炀帝为了以绝后患,将威胁扼杀,他执意要将高句丽打趴下。
其实杨坚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派兵攻打高句丽了,只是没有成功,杨广不过是完成父亲的遗愿。后来到了唐朝,李世民和李治也先后派人攻打过高句丽。事实证明,杨广的政治眼光是对的。后来宋朝的灭亡和明朝的灭亡,都是来亡于东北少数民族之手。可惜隋炀帝被我们误解了两千年。
因此隋炀帝攻打高句丽并没有错,只可惜隋炀帝操之过急,没有考虑到当时隋朝的情况,太过于冒进,最终亡了国。对于此事,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隋朝末年及唐朝初年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无论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都在拼命地和高句丽作战。
可以说,隋朝之所以灭亡,与隋炀帝聚集全国性的兵力,三次与高句丽作战不无关系。由于发动了这样几场穷兵黩武的战争,使得国内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妻离子散,因此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隋朝。
(隋炀帝画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认为隋炀帝残暴不仁,乱杀大臣,以及贪图享乐,比如修大运河,修宫殿等等。不过,这种说法,更多的应该是唐朝对隋炀帝的一种抹黑,是唐朝按照古代君王应该有的?仁爱?标准,否定隋炀帝的一种表现。只有否定了隋炀帝,唐朝的建立才显得顺理成章。
不过,虽然用这种方式否定隋炀帝,是对隋炀帝的抹黑。但事实上,隋炀帝本身并不白,隋朝的灭亡,确实是他造成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调动全国兵力,三次打击高句丽。
应该说,李世民虽然用残暴贪玩好色这些内容来评价隋炀帝,但是他对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心知肚明的,知道隋炀帝是因为发动了对高句丽穷兵黩武的战争,国家才灭亡的。知道打击高句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能轻易发动。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李世民的觉悟。李世民在第一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的时候,尽管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攻下高句丽10座城,俘虏了高句丽7万人,斩首了高句丽4万首级。但是由于唐军损失了2千人,以及8千战马。因此,唐玄宗当时说了一句,如果魏征活着,他肯定会劝我,不让我干这样的事情。
唐太宗难道不知道他是大胜吗?既然知道他是大胜,为什么还要说出这样的话呢?这话明显就是后悔,后悔自己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
(唐太宗)
那么,唐太宗真的是后悔对高句丽的战争吗?显然不是的,因为后来他又多次攻打高句丽,一点儿也不停歇。如果唐太宗真的后悔,他以后就不会打了。那么既然如此,唐太宗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呢?
很明显,唐太宗这样说,就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打高句丽,像隋炀帝一样,引起国内大臣及百姓的反感,从而造成国内的动乱,走到隋炀帝那样的结局。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隋炀帝、唐太宗都要打高句丽,乃至于最终唐高宗也继续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直到把高句丽灭亡呢?
我认为,隋唐的统治者之所以这样做,涉及到整个中原国家对北方少数民族国家的一种策略问题。
在中国古代,中原国家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存在,对中原国家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不能让他们发展壮大,一旦发展壮大,中原国家就危险了。尤其是匈奴,以及后来的五胡乱华,给中原国家带来了深刻的惨痛的记忆。
大定元年二月,北周覆灭。取而代之的则是杨坚建立的隋朝,定都大兴城。随后更是南下一举灭陈,隋朝成功的结束了西晋以来,群雄割据一方的局面。可繁荣富强的隋朝却如同水中泡沫一般,一触即破。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暴虐不堪,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的恶名。他真的是一个暴君昏君吗?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隋炀帝其实并不像史书上说的那般不堪。我们可以来看看他留下来的一些东西,隋炀帝耗尽民力建造的大运河,可谓是福泽了接下来一代又一代百姓。其次便是创建了科举制度,这一举动打破了两汉西晋世家门阀垄断朝政之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撇开这些,隋炀帝还有一个举动十分让人不解,那便是为何要三征高句丽,若不是这三次大战役,隋朝是否会灭亡,还是一个未知数。
高句丽与隋朝的恩怨,其实在杨坚时期就已经存在,在597年,高句丽联合想要攻取隋朝辽西军事重地。但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高句丽的这一举动让隋文帝杨坚十分愤怒,于是他派出了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大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但是没想到遇到了暴雨时节,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爆发了疫病,隋军只好撤退。而高句丽也见好就收,上表称臣为“辽东粪土臣元”,雨是隋文帝罢兵。
隋朝这边杨坚病逝,杨广即位。高句丽就耐不住自己的性子了,在边境屡次与隋军产生摩擦。隋炀帝口中说出了五个字,那便是“勿遗子孙忧”。这与李世民后来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隋炀帝便开始了三次征伐高句丽,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失败。加上他从继位起就建造大运河,导致民生凋敝,最后隋炀帝还没有完成他“勿遗子孙忧”的理想,隋朝便亡了。
公元581年,当杨坚逼迫当时北周静帝将手中江山禅让给自己的时候,他相信自己能够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而事实确实也是如此,隋文帝杨坚亲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而后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南陈,结束中国近三百年的割据,再次一统天下。
在中国古代所有封建王朝里,隋朝是一个引起无数历史爱好者兴趣的朝代。在短短不到四十年的历史中,隋朝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惊人的,特别是隋朝两位皇帝采取的治国策略。但是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问题:隋朝两位皇帝为何要灭掉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即使最后拼到国家灭亡也不回头?
先还是说说隋朝为什么要打高句丽吧。主要高句丽作为一个东北强国,从晋到南北朝这数百年间,多次参与中国大陆的群雄混战。故而隋王朝在大致统一后,要对其进行征服,方能彰显天威。更加上公元598年高句丽曾经联合侵略隋帝国边境,因此隋文帝杨坚为了报复,出兵讨伐高句丽。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隋朝时期,中国的再次大一统成为趋势,但是高句丽依旧想保持了自己的割据。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高句丽的王元率领四万大家进攻辽西。这次高句丽的大军虽然最后被隋文帝击败,但是引起了隋文帝的暴怒,于是由此引起了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多次攻打,“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在隋朝攻打高句丽的过程中,隋炀帝御驾三征高丽最被人熟知,当然三征高丽也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造成了国内老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公元612年,隋炀帝正式御驾亲征,并向天下发出征讨高句丽檄文,“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东之境。虽复汉魏诛戳,巢窟暂倾,乱离多阻,种落还集。萃川薮于往代,播实繁以迄今,眷彼华壤,剪为夷类。”
对于隋炀帝三征高丽,虽然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是隋朝两代帝王矢志不渝。高句丽虽然远在东北边陲,但是国势蒸蒸日上,如果不挫伤其元气,中原子孙后代的心腹大患!于是隋炀帝发出了“勿遗子孙忧”的感慨,从这五个字中我们感受隋朝两代帝王即使拼的国破也要踏平高句丽。
高句丽是农耕文明,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走马鲜卑儿,庙堂汉家子”,不仅仅是民族原因,更是文明差异,游牧文明不管多么强势,就算成功入侵华夏结局无非是和汉民族同化或是被汉人赶出去,所以匈奴可以续命,突厥可以谈判,甚至辽金蒙古满清都可以称帝,因为这些都不会影响社会主体是华夏文明。
但高句丽不一样,当时的高句丽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地区小霸,农耕技术不咋地但也是种地的,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当年隋炀帝不是拼了命三征高句丽,隋朝的统治不可能二世而亡。于是,一个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出现了,为何隋炀帝拼到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高句丽。
高句丽的历史极其悠久,在灭亡前是一个位于东北亚古国,直到公元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从东汉末年开始,高句丽就已经开始了崛起的苗头,利用中原混乱的局面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
高句丽的?西进?, 与辽河流域新兴的慕容鲜卑长期拉锯作战。几番交往后,慕容鲜卑获胜了,高句丽的都城都被攻陷了。但是,随着前燕的衰落,高句丽又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好太王时期,高句丽中原完全占领辽东。到了此时,高句丽吞并了西汉以来所设置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实力强大起来,自然就有所想法。公元598年,高句丽派出一万大军,对隋朝辽西地区骚扰进攻,被随军挫败。
隋文帝预感到高句丽是个威胁,于次年派出30万大军,但爆发瘟疫,加上海上大军又遭遇风暴。尽管双方没有交战,可隋朝气势让高句丽大骇,后者请求罢兵。杨广继位后,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同时为完成隋文帝的未竟之志,征讨高句丽已经势在必行。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以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决定征讨。从大业八年到大业十年,隋炀帝先后三次御驾亲征,结果三次都以惨败告终。至于具体过程就不说了,实则令人难过、遗憾。
隋炀帝指挥失当,高句丽学会了扬长避短,他们善于守城。大将段文振一再提醒隋炀帝注意这一点,奈何隋炀帝还是顿兵于坚城之下,使得隋军陷入漫长的苦战,锐气,战力、士气都受到极大消耗。
除了隋炀帝指挥有误,忽视了自然条件给后勤运输带来的压力,只是一味地增加兵力,加上用人失误,致使天下民怨四起,局面一发不可收拾。?甲午,车驾至北平。秋,七月,癸丑,车驾次怀远镇。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高丽亦困弊。?
三征高后来,使得隋朝元气大伤,严重削弱了国力。而隋炀帝拼到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深究原因可能只有一个,?今日不取,后世必为子孙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9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