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几乎是百战百胜的将军,而王龁在率领秦国军队打仗的时候,却经常打败仗。可是,秦昭襄王在派秦军打仗的时候,却总是派王龁。常常是王龁打不赢了,才换上白起。秦昭襄王为何有这样奇怪的安排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安排白起带兵呢?
(白起剧照)
说王龁经常打败仗,其实并没有冤枉他。
公元前262年,当时白起率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一个地名,也可以叫做“野”),把韩国拦腰切成两段。韩国主体是一段,上党郡是一段。这时候,秦昭襄王立刻把白起叫回来,让王龁带兵前往夺取上党。但是,王龁搞砸了,致使上党郡的太守冯亭投降了赵国,引发了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早期,王龁与廉颇对峙。虽然王龁打下了赵国的两座城堡,但是在廉颇的坚决防守下,王龁也难再进一步。而且这样持续不断地相持下去,最终肯定是对秦军不利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秦国一方面使反间计让赵国把廉颇调回,另一方面用白起取代王龁,最终才实现了长平之战的全面胜利。
长平之战一年后,秦昭襄王又撤回白起,改成另一员大将王凌进攻赵国的邯郸。结果王凌打不赢。秦昭襄王改成由王龁率军。可是王龁依然打不赢。这时候,秦昭襄王又才准备改为白起。不过最终由于白起发牢骚,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没有了白起,王龁最后在邯郸城外被赵国及魏楚联军打败。
此后,公元前256年,王龁又被赵国军队击败。
归纳起来,王龁几乎没打过什么胜仗,可是,他却一如既往地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后来,秦昭襄王去世后,其儿子秦庄襄王继位,依然很信任王龁,派他统兵。秦庄襄王去世的时候,还让王龁与吕不韦、李斯等人一起担任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秦王嬴政。直到秦王嬴政三年(公元前244年)的时候,王龁安然去世。
(王龁剧照)
那么,屡战屡败的王龁,为何会得到三代秦王的高度信任呢?比较一下白起,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些原因。
一、安排王龁带兵,因为秦王忌惮白起功高。
白起固然百战百胜,但是,如果军队一直掌握在白起的手里,秦昭襄王却又是非常担心的。万一白起想拥兵自立,试问秦国还有谁是白起的对手呢?一个人也没有。因此,每次白起打了胜仗后,秦昭襄王总会把兵权从他手中夺过来,安排他休息一会儿,让秦军和白起分离。
当秦昭襄王安排白起休息的时候,他总要安排人出来继续带领秦军。这时候,他一般都会安排王龁。王龁虽然不怎么样,但是,除了他外,那时候秦国实在也没有比他更好的人。比如,当秦国进攻邯郸的时候,秦昭襄王安排王凌领军,结果王凌更差,秦昭襄王不得不又换上王龁。
二、安排王龁带兵,因为王龁一直谦虚谨慎。
王龁打仗能力一般,因此,他自身也没有什么可得意的。
除此外,王龁的性格也比较好,比较虚心,不管安排他在军队里担任什么职位,他都没有意见。比如长平之战前,他其实已经拿下了赵国的两座城堡。虽然无法再向前迈进一步,但其实也是立下了功劳的。而且,赵国当时已经换上了赵括,对于王龁来说,正是一个好机会。他拿不下廉颇,未必拿不下赵括。但这时候,秦昭襄王却又把他撤换了,换上白起担任主帅,他担任副帅。如此安排,他却一点意见也没有,完全听从白起的指挥。
要是换上白起,心里肯定不服,肯定会嘀咕几句,撂摊子不干。然而王龁没有,让他干啥他就干啥,没有任何意见。
(秦昭襄王剧照)
三、安排王龁带兵,因为秦国军队普遍强大
有人可能会说,秦昭襄王这不是白瞎吗?王龁打不赢却安排他带兵,不是拿自己的军队开玩笑吗?
其实,这里有个前提,就是秦国的军队普遍比较强大。王龁虽然没什么能力,打仗四平八稳。但是,因为秦军强大,因此,安排他带兵,就算败了,也不会是大败、惨败。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安排王龁带兵,其实就是划水前行,积蓄力量。在关键战役上,又让他靠边,让白起这样的大将上阵。
总之,王龁能力虽不足,但是他谦虚平和,又能稳住军队,秦王用起来也比较放心。
秦昭襄王嬴稷重用白起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嬴稷为什么会重用白起吧。
第一个原因就是白起真的有本事,能打仗,秦国的发展离不开白起这种有真本事的人。白起可不是什么王公贵族的出身,也没有继承任何的爵位,完全都是自己凭借着秦国奖励军功的政策一部一部提升自己官职的。而秦昭襄王嬴稷时期的秦国周边也是虎狼环伺,山东六国一直都想找机会去收拾秦国的。恰巧看到凭借军功升职上来的白起,秦昭襄王嬴稷自然没有不重用的道理呀。而且,白起也没有辜负秦昭襄王嬴稷对自己的信任,掌握大权后也是为秦国做出来很多的贡献,立下了很多的功劳。
第二个原因就是白起出身低微,重用白起也更能激发最底层士兵奋斗的决心。在秦国没有施行变法之前,秦国的高官位置基本上都是被极少数的一部分贵族垄断了,最底层的老百姓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出头之日的。而在秦国推行变法之后,即使原本是奴隶的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军工获得爵位,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很多的最底层百姓可能奋斗一段时间就沾沾自喜丧失了斗志,止步不前了。而秦昭襄王嬴稷重用了白起,给了他很高的官位和权力,也是想激发更多人的斗志,让秦军变得更有战斗力。
第三个原因就是白起不属于士大夫阶层,也不属于任何派系,秦昭襄王嬴稷可以用白起来帮助自己巩固权力。其实在秦国,宗族势力、士大夫阶层以及很多王公贵族各有各的利益,而这些人正是秦昭襄王嬴稷掌权的最大威胁。秦昭襄王用没有什么背景的白起,就避免了权力的落空,也更容易去瓦解那些抱团的各种势力。
白起被赐死,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秦昭王容不下他,而主要有着内外三个方面的原因。
外因有:1、白起与应侯范睢的将相权相争导致被谗;2、白起居功自傲,多次忤逆皇权;内因则是白起性格暴躁,为人桀骜不驯,这也是造成他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电视剧《大秦帝国》白起剧照
01?白起与应侯范睢的将相权相争导致被谗秦相范雎为人恩怨分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是他的人生准则。但是在自己地位、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表现出了自私的一面,那就是对白起的嫉妒和遏制。
在白起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想乘胜灭赵,但是韩、赵恐惧之下,让苏代带着大量钱财说服范睢。范睢既不想让白起继续扩大战功,也不想让白起权势跃居己上,因此接受了苏代的离间之计,便向秦昭王进言,阻止了白起的攻赵行动。
后来,白起听说此事,便与他有隙。这是将相争权的结果,同时也是白起走向悲剧命运的一个引线。
电视剧《大秦帝国》范睢剧照
相比而言,“负荆请罪”、“将相和”本是历史上将相关系的美谈。然而,同样是为秦国效忠的将相,范雎却做出了个人利益为先国家利益为后的选择,与蔺相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宁愿退兵,也不希望白起超过自己。
如果范雎高风亮节,虚怀若谷,将相之间齐心协力,白起攻打赵国定会势如破竹,二者之间就不会产生怨隙,白起的悲剧就不会出现。
02 白起性格暴虐,居功自傲从而与秦昭王产生矛盾,多次忤逆皇权据《史记》载,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三十四年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13万;同赵将贾偃战,沉其卒2万人于河中。四十三年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5万。尤其是长平之战结束时,“卒四十万人降秦。”
自秦孝公以后,至秦始皇十三年止,秦国军队在各次战役中杀人总数,可查的约为1655000人,而白起为将时就斩首920000人。此巨额数据一方面证明白起指挥有方,作战勇猛,另一方面也是他性格残暴的写照。
虽然战争是当时历史发展选择的方式,对社会生命财产的破坏不可避免,但一些人物性格的残暴,嗜血成性,加剧了这种破坏。白起性格的残暴,必然导致他居功自高而桀骜不逊,这势必与秦昭王发生冲突。
长平之战刚结束,白起立即准备乘胜灭赵攻韩,一方面再次攻占上党,命王龁率一路军攻赵武安皮牢,命司马梗率一路军攻赵太原,自己统率主力留上党,准备进攻邯郸;另一方面则向朝廷催促增加粮草。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虽然最终是以秦国的取胜而结束,但也使秦国元气大伤。
从参战的军队来说,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国士兵死者过半,国内可战将士几乎为之一空。从秦国的经济方面来说,影响就更为深远。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发生了饥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范睢劝说秦昭王:“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
尽管昭王认为这样做“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会乱了秦法而不同意,但困难到要发国家苑囿以济民的程度,足以见问题的严重。这种情况决定了秦国已不能紧接着再发动一场大战,而白起派卫先生向秦昭王请求增加兵力和粮草,就给秦昭王出了一道难题。
从后来秦昭王对白起所言“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来看,秦昭王认为白起试图立即攻灭赵国的计划是很不现实的。当秦昭王依范睢之计,认为秦兵暴师于外时间过久,宜息兵休整,从而同意韩、赵割地讲和的请求,制止了白起的军事行动的时候,白起大为恼火,从此托病不再领兵出征,以此要挟秦昭王。这使得君臣之间的矛盾超出了政见不同的范围,向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形势的发展出乎秦昭王的意料。当初秦国停止白起的军事行动而答应韩、赵的求和是有条件的,即“割韩垣雍、赵六城”。但秦国退兵后,只有韩国献出垣雍,赵国则不愿割让六城,而且还遣使出齐,欲联齐以抗秦。对此,秦昭王当然不能容忍,下令白起率兵伐赵。白起托病不愿领命,秦昭王便对他说:
“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从秦昭王的讲话来看,他也看出了白起负气的原因,委婉地解释说原先制止白起的攻赵活动,是当时国力不济,现在国力得到恢复,可以攻打赵国了。但是,白起还是不愿出战,因为他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取胜的有利时机。
尽管白起不同意伐赵,但秦昭王主意已定。在白起不愿领兵出征的情况下,秦昭王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赵。但是,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统率的秦军在邯郸受阻而不能前进,将士伤亡颇多。为解此困境,秦昭王再次令白起领命代替王陵,而白起虽病愈仍不肯就命。
由于前方战事吃紧,万分焦急的秦昭王只好派范睢去劝说白起。但白起依然坚决不肯领命出战。对此,秦昭王非常生气,没有了白起就不能灭赵了吗?他增加前线军队,并派王龁代替王陵,继续猛攻邯郸。但由于赵国防御极强,秦军在邯郸与赵军又苦战八、九个月,仍就毫无进展。
然而,而对秦国如此难以收拾的局面,白起不仅不替秦昭王排忧解难,反而指责说:“不听臣计,今果何如?”秦昭王闻之大怒,亲临白起府邸恳求白起出山,并说出了“如君不行,寡人恨君。”之语。
话说到这种程度,也说明秦昭王对白起的恼怒已达极点。可白起对秦昭王的劝说还是无动于衷,竟然以死相抗,秦昭王拂袖而去,随即下令削去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贬为士伍,并流放到阴密。
为了扭转战局,秦昭王接受了范睢的推荐,启用郑安平为将军,使其为进攻邯郸的主帅。但事与愿违,三个月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楚国春申君亦派将军景阳率大军北上求解邯郸之围。攻击邯郸的秦军在赵军和魏、楚军队的夹击下大败,郑安平率领二万人降赵,赵封其为武阳君。王龁所领的秦军也溃不成军。魏、楚军队乘胜追击到河东,继续在河东取得胜利。
消息传来,秦昭王悲愤交加,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立即离开咸阳到阴密去,并“使使者赐之剑,自裁”。一代名将白起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总体来说,白起的死虽有范睢谗毁的原因,但根本上他是死于其暴虐的性格;死于其居功自高而桀骜不逊从而与秦昭王产生的冲突;死于其不审时度势从而与秦国的既定方略产生的矛盾。
白起和范雎结怨后,秦昭襄王为何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呢?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趁势消灭赵国、邯郸。对此,韩国和赵国自然非常害怕,于是派苏代用重金游说秦国丞相范雎,意思就是等到白起消灭赵国、韩国的话,那么白起在秦国的地位,就一定在你范雎之上了。在此背景下,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在白起和范雎结怨之后,二者自然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较量。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范雎借着秦昭襄王之手,除掉了白起这一敌人。公元前257年,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那么,问题来了,在白起和范雎之间,秦昭襄王为何宁愿赐死战神白起,也不辜负名相范睢呢?
一
首先,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范雎和白起这一文一武,可谓左膀右臂,也是当时秦国最显赫的两位大臣。就白起来说,其功绩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山东六国中,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诸侯国,几乎都被白起击败过。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帮助秦国重创了赵国这一强劲对手,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于范雎,同样是秦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对此,秦昭襄王曾消失: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也即在秦昭襄王心目中,范雎可以和姜太公、管仲等人相提并论。
二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正是在“远交近攻”策略的指导下,秦国得以不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而且,因为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在攻打三晋的时候,燕国和齐国基本上作壁上观,这无疑分化和瓦解了山东六国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效果。基于此,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范雎,自然在秦昭襄王心中拥有不下于白起的地位。当然,这显然不是秦昭襄王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主要原因。
三
对此,在笔者看来,白起被杀,虽然和范雎的挑拨离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白起的抗命和背后讥讽,才是其被赐死的主要原因。在长平之战后,因为范雎的原因,白起错过了趁势进攻赵国的机会。等到赵国恢复元气后,白起自然不愿意继续带兵攻打赵国了。于是在邯郸之战中,秦昭襄王派遣了王陵、王龁等将领。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秦军惨败,甚至还丢掉了之前从魏国、韩国手中夺取的土地。在此背景下,白起就在背后发发牢骚,表示“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于是,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再次起兵攻打赵国。对此,白起自称病重,不愿意出征。
四
最后,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在白起拖延甚至抗命后,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所以,非常明显的是,白起和范雎结怨后,秦昭襄王为何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原因,自然就是白起的抗命。除了这个原因,白起功高震主,也是秦昭襄王除掉他的原因之一。虽然在秦国,丞相范雎也具有非常大的功劳,但是,范雎毕竟是文臣,也即没有掌握什么兵权,所以不会威胁到秦昭襄王。但是,白起这位武将,显然和范雎不同。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望实在太高了,如果白起真的率领秦军将士谋反,秦昭襄王真的难以抵挡。综上,在白起和范雎结怨后,不是秦昭襄王不愿意辜负丞相范雎,而不是范雎的威胁小,白起的威胁大,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即威胁大的白起最终被赐死。
众所周知,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变法,正如汉代王充所评价: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那么商鞅变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这是要因为他的变法,是围绕耕战进行的,说白了,就是单纯为了打仗而制定的治国政策,尤其是商鞅变革的军制,让秦国士兵成为了所向披靡的战士,更为山东诸侯誉为?虎狼之师?。
商鞅的军功制,是把敌人的人头和秦国的爵位挂钩的,一个人头换一个爵位,而爵位又可以换取官,似乎是公平合理,为此商鞅设置了20级的爵位。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就是杀了20个人,就到达顶端了,哪有那么容易,古代打仗不像现在,冷兵器下的厮杀,你能杀死别人,别人也同样能杀死你,就商鞅所想,应该没人可以靠着人头,进入秦国的领导核心。
不过,他没有想到,后世出了一个白起,在这种军制下,白起成功了,也是秦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靠着杀敌坐上秦国大良造之位的人。
白起对于秦国的贡献。
说起秦国的大良造,不少人会想到商鞅,但是白起也是名副其实的大良造,那么大良造在秦国的20级爵位排名第几呢,第十六,不过这几乎已经到顶了,因为再往上,是秦国王室的爵位,此外,白起也被封君了,还是很有价值的封号武安君。
白起对于秦国的贡献,并不是攻下了秦国70多座城池,而是最大限度地消灭了山东诸侯的有生力量。
白起
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人数有200万左右,被白起带领的秦军所消灭的,有100万,这等战绩,后世之名将,难忘其项背。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一战而消灭赵军四十余万,使得能够与秦国争雄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崛起,那么长平之战后白起乘势灭赵能否成功呢?其实也只能攻下邯郸,但灭赵还不行,因为时机未到,赵国宗室也早已逃出了邯郸。
白起与范雎的恩怨。
当白起向秦昭襄王提出要乘势灭了赵国的计划后,秦昭襄王本来是同意的,但是却出现了意外,因为赵国找到了一位纵横之士的帮助,而此人直接找到了范雎,以白起功高会取代范雎相位为由,说服了范雎。
于是范雎借大战之后,秦军疲惫为由,建议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撤军,本来就对灭国之战没有把握的秦王,也就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召回了白起。
白起
而这一召回不打紧,灭赵的良机已失,后来秦昭襄王又想着去灭了赵国时,白起却不干了,接二连三称病而不带兵,秦昭襄王那叫一个气,于是命令王龁、王陵接连进攻赵国,可是却无寸功,而秦军亦损兵无数。
这一切的失利,秦昭襄王都怪到了白起的头上,于是把其贬为小卒,强令其出征,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但白起却迟迟不肯奉命。
于是秦昭襄王,就让范雎劝说白起,结果范雎带回了九字真言,?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样秦昭襄王更生气了,认为白起是在怪罪自己,于是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3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孙策三番被袁术侮辱,为何还屈就他
下一篇: 吕布败兵投靠刘备,他竟将徐州拱手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