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渡是湘江上的一个渡口,在全州城东北,行陆路才十里,行水路则有十二里。过蓑衣渡五十里,即可经黄沙河水路进入湖南。蓑衣渡一战,是清廷战胜太平天国、苟延残喘的关键之战。"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如无蓑衣渡之战,长沙陷落,湖南尽入太平军之手,丁忧的曾国藩必不能回乡募勇甚至会为太平军所俘,曾、胡、左、李诸中兴名臣永无出头之日,历史上将不再有湘军这一支武装。
介绍
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路碑》说:“蓑衣渡大道,系楚、粤往来通衢,山径崎岖,行路多难”。道光五年(1825年)立的《路碑》说:“蓑衣渡大路,上通州城,下达湖南,虽非关津,实为通衢”。可见,它是太平军北进的必经之路。据实地考察,当年太平军与清军的战场并不是在蓑衣渡口,而是在渡口东北约三华里之水塘湾。因为蓑衣渡口水深如潭,江忠源于二、三天内根本不可能在那里打桩塞河,而且渡口岸边的六梅塘,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但水塘湾滩多水浅,枯水时可涉水而过,舟船难通,其左岸的狮子岭,高可三百余米,密林深箐,地势险要,正是江忠源设伏堵击之地也。方志云:“狮子岭在长乡,去城北十五里,地名奥塘”。不能不指出,简又文之采访调查并没有弄清楚战场的确切地点,也弄错了战场与州城的实际距离,应予订正。
据载:清朝统治者获报太平军攻陷全州,“掳马掳船,水陆并进,凶焰益张”;“又大张伪示,欲直扑长沙”。乃在一天之内连下四道上谕,严令赛尚阿“飞饬各路将弁督带兵勇,或由间道绕越贼前;或跟踪紧迫,使贼无暇喘息”,并指明“全州与湖南水陆兼通,水路尤关紧要,或设法阻其行舟;或于要害地方密置兵船,暗藏枪炮,截击尾追,俾匪船不能顺流直下,方为万全”。清军“厚集兵力”的布防部署是:提督鲍起豹驻屯永州。总兵孙应照防守湘桂交界之黄沙河。和春率领之七千清军扼守距州城北十五里之太平铺,“首当贼冲”。提督余万清奉命赶赴道州堵截。刘长清等部清军则尾追不舍。江忠源率领的楚勇千余人原是追兵,尾随刘长清等部之后,由桂林至全州。他深恐太平军继续北进,攻取其家乡湖南新宁,乃急忙趋前阻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先军桥头(即太平桥桥头,位于狮子岭附近的桥渡村旁),堵其西窜新宁之陆路;并钉塞河道,断其北窜零陵之水路。”他还急请和春速派兵“于河东扎营,以为合力攻剿之计”。然而,和春慑于太平军之声势,不肯“分兵扼截”;只檄调非已统属的张国梁部前往东岸防堵。张国梁尚未到达阻击地点,蓑衣渡的战斗便已经打响了。
6月5日(阴历四月十八日),太平军的船队蔽江而下,陆路沿江行进。当船队通过蓑衣渡口,下驶到水塘湾过险滩时,发现狭窄的河道已被清军“伐木作堰”所堵塞,船只因无法前进而密集江面,遭到左岸狮子岭江忠源伏兵居高临下的猛烈轰击。太平天国领导人措手不及,只好把拥挤不堪,乱成一团的船只横亘江面,搭成沟通东西两岸的浮桥,抢占河岸阵地,仓猝还击。其陆路部队闻炮声也急行靠拢救援。据清方记载:十八日,清军“用劈山炮向河流钉塞处彻夜轰打”。十九日黎明,太平铺方面的清军“分路攻剿”过来,“贼船二百余只已在蓑衣渡江心泊如营垒,两岸安设大炮。我兵一进,贼枪炮如雨。和春亲督兵勇四路奋攻,该逆亦死力拒敌数时之久。贼匪情形,颇为迫蹙”。尽管太平军奋勇拒敌,不让清军靠近江岸,并杀伤了不少敌人。但经过二昼夜的激战,仍无法疏通航道前进。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多面受敌,无法立足的危急情况下,太平天国领导人不得不改变沿江而下永州,直捣长沙的原定计划。于6月7日(阴历四月二十日)下令舍舟登右岸,“并将船只自行焚烧,遗弃辎重米粮器械甚多”,在右岸集合队伍,翻越半边山,过扁担坳,向湖南而进,“欲攻永州”。及至永州,“将薄城,以大水不得渡”,“知城中有备,不敢攻,遂趋道州”。6月12日,清军提督余万清“亦弃城不守”,太平军“乘虚袭道州,踞之”。
蓑衣渡受挫绝不是“太平军失败之起点”,对战争全局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也应该承认,它是太平军在广西期间遭受挫折最大的一次战役。其损失可以用三句话进行概括:船只尽毁,辎重尽失,伤亡惨重。关于太平军伤亡的具体数目、清方记载:一说“悍贼毙者数千”。一说“毙贼千余”。一说“(贼)被杀者七、八百人”。上述数字都令人难以置信,夸大邀功也罢,主观臆测也罢,太平军在蓑衣渡之战中蒙受一定伤亡却是毫无疑义的。当时人记述和评论说:“其时所毙贼尸,蔽江而下,衡湘之人皆见之”。“蓑衣渡之战,贼尸蔽江,自焚其船,遗其辎重妇女,仓皇东奔、为贼从来未有之败” 。
综上所述,太平军在蓑衣渡受挫的原因,可概括为二点。
第一,战略目标与战役指挥脱节。太平军自永安突围的战略任务是:打出广西去,挥师北上,建基立业、开创“小天堂”。然而,太平天国人领导却没有处理好战略全局与战役局部的关系。太平军本应神速行动,力戒拖延,乘虚奔袭湖南长沙。这是发展革命形势的战略大转移,而不应该费时耗力围攻全州达十一天之久。事实充分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主观上犯了轻敌的错误,自以为可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全州城。然而却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为此而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不仅遭受很大伤亡,连南王冯云山也在全州受伤而牺牲。太平天国过早地失去了一位忠勇坚毅、能顾全大局和协调内部的杰出领导人,确实是无法弥补的极大损失。正是由子攻城伤亡很大和冯云山不幸牺牲,使太平军被仇恨蒙住了眼睛,失去了理智,非竭尽全力打下无关轻重的全州城不可。这是农民狭隘的复仇思想的反映。
清方记载直言不讳地供认:“是时,湘水盛涨,顺流直下,三日可达长沙。长沙方拆修城垣,工不及半,城中空虚无备。贼若猝来,竟可长驱直入,事不可问矣”。又说:“是时,湘水涨,省防尚无备,方拆治城垣。微忠源堵击,贼船三、四日即抵省。言者谓蓑衣渡一战,为保全湖南首功云”。这些说法虽属推测之词,但也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久攻全州的失策。
第二,麻痹轻敌造成蓑衣渡之败。太平军围攻全州时。救援的清军皆胆怯惧战,在距州城十里外扎营,畏死不前,坐视不救。于是,太平天国领导人产生严重的轻敌思想,自以为清军不堪一击。太平军撤离全州北进,放弃自已所惯用的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声东击西、迂回包抄等战术,居然鸣锣放炮,大摇大摆地坐轿出城,蔽江而下。如果太平军在进军蓑衣渡途中。能先派出先锋精兵,扫清前进路上之清军,或使敌坚壁自守,或驱逐阻击之敌,清除江面上的障碍。其船队是可以顺利通过的。由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自己估计得过高,对上帝保佑信赖得太过,麻痹大意,不明敌情,疏于防范,造成了蓑衣渡受挫。郦纯先生指出:“其致败之由,则在行军不侦敌情。否则,以江忠源千余之勇,太平军自不难派队先行驱逐,疏通江路,不仅不至挫败,且可照原计划直攻长沙。
其时,军事已归东王主持,不能不说是杨秀清行军的一次严重疏忽。幸而东(右)岸没有敌兵,否则局势将更艰危”。这话是有道理的。
(一)
江忠源是湖南新宁人,生于1812年,只比曾国藩小一岁。他们两个还是同一年参加的会试,结果曾国藩金榜题名,江忠源名落孙山。
不过,好在江忠源已经有了一个举人的身份,按照规定可以做官了。举人出身是没有可能做大官的,1844年,江忠源回到了家乡新宁县,当了一名教育官员。
虽然吃上了皇粮,但是江忠源胸怀大志,而且他也察觉出了天下将乱的趋势,所以就积极用兵法训练乡里子弟,准备着有朝一日报效朝廷。
1847年,在新宁一带果然有瑶族人雷再浩利用白莲教起义。江忠源的团练派上了用场,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雷再浩,并且将其生擒。
江忠源为朝廷立了功,结果就得到了封赏。他被擢升为候补知县,到了1849年,终于等到了浙江秀水县的空缺,正式走马上任。
别的知县上任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是江忠源两袖清风,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当时正值水灾,江忠源全力组织救灾,赈济灾民,还抓获了几十名强盗,让秀水县保持了良好的秩序。浙江巡抚,同时也是曾国藩老师的吴文镕对江忠源十分欣赏,又让他到丽水去做知县。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为了镇压起义,到处罗掘人才。他想起了曾国藩曾向自己推荐过的江忠源,于是一道圣旨下达,命令江忠源到军前效力。
江忠源当时正在家为父亲守孝,接到圣旨,立即带着五百乡兵兴冲冲地赶到了广西。到了广西,眼前的所见所闻让他不禁大吃一惊。
他没有想到太平军的实力如此之强大,更没有想到清军的腐败如此之严重,人数七八万的清兵围着不过两三万人的太平军竟然连战连败,一点办法都没有。
清军没有办法,江忠源也没有办法。他只带了五百楚勇,能管什么用?而且众多的总督、巡抚、提督、总兵们也都瞧不起他,江忠源连说话的份儿都没有。
在紫荆山里折腾了大半年,江忠源唯一的收获就是结识了和春这么个朋友。不过,以后的事实证明,和春也没给江忠源帮上什么忙。
由于对于前线的清军太过失望,所以江忠源干脆辞别了向荣等人,回到湖南老家继续招募乡勇。
江忠源手头没钱,想扩军也扩不了多少。到了1852年的春天,他好不容易才勉强拼凑了一千人,再次来到了广西前线。
然而,这时太平军已经杀出了紫荆山,在攻打桂林未能得手的情况下,北上进攻全州。清朝的各路援军,包括江忠源的好友和春在内都畏葸避战,无人敢于救援,眼睁睁地看着全州陷落。
江忠源慧眼独具,他决心在全州城外十里的蓑衣渡设下埋伏,伏击太平军。他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邀请和春、张国梁等清军部队一同参战,不过和、张二人并没有理会。
结果在蓑衣渡打仗的就只有江忠源的一千多楚勇了,结果还打了大胜仗,太平军损失惨重。和春只是在收尾阶段参与了追击,可是在赛尚阿的奏折中,他却变成了首功之臣,江忠源反而要靠边站了。赛尚阿之所以要这样抢功,主要就是因为和春是他的部下,和春的战功最后会记在赛尚阿的头上。好在后来郭嵩焘、左宗棠湖南同乡等人打抱不平,替江忠源出头说话,江忠源的战功这才获得了承认。
(二)
蓑衣渡之战后,江忠源马不停蹄地又参加了长沙会战。在这次战斗中,江忠源的楚勇一直都是最能打、最拼命的部队。曾国藩曾经形容江忠源这个人和太平军打起仗来是“人怀公愤,如报私仇”,就是说江忠源这个人和太平军打仗特别的眼红,就好像太平军曾经杀了他亲爹一样。
不过,江忠源的部队还是太少,并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太平军还是顺利地突破十万清军的围困,一路北上,直取武昌而去。
在郭嵩焘、曾国藩等湖南老乡的帮助下,屡立战功的江忠源终于获得了提拔,得到了一个道台的职务。后来,在1853年,原湖南巡抚张亮基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张亮基很欣赏江忠源的才干,于是向朝廷大力推荐,朝廷便任命江忠源为湖北按察使,让他一下子蹿升到了三品官。
六月,咸丰帝又命令江忠源到向荣的江南大营帮办军务。江忠源在启程前往南京的途中,听说太平军大举进攻南昌,于是他就上奏折,请求派他去支援南昌。
满清的官员们从来都是遇到战事就绕着走,像江忠源这样主动要求上前线,而且是去前线最危险地方的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咸丰帝对此大为感慨,当即下旨派江忠源到南昌去助战。江忠源带着他的一千多楚勇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赶到了南昌。此时的江西巡抚张芾早就被太平军吓得六神无主,见江忠源来了,赶紧把王命旗牌授予江忠源,表示今后一切事情就全都由他做主了。
江忠源到了南昌首先就问:“南昌哪座城门最容易遭到攻击?”有人告诉他是章江门。江忠源说:“好,章江门就由我亲自来防守。”
接着,江忠源下令放了一把大火,将南昌城外包括著名的滕王阁在内的众多建筑物烧得干干净净,然后又把他手下的楚勇派到了城墙各处,监督本地的绿营兵作战。哪个绿营兵胆敢逃跑,当场就斩首。
6月24日,太平军的西征军一部大约七八千人,在赖汉英的指挥下,来到了南昌,发起了进攻。
太平军在攻城时已经非常善于使用穴地爆破的方法了,这一次也不例外。赖汉英命令土营开挖了多条地道,6月29日、7月9日,太平军两次轰塌南昌城墙,每次都是江忠源一马当先,亲自提刀上阵,带领着楚勇拼死挡住了太平军的进攻,使得太平军无法得手。
7月28日,太平军第三次将城墙炸塌。这一次城墙被炸塌了九丈,缺口太大,太平军人数众多,眼看着清军就要抵挡不住了。这时,风向突然逆转,将城内的烟火向着太平军方向吹去,太平军的攻势登时受挫。江忠源带着楚勇再次拼死堵住了缺口。
7月下旬开始,清朝的援军陆续赶到,就连尚在训练中的湘军都在郭嵩焘、罗泽南等人的率领下赶到了南昌。再加上来自江南大营等地的援兵,清军的总兵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太平军。赖汉英被迫停止攻城,分兵对付城外的援军。
双方又对峙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到了9月24日,杨秀清只好命令赖汉英撤兵而去。
(三)
南昌之战的胜利,让江忠源获得了二品顶戴,而且也成为了当时风云一时的大红人。此时的曾国藩还毫无名气,朝野内外,人们到处传诵的都是江忠源的大名。大家都把他一致视为国之干城,长毛的克星。
南昌之战后,江忠源又被派到了湖北,击退了太平军对于武昌的进攻。10月下旬,太平军发起了对皖北的攻势。咸丰帝首先又想到了江忠源,急忙任命他为安徽巡抚,要他到皖北迎战太平军。
一年前,江忠源还是七品知县呢,一眨眼变成二品巡抚了,蹿升速度之快基本上也算是创下一个纪录了。
不过,红透半边天的江忠源本身却暗藏着巨大的隐患,而他自己对此却毫无察觉。
首先,江忠源这个人性子比较急,没有耐心去做那些打基础、固根本的水磨功夫。曾国藩为了打造湘军,耐着性子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做基础性的工作。可是江忠源却急于求成,没有花太多的时间用来扩充他的嫡系部队。他手下的楚勇一直都是一两千人的规模,始终难以有大的作为,遇到太平军的大部队就不是对手。这是江忠源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次,江忠源的个性太强,狂傲狷介,整个世界上就没有几个人能被他放在眼里。而且他天生一张臭嘴,到处狂喷,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在广西的时候,他就曾经公开批评向荣;到了长沙,他更是连钦差大臣赛尚阿都敢公开指责。这可是触犯官场大忌的行为。再加上有不少人对于他的飞速蹿红感到嫉妒,所以江忠源竟然混得没几个可依赖的朋友。这让他很快就因此而受到了惩罚。
相比之下,曾国藩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曾国藩能够后来居上,成为了真正的湘军之父,这并不是偶然的。
1853年11月下旬,江忠源不顾自己身体染病,毅然带着一千多楚勇从武昌赶赴皖北。
11月27日,他到达了六安。这时,他的病势愈发沉重。他原本打算在六安将养一段时间,但是11月30日,太平军攻克了舒城,兵锋直指庐州。庐州知府胡元炜接连向江忠源求救,这就让江忠源坐不住了。
江忠源决定立即赶往庐州。他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守六安,只带了七百名楚勇,于12月9日赶到了庐州。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江忠源到了这里就不觉感到透心凉。这里除去他自己带来的楚勇之外,只有绿营兵两千余人。而庐州的城墙周长三十六里,城墙上的垛口就有4570个。也就是说,这点兵力连城墙都站不满。
面对如此危局,江忠源没有气馁,他拼命地组织当地百姓编成民团,协助作战。他自己就像在南昌一样,坐镇在最危险的水西门,亲自指挥战斗。同时,他还紧急对外呼救,要求各路兵马紧急来援。
此时,在庐州外围,有陕甘总督舒兴阿指挥的八旗马队,有音德布、戴文澜、郝光甲等几位总兵指挥的绿营兵,兵力倒也不算少。可是,大家一来畏惧太平军的实力,二来讨厌江忠源的为人。所以,大家伙就像商量好了一样,都是磨磨蹭蹭地不肯靠前。
江忠源也知道自己得罪人太多,属于是噘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就吃亏在这张嘴上了。不过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在绿营军中唯一的好朋友和春,于是他赶紧上奏折,要求咸丰任命和春为“诸军总统”,指挥皖北的所有清军作战。
咸丰帝倒是迅速地批准了这个要求,无奈那个年头没有电报,公文往来要花很多时间。等到和春顺利地当上了“总统”,江忠源的尸首早就凉了。
(四)
12月12日,太平天国的春官正丞相胡以晃指挥着上万名太平军将士杀到了庐州城下。
12月13日,太平军正式开始攻城。江忠源率领兵勇在城头拼死抵抗,太平军连攻了三四天,毫无进展,而且还伤亡不小。于是,胡以晃决定改为挖地道炸城墙。
12月18日,清军总兵玉山率两千余人来到了庐州拱辰门外。胡以晃立即命令太平军出击,结果清军大败,玉山被杀,残兵狼狈逃走。
12月19日,驻守在六安的音德布率兵试探性地靠近庐州,结果又遭到太平军的迎头痛击,音德布慌忙逃走,再也不敢前进一步。
12月28日,太平军在大西门附近的地道终于挖通。他们点燃了炸药,大西门的城墙被轰塌了十丈有余。但是,江忠源早就督促民夫在城门内侧筑起了月城,依靠着月城挡住了太平军的进攻,打退了太平军,并且迅速把城墙的缺口堵住。
12月29日,太平军在水西门处的地道眼看就要挖通了,但是江忠源经过勘察,找到了地道的方位。他命令兵勇对着挖,接连破坏了两条地道。太平军的攻势再次受挫。
1854年1月2日,陕甘总督德兴阿率领三千八旗马队来到了庐州附近。胡以晃立即派兵迎击。结果八旗马队的表现是:“……(太平军)黄旗自东北来,侦者曰贼援至。马兵四溃,舍骑而徙,或走匿松林中,骈坐哭泣。贼尾至,引颈受刃,有一贼手刃十余人者……”
这些八旗兵不但不能算是军人,甚至都不能算是男人了。努尔哈赤九泉之下有知,只怕要气得暴跳起来。
1月9日,太平军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先是派一部分人在小东门鼓噪呐喊,做出要攻城的架势,与此同时,他们偷偷地在水西门安放炸药爆破。随着几声巨响,水西门附近的城墙被炸塌八丈有余。太平军蜂拥而入。江忠源指挥着官兵们拼死抵抗,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又把太平军挡在了城外。
1月10日,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浚终于率领1500名湘勇赶到了庐州。1月12日,和春也率领一千多人从徐州赶到了庐州城外。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已经没有机会来挽救江忠源的命运了。
此时,城中的庐州知府胡元炜已经和太平军暗通声气,取得了联系。清朝的官员是很少有投降太平军的,但胡元炜却是个例外。为什么胡元炜要投降太平军呢?原来,胡元炜这个知府官职是花钱买来的。人家花钱买官是为了发财,可不是为了送死的。于是,胡元炜与他手下的徐淮壮勇都与太平军偷偷地取得了联系,约定好了投降的时间。
1月14日深夜,太平军再次轰塌水西门附近的城墙,对庐州发起了总攻。此时,胡元炜和徐淮壮勇放弃了对庐州北门的防守,任由太平军入城。于是,太平军杀入城内。
城中登时大乱,到处哭爹喊娘、鸡飞狗跳。绿营兵和当地的乡勇都纷纷投降,只有江忠源与他的楚勇还在拼死抵抗。
到了黎明时分,江忠源的身边已经没有多少人了。他想拔剑自刎,但是被手下人拦住。都司马良勋背着他想要逃走,但是江忠源狠咬马良勋的耳朵,挣脱下来,继续与太平军搏杀。一路杀到水闸桥时,江忠源已经身中七创,无力再战,于是,他跳入水塘自尽,终年四十二岁。
(五)
江忠源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如同超新星一般爆发,瞬间照亮天际,引得万众瞩目。但是,他上升很快,陨落更快,才一年多的光景就兵败身亡。
探究他败亡的原因,我们只能说一切都要怪他自己。江忠源做事急于求成,只是凭借着一股狠劲,就想一口吃个胖子,最终要栽大跟斗是必然的。
不过,江忠源被认为是湘勇出省作战的开创者,他也被公认为湘军的鼻祖。同时,江忠源那种与太平天国不共戴天、殊死对抗的态度,也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
知识分子阶层集体站到了满清王朝这一边的事实,只能证明太平天国在理论层面上完全失败,说明他们提倡的那一套东西对于知识分子阶层没有丝毫的吸引力。这与半个世纪之后,知识精英阶层纷纷站到革命党一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能够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掌握先进的政治理论是何等的重要。
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列举太平天国灭亡?十误?,其中前3误跟北伐有关。分别是: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曾立昌增援北伐;秦日纲再次增援北伐。由此可以看出,李秀成眼中的北伐绝对是一大战略败笔,是?十误?之首,是太平天国灭亡之重要因素。
从军队数量上看,太平天国最多时拥有100多万武装,规模非常庞大。攻入南京时,太平天国老兵、新兵,总计20万,实力不容小觑。此时,北伐也就损失2万兵马,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呢?
北伐都是精锐老兵,超级悍将,损失无法弥补
俗话说,?兵在精而不在多?,北伐损失的这2万人,都是百战精锐,是从广西、湖南一路拼杀而来的雄师劲旅,不是李秀成后期招募的百万大军可以比拟。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及其家属,也就2万余人;蓑衣渡一战,损失了数千人,伤了元气。进入湖南时,矿工、天地会武装入伙,太平军声势复振,战斗力量6万。
北伐出动的这2万人,部分来自广西,大多来自湖南,都是百战老兵。此时,6万精兵损失了2万,没了三分之一,自然是元气大伤。此外,林凤祥、李开芳是绝对的猛将,仅次于罗大纲,经常充当开路先锋,彪悍无比。林凤祥、李开芳被凌迟,这损失实在难以弥补。
西王精兵阵亡殆尽,杨秀清一家独大,权力结构失衡
2万老兵是百战精锐,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是无敌悍将,却都有一个?身份?。也就是属性一致,他们都是西王萧朝贵麾下。可以说,北伐牺牲的这2万精锐,都是西王的武装力量,这影响就很大了。
萧朝贵、杨秀清,太平天国早期最有实力的王爷,且彼此经常较劲。例如,萧朝贵玩?天兄下凡?,处死杨秀清岳飞陈来;杨秀清玩?天父下凡?,与西王夫人洪宣娇搞暧昧。东王、西王斗争激烈,却也势均力敌,从而维持内部权力平衡。
此时,萧朝贵早已阵亡长沙,可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西王麾下大将都拥戴天王(萧朝贵大舅子),可以抗衡东王。西王兵马损失殆尽,杨秀清一家独大,没人可以与之抗衡。如此,内部权力结构失衡,为天京事变爆发埋下隐患。
丧失闪击燕京,推翻清朝之良机,此后再也无法北伐
1853年5月,太平军2万老兵北伐,10月抵达天津城下,吓坏了咸丰皇帝。2万军队半年时间横行千余里,攻略中原如入无人之境,足以说明此时的清朝已经相当腐朽,北方军事防御情况也非常糟糕。事实的确如此,林凤祥、李开芳杀到天津时,咸丰皇帝才东拼西凑弄出胜保、僧格林沁两大军团,总计5万余人。
就算是这5万兵马,其中部分是从东三省、蒙古调来的马队,也是无法阻止北伐军,只是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林凤祥、李开芳才被迫撤兵。此时,若是太平军全力北上,推翻清朝没任何问题,能否统一全国则另外说。
然而,太平天国错过了机会,损失了2万老兵,也让清朝重视起了北方防御。从此,太平天国再也没有机会北伐,直到灭亡时都还在江南一带转战,不成气候。
曾国藩乘势兴办湘军,最终推翻太平天国
北伐惨败,不只是损失2万精兵这么简单。曾国藩乘机兴办湘军,组建新式武装力量,才是北伐之最大损失。1853年6月,太平军西征,横扫两湖,夺取长江上游众多基地。1854年4月,林绍璋湘潭惨败,曾国藩绝处逢生,湘军也避免胎死腹中,并茁壮成长。
那么,林绍璋为何惨败呢?除了指挥失误,与太平天国分兵作战关系很大。为了增援北伐战场,杨秀清两次从西征战场、天京战场抽调军队,甚至还放弃了扬州。可惜,增援北伐的部队,因曾立昌指挥失误,也是全军覆没。
可以设想,若不分兵北伐,让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悍将统帅2万老兵西征,湘军还能崛起吗?也许初次交锋,湘军就被打残,曾国藩编练湘军之计划就此结束。
综上所述,北伐损失的2万西王精兵,丧失了闪击燕京,夺取中原之机会;导致内部权力结构失衡,为天京事变埋下隐患;更让曾国藩有了兴办湘军之良好环境,最终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就此而言,李秀成说北伐是?十误?之首,自有其道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50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