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年幼的重耳(晋文公),为躲避战乱,流亡出走。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臣子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煮熟了送给重耳吃……这就是寒食节,也是如今清明节的起源!”
由于被千古贤臣介子推的故事所感动,钟爱传统文化的市民李川花费近十年时间,潜读中国历史文化书籍,了解有关“寒食”的文化。日前,他已完成《寒食》的基本创作。
A 读千本书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至今读了一千多本古文化书。” 李川告诉记者,他当过电工、当过兵、做过各种小生意,但他从未放弃学习。
“我特别钟爱中国古书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思想性、丰富性、永恒性, 是现代很多书籍不可比拟的。”2004年,李川退休在家,便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古书。 当他读到《东周列国志》时,被重耳(晋文公)与介子推之间“割股充饥”的君臣故事所感动。
在随后的几年里, 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书籍,如《史记》、《左传》、《资治通鉴》, 尤其当看到他最欣赏的词人苏东坡写的《寒食帖》之后,一个关于“寒食”的故事,就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介子推的人格力量成为晋文化中永恒的一部分。”李川感叹:“这就是古书的力量,短短数百字,就能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往事描写得生动感人,即使千年之后,仍让人震撼!”
B 赴山西省 感受历史气息
“到了2011年,我基本把能搜索到的有关“寒食”文化的诗词歌赋纪传都阅读完了。 那时的我已经按捺不住, 心想一定要去山西介休看看。”李川说,从他萌生这个念头到坐上飞往山西介休的飞机, 只用了短短5天时间。
漫步在文化名城介休的李川还去了当年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如今也早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说到这里,李川给记者展示了当年他拍下的绵山照片。 记者看到,照片里的绵山群峰拥翠,清水奔流。
“绵山之旅,前后三十里,处处皆是风光,美不胜收。”李川说,“难怪介子推, 要将此处作为他的隐居之所。”
C 感动自己 书写《寒食》话“清明”
“我一直都有写作的习惯,平时写一些散文、游记,篇幅比较短小,多以抒情为主。” 李川告诉记者,从介休回来之后, 他就想把这十来年有关“寒食”文化的感受记录下来。
“整本书大约10万字!”经过反复斟酌,李川决定取名为《寒食》。从下笔到现在,快一年的时间,李川完成了《寒食》的大样,四万字左右,且全部为手写稿。
李川说,在写作过程中,他反复翻阅以前阅读过的书籍, 从中寻找灵感, 他想写出一本能感动自己的书, 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描绘出来,让自己沉醉在其中。
历史故事
割股充饥
春秋战国时代, 年幼的重耳(晋文公),为了躲避战乱,流亡出走。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用火煮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当了君主, 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 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寻找无果,有人出主意烧山,介子推自然会自己走出来。
大火熄灭后,终不见介子推出来。原来,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而树洞里藏着介子推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前去祭奠,见老柳树复活。见树如见介子推,晋文公珍爱地掐了柳枝, 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并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你知道什么是寒食节么,寒食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下面 一起来阅读下,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了解寒食节吧!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诗,是唐代诗人韩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因着这首诗,人们记住一个古老的节日:寒食。
几百年过去了,寒食几乎被大家遗忘了。
寒食节是的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在古时,寒食节是重要的节日。
寒食来源
追溯寒食的起源,需要回到远古时期。
寒食节也称“禁火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春秋时期,“禁火节”成了“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名臣介子推。
据说,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时,臣下介子推曾经割股给他充饥。晋文公归国后,分封群臣,介子推不愿受赏,于是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为官。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自此,寒食节一直沿袭。到唐代时,寒食节成为了全国性法定节日。
唐代诗人张说的《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就描写了唐代宫廷过寒食的热烈景象。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早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流传了下来。
寒食习俗
禁火、吃冷食
寒食节不能起火,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祭祀祖先
祭祀扫墓是寒食节主要内容。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到了唐代,寒食扫墓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踏青郊游
寒食节,正值春天,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
蹴鞠、荡秋千、踏青、咏诗,在这一天,古人尽享春日风光。此时的热烈欢快不输清明和上巳。王维曾作诗咏叹: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渐渐被清明节代替。
许多传统节都消逝在时间中,花朝、寒食、寒衣……都成为了记忆。
但是,我们依然能从诗词文赋中,领略到千年前、百年前的寒食风味。
而这,就叫传承。
今天是寒食,诗词君愿你在这个特别的节日:春和景明,岁月静好。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2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则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源头有二,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习俗。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炬氏》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禁火期间不能举炊,须得预先准备好食物,以备禁火期间食用,这种食物即所谓“寒食”。
寒食节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晋国故地山西一带祭奠介之推的习俗。介之推乃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广时一位忠贞的追随者,后为火梦,举国哀痛。《荆楚岁时记》云:“介子推(即介之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
寒食节的由来传说
据说在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侯爵诡诸是晋国的君主。他的大儿子申生应该在他父亲死后继承王位。但侯爵另有安排。他想让其爱妾骊姬生的儿子继承他的干位成为晋国的统治者。作为不太称职的父亲,侯爵让人把申生暗杀了,当他又想用同样的手段杀死他的二儿子重耳时,重耳听到风声后和他的一个忠臣介之推及随从人员一起逃走了当重耳被迫离开家乡之后,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
19年间,重耳和他的全体忠实的官员和仆人四外流浪,无家可归,亲身体会到了饥寒交迫的滋味。一天,公子重耳与他的随从在流广魏国的途中病倒了,贫病交加,十分闲苦。平时。重耳靠随从们采摘的野菜,野果充饥。那天病后,重耳再也咽不下野菜,野果,快要饿列了。他最忠实的随从之一,介之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献给重耳,因而使重耳渡过了难关,保住了性命。
最后,干公元前636年,重耳设法夺回了应该属干他的干位,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成为国君之后,重耳决定对随从自己流广的功臣们进行封常,但他竟然忘了那位“割股奉君”的贤臣介之推。
介之推十分难受,决定不再见这个忘恩负义的君主,所以他背起自己的老母亲,逃进家乡附近一个大山里,过起了隐居生活。
后来,重耳记起了介之推,非常惭愧,所以就派人去找他。人们终干发现了他。重耳亲自到深山寻他的大恩人。可只见重重青山,葱葱树木,根本看不到介之推的影子。重耳站在山顶上呼喊,他听不到回答。只听见山谷的回响,看不到介之推出来见他。重 耳知道介之推是位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介之推肯定会被迫背着母亲从山里跑出来,这样,人们就可说服他回到干宫,过舒服的生活。
因此,重耳下令放火烧山。恰巧正赶上风急火旺,火一下蔓延开来,不久,大火烧遍方圆数十里,持续了三天三夜。树木烧光了。青山变成了焦土,但仍然不见介之推从山里出来,干是重耳就派人去寻找。只见介之推背上背着老母亲,靠在一棵被烧焦的柳树上,母子两人都已经被活活烧死了。
重耳渴望见到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宁可被火烧死也不想见到他。重耳为此非常伤心。干是下令建造一座庙字纪念他最忠实的随员,同时下令在每年介之推死去的日子里不举火,吃冷食,所以,在寒食节人们不得不吃冷食,这在开始时持续了一个月,后来改为三天。另外,人们从此开始参观介之推的坟墓以示对他的思念和尊敬。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4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