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的虎符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发展变迁

以史为鉴 2023-07-01 17:11:24

虎为百兽之王、山林之王,虎的形象威风凛凛,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神灵之物。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称为虎符。

符是古代军事调遣、命令传达的重要凭证。早在周代时就已用之。最初的符以竹子制作而成,后来用金属制成,形状也由竹节逐渐多变为虎形,称为“虎节”,也称“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从出土文物看,东周时期有鎏金虎符,战国以后虎符一般由青铜制成。

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

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

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战国时期的铜虎节“韩将信庶节”,侧面有“韩将信庶节”十字的阴刻铭文,可见是当时发兵过关的一种信物和凭证。

“韩将信庶节”

目前藏于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的杜虎符,据考是战国秦惠君时期的虎符,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釐米多、作猛虎疾奔状,昂首,尾端卷曲,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

杜虎符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大意是说,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驻扎于杜(故址在今西安市南)这个地方的将军手中,凡需要调动军队超过五十人以上者,君王都会派人持右符去杜,与将军手中的左符符合,将军才能出兵。

但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看到烽火台燃起烽烟,将军不等到君王的右符来到,也可以自作主张出兵救驾。

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别是40个错金字,做工精致,笔画优美,反映了中国古代错金工艺的高超水平。(目前只寻到杜将军的这一半,王那边的一半还没有找到)

杜虎符

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

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

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铭文清晰,工艺精湛,两半对合完整,在一处出土,是非常罕见的。

西汉 齐郡太守虎符

西汉时期,南越国王赵佗用的错金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王命:车徒”, 其形制、字体、用途与秦国杜虎符相类,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错金虎符

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虎符的形状、刻铭、尊卑等也有较大的变化。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汉代虎符铭文多为银错。

汉以后虎符铭文,不限于符背,也有分布在胸、肘及腹等部位的。到隋朝时,除了虎符,又出现了麟符。

唐代时,为避其祖“李虎”名讳,改用鱼符,武则天时改用龟符,唐中宗后复用鱼符,也用兔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