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传播不是很发达,所以有些士兵可能没有机会看到皇帝在他们的生活。于是皇帝授权将军打仗,授权的标志就是虎符。士兵参军必修课是阅读和理解虎符的图纸,以便遵从调度。在这一点上,有人问为什么没有人抄袭虎符叛乱。你真的是个傻瓜吗?如果反叛如此容易,皇帝会死多少次?
首先,你需要皇帝的命令,虎符和军队。当你调整军队时,你必须显示法令来解释你想做什么,虎符象征意味着你有皇帝的许可。军队的意义在于监督军队的行动。如果有人真的能创建一个将军军衔,然后为军队做假辩护,以及皇帝自己对军队的信心,那么就有可能反叛。
信陵君偷了皇上的虎符,然后去山西说支持赵王,所以他需要部署军队。原因出来了,又有承诺,但其他人不相信他。他们必须派一个使者去确认魏王在哪里。后来,信陵君直接杀了他,然后以新信陵君王子的身份动员军队,这是信陵君偷窃赵的故事。如果信陵君本人不是一个公子身份,没有他突出的人生经历,那么即使他有真正的虎符,也没有人会听他的话。
没有人能相信真正的虎符,那么伪造假货有什么用呢?在唐玄宗时代,唐轩宗让人们带虎符号来部署军队,结果他们都说这是假的,但他们不遵守敕令。因此,虎符动员军队的前提是获得军队的承认。如果军队不承认,那么你的虎符将会是真的或假的并没有人关系。有人说赵匡胤为什么能模仿虎符来动员军队呢?你应该知道,即使赵匡胤没有虎符,他的权力也足以动员军队。
唐代以后,虎符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宫廷的军队逐渐变成了私人军队,军队只认人不认识虎符,例如清末曾国藩的湖南军、李鸿章的淮军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而虎符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因为虎符有独特的防伪标志,例如,秦世皇的虎符两个字符在中间的一行,加上一些图案,如果虎符两个的字符在上后不同,甚至有点差。不,必须是一模一样。虎符的大小和图案都是机密的,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复制。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皇帝的知己都在军队里。一旦被知己举报,就是杀害九人的罪行。你不把皇帝当成傻瓜,皇帝也不傻。
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用铜做成,一般分为两半。一半掌握在黄帝手里,另一半在率兵将领手里。
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大将军虎符在手,号令一发,千军万马随之而动。那么,真的手有虎符,就可以随意调动兵马吗?
我们今天来说说这事。
虎符的由来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材质大多为铜、金等,上面一般镌刻着调兵范围和对象等文字,形状似虎。虎为山中之王,百兽之首。人们常常说虎虎生威、猛虎下山、英雄虎胆等等,也会把那些能打仗的军队称为虎贲军,把那些敢打胜仗的将领称为虎将。传说虎符的发明者是姜子牙,为了周王调遣军队时不出差错,姜太公用虎符作为君臣调遣不对的信物。
一般情况下,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左面一半交给执掌军队的将军或者驻军的长官,右面一半则存放在朝廷由皇帝调用。每个朝代的虎符有很多个,一个地方一个虎符,不同地区使用的虎符也不相同。话句话说,将领离开所辖区域,虎符就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这样就解决了将领随意调兵的问题。
虎符由春秋时期开始,盛行于战国。以秦国为例,秦国分为虎符、鹰符、龙符等,比如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就是秦王交给杜地军事首长的调兵凭证。
从汉朝之后到隋朝,虎符的形制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隋之后,逐渐演变成麟符。到了唐朝,则变成鱼符和兔符、龟符等。直到南宋,又变回虎符。元朝用的是虎头牌,之后就不断简化,直到变成普通的铜牌。虽然虎符的形制一直在变化,但是作用和规则一直没有变,该怎么用还是怎么用。
虎符的历史典故
关于虎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这就是窃符救赵。秦昭王五十年(前257),秦国攻打赵国,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秦军直接来到赵国的邯郸城下。秦国打到自家门口,赵国情急之下,赶紧向楚国和魏国求助。秦国知道后,差人告诉魏国,不能插手,否则后果自负。魏王只能屈服,命令大将军晋鄙不得擅自发兵救援。
赵国这边见魏国迟迟不肯来人,就写信给魏国国相魏无忌。魏无忌胆大,伙同魏王妃子将右半虎符偷出来,找到晋鄙要求出兵。晋鄙感觉事情蹊跷,就想找魏王问个明白。魏无忌二话不说,直接将晋鄙给杀了,带着魏国的八万士兵前往赵国,帮助赵国度过邯郸之围。
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虎符的管理非常严格。没有虎符,不能发兵,见到虎符还要确保不是被人掉包的。晋鄙已经足够小心,奈何魏无忌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把他宰掉。魏无忌虎符在手,没人敢不听从命令。
虎符的运用范围
虎符能调动多少数量的队伍,这是很有讲究的事情。小规模的用兵,兵将可以自己做主,不用调动虎符。战国时期,50人以下的调动,战将可以自己做主。如果超过50个人,就必须让君主拍板。君主同意后,才能够发兵。倘若烽火连天,情况紧急,也会有不用虎符的情况。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诸侯们来不及请示,赶紧带兵前往都城勤王。
真是只认虎符不认人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天下时代,皇帝至高无上,谁都得听他的。虎符则类似于皇帝在军队中的代言人。“虎符一出,如见君王”,手持虎符的人一定是君王的亲信。上面派来的亲信和将军一起去带兵,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同时,君王的亲信还有监督将军的责任。如果将军用兵不当,情况会马上禀报君王。
只认虎符不认人,其实只是一种理论状态。能够拿着虎符前来下令的一定是皇帝的亲信,但像晋鄙那样,心里只认魏王而不认魏无忌,结果落了个身首异处。
虎符是古代帝王集权的象征,见证了古代军事制度,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诸如新郪虎符,阳陵虎符,东郡虎符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掌握着大批军队,对秦王(嬴)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嬴政亲政后,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用虎符收编了吕不韦的军队,使得吕不韦空有相国之名而无实权。
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
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
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
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围绕兵符,历史上有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著名典故。《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写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趁周瑜与曹仁激战,南郡空虚,命勇将赵子龙夺城成功,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翼德袭取了荆州,接着又差人拿着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使守襄阳的夏侯惇引兵出战,教关云长乘机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件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还受了箭伤的东吴都督周瑜却一无所获,气得金疮迸裂。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以上所介绍的这几件极其珍贵又有点神秘的虎符,不管它是铜的、鎏金的还是纯金的,让人惊异的是竟然全都和陕西有关,让我们感到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无处不在。确实,要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必须先得了解陕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43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北周的人生赢家,七个女儿近一半是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