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吁(?―公元前719年),姬姓,卫氏,名州吁,卫庄公之子,卫桓公异母弟。卫国第14任国君,公元前719年在位。
州吁少受父宠,爱好军事。卫桓公继位后,州吁骄横奢侈,便罢免其职务,州吁于是出国逃亡。公元前719年,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史称卫前废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弑君篡位成功的公子。
州吁弑君篡位,喜欢打仗,不能安定百姓,因此不受卫国人拥护。同年九月,卫国大臣石碏联合陈国国君陈桓公杀死州吁,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
人物生平
爱好军事
州吁是卫庄公的儿子,州吁的母亲姓名不详,是卫庄公的小妾,州吁与母亲都深得卫庄公的宠爱。
州吁年长后,爱好军事,卫庄公不但不加以禁止,反而让他带兵。上卿石碏劝谏卫庄公说:“我听说喜欢自己的儿子,应当以道义去教育他,不要使他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放荡、逸乐,这是走上邪路的开始。这四种恶习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宠爱和赐予太过份。如果准备立州吁做太子,那就应该定下来;如果还不定下来,会逐渐酿成祸乱。那种受宠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安于地位下降,地位下降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见的。而且低贱的妨害尊贵的,年少的驾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离间旧的,弱小的欺侮强大的,淫欲的破坏道义的,这就是六种反常现象。国君行事得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爱弟、弟敬兄,这就是六种正常现象。去掉正常而效法反常,这就会很快地招致祸害。作为君主,应该尽力于去掉祸害,现在却加速它的到来,恐怕不可以吧!”卫庄公不听。当时州吁和石碏之子石厚交游,石碏禁止石厚和州吁交往,但石厚不听。
逃亡在外
卫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州吁的哥哥太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
卫桓公二年(公元前733年),卫桓公因弟弟州吁骄横奢侈,于是罢免州吁的职务,州吁便出国逃亡。
卫桓公十三年(公元前722年),郑国国君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进攻郑庄公,因没有取胜,于是在外逃亡,州吁便请求与共叔段交朋友。
弑兄自立
卫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19年)二月戊申日,州吁联合逃亡在外的卫国人,袭击并杀害卫桓公 ,州吁于是自立为君。州吁继位后,想替共叔段攻打郑国,便请求宋国、陈国、蔡国和他一起行动,三国都答应州吁。于是卫、宋、陈、蔡四国联合进攻郑国,包围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后才撤军而回。
终遭杀害
州吁刚刚即位,喜欢打仗,又因杀害卫桓公的缘故,所以卫国人都不拥护他。石厚向父亲石碏询问能让州吁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说:“朝觐周天子就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石厚说:“如何才能去朝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在受到周天子的宠信。现在陈、卫两国正互相和睦,如果朝见陈桓公,让他代为请求,就一定可以成功。”于是石厚就跟随州吁到陈国。石碏通过卫桓公母亲戴妫(陈国人)的关系,派人告诉陈桓公说:“卫国地方狭小,我老头子已年过七十,不能再做什么事,这二人确实杀害我国君主,请您趁此机会除掉他们。”陈桓公假装和州吁友善,当卫国的军队开到郑国都城的城郊时,陈桓公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然后让石碏派人来陈国处理。同年九月,当时州吁在陈国的濮地,石碏派右宰丑在向州吁进献食物时,趁机将他杀死;石碏大义灭亲,又派他的管家獳羊肩在陈国杀死石厚。 十二月,卫国人将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从邢国迎回卫国,并拥立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
你查一下大义灭亲这个故事,保证就有,出自左传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②,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③。又娶于陈①,曰厉妫(5)。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于州吁,嬖人之于也①,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③;“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10),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1)”。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12),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14),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君人者(16),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即”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18)。(以上隐公三年)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白话版
卫庄公娶齐庄公之女庄姜为夫人。庄姜无子,庄公又娶陈侯之女厉妫为夫人,生子孝伯早逝。随嫁的厉妫之妹戴妫也得庄公宠爱,生公子完、公子晋。戴妫早逝。庄姜收养公子完,视为亲生,立为太子。庄公另有宠妾生子州吁,生性暴戾好武,善于谈兵,深得庄公宠爱,任其所为。大夫石碏忠言相谏:““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我听说,爱护子女,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把他们引到邪路上去。骄横、奢侈、荒淫、放荡,一个人走上邪路,都是从这四个方面开始的啊。)”并以“六逆”,“六顺”陈之。所谓六逆:即“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顺: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庄公不听,埋下祸根。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19年),借桓公赴周吊贺之机,州吁与石厚合谋,在朝歌西门外设饯,弑杀桓公取而代之。
郑庄公在春秋初期异常强大。后世甚至被称为春秋小霸。但在刚刚登基的初期,郑庄公活地是真的很辛苦。先是内部出现公子段,后是与周平王交恶,再是与卫国交恶郑国把自己周围的强国都得罪了一遍,但郑庄公似乎并不害怕这些麻烦。
鲁隐公三年,郑庄公收留了宋国穆公的嫡子公子冯。就这样郑国与宋国也结下了不小的梁子。
郑国所做的一切最兴奋地莫过于周王。
虽然周王朝在平王离世之后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内部矛盾,但由于叔叔武氏的出离,周王室的力量却基本都集中在了周恒王之手。此时由于祖父周平王和二叔太子姬狐都已离开了人世,在这个天下几乎没有了可以制衡周恒王的人。
尽管如此,周恒王还是有一个不得不对付的人,这个人就是郑庄公。
于公,周王室的脸面几乎被郑庄公扔在地上摩擦,平王留下的重臣希望能够打压郑庄公;姬狐留下的势力对于姬狐返回路上身亡颇有疑惑,第一怀疑人自然也是郑庄公。对付郑庄公其实就相当于凝聚了周王朝的全部力量。
于私,郑庄公名义上是周恒王的支持者,是周桓王的亲戚,而且辈分颇高。明面上,这让周恒王与郑庄公的关系变得更近。可私底下却并非如此,周平王和叔叔姬狐之死犹如两块大石重重地压在恒王心头。生命在于他人之手,这让周恒王怎能安枕?
既然于公于私都让恒王欲除郑庄公而后快,那么就直接动手吧,与郑国直接交战。作为东周王朝开创者都周平王尚且不敢如此,更何况平王的孙子恒王。所以恒王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什么路呢?
那就是自己不出面,让姬狐系的官员跳出来与郑庄公撕。
这样做的好处真是太多了。
首先,新君登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权力的洗牌。姬狐系无论是出于对前太子姬狐的死忠,还是为了能够在新君面前展现能力,把郑庄公作为目标都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只要恒王姬林不批评,不认同的默许,便能很快的把这股势力收归己用。
其次,这样做可以离间周公黑肩和郑庄公的关系。在讯息不透明的东周初年,周恒王完全无法确定黑肩是否与郑庄公和做,已达到内外联合架空周恒王的目的。但只要周王朝中此时有人提出抑制郑庄公,那么无论两人是否有同盟关系,周公黑肩和郑庄公之间的关系都会出现裂痕。
如果两人是同盟关系,那么周王朝抑制郑庄公的行为即使不被看作是黑肩打算跟郑庄公翻脸,也证明了黑肩在周王朝内部的影响力并不如郑庄公预期的强大。如果两人并无合作关系,那么周桓王完全可以借由此次机会将周公黑肩一脉的人马也拢入怀中。
第三,这样可以向天下诸侯释放一个信号,“名”“器”尽在周王朝,无论谁想要都要由周王朝来给,妄图控制周王朝来掌握“名”“器”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清算和打击。而继续周平王的政策,赋予虢国公地位,夺取郑庄公地位正是这种掌控“名”“器”的体现。
“名”和“器”的重要在古人看来是无与伦比的。司马光在《史记》中曾有过一个内容。“韩”、“赵”、“魏”三家分晋,周王朝主动加封三家为诸侯。对于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司马光却给了一个极为严肃的论段。他认为正是因为这个行为为周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司马光认为,周王朝握有“名”、“器”。“赵”、“魏”、“韩”三家虽颠覆了晋国政权,抢夺了晋国之“器”但并没有周王朝的赐予的“名”。正因为没有“名”所以自然会有扶持正义的国家来消灭这三家。
这个论段虽然有些忽略了实力等客观问题,但作为正史的存在,这个论段也充分的证明了古人对于此二物的重视。
第四,通过实际行动争取关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周平王东迁以来,依然拥有上洛盆地等不小的领土这份领土,这些领土非常肥沃。但这些领土却非常不稳固。原本周王朝握有函谷(函谷关)和制邑(虎牢关)两关,只有关上两关,周王朝便可闷头发展。但由于镐京之乱,秦国借故抢占函谷,郑国从虢国手中接管制邑。这便让周王朝成了一只赤裸裸的肥羊,虽然土地肥沃却无法保住国中所产。这也是为什么郑国可以轻易割走王畿之地的麦子,周王朝却不能贸然出兵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郑庄公的敲打或动作如果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对于刚刚登基的周恒王来说自然是一笔不小的政治财富。这笔政治财富甚至可以让周恒王比他的祖父周平王更有权势和声望。可以让周恒王成为卓王朝的中兴之君。
面对着如此之多诱惑的周恒王,在未登基之前,放任周王朝的朝堂之上,让虢国公代替郑庄公的言论又一次开始抬头。虽然最终虢国公依旧没有取代强势的郑庄公,但周王朝却在周恒王正式登基之后给了虢国公封赏作为安慰。
就这样明面上郑庄公借着拥立之功依然是周王室最信任的臣子,但实际上面对着周恒王日渐冷漠的态度和其他国家向周王室的靠近的举动。郑庄公隐隐可以感觉到了那来自周恒王的危险气息。
除了周恒王之外,在郑国的东北方还有两个窃喜的人—州吁、公孙滑。
公孙滑是共叔段的儿子。当年京城大叔共叔段在郑国谋反,虽然这场所谓的谋反飞快的被镇压并处理了共叔段,但共叔段的党羽却并未完全剪除。这些人推举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为领袖,盘踞在郑国的东北部与卫国的边境处共地。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为共叔段报仇,辅助公孙滑取回其父的东西。
州吁是卫国庄公之子,甚为卫庄公喜爱。州吁与共叔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样为庶子而非嫡子。故而在共地州吁和共叔段相交甚欢甚至结为死党,当然这段 历史 在《左传》中并未提及到的是《史记》。
卫国在庄公时期州吁因为特别喜欢打架,所以卫庄公便让州吁在外统兵打仗。通过这段经历,州吁与军方头领有了很深的情谊。等到卫庄公离世,州吁的弟弟卫恒公继位。与兵权多有交集的州吁便成为了卫恒公最大的障碍。
不知是因为卫恒公宅心仁厚还是因为卫恒公需要将州吁与国内军方势力剥离,总之卫恒公足足容忍了州吁两年之久去除了州吁职位。
明面上失去了军方助力的州吁并没有选择在卫国首都做一个富贵闲人。他来到了卫国的西南。州吁在这里招兵买马,积蓄力量意图成就大事。
正在这时州吁发现了一支强大的力量,以公孙滑为首的共叔段党羽。这是一只让人不能不动心的力量,毕竟共叔段的势力在最鼎盛的时候占有着整个郑国。狡猾的州吁并没有选择直接去把这只力量整合到手中,而是与这支力量合作。
于是以公孙滑为诱饵,州吁成功的钓到了卫桓公。鲜有军事经验的卫恒公以为有了共叔段势力的全面支持,以解放者的姿态进攻郑国应当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于是,卫恒公挥兵南下。
当恒公派遣的卫国大军冲进郑国时,没有夹道相迎的共叔段势力,也没有如入无人之境的美景。有的是强硬的郑庄公和郑国大军。
郑卫之战的结果是卫国大败,卫恒公在军方的势力大大受损。与此同时郑庄公也因为这场战争导致国力受损。
在郑庄公看来这是来自卫国的敌视,但其实者来自于共叔段的复仇,但其实来自于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郑国的东北部真的很不稳定。
在如此外有仇敌,内有动荡的情况下,一般人可能会选择服软并暂停扩张,谋求暂时的和平。但郑庄公却并未如此。他选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疯狂的举动—远交近攻。
这是一个在战国末期才真正登上 历史 舞台的词语。它的创造者是张仪。在当时,中国的形势已经基本明朗具备统一中国实力的只有战国七雄,而在七雄之中又以秦国实力最为强大,在函谷关肴山以西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为了能抑制秦国的扩张,肴山以东的六国绞尽脑汁,最后在辩士苏秦的努力下六国决定抱团取暖共度危局。
于是六国共同西征秦国,虽然劳师动众却也确实把秦国的势力赶回了函谷关以西,这就是所谓的合纵。
而秦国面对这样的形势并没有向六国全面妥协达成和平。它用了另一种方式,与不与自己有边境交接的齐国联合,鼓动齐国与自己一起称帝,号称东西二帝,并约定一同瓜分其余五国。然后挑选其余五国中与自己最近最积极的魏国一顿猛揍。这种与远处国家联合,然后进攻近处国家的方式就是所谓的连横,又被称为远交近攻。
而在转过到来前约300年前的初秋初年,郑庄公面临着一圈心怀鬼胎的邻居,他也选择了这种方式。真是不知道是否苏秦当年制定政策的时候有参考郑庄公的行为。
“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郑伯之车偾于济。”—《左传·隐公三年》
在《左传》中,这个行为被记录了下来。就在鲁隐公三年的冬天,郑国的周围除了正在与蛮族争夺领地的晋国和行为低调的鲁国,其余的强国都对其虎视眈眈的时候,郑庄公竟然离开了郑国出使齐国。
此时的齐国虽然已经是东方大国,但在其背后还并不是广袤而而安全的大海,而是颇具威胁的东夷各国。齐国希望趁着中原乱局消灭东夷各国,但此时鲁国、卫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平静无战事,如果齐国贸然调动兵马东征,难保两国是否会剑指齐国。那么要如何牵制住齐国的东方大国呢?一个同样野心勃勃的国家跃入了齐国的眼帘—郑国。于是齐僖公亲自迎接郑庄公的使团,两国会盟于石门。
两国缔结盟约,对于郑庄公而言这就意味着卫、鲁、宋等国正式被围在其中,郑国瞬间从被包围者变成了包围者。虽然在更多人看来这不过是郑庄公懂得自我安慰。毕竟郑国的力量并没有凭空增强分毫,敌视郑国的力量也没有骤然减少分毫。但大家都明白,其实郑庄公的行为是真的有很大意义的。
无论齐郑结盟是真是假,郑国和齐国之间的这些郑国的敌人在对郑发动侵入或讨伐的时候都必须在后方留有足够的兵力以防自己掉入齐郑两国的陷阱。这就让反郑的势力大大削弱,同时齐国与郑国的结盟也让周恒王分化郑国与天下诸侯的如意算盘没法在打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的反郑力量还不会知道的,但他门知道了另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郑庄公在与齐国签订盟约后出了意外,一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交通意外。
精明强悍的郑庄公,在签订协议后在济水旁赛车,在最开心的时候翻了车。这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开车翻车,而是真的四轮马车翻倒,郑庄公被压在其下。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反郑势力的耳中,但不知道这是否是一场骗局,想要借此一举亡郑的人跳了出来,还被郑国狠狠地揍了一顿,之于这个国家是谁,就让我们慢慢往下看吧。
1. 东周列国志十六回读后感.急需 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形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以后又形成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大国称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剧烈的统一战争自此开始。
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
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
道义是对天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
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世为人的标准和榜样。
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列国之中,上至君王,下至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
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忍辱偷生,终于复国。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
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当时的忠义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后仍使人感吧敬慕。
勾践身负灭国之耻,心怀复国大志,刚强、勇毅,不计荣辱生死,克制私欲,礼贤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恒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以少胜多,摧毁强敌,称霸天下。像这样反败为胜、变弱为强的事例,还见于晋文公重耳,吴大夫武子胥等段落之中。
人生立志,应该放眼至高至远之处,当以造福苍生、泽及万世为念,这样的榜样有孔子、管仲、子产。他们的思想以仁爱为根本,他们拥有安定天下、惠及万民的志向,对真理永无止境地追求,引导君王走向内圣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强国,成为后世政治参照的法则。
与这些正面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 *** 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人情节的进展之中。
2. 翻译一段古文,选自《东周列国志》 阖闾对两个妃子的死非常痛心,于是把她们葬在横山上,建立了一个祠堂用来祭拜她们。
因为阖闾非常的想念爱妃,于是又了不想重用苏武的意思。伍员进言说:“微臣听说过‘士兵是一把利器啊。
’不能妄自菲薄。如果刑法不果断的用,那么军令就没用了。
大王想征讨楚国而向天下招贤,想得到良将。以作为一个将领要有毅力为能力,不是孙武这样的将领,难道还有谁能够涉淮逾泗和越千里而战的人才吗?美女很容易得到,良将则是很难求得到的。
如果是因为两个美女而放弃了一员上将,这和喜欢杂草而丢弃稻苗有什么差别吗!”阖闾顿悟了。
3. 高中文言文版东周列国 (没有看过你们高中文言文版的东周列国志,不知道文章的长短。
暂时为你抄录一部分东周列国志文言文。供你参考吧。)
东周列国志之人物.周文王姬昌季历之子,继承季历西伯侯之位,建国于岐山之下。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周幽王周宣王之子,西周最后一位君主。
杜伯西周大夫因童谣一事宣王疑谶语未消,乃杀杜伯。后周宣王在野外狩猎被杜伯和左儒射杀。
杜伯之子隰叔,奔晋,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子孙遂为士氏,食邑于范,又为范氏。
左儒周宣王时的大夫,与杜伯同为周宣王时重臣。周宣王下令杀了杜伯,左儒劝阻不成,自刎而死。
赵叔带西周大夫幽王不顾歧山地震,命左右访求美色。赵叔带上谏,幽王却听信虢石父谗言,将叔带免官,逐归田野。
叔带携家竟往晋国。——是为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
后来赵氏与韩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虢石父周幽王以虢石父为上卿,祭公为司徒,尹球为大夫。
石父劝幽王登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以戏诸侯。褒姒开怀大笑,幽王遂以千金赏虢石父。
后被犬戎先锋孛丁所杀。伯阳父太史 幽王立伯服为太子后告老去位。
预言幽王在位不到10年西周要亡。褒晌因进谏幽王被下狱褒洪德褒晌之子,为救其父向幽王进献褒拟褒拟褒洪德在褒地寻访到的美女申后申侯之女,为幽王之妻申侯其女为幽王之妻申后宜臼太子,申后之子。
曾被废,后成为东周第一位君主周平王。伯服褒姒之子温媪为申后传信到申国不成被害吕章周大夫,建议申侯向犬戎借兵以敌王师李丁戎兵攻镐京时的右先锋,斩杀石父郑伯周幽王司徒 其子是掘突。
犬戎大闹镐京时力保幽王,被乱箭射死。犬戎主杀幽王后盘踞京城世子掘突郑伯之子,即位后是为郑庄公。
申侯约三路诸侯勤王:卫武公犬戎闹镐京,卫武公率兵佐周抵戎,在战斗中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为公爵。秦襄公赢开拥戴平王,并派兵护送平王动迁洛邑,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整顿戎马,为灭戎之计。
岐丰一片,尽为秦有,辟地千里,遂成大国。晋文侯姬仇执杀虢石父拥立的携王,结束长达10年的二王并立,史称“文侯勤王秦文公秦襄公之子鲁惠公周平王年间,秦文公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请。
平王不同意。惠公怒,故意就用天子礼祭天。
平王不敢过问姜氏申侯之女,郑武公之妻,武姜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郑庄公寤生即位后代父为周卿士祭足郑庄公谋士,建议除掉段,未被听取公子吕郑庄公的叔叔,建议除掉段公孙滑共叔段之子,前往卫国借兵举事。闻共叔见杀,遂逃奔卫。
求卫桓公讨庄公不成,后老死于卫。颖考叔为庄公安排“黄泉相会”,被赐爵大夫,与公孙阔同掌兵权。
世子忽郑庄公之子,是为郑昭公。二次辞齐国婚约后迎娶陈国妫氏。
齐侯将女文姜许婚鲁侯。公子仪郑荘公子,昭公弟。
立於鲁荘元年,十四年为傅瑕所杀,在位十四年。虢公忌父郑庄公承袭了武公卿士职位。
周平王宠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怨恨周王,于是“周郑交质”。
周王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遂派世子忽入周为人质。太子狐平王之子,平王死后太子狐从郑国回来后也去世了,其子林嗣立,是为桓王。
周桓王太子狐之子。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
郑国祭足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交恶。高渠弥郑国著名的大将,立下过赫赫战功。
后因谋权弑杀郑昭公而被齐襄公以此为借口车裂。公子州吁卫庄公之子,谋反杀害了卫桓公卫桓公公子完,卫庄公之子,公子州吁同夫异母的弟弟公子晋卫庄公之子,是为卫宣公石厚石蜡之子,同公子州吁谋反石蜡石厚之父,卫国大夫。
石厚去请教石碏确保王位坐稳。石碏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陈桓公卫公子州吁弑杀国君卫桓公自立,陈桓公协助卫众大夫杀死州吁。公子佗陈桓公之子公子跃陈厉公,陈桓公之子。
陈桓公鲍重病之时,其异母之弟公子佗勾结蔡人杀了太子免,在陈桓公去世后自立为陈国之君,是为陈废公。公子跃联合两个弟弟杀死公子佗即位为陈厉公。
公子林陈厉公去世后,二弟陈林即位,是为陈庄公。子针陈国大夫,与石蜡交好。
宋殇公宣公传位于弟穆公,穆公为不负兄恩,传位于宣公子与夷,即殇公,而使自己的凶子冯出居郑。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
公子冯宋庄公,宋穆公之子。胁祭仲更立公子突(即厉公),世子忽遂奔卫。
公子突出奔,祭仲迎公子忽复位。孔父嘉宋国大臣。
太宰华督杀孔父嘉夺其妻,殇公大怒,华督又弑公,再从郑国迎回穆公子公子冯,是为宋庄公。孔子是孔父嘉的七世孙。
公孙子都郑国大夫。郑国联合齐鲁两国攻打许国,公孙子都为抢车暗箭射死了颖考叔。
齐僖公齐前庄公之子。与郑庄公结盟于石门。
齐僖公生两女,长女嫁于卫,即卫宣姜,次女文姜。公子突郑庄公之子,祭足奉公子突即位,是为厉公。
大小政事,皆决于祭足。世子诸儿齐襄公齐僖公之子,与其同父异母之妹文姜 *** 。
虢公林父周桓王召蔡、卫、陈三国,亲率大军征伐郑国郑庄公,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属蔡国、卫国军队;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属陈国军队。结。
4. 东周列国志文言文求教 丹书:据说古代帝王受命于天,上天给他们颁发天书,字是红色的,所以称“丹书”。
比如传说中的“洛书”,就是由神龟从洛河里驮上来,授给大禹的。 户牖:门和窗。
武王登基三天后召集士大夫开会,问他们说:“有什么保证国家昌盛、子孙久长的好办法没有?”各位官员都说自己不清楚。武王又去咨询姜太公,说:“过去黄帝、颛顼那些贤君的治国之道,不知道还能在哪里看到?”姜太公说:“这些都写在丹书之上,大王想听,先做斋戒吧。”
武王斋戒了三天,穿戴得整整齐齐,太公也穿戴得整整齐齐,捧着丹书来到王殿,站在屏风边上,武王从堂上走下来,站在南边。太公说:“先王的规矩不得面朝北方。”
武王便从西南方绕到东边站好,姜太公站在西边,宣读丹书。大意是:要诚敬,不要懒惰;要追求正义,不要追求私欲;任何事情,不自强就会失败,不诚敬就不能久长。
读完之后,太公又发挥说:这些就是保证国家昌盛、子孙久长的治国大道。我听说,用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又以仁义来维持政权,这样的政权可以百世不衰;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而以仁义来维持政权,这样的政权可以保持十代之久;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当权之后又不讲仁义道德,这样的政权马上就会垮掉。
武王听了这些话,感到一阵震憾。回到宫里,便写了很多自戒自勉的铭文。
在餐桌四角、座位、铜镜、洗漱用具、屋子的楹柱、手杖、腰带、鞋子、餐具、门、窗、剑、弓、矛等所有能看到、触到的地方都写了不同的铭文,以提示自己不要忘记上天的旨意和太公的教诲。 重译献雉:指番邦小国辗转翻译来进贡。
献雉:进献野鸡希望采纳。
5. 东周列国志十六回读后感.急需 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形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以后又形成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大国称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剧烈的统一战争自此开始。
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
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
道义是对天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
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世为人的标准和榜样。
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列国之中,上至君王,下至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
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忍辱偷生,终于复国。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
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当时的忠义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后仍使人感吧敬慕。
勾践身负灭国之耻,心怀复国大志,刚强、勇毅,不计荣辱生死,克制私欲,礼贤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恒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以少胜多,摧毁强敌,称霸天下。像这样反败为胜、变弱为强的事例,还见于晋文公重耳,吴大夫武子胥等段落之中。
人生立志,应该放眼至高至远之处,当以造福苍生、泽及万世为念,这样的榜样有孔子、管仲、子产。他们的思想以仁爱为根本,他们拥有安定天下、惠及万民的志向,对真理永无止境地追求,引导君王走向内圣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强国,成为后世政治参照的法则。
与这些正面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 *** 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人情节的进展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9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春秋弑君第一人——州吁的自我毁灭
下一篇: 武则天出生在哪里为何一生钟情神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