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shùn,约公元前2128年— 约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轩辕黄帝九世孙,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虞舜的王位是唐尧禅让的,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禅让王位给虞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舜禅让王位给大禹传了十六字心传,即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华心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论。《竹书记年》并不记载为禅让。
三皇五帝之一。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后世以舜简称之,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人物生平
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离娄下·第一章 》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舜后胡公妫满封于陈,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眭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徙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代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尚书》云:“德自舜明。”《尚书·尧典》记,舜 “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
《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里说的舜和虞帝,史称虞舜,又称舜帝、帝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是上古五帝之一。
根据《尚书》、《史记》等有关典籍,虞舜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以德为先导,以和谐为依归,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谐,其和谐之道内涵十分丰富。
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妫氏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生于姚墟,辛勤耕稼于历山,(一说今鄄城历山,一说今济南千佛山)渔猎于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
他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另见舜文化、虞舜文化。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氏,称姚氏,世代相传,史称姚氏正宗。因而史称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东汉在中央政府任尚书的妫皓也改回本族最早本姓的姚姓。
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二十八年后去世。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
“从夏开始,夏朝的世系非常清楚,十七个王。”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专家组认为“夏是最早的王朝,但中国文明的起源远在其前。”
禹与舜不可分割,当一些人还捧着顾颉刚先生“考证”的“大虫”来质疑我国上古文明史时,岂知,在尧舜禹之前的2000-3000年,我国已经有了仰韶文化较大规模的城(如郑州的西山古城)。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多年这段时期里面(“这一段用历史传说来说大约就是尧舜那个时代”),古城已经很多。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古城林立;一些陶器、玉器上的符号“如果说和文字没有关系,恐怕就不好讲了”;中国也出现了礼仪性的大墓;出现了含锌的铜基合金和含铅的铜基合金,也就是出现了黄铜器和青铜器。“到夏代的时候,青铜器就普遍使用了。” 上述四项,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的标志。
1. 帝尧授舜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译文:
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退位,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材,不配传给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让给舜。授权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总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2. 帝尧受舜翻译: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一、尧担心自己的儿子不能担当大事。
《史记》中,有两处点明了尧对儿子丹朱的失望。 其一:有大臣举荐(或者是恭维)丹朱,曰:“嗣子丹朱开明。”
尧曰:“吁!顽凶,不用。” 其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由此可见,尧对自己儿子非常了解,他认为儿子没有掌管天下的本领,如果把权力给了儿子,那么天下可能因此而不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尧反对儿子受帝位的原因是:丹朱如果得了天下后,而可能造成天下大乱,近而引来杀身大祸,说得更严重一点,可能殃及家族。
尧明哲保其子身,更为了保其家族,而不授权予丹朱。 二、尧、舜本一家。
尧并不是因为舜能干,而就把位子让给他,尧选择继承人时,除儿子外,也想在自己的家族中寻找。《史记》中记载:“尧曰:‘悉举贵戚疏远隐匿者。
’众人皆举荐舜。尧曰:‘然,朕闻之。
吾其试哉。’” 从图中足以看出尧和舜本是同根而生,有血源关系,只不过从穷蝉起被废为庶人,直到舜这一代都是老百姓罢了。
三、尧和舜的翁婿关系。 尧为了试探舜的品行,观其品德,“尧妻之二女”。
笔者通过通读全文,理解为“二女”为:其一是尧把二女儿嫁给舜;其二为:尧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因为后文中有一句“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由此可见,尧绝对不是随便把自己身边的女子给舜当妻子,而是自己的女儿,不管是一个也好,两个也罢。 尧的用意很明显,嘴上说让二女观其品行,其实早有心把帝位传给舜,要不谁能下这样的血本。
也正是有了这层关系,尧死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老百姓如此方式悼念尧,大家还不是为了尧和舜的翁婿关系。
另外,也正是有了这层关系,尧死后,其子丹朱也有疆土,全家仍然富贵。
3. 【英语翻译(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善卷).卷曰:“昔 试译如下:(到唐尧去世以后),虞舜又要将天子的位子让给善卷.善卷说:“从前唐尧统治天下时,不行教化之令而百姓纷纷跟随他,不行奖赏之令而百姓努力劳作.社会上分配平均,百姓安居乐业,不知道有哀怨,也不知道有欢喜.现在你却盛大地制作华丽的服饰使百姓眼花缭乱,很复杂地弹奏五音以扰乱人们的耳目,盛大地创作《韶》乐以愚昧人们的心智,天下之乱,将从此开始.我即使做了天子,哪又有什么用处呢?我立于宇宙之中,冬天穿着皮毛衣服以御寒,夏天穿着絺葛衣服以纳凉;春天耕种,形体足够劳动;秋天收获,身体足够安养;太阳出来开始劳作,太阳下山便休息,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我要天下的位子干什么呢!可悲啊!你不了解我啊!”最终还是不接受舜之让位而离开了,进入深山隐居,没有人知道他住的住处.。
4. 求<≤孝感动天>>文言文翻译 孝感动天,
《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释义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对家人祸心的不嫉恨,体现的是一种“宽恕”、“隐忍”的精神,于是就有“忍人之所不能忍”,最终“成人之所不能成”的人生智慧。
摘自《百度百科》‘孝感动天’词条。
5.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
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
扩展资料:
赏析与启迪
通过“明”与“暗”、“兼听”和“偏信”的对比,“兼听”与“偏信”的利弊一目了然。一个善于兼听的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人,一个乐于纳言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胸怀的人。
人的潜意识里,亲疏有别。血缘情感亲近与否,关系着一件事情的判断与解决方式的不同,在信任的程度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会怀疑或极少怀疑,而对旁人说的话,则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
事实上,你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见得客观公正,而旁人说的话未必就是错的。关键是怎样将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6. 请问有谁知道尧 舜 禹的禅位故事 《史记故事》
——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一生下来就能说话,自幼聪明伶俐。成年后见多识广,通晓天下。
轩辕的时候,炎帝的后代衰败没落,诸侯都互相侵占,黄帝趁此时混乱,打败了炎帝。后来黄帝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黄帝有二十四个儿子,最终获得姓氏的只有十四人。黄帝逝世后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高阳去世后是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高阳和高辛都很有才能,与黄帝一样使国家国泰民安。高辛也从不为自己着想,从来都是以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所以臣民们甘心臣服。高辛逝世后帝尧接任,他的仁德就像上天无处不在,他的智慧像神明无所不能,接近他,便感觉到恰似太阳。尧看到哪些地方的民众忍辱负重,便前去安抚。
帝尧用人也十分妥当,他的继承人是一个平名百姓“虞舜”。舜同样也很谦让,待尧去世后他便把自己的位让给要的儿子丹朱,自己隐居山中,而臣民每天上朝不去拜见丹朱而参见舜;有告状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后来舜按捺不住,终于又当上了帝王。
舜也仿照尧的方法禅位给禹,禹也像舜一样等舜去世后再把位置还给舜的儿子,但大臣却只给禹进谏,最后禹也回来了。
黄帝、帝颛顼、帝喾、尧、舜就是指五帝。
——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一生下来就能说话,自幼聪明伶俐。成年后见多识广,通晓天下。
轩辕的时候,炎帝的后代衰败没落,诸侯都互相侵占,黄帝趁此时混乱,打败了炎帝。后来黄帝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黄帝有二十四个儿子,最终获得姓氏的只有十四人。黄帝逝世后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高阳去世后是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高阳和高辛都很有才能,与黄帝一样使国家国泰民安。高辛也从不为自己着想,从来都是以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所以臣民们甘心臣服。高辛逝世后帝尧接任,他的仁德就像上天无处不在,他的智慧像神明无所不能,接近他,便感觉到恰似太阳。尧看到哪些地方的民众忍辱负重,便前去安抚。
帝尧用人也十分妥当,他的继承人是一个平名百姓“虞舜”。舜同样也很谦让,待尧去世后他便把自己的位让给要的儿子丹朱,自己隐居山中,而臣民每天上朝不去拜见丹朱而参见舜;有告状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后来舜按捺不住,终于又当上了帝王。
舜也仿照尧的方法禅位给禹,禹也像舜一样等舜去世后再把位置还给舜的儿子,但大臣却只给禹进谏,最后禹也回来了。
黄帝、帝颛顼、帝喾、尧、舜就是指五帝。
7. 求<≤孝感动天>>文言文翻译 孝感动天, 《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
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释义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对家人祸心的不嫉恨,体现的是一种“宽恕”、“隐忍”的精神,于是就有“忍人之所不能忍”,最终“成人之所不能成”的人生智慧。 摘自《百度百科》‘孝感动天’词条。
首先简单地概括一下:《二十四孝图》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二十四孝图只是其中的一篇。鲁迅写这一篇《二十四孝图》可以理解为观后感。
此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二十四孝图》真正的作者是:元代郭居敬。主要内容是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那么《朝花夕拾》当中的《二十四孝图》,想表达的是什么?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人手,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 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尝粪忧心” 令人发指。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 ; “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 ! 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
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9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