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时,给刘禅选了两位辅佐的臣子,一位是诸葛亮,另一位便是李严。在刘备将蜀国军权托付给李严,将蜀国内政托付给诸葛亮的同时,他更是叮嘱诸葛亮,如果刘禅无能,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表面上看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其实不然,诸葛亮真的取代刘禅,李严和其他忠于刘氏父子的蜀臣必然不答应。这便是刘备制衡诸葛亮的手段。刘备临终对诸葛亮的叮嘱,其实是反话,他给诸葛亮戴上了一层枷锁。我都这样信任你了,你难道不应该报答在我儿子身上吗(忠于刘禅)?
结束语:对于刘禅而言,黄皓是陪伴自己一起长大的奴仆。能帮助自己享乐的黄皓,无疑比耿直的臣子更为亲切。古代是皇权社会,天下事便是皇帝的家事。在很多事情上,皇帝(刘禅)是更愿意相信,陪伴自己一起长大的宦官的,而不是忠心的臣子。
古代皇帝也愿意见到亲信的宦官掌权,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利用宦官来制衡权臣(诸葛亮、董允、姜维都是蜀国权臣)。可以说是刘备临终时的遗言,制约了诸葛亮。诸葛亮可以为了兴复汉室而独揽大权。但独揽大权时的诸葛亮,身份却又变成了权臣。因此有所忌惮的诸葛亮才不敢,轻易去处置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因为诸葛亮担心,处置黄皓会导致自己和刘禅失和。
都说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灭亡是因为后继无人,因为从五虎上将这代人相继离世之后,偌大的蜀汉仅剩下诸葛亮、魏延两个重臣苦苦支撑朝堂。
尽管后来蜀汉陆陆续续补充了一些少壮派将领,但和曹魏以及东吴比起来,蜀汉的体量和综合实力还是太弱,甚至连军事将领的水平都逊色于曹魏,以至于成为对一个被歼灭的国家。
但尽管在如此危难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是要处决魏延,但却忽略了后期能够左右蜀汉的奸臣黄皓。其中的原因并不是诸葛亮和魏延有仇,而是当时的情况必须这么做。
魏延原本是荆州军的一名士兵,因为好勇斗狠,深得领导赏识。黄巾起义后各州郡自行募兵杀敌,魏延几年的作战中积累了不少战功,荣升伍长、什长、曲长。
后来荆州黄巾贼被剿灭,紧接着又出现了很多流寇、水贼。荆州牧刘表宅心仁厚,经常派遣军队剿灭匪寇,魏延多次斩首贼寇首领,本以为可以成为校尉甚至是将军,但没想到荆州官场太黑暗,像他这样毫无背景的人终究还是没有上位的机会,荆州匪患结束后就被打发到长沙做守门将。
魏延在长沙的几年时间里过得很不如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好的平台施展才华。赤壁之战后荆州变成无主之地,此时刘备占据南郡并攻打长沙,魏延认为荆州以后就会被刘备所得,与其跟着长沙沦陷,还不如献城投降换个职务。于是魏延挟持长沙太守后开城迎接刘备,战后得到刘备重用。
刘备拿下益州时魏延已经成为了偏将,距离将军仅有一步之遥。汉中之战时魏延跟随刘备一起抵御夏侯渊、然后又分兵攻打张郃,也曾经派兵截断曹操的粮道,后来还趁胜追击曹军,一时间风光无限。战后刘备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同时统领汉中的军队,地位直接和关羽并肩。
当时很多人质疑魏延的忠诚和能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旧臣。魏延知道同僚对他有看法,当着同僚的面承诺,只要魏延在汉中一天,就可以保国家平安无事。后来十几年间曹魏多次兴兵攻打汉中,但都没有越过汉中一步,魏延确实做到了这件事。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任命魏延做副帅,和魏军在渭水两岸对峙很长时间。这个时候魏延建议可以分给他5000兵马走子午谷奇袭长安,只要拿下长安后就可以围歼司马懿。
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并没有答应魏延,魏延事后对身边人说诸葛亮不会打仗,蜀军统帅应该由他来当。
后来诸葛亮病危,临终前制定了撤退计划,魏延负责断后,想借曹魏的手杀了魏延。同时交待杨仪,假如魏延没死那一定要找机会杀了他。后来魏延被杨仪和姜维联手诛杀。
蜀汉亡因之一,存在一位奸臣黄皓,为什么不除掉他呢?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下令发动了灭蜀之战,虽然他最初的目的,不过是想要积累战功,根本没打算真的将蜀汉灭亡,可是在邓艾的努力之下,蜀汉后主刘禅,还是成为了亡国之君。此事,虽与蜀汉缺乏人才有关,但是他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撤掉阴平守将,不派兵马守卫成都等,却也与蜀汉的灭亡脱不了干系。众所周知,当年刘备为刘禅选定的托孤大臣诸葛亮,生性非常谨慎,他生前为刘禅除掉了很多不稳定因素,那么他为什么没有除去黄皓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诸葛亮为刘禅铲除过哪些不稳定因素。他因为刘禅考虑,除掉的第一人是刘封,当初刘封失了上庸,回到益州的时候,诸葛亮向刘备进言道,恐怕您百年之后,无人能够驾驭得了他啊,于是刘备下令赐刘封自尽。《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之后,到了诸葛亮临终之时,他因考虑到魏延性矜高,而且是伐魏的积极分子,害怕蜀汉穷兵黩武,甚至迅速灭亡,于是直言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可放任魏延自去,从而引起了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纷争,间接害死了魏延。
除此之外,一向受他倚重,在北伐之时,一直负责为他统筹粮草,规划士兵编队等事务的,丞相长史杨仪,也受到了他的压制——杨仪自认为功劳很大,以为能够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可是因为他性格狭隘,选择了蒋琬作接班人,只让杨仪担任了一个闲职。满腹牢骚的杨仪,最终因怨恨而出言不逊,先被流放,后畏罪自杀。分析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安定,费尽了心思,不管是劝刘备处死刘封也好,对魏延和杨仪的“妥善安排”也说,都是在为蜀汉排除不稳定因素。那么在刘禅身边弄权的黄皓,他为什么没有尽早铲除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诸葛亮安排的是朝堂,黄皓不是朝廷命官
不管是刘封也好,魏延、杨仪也好,都是蜀汉阵营的要员,在诸葛亮眼中,他们有能力对蜀汉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蜀汉的稳定,诸葛亮必须处理他们的问题。可是黄皓仅是后宫中的一个小人物,一个小小的宦官。就算诸葛亮再谨慎,再事无巨细,他在一边处理政务,一边组织北伐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够有精力,关注到这样一个小人物呢?
二、诸葛亮生前,刘禅没有宠信宦官,成为昏君的趋氏
当然了,就算黄皓不是朝廷命官,不参与政事,如果他引导着刘禅,朝着昏庸的方向前进,诸葛亮也不可能放过他。可是诸葛亮在世期间,刘禅谨遵他“亲贤臣,远小人”的教诲,并没有过分宠信黄皓,做出什么不当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又怎么会对黄皓下手呢?
三、此事该蒋琬等人负责
诸葛亮在开始北伐的时候,便提拔了一批接班人,如蒋琬、董允、费祎等,这些人中,有人随他亲临前线,如费祎、马谡,有人则负责留守后方,如蒋琬。从魏延被诛时,蒋琬能够率禁卫军出征,打算接应杨仪,我们不难看出,蒋琬在成都,负责的就是守卫皇宫,辅佐刘禅等事。就算当时的黄皓已经需要被处置了,那么也应该是由蒋琬等人负责,无需诸葛亮亲自出马。
四、黄皓还没有成长起来
黄皓虽然是刘禅的近侍,非常得刘禅宠信,但是他并非自刘禅登基便得势了,毕竟就算他费尽心思往上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吗?《三国志·董允传》记载:“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意思是说,在董允辅政期间,黄皓的地位都不是特别高,想要参与政事,更是没有可能,直到公元246后,董允去世之后,他才开始祸乱朝纲,试想,再往前推十几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得有多不起眼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