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捐监冒赈”案牵扯出了别的什么案子乾隆是怎么处理的

以史为鉴 2023-06-12 20:12:09

“捐监冒赈”案牵扯出了别的什么案子乾隆是怎么处理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清廷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捐监冒赈”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伙同各级官员贪污国帑数百万两,百余名官员非死即戍。这起大案如同一场惊雷,深深地触动了陶醉在盛世之中的乾隆帝,他意识到腐败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然而,就在不久,又一起大案浮出水面,而且和捐监冒赈案有着直接的关联。

一,乾隆帝抄没物品,闽浙总督露出马脚

乾隆四十七年初,乾隆帝观看原浙江巡抚、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的查抄家产,发现“呈览物件,大都不堪入目”,这与家财三百余万两的大贪官,很不协调,顿起疑心,感到其中大有问题。二月,布政使国栋至京陛见时,乾隆帝当面问其此事,国栋并未据实呈奏。

同年夏季,乾隆帝在热河时,布政使李封、升任安徽按察使之盐法道陈淮至热河陛见时,乾隆帝又亲自询问三人在办理查抄王亶望家产时有无情弊,三人“俱各隐匿不言”。乾隆帝更为怀疑,于七月命新任浙江布政使盛柱留心察访。

九月初十日,盛柱上奏查抄有弊,乾隆帝下了两道谕旨。第一道是派户部右侍郎福长安、刑部尚书喀尔阿为钦差大臣前往河南,名义上是会同大学士阿桂查看河工,实际上是去传达旨意,将升任河南按察使的原浙江粮道王站柱解职,押往浙江质对审问。第二道是命闽浙总督陈辉祖先清理此案。

乾隆此时对陈辉祖毫不怀疑,认为是其属员舞弊。谕旨说:“陈辉祖查抄王亶望物件一案,现疑有抽换抵兑之弊,已派福长安、喀宁阿往河南,将随同抄家之王站柱解往浙江。著传谕陈辉祖即同盛柱先行提交人证和文卷,将原册与呈送北京之物有何不符及抽换抵兑之处,逐一根究,无令水落石出。”

乾隆在谕旨中还表示,如果陈辉祖实心办差,将来也不追究他失察之罪,如果不尽心查办,或曲意回护,一经钦差查出,则必不宽宥。

不久,福长安等人抵达浙江尽心追查,奏折很快传到了京城。乾隆览后大惊,才感觉此案非同小可,并非仅系抄家人员营私舞弊,而与闽浙总督陈辉祖有关。九月十七日,乾隆下了四道谕旨。

第一道是谕命将陈革职拿问,并简述此案经过。第二道是以富勒浑不能很快到任,谕福长安署理总督巡抚,福长安未到之前,著王进泰暂行兼署。第三道是命阿桂往办此案。第四道将安徽按察使国栋革职,解赴浙江,交阿桂严审。

二,阿桂误信总督狡辩,乾隆帝驳斥明断疑案

谕旨下达不久,陈辉祖的奏折到京,他陈奏:在查抄王亶望家产时,“布政使国栋面禀商换,并言及金色低潮,恐解京转难适用,不如易换银两,较为实济,遂尔允行”。

显然,陈辉祖这是在狡辩,他将主要责任推给了国栋,自己仅是“允行”而已,不是主谋,又将此事粉饰为一无谬误,金色低潮,解京不便使用,因为以银易换。尽管陈辉祖骗过了阿桂,但他没有想到乾隆帝英明善断,识破了辩解之词。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乾隆帝下达长谕,驳斥了陈辉祖的骗人之词。他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其一,陈辉祖既称金色低潮,恐解京转难适用,则便应将所有金子全部易换,何以解交内务府内又列金叶九两三钱,明系借此以为掩饰弥缝之地;

其二,陈辉祖称照价易换白银七万余两,而阿桂询问王站柱的口供内又言及王亶望有银二三万两,则此易金之银,“已有王亶望银少半在内,陈辉祖又将何辞抵饰乎”?

其三,陈辉祖称欲留此款为塘工之用,如果办理河塘,银不敷用,即当奏明请款,若欲私自为此变易,“已属非是”;

其四,此次陈折只言及易金之事,而于玉山子等件作何隐匿之处,并无一字提及,“是欺罔蒙混,更无疑义”。

为此,乾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认为陈辉祖与国栋舞弊,分肥入己,还说陈辉祖系协办大学士陈大受之子,父子皆任总督,“世受国恩,最为深重,何至丧良无耻至于此极。王亶望所为,系明火执仗,而陈辉祖竟是小人之所为”。

此外,乾隆帝又批评了钦差福长安、阿桂等人办案不力,否定了他们的错误结论,断定陈辉祖的罪过是确凿无疑的。在乾隆帝的亲自过问之下,为查清陈辉祖等抽换王亶望入官财产的大案,奠定了基础,案件的审理也得以顺利进行。

三,陈辉祖认罪伏法

阿桂、福长安接到上谕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立即遵旨加紧办案。乾隆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阿桂奏折到京。奏称:“经手的委员、官员、胥役等业已供认,究出缴库易金银两挪转掩饰及各情弊。”乾隆看后十分高兴,说:“此奏方得实情,阅之稍为爽视。此等偷换隐匿,朕早已鉴及”。

案情至此水落石出,乾隆帝下旨由福长安押解陈辉祖、国栋及经手各犯,迅速来京。十二月初二日,经大学士九卿会议,乾隆帝下谕了结了此案,他说:“陈辉祖以陈大受之子,受朕恩厚,用为总督,不思洁己率众,勉图报效,其于地方应办诸务,不能实心实力,随事整饬,于查抄入官之物,又复侵吞抽换,行同鼠窃,其昧良丧耻,固属罪无可恕”。

不过,乾隆帝又认为陈辉祖和王亶望不是一个类型的人,说陈辉祖“只一盗臣耳”。著将陈辉祖从宽改为斩监侯,秋后处决。国栋、知府王士翰等斩监侯。

四十八年二月初三日,因查明陈辉祖贻误地方,武备废弛,仓谷亏空,乾隆帝下谕,令其自尽,“以为封疆大臣废弛地方者戒”。

哪些书里面记载了冒赈案

冒赈:
贪污救济款物。 清 魏源 《荆溪周君保绪传》:“ 淮安府 山阳县 知县 王伸汉 冒赈事发, 王谷 大辟,所属吏及委员皆诖误,惟君先几得免。”《清史稿·高宗纪五》:“ 甘肃 布政使 王廷赞 以冒赈浮销,褫职逮治。”
甘肃冒赈案:是清代第一大贪污案。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肃查获了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伪灾舞弊,折收监粮、肆意侵吞的大案,一些地方官员以赈灾之名,共谋作弊、肆意侵贪的大案,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动全国,时称“甘肃冒赈案”。后人又称“甘肃米案”。震动全国,连乾隆皇帝也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乾隆四十六年发生过甘肃省全省官员串通一气,用赈灾的名义集体私分巨额公款。全省没有一个官员是干净的,也没有一个官员举报。案发后,乾隆气得发抖,连连大叫说:“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他严令重惩,而且在诏谕中特别强调说:“不可因罚不及众仍存姑息。”惩办是残酷的:封疆大臣、甘肃总督勒尔谨被赐自尽,藩台王亶望、兰州知府蒋全迪斩首示众,接任藩台王廷赞处以绞刑,共计处死大小官员四十七名,被革职下狱的八十二人,十一名赃犯之子被解送新疆伊犁做苦工。甚至一个外省官闵鹗元因为给其弟闵鵷元藏了赃银三两,也被降了三级,并停发了三个月的“养廉”。唯一逃脱惩办的只有按察使福宁一人,他是因为案情即将败露时首先坦白交待,并积极捡举揭发,获得宽大处理:“从宽留任,八年无过,方准开复。”乾隆四十七年,皋兰等三十四厅、州、县贪污国库金银和官仓粮、草。案发后,乾隆更为火冒,下旨严办,杀了大小官员五十六名,免死而流放充军的四十六名。州、县、道、府、藩司、督抚被勒令摊赔四十二万两白银。[4]
甘肃历史上发生的这起“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的史实发生地就在当时兰州(城关地区)。甘肃捐监冒赈案,因贪污数量之大、延续时间之长、牵涉官员之多、惩处罪犯之严,被后人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让乾隆都吃惊的甘肃官场大案,如何让六十名官员人头落地?

让乾隆都吃惊的甘肃官场大案,让六十名官员人头落地在于官员们贪腐徇私,当时西北的甘肃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的原因,常年受到灾害,所以朝廷就采取了一个“捐监”的办法来维持甘肃地区的稳定和民生,“捐监”也就是通过钱或者粮食换取官位的做法,不过有人却因此生了贪腐之心,大量贪腐,最后被朝廷查出,牵连60多名官员。

乾隆时期的甘肃腐败案件的突出特点是没有官吏是不腐败的,而且这种腐败是有组织的、系统的、程序化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腐败系统。向朝廷谎报全省连续七年干旱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如果没有全体官员的集体合作,就很容易暴露出来。因此,必须把每一个官员都拉进共犯的行列。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官员想保住他的工作或得到提升,他必须是腐败集团的一部分。否则,他就无法作为一个局外人在甘肃生存下去,因为他的上级和同事担心他会暴露他们。当时也有很多官员第一次进入甘肃省的官场时,他也想改变这样现状的贪腐行为。然而,他们很快就加入其中,一是因为自己的自律不够,二是环境的影响。

当时甘肃的腐败食物链组织非常完整、高效、流畅,省、县官员形成了完善的腐败链接。由于局内人是共犯都会相互保护,没有强大的外部力量,很难打破这种腐败模式。甘肃贪污案的最终破获,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干预。否则,它将持续多久就不知道了,在乾隆的心目中,整个国家都属于他的。他是这个国家唯一的主人,他绝不容忍臣民的腐败,所以下令严查这件贪腐案。

后来的结果当然也是让乾隆相当震惊的,因为涉及其中的人数和贪腐数量相当巨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