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由赵博生、董振堂等领导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江西宁都城举行武装起义。1931年12月14日,江西宁都起义:这场起义不仅是二十六路军的集体行动,也是全人类为争取自由、平等和尊严而展开了的一次英勇斗争。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起义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吧!
起义爆发:响应党的号令,1931年12月14日, 二十六路军的各部队集中在宁都县城,计划在当地发动武装起义,这也是针对国内外多方面压迫的反抗!领导本次起义的董振堂、赵博生等几位军事将领,为进一步挖掘其潜质,积极开展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同时加强了与其他革命派别的联络,推广了党的教育影响,促进了组织和指挥上的统一,打牢了起义的基础。
为何江西宁都是这场起义的选择?首先,有着“赣南军都”之称的江西省是中国革命事业发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其次,宁都的响亮的斗争精神也为这里的英勇行动标志,正是在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中,二十六路军更是展开了基本起义,实现了社会力量的调动,形成了有效的抵抗信仰!同时,这也体现了反修、反教条的精神内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兴义血案”的警醒,当然,每一场革命暴发都是因解放思想,开展行动的结果。而光荣属于二十六路军的背后,则是近一百年来在中国先进分子奋斗翻越的巨大历程。兴义事变就是一个错过了充分总结教训、在改革中求生存、夹带着对权力的渴望和裙带关系的独立组织。这场叛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全盘否定岂不更是丧失明天的未来?在这种背景下,二十六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931年12月14日,江西宁都地区的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等领导下,发动了期待已久的武装起义。这场起义对于当时忧心忡忡的人们,亦或是我们后来的人们来说,是他们英勇和自由的标志。这一代人,留给我们的既是丰硕的物质财富,更有无穷无尽的朝气蓬勃和前进动力!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哪里起义 有哪些人领导起义
赣南是指江西省南部,闽西是指福建省西部,二十年代毛泽东在那里开辟了革命根据地,瑞金就在赣南,是当时的革命中心,相当于中央的“首都”。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赣西、赣南特委的领导下,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领导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
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领导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创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矗。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
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
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4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湘南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军第4军。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青年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1930年蒋冯阎战争结束后,冯玉祥部第5路军被蒋介石收编为第26路军,孙连仲任总指挥,下辖第25、第27师。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部队中建立过组织,一直有着深刻的政治影响。1931年春,第26路军被蒋介石从山东省调至江西省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5月,在永丰县中村战斗中被红军消灭1个旅。7~9月,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失败后,部队进驻已处于中央苏区包围中的宁都县城。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广大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但遭蒋介石拒绝,使第26路军广大官兵与蒋介石的矛盾加深。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第26路军秘密工作的特别支部因势利导,加紧进行兵运活动,先后发展了参谋长赵博生等近20名党员,并争取了该部第25师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及团长黄中岳等转向革命,举行武装起义的条件日趋成熟。11月底,中共第26路军特别支部在南昌的接头关系被国民党破坏,部分文电被查抄。蒋介石急电孙连仲查拿“共犯”。孙连仲当时不在宁都总部,电令落到主持军务的赵博生手里。赵与特别支部成员紧急商讨应急办法,决定乘孙连仲和第27师师长不在宁都的有利时机,一面发出“遵令即办”的电报敷衍蒋介石;一面派人到中央苏区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报告准备发动起义的有关事宜。中革军委批准了起义计划,并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携电台到宁都城东南的固厚圩就近联络指导;同时部署红4军第12师进至宁都、广昌间的会同地区,监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策应起义。12月14日下午,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按计划指派部队控制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和通往苏区的交通要道,加强城内城郊的警戒。是日晚,赵博生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在总指挥部开会,讲明形势和第26路军的处境及出路后,宣布起义加入红军。同时,派部队将第25师师部包围缴械,除该师师长越墙逃跑并带走驻城北20千米外石上的1个团外,全军1.7万余人携带武器2万余件参加起义。在此期间,还逮捕了宁都县县长、靖卫团长等反动官吏和逃居宁都县城的地主豪绅。15日晨,起义部队从宁都县城开赴中央苏区,当日到达固厚圩地区,受到中革军委代表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和苏区军民的热情接待。晚上,通过电台向全国播发了《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全体指挥员战斗宣言》。16日,刘伯坚代表中革军委授予起义部队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的番号,任命季振同为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赵博生为参谋长,部队分编为第13、第14、第15军。接着,红5军团开赴石城县的秋溪、龙岗和瑞金县的壬田、九堡等地进行整编。为加强红5军团的领导和政治工作,中革军委于18日任命萧劲光、刘伯坚分别担任军团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赣西、赣南特委的领导下,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领导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领导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创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1月,江西红军四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六军。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赣南特委和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赣西、赣南和湘赣边三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为书记。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4月,闽西地区红军五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十二军。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第四、第六(不久改称第三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8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10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挥师江西,攻克吉安重镇,建立了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在周恩来未到任前,由项英、毛泽东先后代理书记。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两部分联成一片,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于江西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随后,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共十多万人。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2、3月间,中央革命根据地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1933年秋,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