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光绪的命运怎么样四亿人中,最苦的是皇上

以史为鉴 2023-07-01 10:29:58

光绪的命运怎么样四亿人中,最苦的是皇上

1908年11月14日,慈禧死亡前一天。

由于慈禧(1835-1908)已进入病危状态,此时,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宜的大清帝国礼部尚书溥良跟一干王公大臣们一起,已经守候在慈禧下榻的紫禁城乐寿堂外几天几夜了,后来,溥良跟他的子孙们回忆说:“大臣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里一哭,外边好举哀发丧。”

突然,乐寿堂里出来了一个太监,他手里端着一个盖碗,出于职责,溥良急忙拦住这个太监,责问这是什么东西,只听太监回答说:

“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光绪皇帝)的塌拉。”

塌拉,是满语酸奶的意思。

已经进入病危状态的慈禧,竟然还惦记着那个她恨之入骨、一度想废掉的光绪皇帝?而且要送他一碗酸奶喝?溥良心中疑惑,但也不好阻拦,只好继续在乐寿堂外等候慈禧的临终嘱咐。

溥良正在疑惑的时候,没过多久,1908年11月14日晚间6时30分左右,突然传来一个震惊紫禁城的消息,说这几天身体康健的光绪皇帝突然“驾崩”了。

溥良心中震骇。

而乐寿堂里,在听到光绪(1871-1908)终于死掉的消息后,一直硬撑着的慈禧,才终于在第二天,也就是1908年11月15日下午未时(下午1时至3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慈禧的死亡时间,距离光绪去世,还不到20个小时。

短短24小时之内,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去世,对于这个清宫最高秘闻,溥良一直对子孙们口授相传,后来,溥良的曾孙、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在《启功口述历史》中,引用溥良在家族内部的口授说:

“这显然是一碗毒药。”

2

对于光绪之死,记录光绪帝生前生活起居的《清德宗实录》,完整记载了光绪帝在临死前几天的身体状况,根据皇帝实录,光绪皇帝直到临死前两天,都身体康健,没有什么特别异常,一直到临死前一天,才突然在档案中被记了三个字“上不豫”。

没有特别的问题,光绪为何会突然死亡?

2008年,就在光绪和慈禧死亡100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教授戴逸与13位专家领衔的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在聘请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对光绪皇帝的遗骸进行尸检后得出结论:

“光绪帝系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中毒死亡。”

尽管后来有多位专家对光绪皇帝的尸检报告结论“砒霜中毒死亡”持怀疑态度,但尸检报告毫无疑问地指出,光绪帝的遗骨、头发、以及入殓衣物中检验出来的砷(砒霜),明显是光绪帝的“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并非来自环境污染”,因此,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明确指出,光绪帝就是死于“砒霜中毒”。

对于光绪帝的这种噩运,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1840-1891)或许早有预感。

1875年1月,就在同治皇帝驾崩后,慈禧宣布选中皇室旁支、当时实际年龄只有3岁半的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继承大统时,出乎所有王公大臣们意料的是,载湉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不仅没有喜出望外,相反却“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随后,回到家中“身战心摇,如痴如梦”,经常告诫子孙“满招损、骄招祸”的奕譞,深感祸福未知,为了避免慈禧猜忌,奕譞向慈禧恳请免去自己的所有职务,以避嫌自保,在上奏慈禧的奏折中,奕譞说:

“惟有哀恳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留一庸钝无才之子。”

奕譞显然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作为新任皇帝的亲生父亲,对于志在“垂帘听政”控制朝政的慈禧来说,显然是个潜在的祸害,为求自保,奕譞很识相地跟慈禧请求了辞职回家养老。

只是奕譞能自保,却无法保住被命运冥冥之中选中的儿子载湉,即后来的光绪帝。

3

说起来,光绪与皇位,其实原本离得很远。

光绪的父亲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并非嫡长子;而奕譞本人又生有七个儿子,光绪(载湉)排行老二。在庞大复杂的皇族系统中,原本皇位是轮不到光绪的,但偏偏光绪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也就是说,光绪是慈禧的亲外甥。

1875年,慈禧的独子同治皇帝因为天花发作致死(也有人怀疑是梅毒致死),由于咸丰皇帝膝下只有同治帝一个儿子存活,如今同治皇帝也死了,帝国的嫡长制传承无法延续,在此情况下,独揽大权的慈禧为了保住皇权,决定肥水不流外人田,扶持自己的亲外甥载湉上来当皇帝,消息一出,舆论大哗,因为清朝从道光—咸丰—同治一系的帝制传承中,载湉(光绪)只是皇族旁系子孙而已,但在独裁专断的慈禧倾力扶持下,事情,就这么定了。

1875年1月,实际年龄只有3岁半的载湉被从睡梦中叫醒,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已经被命运之神点中,成了大清帝国的九五至尊,载湉起初拼命哭喊,后来在从醇亲王府进入紫禁城的路上,他哭得累了,给睡着了,当他被接入养心殿后,人们揭开轿帘才发现,3岁半的小载湉在“舆中犹酣睡矣”。

离开亲生父母、搬入陌生的紫禁城后,由于环绕在身边的,都是一些面容呆板的老太监,加上慈禧对还只是孩子的光绪动辄厉声训斥和“罚令长跪”,这就使得光绪逐渐形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由于长期被训斥和罚跪,光绪明显缺乏自信,并患上了口吃的毛病。

曾经作为光绪皇帝英语老师的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回忆说:光绪帝“一至太后(慈禧)前,则立严肃,若甚惧其将死者然。有时似甚愚蒙。”

慈禧粗暴地禁止光绪跟亲生父母有任何联系,并“嘱咐那一班服侍他(光绪)的人,像灌输什么军事知识一样的天天跟他说,使他明白了自己已经不是醇亲王福晋的儿子了,他应该永远承认太后(慈禧)是他的母亲,除这个母亲外,便没有旁的母亲了。”

对于这位从小就被迫养在深宫、永远失去父母关爱的光绪帝,看着光绪帝长大的老太监寇连材后来回忆说:

“中国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光绪帝)。”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进宫后的孩童时代到成人后,光绪帝竟然长期处于吃不饱、吃不好的营养不良状态。

据《戊戌变法资料》记载,由于光绪帝每日的饭菜都是要提前几个小时做好,等到吃饭时,饭菜早已干冷变味,还是孩子的光绪想要叫人做个热菜,太监们就回答说必须要西后(慈禧)批准才行,不通情理的慈禧对此经常训斥光绪帝,说他有这么多菜吃,竟然还要加菜。

于是,经常吃不饱的小皇帝光绪,只能经常偷偷跑到太监房间去找吃的,信修明在《老太监回忆录》中写道,光绪帝“十岁上下,每至太监房中,先翻吃食,拿起就跑。及至太监追上,跪地哀求,小皇帝之馍馍,已入肚一半矣。小皇帝如此饥饿,实为祖法的约束,真令人无法。”

即使是在成年后,光绪也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曾在紫禁城担任护卫的苏勋丞就在《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中回忆道:

“光绪····那时约30多岁,中等身材,瘦长脸,面色苍白,体质羸弱。我们从未见他笑过。说实在的,他过的是囚犯生活,怎么能乐起来呀!慈禧每日三宴,每宴108样菜,光绪却没有这个排场。慈禧每餐拣自己不喜欢吃的三四样菜,命人给光绪送去,以示慈爱。有时,三四样菜要分三四次‘赏’,每送一次,光绪都得起立叩头谢恩,连一顿安生饭也吃不成。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可以就着慈禧的桌子吃。我们那时都私下猜疑,光绪瘦弱,多半是差了点饭食。”

对于自己的伙食,光绪也曾经提出想增添自己喜欢的饭菜,但就是这种细微的要求,慈禧也经常蛮横地加以拒绝,后来光绪便不再提起,所以终光绪一生,“吃不饱、吃不好”,竟然成了这位囚徒皇帝的真实写照。

4

由于缺乏母爱,日常生活也没有人关怀照料,这就使得作为“儿皇帝”的光绪长期处于忧郁状态,在此情况下,作为光绪皇帝老师、咸丰朝状元出身的翁同龢(1830-1904),就成了光绪身边最为亲近的人。

由于老太监们经常仗着慈禧的威权欺负小皇帝,加上光绪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这就使得光绪经常出现血糖太低、体力不支,对此翁同龢总是出面与刁蛮的太监们反复理论,为光绪帝撑腰,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绪逐渐养成了对翁同龢形如父亲般的依恋。

光绪三年七月(1877年8月),翁同龢请假回乡处理家事,当两个月后翁同龢回到宫中时,6岁的小皇帝光绪流着眼泪,拉着47岁的老师翁同龢的手说:

“吾思汝久矣!”

在状元帝师翁同龢的指导下,性格自卑内向的光绪帝开始勤学苦练,以至于连慈禧都感慨地说:“(皇帝)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在鸦片战争后满清严峻的社会形势中,在儒家经典的教育下,日渐成长的光绪开始思考,他说:“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

光绪七年(1881),原本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慈安皇太后突然离奇暴毙,从此后,慈禧更加大权独揽,眼看光绪日渐成长,于是光绪十三年(1887),慈禧假装在太和殿举行仪式,允许光绪开始亲政,实则仍由慈禧独自把揽大权。

在此情况下,在满清朝廷内部,逐渐形成了“帝党”与“后党”两股政治势力:“帝党”以光绪帝为首,主要成员为大学士兼帝师翁同龢、文廷式、张謇等人;“后党”则以慈禧为首,主要成员有大学士、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荣禄,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等人。

与“后党”成员在慈禧撑腰下,普遍执掌军事、财政、行政大权相比,“帝党”成员显得形单影只、缺乏实权,但面对民族危亡和朝政危机,帝党成员大多挺身而出。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随后出兵朝鲜,鉴于“保朝鲜就是保大清”的战略高度,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力主与日本决一死战,而后党成员则主张应该将军费拿来庆祝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并斥责帝党成员们要坏了皇太后的“好事”。

对此,军机大臣孙毓汶仗着慈禧的撑腰,甚至直接指斥光绪帝说,皇帝你这个小少年,就喜欢挑衅多事(原话是:“皇上为少年喜事者”)。

甲午战争落败后,1895年,希望少点事端、安度晚年的慈禧,最终逼迫光绪下令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随后,清廷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并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面对国家危亡形势,光绪帝在康有为等人建议下,最终决定推行维新变法。

面对百般阻挠的慈禧,光绪帝甚至通过庆亲王奕劻向慈禧示意说:

“太后若仍不给以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为防止光绪帝“谋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最终发动戊戌政变,并下令斩杀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还罢免了维新派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职务,除了京师大学堂外,戊戌变法新政全部被废除。

戊戌政变当晚,慈禧直接指着光绪的鼻子骂说:

“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随后,光绪帝被轮流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或颐和园玉澜堂。

5

戊戌政变的发生,也使得慈禧与光绪的“母子情谊”几近决裂。

看到光绪已经不听使唤,慈禧于是开始图谋废掉光绪、另立新帝。戊戌政变后两天,1898年9月23日,慈禧随即命令御医“捏造脉案”,放风说“皇上病势沉重,恐致不起。”随后,慈禧又宣称“帝(光绪)久病不能君天下”,并密电南方各省的总督巡抚,表示将废掉光绪帝。

没想到的是,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首的地方实力派,竟然公开复电慈禧说:“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公开反对慈禧的“废帝”计划。

为了保护光绪帝,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则鼓动保皇党华侨们纷纷致电国内“请皇帝圣安”,各国驻清朝的使节,也纷纷告诫满清官员和慈禧说,不可危害光绪性命,如此,才使得光绪帝得以在戊戌变法后暂时逃过一劫。

为了废掉光绪,1899年,在后党亲信荣禄的建议下,慈禧最终决定,以为膝下无子的光绪立皇太子的名义,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皇储),并决定在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举行光绪帝让位典礼。

没想到的是,对于慈禧的这一“废帝”计划,在华列强竟然群起反对,由于担心慈禧的废帝复旧活动,使得清朝重新排斥外国势力,对此,在华列强仍然倾向于支持光绪帝继续在位,并建立一个较为开明的政府,因此,对于慈禧对外公布的“废帝”和新帝登基计划,在华列强一致抵制反对;

同时,上海各界以绅商经元善为首,竟然联合了1231人公开上书反对,维新派蔡元培,以及海外的保皇党人,也号称联合数十万华侨发来电报,公开反对慈禧的“废帝”计划。

在华列强和国内各界人士越是拥护光绪,慈禧就越觉得光绪是个威胁。

恰在此时,义和团势力在北京、天津一带也开始蓬勃兴起。由于自己的亲生儿子、“大阿哥”溥儁遭遇洋人阻挠无法继位登基,因此对洋人恨之入骨的慈禧宠臣、端王载漪等人纷纷劝说慈禧,说应该借助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兵天将”们,来将国内的洋鬼子们赶出去。

为了撺掇慈禧下定与洋人开战的决心,端王载漪还让人制作了一份虚假的洋人照会,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第二,代收各省钱粮;第三,代掌天下兵权;第四,勒令皇太后归政。”

当听到“勒令皇太后归政”的假条款后,一生视权力如性命的慈禧最终勃然大怒,并决定不惜与洋人“一战”,为此,慈禧还“义正辞严”地说:

“现在洋人已决计与我宣战。明知众寡不敌,但战亦亡,不战亦亡。同一灭亡,若不战而亡,未免太对不起列祖列宗。”

慈禧并当场派出曾担任外国使节的许景澄,去向在华各国使节宣战,这时,作为傀儡、知道即将生灵涂炭的的光绪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下来,他走到许景澄面前,拉着他的手说,“还有回旋的余地吗?”

许景澄不说话,只是默默流着眼泪,他看到光绪帝眼里,也是满眶的泪水。

6

1900年6月21日,慈禧正式以光绪的名义发布针对列强的宣战诏书。但10万清军和无数宣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在2万八国联军的攻击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败下阵来,当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第二天,慈禧裹挟光绪帝仓惶西逃。

此前,慈禧为光绪选定有“一后二妃”,“一后”指的是由慈禧钦定的光绪皇后隆裕,而隆裕,是都统桂祥的女儿、慈禧的亲侄女;“二妃”指的是瑾妃和珍妃。

由于光绪与慈禧的矛盾,因此光绪帝对于慈禧指定的隆裕皇后并无好感,相反,光绪比较喜欢年轻活泼的珍妃。长期得不到光绪宠幸的隆裕皇后,也因此对珍妃由妒生恨,并不断在姑母慈禧面前告珍妃的状。

为了帮自己的侄女撑腰,同时对光绪和后宫“杀鸡儆猴”,最终,慈禧下令将珍妃剥去衣服进行廷杖,对于满清皇妃来说,这是闻所未闻的奇耻大辱。

对于光绪来说,在孤独、傀儡般的帝王生涯中,师傅翁同龢和珍妃是他生命中最为亲近的人,但戊戌变法期间,翁同龢被免职贬斥离京,珍妃也被慈禧下令软禁在紫禁城北三所的一个院落中,而光绪身边亲近的太监,也纷纷被慈禧下令“杖杀”或是流放,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的身边,已经再无亲近之人。

然而慈禧并不满足,就在1900年仓惶离京之际,慈禧甚至亲自带人,命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毙,对于这段往事,慈禧的随伺宫女荣儿在回忆录《宫女谈往录》中,讲述了崔玉贵等人奉命杀害珍妃的过程: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崔玉贵)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作为皇帝,却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获悉珍妃为慈禧所害后,被慈禧裹挟西逃的光绪帝,精神也几近崩塌,当时协同西逃的宫女们回忆说,知晓珍妃死讯后,光绪眼神呆滞,一路上形同行尸走肉。

当时,由于出逃仓促,加上担心太过招摇引来八国联军追击,因此慈禧只带了数百随从出逃,逃亡到半路时,慈禧指着光绪鼻子痛骂说,多亏了忠心耿耿的太监们护卫,否则这次可是在劫难逃,慈禧还要光绪向太监们“行礼”,宫女们回忆说,作为皇帝,当时已经“形同死人、眼神空洞”的光绪,竟然真的向太监们作揖打拱起来。

大太监李莲英则用一种带着鄙夷的态度和语气对光绪说话,有一次,李莲英甚至直接呼叫光绪帝的名字“载湉”,私底下,李莲英甚至仗着慈禧的威权对别人说:“载湉不过是个形同虚设、五谷不分的呆子而已!”

7

但即使是遭受如此的痛苦和耻辱,光绪帝仍然不甘堕落。

在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西逃一年多后,1901年底,慈禧裹挟光绪回到北京,此前,慈禧对负责与列强谈判的李鸿章指示说,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回到北京后,对于大清已处于亡国边缘的境遇,光绪帝心中也有着自己的认知。除了每天像傀儡一样跟随慈禧上朝外,在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的其他时间里,光绪帝每天能做的只有三件事:吃饭、读书跟睡觉。

根据清宫档案发现,就在“离奇暴毙”的半年前,光绪帝还向内务府开出了一个购书名单,这其中就有官印的《日本宪法说明书》、《日本宪政略论》,以及商务印书馆当时新印的各种书籍:

《孟德斯鸠法意》、《宪政论》、《万国国力比较》、《国债论》、《欧洲最近政治史》、《欧洲财政史》、《经济通论》、《日俄战纪》、《最新战法学》、《德国学校制度》、《各国宪法大纲》、《英国宪法论》、《万国舆图》、《欧美政教纪原》等各种书籍。

尽管身为傀儡皇帝,但他仍然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改革大清帝国,因此即使在突然“暴毙”的半年前,他仍然发奋读书,没有自甘堕落。

光绪的英文老师德龄回忆说:

“我每天早上碰见光绪皇帝,他常常趁我空闲的时候,问我些英文字。我很惊奇他知道的字这样多,我觉得他非常有趣,两眼奕奕有神。他实在是一个又聪明又有见识的人,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人才,有极丰富的脑力,可惜没有机会让他发挥他的才能。

他告诉我他书读的不多,但是他生来喜欢读书,他也很信任我,常常把他的困难和痛苦告诉我。我们常常谈到西方文明,我很惊异他对每一件事物都懂得那样透彻。他屡次告诉我他对自己国家的抱负,希望中国幸福。”

就在光绪死亡前三年,1905年,德龄由于父亲病重要离开宫廷,临行前她与光绪帝告别,光绪用英语祝她幸福的同时,又充满遗憾地对德龄说:

“我没有机会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或有所作为,所以外间都不大知道我,我不过是替人作(做)样子的。后来再有外人问你,只告诉他我现在所处地位实在的情形。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做)主,不能如我的志。”

在对德龄说完这番话三年后,1908年,光绪最终在慈禧去世前一天,离奇暴毙。

对此,负责记载光绪帝生前生活起居、曾经担任光绪帝起居注官长达19年之久的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写道:慈禧临死前,“有谮上者,谓帝(光绪)闻太后(慈禧)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

随后,礼部尚书溥良在无意中,拦截看到了慈禧要太监传送给光绪帝的塌拉(酸奶),当天,光绪离奇暴死。

不知道他临死前,是否会想起南朝刘宋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的话:

“愿生生世世,永不再生帝王家!”

他没有机会了,大清帝国,也没有机会了。

《观音故里》史上最恶业皇帝光绪饿到从太监房里偷菜


1875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北京紫禁城里风沙弥漫。一群人急匆匆的,抬着一顶八乘八的黄色轿子,在寒风中直奔修行堂。当人们拉开轿子的帘子时,发现轿子里哭泣的孩子已经睡着了,可爱的小脸上还滴着眼泪。

这个四岁以下的孩子名叫爱新觉罗载_。他哪里知道,当他从梦中醒来时,自己的命运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他已经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皇帝,他的头衔是光绪。除了延续道光的血脉,这也是“光大未竟之业”。清廷把复兴国力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当这个泪流满面、鼻子“肚脐”湿漉漉的孩子糊里糊涂地登上皇位时,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已经在崭新的日本帝国开始了7年。23岁的明治天皇是未来光绪皇帝的有力对手,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华丽的年轻人。在发给日本学校的天皇照片中,他全副武装,眼神坚定,冷酷傲慢。继去年对台湾省发动侵略战争后,今年他又将枪口对准了朝鲜,并在与老对手俄罗斯的北方领土谈判中获胜。当紫禁城里的老太监们还在为光绪皇帝的虚弱、气虚、哭闹、拒食所苦的时候,明治天皇却驾着日本帝国的疯狂战车西侵,攻城略地。短短十年,日本建立并巩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帝国可怕的铜牙开始磨损。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童年的成长经历对一个人天生气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是普通人,这两个人主宰着两个帝国的命运。虽然出生经历相似,但成长过程却大相径庭。

中国大多数皇帝都是“生在深宫,长在女人手里。”光绪特殊的成长史,是一部痛苦而不幸的被奴役史。慈禧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女性,有着强烈的权力欲,这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当时清朝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已经是“天有不测风云,地有不测风云”了。但在困难时期,慈禧仍然不顾国家,首先考虑的是满足自己的政治愿望。她之所以让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_登上王位,完全是出于她个人的私利。因为载_的母亲是她的亲妹妹,所以很容易控制年轻的主人继承王位,以免失去他的权力。只是光绪治天下的御案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在权力的舞台上,她是一个高超的魔术师。她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一个大国,比如一个村庄。但是,在政治舞台上,她是一个短视的独裁者,短视和贪婪是无能为力的。第一次见到她后,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失望地写道:“这两座宫殿平平淡淡,见面时无话可说。无法测量皇帝的年龄。

为了长期控制皇权,慈禧建立了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从小她就把光绪驯化成一个顺从的牵线木偶,可谓是煞费苦心,毫不怜惜。出身贫寒的光绪不仅没有培养出坚强自信的性格,反而变得更加胆小懦弱。

为了让光绪相信自己是他的“母亲”,慈禧严格实行“专制”教育,刻意制定了打破家训、树立尊严、传播孝道的教育方针,并要求光绪称她为“亲爱的父亲”。据慈禧太后的贴身女官德龄公主在《瀛台血泪》中的回忆:

光绪初年进宫时,太后每天像灌输军事知识一样指示仆人给他讲,让他明白自己已经不是王春福晋的儿子了。他应该永远承认太后是他的母亲,除了这一位,没有别的母亲。

作为母亲,她本应在光绪年幼时给予母亲般的爱和关怀,但慈禧却试图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强化自己绝对权威的形象,让她听从自己的声音。她以前到处欺负她:

西太平洋战争后,天皇一直在尖叫。他十几岁的时候,天天喊的声音不断,有点不顺心。他经常被鞭打或被判下跪;因此,维基活了很久。皇帝见西太后怕狮虎,就敢破之。

梁启超《改革通论》

史书记载,光绪很怕太后。当我结巴的时候,别人问我我就不会说话。”长此以往,光绪后来甚至听到了锣鼓声,吓得脸色大变。中国历史学家励东方写道,光绪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之一。从入宫到入狱,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向慈禧下跪。”不起床,就不敢起床。德龄回忆说,光绪皇帝“一到太后面前就严肃地站了起来。”如果他害怕他会死,他有时看起来很愚蠢。“他母子之间,这种严肃到一点人情和感情的味道都没有。

因为光绪小时候经常受到慈禧的严厉惩罚,又因为年纪小,宫里照顾他起居的太监对他相当不敬。光绪从小敏感多病,经常“腹痛不吃”。因为食物干燥,难以下咽,他有时想请皇家餐厅做些可口的饭菜。餐厅必须扮演慈禧太后的角色。慈禧太后经常责备她节俭,光绪不敢再出声。

光绪读书时经常低血糖、疲劳。有时候饿到从太监房里偷吃的。据信明秀《旧宦官记》说,“光绪皇帝十岁的时候,每次去太监的房间,都是翻个身,吃点东西,拿起来就跑。”太监追上来,跪下哭,小皇帝把他的馒头吃了一半。小皇帝真的不可能这么饿。就这样,光绪皇帝“生来体弱,营养不良,导致胆识不足。”不仅如此,有时候宦官还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西太后那里告小皇上,这往往让光绪“有责任”,挨骂。光绪六年,慈禧生病,光绪生活无人过问。宦官们让他自己照顾自己:小光绪自己爬炕,弄得手指流血;我自己倒水,手都起泡了。小皇帝是一国之君。他很难过。唯一关心他的翁童非常生气,咒骂道:“周围的人都不省人事,什么都不知道!”

面对慈禧光绪多年的冷面,她受到了严厉的训斥。面对残酷寡居的朝廷,她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和自由,变得抑郁、病态、优柔寡断,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帝王和独霸天下的尊严。光绪皇帝上任后,目睹国家巨变,担心国家受到伤害,想有所作为。尤其是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对光绪皇帝来说是一场噩梦,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屈辱。他不想当傀儡皇帝,更不想当亡国之君。熟悉光绪皇帝的德龄女士,记录了甲午战争后光绪皇帝的心情:“光绪想救国,想让他在世界上有更好的地位。至少他心里想要的那种位置,他几乎忘记了饮食和睡眠。他不希望自己的国家马上成为世界级强国。”应该说,变法给光绪提供了一个情感上的突破口。只有变法才能给光绪提供一个公私两方面反抗慈禧的机会,让他在道德正义的制高点上与慈禧抗衡。但长期的懦弱性格让光绪在困境中畏缩了。“虽有鼓吹大政方针之名,实无此事”。他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对抗慈禧。

美国人查尔斯约翰斯顿这样描述《中国危机》年的光绪:

光绪皇帝又瘦又弱。他看起来像个孩子。他的眼睛很大,很忧郁,脸略呈橄榄色。他的表达是随和的,这显示了梦想的力量,而不是付诸行动。奇怪的是,在蒙古部落的后裔中有这样一种空虚的精神。但是,光绪皇帝可能算是一个不幸的东方圣人的典型。

每当王公被叫到养心殿,光绪就像在玻璃房子里工作。虽然他坐的座位很紧,但身后慈禧太后的目光让他感觉很舒服。一切必须由我亲爱的父亲决定,他不敢主张选择女王。他只能是诺诺的被动的“子臣”。对光绪颇有好感的维新派人士张元济,在变法期间被叫去见光绪,说他语气很温和,脸色“很有朝气”。实际上,光绪的性格是“极其柔弱刚健”的。直到戊戌变法,大事发生,光绪不知所措,丢了性命。苏继祖描述了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光绪被谴责的情况。

1998年9月21日,慈禧亲自指挥镇压变法,残忍地处死了两名接近光绪的太监,把许奕等官员传唤到厅里,命令光绪跪在案旁,案前放一根竹签。气氛肃穆,充满斗志。慈禧跪在光绪面前厉声说:

这个世界是祖先的世界,你怎么敢为所欲为!朱辰,我已经当选很多年了。作为一个助手离开它。怎么敢不随意用!意思是敢听谋反、蛊惑、作乱、惩罚。什么样的康有为才能赢得我选择的人?康有为的方法能克服老祖宗定的方法吗?你为什么困惑?你不是肖内尔吗!

专制的皇帝立刻堕落成亡国失败的罪魁祸首,光绪连大气都不敢出。慈禧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批判,“你改法犯了什么罪?”试试问你爸爸康有为?为什么和祖先一起实行抗法会这么迷茫?“光绪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他的软弱实在令人担忧。他战战兢兢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他糊涂了,洋人太急于迫害,想把住民族的脉搏,以迁就的方法去尝试西方的方法,不敢采用康有为的方法。“情况不好,在页面上。

张洪杰深入分析了光绪复杂人格的成因:一个被“皇教”腐蚀的人。他认为,按照传统的政治设计,中国的皇帝必须通过结合超人的意志和道德意识来达到完美,因为中国庞大的政治机器必须依靠皇帝的一只手来运转。高标准和恶劣的环境,让光绪从小就是最容易受到挫折的孩子。圣王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信条要么是最好的,要么是最坏的。要么全力以赴,要么全力以赴;或者你可以远离现实。有时,他把自己的意志水平调动到非常高的水平,毫不费力地“学成圣人”,表现出伟大的精神和进取的精神。但由于他天生缺乏毅力,很难长时间克制自己。他的行为表现出冲动和鲁莽,意志缺乏韧性和耐力。一旦受挫,他会对自己极度失望,陷入长期抑郁。他缺乏退而求其次的现实态度,本质上是一个间歇性抑郁症患者。

可以想象,这种不成熟的心理模式会给国家的未来和个人的命运带来不良后果。光绪的孤独和他最后的眼泪,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

  光绪死因分析

  光绪帝38岁时驾崩,确属短命皇帝之列,为什么呢?
  光绪34年10月21日(1908年11月14日)下午5时33分,龙驭上宝。10月20日仍由四位御医施焕、吕用宾、杜钟骏、周景涛先后诊疗,各书脉案,分处方药。其实,杜钟骏在10月17日已就病危“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发出警示,并就此可否写入脉案,探询内务府,军机处各位大臣。从减除自己之责任。各位大臣明示我们都知道了,但不可写入脉案。与此同时,各位御医在脉案中也都先后强调治疗“在在棘手”、“于棘手之际”、“殊深棘手”。显然,各位御医对光绪之病危已欲放弃治疗,束手无策,免强处方用药了。至10月21日晨零时,急请太医院院使与仲元、御医全顺、忠勋等诊疗,已是“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势已将脱,谨勉拟生脉饮,以尽血忱”了。
  光绪帝满含悲愤,怨恨告别人世,立即引起朝野绘纭议论,加之慈禧也在22日死亡,中外震惊,社会普遍认为,年仅38岁的光绪,却死在74岁慈禧的前面,这就怀疑光绪之死,是处心积虑的谋害,怎么谋害?是谁谋害?的议论便绘纷出笼。
  例如:光绪帝的近臣、御史恽毓鼎,在其《崇陵(光绪地宫)传信录》中,徐珂的《清稗类钞》等,一致认为慈禧在自己病危期间,惟恐自己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执政,推翻她的既定朝政,平反由她一手制造的冤案,便令人狠下毒手将光绪害死。又如: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所著《慈禧外传》,德龄所著《瀛台泣血记》等,则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由于平日依仗主子慈禧皇太后的权势,经常中伤或愚弄光绪,他们在慈禧病危之际,十分惧怕一旦慈禧死亡,光绪重新执政,一定会一一清算他们经日的罪孽,便先下手将光绪毒死。更有颇富说服力的报道,这就是《逸经》杂志29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断言光绪是被害死的。这一报告所以更引人关注,因为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位曾给光绪看过病的御医亲眼所见的报道。这位御医名叫屈贵廷,他的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进宫为皇上看病时,发现光绪本来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从而认为,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查光绪宣统两帝在位前后三四十年间为皇上、后妃等医疗病案,均未见有御医屈贵廷者,显然这一报道之可信性大成问题。而前述四人之记录也是推断猜想,并无真凭实据,所以光绪帝死于谋害、毒害之说,也就缺乏事实证据,或者基本上可以予以否定。值得肯定的事,是1980年清理崇陵时,发现光绪遗体完整,身长1.64米,并无刃器伤痕,通过化验颈椎、头发,未见有中毒现象。如此,即可肯定,光绪之死因并非有人谋害。
  那么,光绪年仅38岁死亡,究竟什么原因引起的?当然,回答为久病治而不效死亡的,虽然笼统,也不算有错。但人们若要深究,是什么病?那么多全国名医为其诊治十余年竟然最终未能治愈为什么?为什么究竟何原因致死?这就十分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符合真实情况的说明。一定要探索究竟,虽然有丰富脉案可供讨论,但这些脉案由于记录者在政治因素干涉下,不能真实书写,加之时代学术条件的限制难以诊查出疾病之实质。加之也难免预防性避重投轻、报喜不言忧的现象,这就为我们今天的讨论带来很大的困难,要做到确切几乎没有了可能。现仅一些可能分析如下,以供有趣想要了解光绪真实死因者作些参考。
  1.光绪童年乃至长大都是处于孤独中既无母爱,也没有童年的欢乐,光绪近臣恽毓鼎认为:“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指出: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待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光绪童年体质素弱,生有若干慢性脾胃违和消化不良等病,成年前后又患极其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久治不效,19岁成婚又是“母后”慈禧以十分丑陋的侄女强迫为光绪皇后,藉以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光绪心爱的珍妃,却被慈禧派人推入井中致死。长大的光绪,深感一国之君应有所作为,于1898年4月22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戊戌变法,推行新政。执行不到百日,慈禧就于8月4日发动了“戊戌政变”,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光绪与珍妃也被分地囚禁。悲愤、怨恨的十年,日夜担惊受怕。囚禁生活,特别那些奴才太监的奚落白眼,令他受到精神上的严重摧残,不要说是一位体弱多病的光绪,即是健壮者,也难以遭受如此的折磨。
  2.严重的疾病缠身,虽然经过数十位御医千方百计诊疗救治,也没有获得令人欣慰的效果,在十年囚禁生活中,疾病痛苦不断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情志影响疾病之治疗,疾病不愈加深情志之痛苦,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不断加速着身体、脏腑的日渐衰弱,逐步步入衰竭而不治。
  3.究竟是什么病呢?检阅诸御医之诊疗记录,是很难作出比较确切的诊断的。如果病案记录真实、全面。仅靠症状诊断学知识,尚可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诊断,但是,光绪的病案记录还不俱备真实,全面性要求。因为,一有慈禧对光绪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干涉,甚至必须遵从慈禧的主旨,慈禧以知医道自诩,而且十分霸道,御医多不得不从;二有光绪自己也以知医自诩,对自己的疾病也多加干预,甚至严励问责御医,除非御医有不怕掉头而敢于申述原变者;三是御医们的态度,他们在慈禧政变囚禁光绪的情况下,虽然是囚禁者与被囚禁者,但他们对御医们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都有着生杀大权,在触及其伤痛时都是不可理论的。对御医们而言都要以奴才称谓自己的情况下。论治其病之原则:必须遵从慈禧,光绪谕示,甚至有的御医将医疗原则方法放在次要而一味顺从讨好相关者,至于御医们在会诊中大多存在随大流,避免独挑责任者,亦常有之。所以在疾病病因病机之诊断,脉理证候、辨证论治等论述,很难说是真实、全面的。因此,依据如此丰富的医案记录作出诊断,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我们讨论光绪究竟是什么病,因何而死时,这些资料无疑还是我们珍贵的参考。
  4.御医们诊疗记录摘要
  光绪4-22年(1878-1896)年间,即8-26岁时,时有脾胃不和或时感风寒,或交替发作治多调理脾胃或清热化湿有验,但终未改变其虚弱的体质。
  1897年12月始,御医们之诊疗始作肝、肺、胃三经之病证,用清解化湿类治疗。
  1898年4月光绪实行变法,宣布明定国定诏,8月变法失败,慈禧发训政诏,复重帘听政,光绪被囚禁,完全失去自由与皇权。
  1898年5月7日,变法中之光绪由御医诊得:“系气虚阴亏,脾欠健运,不易化湿,肝旺郁热,肺金欠利,肾气不足,上焦易生浮火……腰腿时有疼痛,常有遗精之候。”在变法紧张之三个月间,上证未见完全治愈,其精神因素恐为诸证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
  1898年8月6日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光绪被囚禁于瀛台。由于光绪疾病日益严重,或诸御医被禁与光绪接触,直到9月3日,才有御医卢秉政、朱焜、陈秉钧、庄守和、李德昌、范绍相等诊光绪病,提出肝肾久亏,脾胃均弱,是由“心肾不交,肝气郁结,阴不潜阳,虚热上蒸于肺,中气不足”,认为:“此心不藏神,肾不藏精,肺不藏魄所致”。御医们之病因病机已在字里行间大胆指出了“肝气郁结”、“肝肾久亏”。但是,由于“肝郁”之诊断触及了慈禧的政治神经,自然难以通过,也就不会用其治法。
  9月4日请法国驻京使署医官多德福,为光绪诊疗,按其所记医案,光绪全身似无一处没有病痛者,其诊断为“腰败”、“腰火长症”(肾炎),提出治疗原则“阻精之妄遗,宜先设法治腰,然后止遗精益易也”。此显然与光绪对自己之病证认识相违。
  故此后御医们之诊疗在肝郁上逐渐淡化,参与会诊之御医也不断有所词。转而重视“本由禀赋素弱,心脾久虚,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灼其肺金,木燥风生使然”。此后除“肝肾不足”之“肝”也不在诊断上出现外,其他认知则在变换中继续作为医疗之依据,一年多的治疗显然难见疗效。
  1900年2月21日-7月1日从光绪医案资料看,御医诊疗记录十分稀少,不知是资料遗失不存,还是其病已有显著好转,或因列强入侵政局不稳,尚难作出判断。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直接危及北京,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光绪出逃西安,直到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回京,这期间光绪病情是医?是停?现无记录可循。光绪囚回北京,太医院已被侵占为俄驻华使馆,尚在的御医也没有了办公场所。显然在这些年月里,难以有规矩有秩序的由御医们为光绪医疗?
  直到1907年7月20日才又有了脉案可作分析研究的依据,在些半年间,主要由力钧、陈秉钧等诊疗,力钧虽时有以西医解剖、生理、论病,但诊疗尚未离中体,如认为“病在肝气不舒,胃气不健”,中西汇通之气息较浓。月余后,逐渐转为以陈秉钧等领衔诊疗,恢复中医传统诊疗体系。
  1907年8月19日至9月25日陈秉钧、曹元恒等继力钧等之诊疗2月余之后,诸症更感辣手,主要由于“温则防口疮遗泄,清则防脑响腹泻,补则中央不运,散则腠理更疏”。光绪也谕:“药力过热,平素气体本上盛下虚,若多服补剂,徒助上热,于下元之虚弱毫无裨益。嗣后用药总宜详细斟酌,勿使虚热上攻,仍须引火归元。”同时指责御医“方剂杂投,非但无效,而且他病丛生。”甚至指名斥责陈秉钧“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
  御医们自然遵旨以为诊疗之指针,但光绪之病不但不见好转,病情反而日渐加重。
  1908年3月始,又更换御医,或请各省举荐名医参加会诊治疗,此刻即由忠勋与曹元恒,或陈秉钧与曹元恒诊治,旧症不减,新症丛生,光绪情绪苦闷,厌药更趋严重向御医,提出“能否用外治法或〇(左火右腾去月)洗或贴膏药,酌一妥法备用”,故有东安门内大街万安堂药铺“百效膏”之用。此后光绪又强调:“当另拟便方或外治诸法,以免服药过多,毫无裨益”。由于光绪疾病日益加重,长期服药无效而产生的烦恼更加情绪激动,不断“指导”御医诊疗。因此,在御医的医案中,更多出现了“伏乞圣裁”之用语。
  陈秉钧诊疗虽遭光绪严责,但仍不断启用,直到9月2日。光绪之病可以说是百法用尽,终未能有好转之良策。从此,外地举荐之名医,更多来至皇宫,光绪之诊疗逐渐转由张彭年,施焕,以及屈永秋、关景贤,乃至吕用宾、周景涛等诊疗。虽经多次换医,但光绪在意识尚清时,不断斥责“其疾已日甚一日,方药总无寸效”,甚至于9月24日悲观指出:“难望见愈也”。此后已不再看到光绪对自己疾病诊疗谕示意见了。
  进入光绪在世的最后一个月,虽然日日有御医诊疗,甚至一日同时有四御医诊疗,各书脉案,这些几乎相同或类似的长篇累牍的诊疗记录,其参考价值已十分有限了。但能明显体察到御医们各怀心思,对预后责任之担当上均有所关注。例如:杜钟骏在10月18日脉案中强调:“病经日久,实实虚虚,在在棘手”,其《德宗请脉记》更记录他曾向内务府、军机处请示是否将光绪病不过四日之预见写入脉案;19日吕用宾也书明“棘手”之意,而杜钟骏进而强调“殊深棘手”;20日施焕在脉案中首先指出“且睑微启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之危相;10月21日子刻,张仲元、全顺、忠勋诊得光绪“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势已将脱,谨勉拟生脉饮,以尽血忱。”
  21日酉时二刻三分,回事庆恒奉旨“皇上六脉已绝”,“龙驭上宝”。
  综览光绪之医案,实难作出何藏何府或何系统之疾病而最终造成不治而死亡的结论。但究竟因何而引起诸藏府功能之衰败而引致死亡,确也应该有个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看法。对此,的确应该关注“心身疾病”,最终可以导致阴亡或阳亡而终的后果。现仅就此,作一些讨论,或能对光绪被囚10年终致死亡的病因获得一个比较可信的意见。可惜,诸御医们虽然注意到“情志因素”,但因政治干预,未能按情志诊治。其实,诊治情志病本是中医学之所长。例如:《黄帝内经》早就严肃指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的严重后果,难道光绪不正是由此而造成之悲剧吗?
  情志为内因,首先伤肝,所谓肝郁,其次伤心,即为心身疾病,肝伤则脾胃失和,消化系各种证候日益明显,心气伤则心肾失调,精神生殖泌尿系统诸证日趋严重,肝脾心肾均显失衡证候,肺气亦难独健,终致“病经日久,实实虚虚,在在棘手”,五脏皆败,神仙难医。
  光绪之病,病在其皇帝已成年而力求改变大清国运之变法,成功在即兴致勃勃之时,慈禧等突然袭南昌,发动政变,不但杀死光绪变法所依之安臣,而且自己也被囚禁失去自由,悲愤、恼怒之情思无人可诉说,只能独自感受,如此郁闷一位健康之人也难能忍耐,况且像光绪从小虚弱之体,怎能适应如此严励的打击。这是光绪被囚禁之后发病的根本原因。
  1898年8月光绪变法失败,被慈禧发动政变而囚禁,直到1908年10月22日死于囚所,整整10年零两个多月,10年铁窗,使光绪完全失去与知心人谈吐的可能,御医诊疗也只能在慈禧所能允许的情况下施治。慈禧深知光绪疾病之根是情志肝郁,却偏偏不许御医以此立论,其恶毒如此。治不能对证,必然导致迁延不愈,从而正中慈禧之下怀,光绪终于因肝郁而逐渐波及五脏,致使脏腑相继受损,发病而衰败,乃至最后阴阳离决而死亡。
  光绪之疾病,按10年中御医们的诊疗记录,仍然可以明显察觉出内伤七情终致死亡的写照(西方称这种病为心理生理性疾病,日本人称之为心身疾病,中国西医曾延用神经官能症)。或可认为是一部典型的病史记录,尽管奉慈禧谕示,不敢明言“肝郁”之病因。

光绪做了皇上,他的母亲为何抑郁而死?

首先,因为光绪皇帝在慈禧的扶持下当上的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只是他生命悲剧的开始。作为一个这样的皇帝,无疑是悲剧的,我们都知道汉献帝从小就被人当成了傀儡,一生经历了董卓,郭汜等可以说是很悲惨的,所以作为光绪皇帝的母亲,当然是很难过的。

其次,光绪皇帝这次登基是慈禧太后一手扶持起来的,所以光绪皇帝的权利来源就是慈禧。因为慈禧给了光绪皇帝权力,光绪皇帝就必须把她当做自己的太后,也就是母后皇太后,自然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自己就成为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障碍,所以就只能郁郁而终了。

再者,慈禧一直在迫害光绪皇帝的亲生母亲,因为光绪皇帝的亲生母亲阻止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的感情。毕竟亲生母亲和儿子比较亲的,只要光绪皇帝的亲生母亲在,慈禧太后对于光绪皇帝来说只是一个提供权力的工具,所以慈禧太后就一直在迫害光绪皇帝的亲生母亲。

不仅如此,光绪皇帝的母亲身体本来就不好,所以再加上外部环境,自然就容易郁郁而终了。因为光绪皇帝的母亲本来就是体弱多病,所以在经历慈禧的一系列迫害之后,再加上看到自己的儿子光绪皇帝对于这样的情况无能为力,就更会加重自己的抑郁之情,所以也就抑郁而终。

综上所述,光绪皇帝的亲生母亲是在内外因素下导致抑郁而终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4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