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朝元老,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古代历史中,也有不少历经三个朝代的元老大臣。他们在朝堂之上的分量,自然也不用多说。而除去三朝元老,其实还有一个七朝元老。此人历经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个朝代,是名副其实的七朝元老。而奇怪的是,如此有分量的一个元老,府邸大门却整天大开,没有一个守卫和丫鬟。儿子对父亲说,“东西都快被偷光了,外人都笑我们穷”,而这个七朝元老却是回答说:“保命要紧!”
这位七朝元老正是郭子仪。武则天时期,他便是武状元,当时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之后赶上安史之乱,郭子仪在这场战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面又接连建立军功,成为了朝堂之上响当当的人物。因此,也得到了皇帝的大加赏赐。不仅封王,更连家族众人都得到了赏赐。同时,还赏赐了一块“免死金牌”。这个赏赐,可以说让很多人羡慕。
然而,如此风光的一个大功臣,自己的府邸建成之后,却做了一件怪异的事情。那就是府邸大门整天都敞开着,也没有士兵守卫。相信大家都看过古代的一些剧作,一般的王公贵臣,府邸外面是有守卫的,然而郭子仪却没有,就这样敞开着。难道他不怕贼人惦记吗?或者府中有大量士兵?答案是没有。就算是府中,也一样空空如也。除了家人,连个下人丫鬟都没有。
所以,周边的人想要进郭府,那随时都能进,不用通报,也不受管制。而郭子仪在家中的情况,也全被周边人看在了眼里。他们本以为郭子仪会很富有,没想到贫穷到如此地步。于是,便在背地里寒暄郭子仪。而这些事,郭子仪也没有理会。但是,郭子仪的儿子却受不住。
一天早上,郭子仪的儿子便问他,“好歹是朝中大臣,为何要这样委屈自己?外面人都嘲笑我们,一点脸面都没有!”面对儿子的发问,郭子仪却是说:“脸面不重要,保住小命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郭子仪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漫长的历史中,很多功臣的下场都能看到。但凡是功高震主的人,最后的结局一定不好。而郭子仪深知这一点,自己的功劳那么大,只有这样做,才能让皇帝放心,而自己和家人才能保证不被皇帝杀害。毕竟,郭子仪若不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如何能做到七朝元老的地步呢。
普通人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却无法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智者闻之能听出弦外之音,遇事能辨明事物的本质。大唐,活了将近290年,不知道有多少聪明人,这里难免单方面只提三个。这只能算一家之言仅供讨论!
李诗琪
原名许,公元616年,17岁加入起义军。他是翟让的将军呵呵。618年,被李渊封为李。因为父亲被挟持,他在窦建德避难了一段时间;后为唐太宗所用,与唐太宗北战。唐太宗死后,为避讳李世民,改名为李记。他是唐朝二十四杰之一,他的功绩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们选几件事来看看他过人的判断力和谋略。
公元649年,唐太宗临终之际,委托太子李致仕作出评语,将李诗琪一笔勾销:李诗琪多才多艺,太子却对他不仁,日后恐怕难以服众;现在我要把他赶走,让他立刻旅行。我死了,你要重用他,招他为仆;如果他继续袖手旁观,他将被立即处决。当读者读到这篇文章时,他们应该还记得唐太宗为了介绍李诗琪的医学而烧胡子。公元641年,称赞李诗琪为唐朝万里长城。5月15日,通汉文学的学者李世基被任命为迭州总督。李士奇接到信后,甚至没有回迭州的家。史书评价:“唐太宗以其机号统治李诗琪,石碣亦以其机心侍奉君王。”
皇帝看似漫不经心的行为其实很危险。如果他怨恨或犹豫,他就会被“杀死”。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超常的智力,如果你没有透过迷雾看到本质的能力,如果你不能从一台机器骗到另一台机器,你很可能会死。后人读史至此,也为李诗琪捏一把汗;幸运的是,李诗琪看穿了唐太宗的意图,采用了最合理的方法,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六年后,李诗琪面临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当时一心要立吴为皇后,却遭到了以戊己为首的大多数大臣的强烈建议甚至明确反对。皇帝李治很无奈。有一天,有一次谒见,问他说:“我认为在吴建立之后,我很固执,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隋亮关心大臣,什么都做了!”李诗琪回答说:“你的家事为什么要问外人?”
想必分析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对手虽多,但被吴蛊惑的李治同样志在必得。毕竟李治是唐朝的皇帝!再加上当时的幕后人物吴,也是一个言行不一,话不投机的人。一定是听说吴躲在帘子后面对褚遂良咆哮,褚遂良极力反对。“为什么不选这个旧的?”。所以,李诗琪只能在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之后,才能说出这句话;当然,如果没有,还会有武侯,或者后来差点推翻唐朝的武则天吗?当唐朝的大臣或忠臣被武则天以各种方式处死时,李诗琪能够死得其所。
当王子的秘书李世杰病危时,皇帝召回了李世杰所有的孩子。当他病重时,他会服用皇帝或王子给的任何药物。如果他的孩子喜欢这个药,他会一个个拒绝。他说:“我的家乡是山东田夫,我无愧于这个神圣的名字。我是一个三岁的人,我将80岁。是恶吗?”如果你在短时间内修复它,你可以回到医生的工作!然后对弟弟李米说:“我一个人活不起,所以想和曹操不一样。”小草,别哭,听我克制。看方、杜一生勤勤恳恳,只能立个门户。他们丢了面子,也没什么可损失的。我有了这个后代,我今天就付钱给你。葬礼后,你将搬进我的大厅抚养孤儿和孩子。请遵守它们。有野心的,和别人交朋友的,先杀了,再闻一闻。“他再也没有说话,于12月31日去世。至于皇帝是如何伤心欲绝,又是如何把自己的坟墓修成阴山、铁山、五德英山的形状,以表彰他粉碎突厥、薛延陀的功绩,就不用多说了。
就他的遗言而言,既有对生死的轻侮,也有对子女的郑重警告。当然,再聪明的也不能预测到他死后会发生什么,就是她的孙子李后来起来让武则天造反。李诗琪曾对人说:“我是12点半的小偷,我杀了所有人。”十四五做贼难,但难受就杀人。7-8是个好贼,但陈才是要杀的人。将军20,以兵救命。“这种杀光所有人的‘贼’,不开心就杀人的‘硬贼’,临阵退缩就杀敌的‘好贼’,20岁就当上将军,却为了救人一命而战,挺有意思的。
迪徐人杰
迪徐人杰面对武则天的绝对实力。为了她的政治野心,她经常杀人,甚至是她的亲生儿子。她必须处处小心,用脑子保护好唐力最后的几棵幼苗。每当有风暴的时候,他都充满勇气和智慧。当时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武则天随时可以让武的子女继承皇位。
吴和吴三四次试图争夺太子的位置。公元698年,尔武派人多次游说,说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异性是君主的继承人。既然你姓武,就应该立武的后代为大臣,心平气和地劝说武则天:太宗冒着风雨称霸天下,把两个儿子托付给你;再说,毕竟姨侄不如母子;如果你生了一个儿子,你的后代将永远继承它。如果立个侄儿,我没听说过这个侄儿把姑姑绑在祠堂祭祀的。武则天还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大鹦鹉的两只翅膀都断了。狄适时地解释了这个梦:吴是你的姓,两翼是你的两个儿子。如果你有一个儿子,鹦鹉会飞得很高。根据《资治》年的记载,武则天在这一次之后并没有放过武和武三四。五个月后,吴王抑郁而死。在她统治的后期,武则天越来越依赖迪徐人杰,并经常称迪徐人杰为她的故国。公元700年,迪徐人杰死的时候,武则天甚至哭着说:“汤潮空了!”每当朝廷对一件重要的事情不能作出决定时,她就感叹:“上天夺取我们的国家还为时过早!”
所谓聪明人欣赏聪明人,聪明的武则天欣赏聪明的狄。在武则天眼里,冯小宝只是一个有权势的人,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这不足以杀死他。张易之兄弟虽然年轻貌美,却只能慰藉晚年的孤独;至于那些姓李的,白要复辟唐朝,也是蠢。他们既没有足够的勇气,也没有长远的考虑,所以只能自杀。周需要一批贤臣来治理国家,而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迪徐人杰没有辜负武则天的期望。去世前,他通过推荐一批有才能的朝臣,实现了自己最大的愿望,那就是复兴大唐帝国。迪徐人杰说,“荆州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张謇。他虽老,丞相也老。”还推荐了夏官侍郎姚崇、朝廷御史、台州刺史等数十人。这些人大多是后来的名臣。有人对狄说:“天下桃李满天下。众所周知,是在公门口。”徐人杰回答说:“这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在武则天病重时,这些人逼迫武则天让位中学,最终实现了废黜周的野心。
郭子仪
公元757年,唐肃宗安慰郭子仪说“我的祖国是清朝重建的”;公元779年5月,肃宗死了,他的遗诏被郭子仪拿走了。唐德宗即位后,视郭子仪为父亲。郭子仪可以说是成功的,有权有势的,但是他能为所欲为吗?有些人可能会,但郭子仪永远不会。他知道越是这样的皇帝,面临的危机就越多。因为高阿拉的仆人很少有好下场,所谓“鸟兽尽皆尽,好弓藏之”;一只狡猾的兔子死了,一只走狗在做饭。“历史上绝对不缺这样的名言。闻不到文学的时候,就会被勾践杀死。韩信是“两个女人生还是死”?
凭借他的巨大智慧,郭子仪在他85岁时经历了许多重大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它的优势高!他的儿子艾国娶了升平公主。有一次,夫妻吵架。艾国说,“你认为你的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不喜欢做天子。”言下之意是,如果我父亲想成为天子,他可以取代你的唐力。你以为你是谁?升平公主“很生气,跑到车上去玩”;代宗说:“孩子,你怎么知道他真要做天子,天下就不属于我们李家了?”!于是她鼓励升平公主回到郭的家里。郭子仪听说后,把郭威关了起来,判了他的罪。唐代宗反过来劝郭子仪:“不要装傻,不要当作家。”年轻情侣在闺房里说的话值得一听!当回家后,他用大板子狠狠地打了郭一顿。
77年,一个小偷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政府派人去抓小偷,结果没抓到。有人认为是一直憎恨郭子仪的宦官于朝恩派人去做的。当时朝廷非常紧张,担心郭子仪谋反;郭子仪见到戴宗,流着泪说:“我不能长期禁止暴力。有许多中士的坟墓。”而今天在这里,是祸害,不是人。”从历史上看,“朝廷是安全的”。如果说,郭子仪的“杖数十”,“是洪水猛兽,非人身”是护君之心;然后到了公元769年,是为了保护有权有势的宦官的心,他们随时可以杀人。那年春天,郭子仪进宫,余朝恩邀请他去参观张静寺。当时的宰相袁载害怕这两个人结婚,就造谣说余朝恩要杀郭子仪。郭子仪没有听信谣言。他带着几个孩子去赴约,然后把听到的情况告诉余朝恩。当时,余朝恩深受感动。”私人长老,毫无疑问!"
在许多政治纠纷中,郭子仪能迅速认清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说“为将军,当尊,尊,尊,尊,灭百端。诏书都是同一天的,你不能污蔑。”郭子仪月薪两万,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家里有三千仆人。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廷的高官,孙子孙女有几十个。他每次早上不省人事的时候都不能完全认出他们;但“作品无疑覆盖全球,地点极其个人化,大众不病,奢靡,百姓不病。”李诗琪足智多谋,果断果断,迪徐人杰影响深远,而郭子仪并不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他们忠于国家和国王,在险恶混乱的政治中也能表现出色;他善于分析和预测事物,在困难时期沉着冷静,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
君主让大臣管教儿子,大臣回家就杀了儿子,其实君主并没有说什么,君主只是说了一句?子不教父之过?,言外之意就是你的儿子犯了错误,都是你当爸的责任,我看在你的面子上不惩罚你的儿子,但是你自己回家就要好好的教导。
但是?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来解释是非常恰当的,虽然君主并没有惩罚,但是大臣担心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被君主抓住把柄,很可能会要了全族的性命。如果杀了儿子一个人的性命可以表明衷心,获得君主的信任,那么就可以救得全族人的性命。
其实这件事情讲得就是孙权和诸葛恪的事情,当时孙权在处理了鲁王以后,就开始着手清理鲁王的余党势力,这个时候孙权就提议点名了诸葛绰,也就是诸葛恪的儿子。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以后,诸葛恪就用一杯毒酒了解了儿子诸葛绰的性命。
孙权虽然没有处罚诸葛绰,但是在之前孙权赐死鲁王,很显然对于鲁王的势力深恶痛绝。如今没有赐死诸葛绰,很显然是在试探诸葛恪是否有异心。虽然孙权在得知诸葛恪杀死自己的儿子后并没有表示赞赏和赞同。但是从孙权在临终时向诸葛恪托孤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诸葛恪杀死儿子这一步,确实获得了孙权的信任。
孙权去世以后,诸葛恪就凭借着自己是托孤重臣的职务,独揽政权,而这不能说跟他当初杀子表忠心没有关系。所以由此看来,孙权当时确实已经有了杀害诸葛绰之心。但是为了试探一下诸葛恪的态度,所以只是小惩大戒。但是诸葛恪杀子表忠心的行为确实深得孙权之心,也因此保住了诸葛一家的性命。
所以其实并不是君主只让大臣管教儿子,其实只是君主想要借大臣之手杀掉他而已。
1. 谢灵运识才 文言文的翻译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①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②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③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在会稽亦多徒众,惊动县邑。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④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
《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朗读提点]
语音:陟(zhì)嶂(zhàng)琇(xiù)顗(yǐ)
名词:灵运始宁王琇会稽孟顗
节拍:义故门生/数百临海太守王琇/惊骇
[语词释疑] ①义故:义,指旧时拜认的亲属关系;故,老朋友。
②陟: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③要:通“邀”。④生:作“升”解。
[参考译文]谢灵运凭借祖父和父亲的资本,家产丰足。仆从众多,先人的门生故吏加上有几百。他开山挖湖,没完没了;翻山越岭,总是到那些最幽深最险峻的地方去,哪怕千岩万险,没有一个地方不游到的。他每次登山都穿上木鞋,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一次曾从始宁南面山峰砍树,一直通到临海,跟从他的有几百人。临海太守王琇大为恐惧,以为来了造反的山民,不久知道是谢灵运才放心。谢灵运邀请王琇没答应,谢灵运赠王琇一首诗:“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在会稽也有很多跟从,他总是惊动郡县长官。会稽太守孟顗信仰佛教,诚恳认真,谢灵运很瞧不起他,且对他说:“成仙得道是有灵气的文人,你升天一定在我灵运之前,成佛一定在我灵运之后。”孟顗非常憎恨谢灵运的这些话。
2. 宋书列传二十七谢灵运 全文翻译 【谢灵运传译文】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
祖父谢玄,是晋代的车骑将军。父亲谢王奂,从小便不聪明,当过秘书郎,很早就死了。
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说:“我生了谢王奂,谢王奂怎么能生灵运呢!” 谢灵运从小便爱读书,博览经史,他写的文章非常漂亮,江南几乎没人赶得上,堂叔谢混尤其喜欢他。谢灵运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享受两千户的税收待遇。
援引先例,谢灵运被朝廷授予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谢灵运没有到任,但他却接受了琅王牙王的大司马行参军的官职。谢灵运性情奢侈喜爱豪华,他车子的装璜鲜艳而美丽,他的衣着玩的用的东西,无不改变以往的旧样式,世人都学他的样子跟着变,人们都叫他谢康乐。
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用他当记室参军。刘毅镇守江陵,又让他当卫军从事中郎。
刘毅被杀后,高祖刘裕用他当太尉参军。回到京城后做秘书郎,又因事而被罢免。
武帝刘裕因事征讨后秦姚氏,骠骑将军刘道怜留守都城,谢灵运被用为谘议参军。再转调当中书侍郎,又当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
谢灵运奉命出使彭城,慰劳世祖刘骏,写了《撰征赋》。 回来仍然被任命为宋国黄门侍郎,再升任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帅,因为擅自处死门生,被免除官职。
宋武帝刘裕做皇帝,谢灵运的公爵被降为侯爵,享受五百户的税收待遇,又出任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左卫帅。谢灵运天性偏激,常常有触犯礼法律令的行为。
朝廷只把他看成有些文才的人,而不是有学识才干的政治家。而他自己却认为有水平参与国家大政,现在既然不被赏识,经常愤愤不平。
庐陵王刘义真幼时便喜好文学,和谢灵运有很好的关系。少帝当皇帝时,权力掌握在大臣的手上,谢灵运在中间挑拨离间,诽谤当权的人。
司徒徐羡之等人很怕他,让他出外当永嘉太守。永嘉郡有很多名山秀水,他一贯喜欢游山玩水,因为他是被排挤出来的,于是便任情地遨游,足迹几乎踏遍了每一个县,每次出游,动不动便上十天,老百姓的诉讼,他一概不管。
谢灵运无论到哪个地方,都吟诗作赋,表达他的感受和心意。在郡上任职只一年,便称有病离职。
他的堂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都写信劝阻他。谢灵运根本不听。
谢灵运祖父和父亲都安葬在伯宁县,那里有他家的老屋和别墅。于是他自动改成会稽郡籍贯,在那里修建房屋和庄园,他的居处前瞰环环的秀水,后背巍巍的大山,极尽幽深静谧的风致。
他和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逍遥放纵,以此为乐,常有在这里安度余年的打算。他每一首诗被传到京城,无论贵贱竞相抄写,一夜之间,官吏百姓便知晓熟悉了。
远近四方的人非常仰慕他,他的名声震动京城。 文帝当皇帝,徐羡之等被杀,谢灵运被调为秘书监,两次被召见,谢灵运都没理睬。
文帝派光禄大夫范泰写信给谢灵运称赏他,他才 *** 就任。文帝叫他整理秘书省的图书,补增遗漏的地方,又因为有晋一代没有一本完整的历史书,所以叫谢灵运写一本《晋书》,他写出粗略提纲,但这书终究没有写成。
不久又升任侍中,每天早晚被召见,很得文帝的宠爱。谢灵运的文章书法都独步当时,他每次作文,都亲笔抄录,文帝称他的文章和墨迹为二宝。
既然自己是名人,谢灵运觉得自己应该参与朝政,开始被召见时,便这样自许,但召见之后,文帝只把他当成一个文人而已。他每次和文帝在一起喝酒时,文帝不过让他谈论诗文而已。
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名声爵位一直在他之下,却同时被宠待,谢灵运心中不满,往往推说自己有病而不上朝,只管修筑池塘、种植花树、移栽修竹、摆弄香草而已,他驱使为国家服劳役的人,简直无休无止。出城游玩,有时一天走一百六七十里,往往上十天不回来,既不上书请示,也不请假。
文帝不想伤害大臣,暗示他主动辞官。谢灵运于是上表陈述自己有病,文帝让他休假回到东方。
他临行之前,又上了一道奏疏劝文帝北伐。文章说: 从中原沦陷以来,一百多年,百姓沦落敌人之手,已被异族统治,先帝聪明神圣,怜悯中原人民苦难,希望荡平河北,统一中国,让中原拨乱反正,遗民重归中华。
但时运有变,大业未成,理想还未实现,先帝便抱恨而逝。况且先帝下葬不久,敌人便来侵略,有志忠义之人,谁不想激奋而起,为国报仇?但少帝时的执政大臣,才能平庸,只在朝廷制造混乱,哪里顾得上先帝的嘱托。
于是边城陷入敌手,无人愿意赴援,忠贞为国之士被敌俘虏,黄河流域的大好河山,终于落入敌手,这些沦陷的疆土,都是先帝时开辟的,沦陷敌人之后,国家的这个耻辱应该被洗刷,现在应该准备做这个工作。况且敌占区的人民,穷困悲苦,敌人赋敛无度,没有止境,人民如果不按时交税,便被屠杀。
要是他一身不能保命,则全家被株连,满门遭殃,乡亲也会不幸。这些确实是叫善良的人们痛心不已愤慨之极的。
人们都说西边敌人舍本逐末,出兵陇外,东边的敌人北进,我军可以趁机掩袭,待西边的敌人返回后,我军得以据有关中,包围咸阳,敌人回来的路便已截断,纵然想派兵支援,只能远袭大城附近的我军,以便内外相应。但是此时我军有深山险关作为护卫,根本已固,即使敌人想增援,。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 【答案】【小题1】C【小题1】D【小题1】D【小题1】C【小题1】⑴ 穿池植援 / 种竹树果 / 驱课公役 / 无复期度 / 出郭游行 / 或一百六七十里 / 经旬不归 / 既无表闻 / 又不请急⑵ ①(谢灵运)既然不被了解(重用),心中就常常感到悲愤惋惜。
②(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就作诗来表达他的情致。 【答案解析】【小题1】寻:不久【小题1】表并列,连词 A。
表并列,连词 / 表修饰,连词 B。 他,代词 / 宾语前置标志,助词;C。
用、拿,介词 / 因为,连词【小题1】(③“衣物多改旧形制”说明奢侈的本性;④“构扇异同,非毁执政”指其联合煽动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⑤“粗立条流,书竟不就”指只粗分条目,没有写完书。 )【小题1】①“书竟不就,寻迁侍中”,书并没有写完;②“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文帝并不是为巩固统治而盛赞谢灵运。
【小题1】略翻译:谢灵运是安西将军谢奕的曾孙,又是谢方明的侄子。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
灵运自小便聪颖敏悟,谢玄很感奇怪。 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文章的美丽,与颜延之同为江左第一流。
他的文章文笔奔放俊美胜过延之。但深刻细密不如延之。
堂叔谢混对他特别爱重。袭祖爵封康乐公,依国公条例授员外散骑侍郎,不到任。
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灵运性喜豪华奢侈,车辆服饰都鲜明美丽,衣服多改变旧的样子,当时都崇尚他的装饰,称他为谢康乐。
经多次升迁至秘书丞,因犯法免职。灵运常常违犯礼仪规矩,朝廷对他只以文士相待,不授以处理实际事务的官职。
而灵运却自以为凭着才能可以执掌重权要职,既然不为皇上重用,所以心中常常悲愤惋惜。庐陵王刘义真自幼爱好书籍,和灵运交情特好。
少帝即位,权力由大臣掌握,灵运联合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司徒徐羡之等人以为他是一种祸患,将他排斥出朝廷,去任永嘉太守。 永嘉境内有名山胜水,这正是灵运素来爱好的。
离开京城来做太守,既不得志,于是任意遨游,走遍了永嘉各县。一次出游,动辄超过十天,或者一月。
治理政事,听断诉讼,不再关心,所到之处便作诗以表达他的情致。宋文帝即位,灵运被征为秘书监,两次征召,都不应命。
文帝命光禄大夫范泰送去书信敦促勉励,他才离开会稽入京。文帝命他整理皇家图书,补充他的遗缺,又命他撰《晋书》,粗略地分出了条目,而书终没写成。
不就升迁为侍中,文帝对他赏赐恩遇非常深厚。灵运的诗和书法都达到了当时独一无二的水平,每作成一文,便亲手将它写出来,文帝称它为二宝。
灵运此时已自以为身在名流之列。应当参与时政,而至此,文帝还只以文士的身份相待,每次陪伴皇帝饮宴,谈论赏析诗文而已。
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的名声地位从来就没有超过灵运,但都受到重用。灵运心中既是不平,便经常托病不到朝廷值宿。
在住地挖掘池塘,种植藩篱,栽种竹子、果树,驱使公府役使去劳动,没完没了。 出城游览,有时走一百六七十里,十多天也不回府。
既不上书皇帝说明情况,也不请假。皇上不想伤害了大臣,便讽示以旨意暗示他停止这种游玩。
灵运上表说是有病,于是皇帝给假,让他东归始宁休养。临行时,上书劝文帝征伐河北。
灵运回到始宁以后,仍旧游玩饮宴,夜以继日。 又被御史中丞傅隆弹劾免官,这年是元嘉五年。
4. 文言文阅读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警悟爱文义,而性轻易,与太子左 (1)A 轻易:轻浮.(2)B “少蒙先皇优慈之遇”与“长受陛下睦爱之恩”,“在心必言”“所怀必亮”都是对仗结构,由此确定答案选B.(3)D 不是刘义真,而是刘义符.(4)①所求索:索要供应;与:给予;表:上书.句子翻译为:刘义真来到历阳之后,不断向朝廷索要供应,掌权的朝臣每次都裁减,不完全给予.刘义真深怀怨恨,经常有愤懑不平的言论,又上书朝廷请求回到京师建康.②诘旦:凌晨;入自云龙门:从云龙门入官;诫:说服;莫:没有人.句子翻译为:乙酉日凌晨,檀道济引兵开路,徐 羡之等随后继进,从云龙门入官.刑安泰等已先行说服了皇家禁卫军,所以没有人出来阻挡.答案:(1)A(2)B(3)D(4)①刘义真来到历阳之后,不断向朝廷索要供应,掌权的朝臣每次都裁减,不完全给予.刘义真深怀怨恨,经常有愤懑不平的言论,又上书朝廷请求回到京师建康.②乙酉日凌晨,檀道济引兵开路,徐 羡之等随后继进,从云龙门入官.刑安泰等已先行说服了皇家禁卫军,所以没有人出来阻挡.参考译文: 南豫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聪睿敏捷,喜爱文学,但是性情轻浮,常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以及慧琳道人等情投意合,过从甚密.刘义真曾经说:“有朝一日我当上皇帝,就任命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慧琳道人为西豫州都督.”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性情傲慢偏激,不遵守法令及世俗的约束.当时朝廷只把他放在文学侍从之臣的位置上,却不认为他有从事实际工作的才干.而谢灵运却自认为他的才能应该参与朝廷机要,因而常常愤愤不平.颜延之是颜含的曾孙,喜爱饮酒,放荡不羁. 徐羡之等对刘义真与谢灵运的交游,十分厌恶.刘义真的旧部范晏曾婉言规劝刘义真,刘义真说:“谢灵运思想空疏不切实际,颜延之心胸狭窄,见识浅薄,正如魏文帝曹丕所说的‘古今文人,多不拘小节,呀!然而,我们凡人性情相投,不能像古人说的互相理解而忘了言语那样.”于是,徐羡之等认为谢灵运、颜延之挑拨是非,离间亲王与朝廷的关系,诽谤朝廷要臣,贬谢灵运为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始安太守. 刘义真来到历阳之后,不断向朝廷索要供应,掌权的朝臣每次都裁减,不完全给予.刘义真深怀怨恨,经常有愤懑不平的言论,又上书朝廷请求回到京师建康.谘议参军庐江人何尚之多次进言劝陋,刘义真拒不接受.此时,徐羡之等已经在密谋策划废黜少帝刘义符,但废黜刘义符后,身为次子的刘义真依照顺序,应当继位.于是,徐羡之等便利用刘义真与刘义符之间早已存在的宿怨,先上疏弹劾刘义真的种种罪行,将刘义真贬为平民,放逐到新安郡.前吉阳县令堂邑人张约之上疏说:“庐陵王从小就得到先帝优厚慈爱的待遇,长大后又受到陛下和睦友爱的恩宠,所以心里有什么话,一定要说出来,内心想什么,一定会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或许在某些地方违背了为臣之道,招致骄傲放纵而带来的灾祸.但他聪明早熟,确有过人的才华,应该对他宽容教养,发挥他的长处,宽恕他的缺点,以恰当的方法训戒引导,升降都不应该过急.如今朝廷突然剥夺了他的爵位,把他放逐并幽禁到边远的地方.对上伤害了陛下手足之情,对下使远近民心仓皇失措.我认为,我们大宋刚刚建立,宗室枝叶未繁,应该广泛树立藩属屏障,互相之间,敦厚和睦.人谁能无过,可贵的是能够改过自新.刘义真是武皇帝的爱子,是陛下的品德美好的弟弟,怎么可以因为他一时之过,就长期地舍弃放逐!”奏疏呈上后,朝廷任命张约之为梁州府参军,不久,便把他杀了. 徐羡之等因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是刘宋武帝时代的大将,威望震慑朝延内外,而且掌握强大的军队,于是,便征召檀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二人先后抵达京师建康,徐羡之等就把废立皇帝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当时,少帝刘义符在皇家华林园造了一排店铺,亲自买入卖出,讨价还价;又跟左右佞臣一起,划船取乐.傍晚,刘义符又率左右游逛天渊池,夜里就睡在龙舟上.乙酉(二十五日)凌晨,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随后继进,从云龙门入宫.刑安泰等已先行说服了皇家禁卫军,所以没有人出来阻挡.刘义符还没有起床,军士已经闯入,杀掉刘义符的两个侍从,砍伤刘义符的手指,将刘义符扶持出东阁,收缴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文武百官向他叩拜辞行,由军士把刘义符送回他的故居太子宫.。
5. 文言文《王弘之归耕》翻译 译文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临沂人,是宣训卫尉王镇之的弟弟,王弘之幼年丧父,家境贫穷,由外祖父何准抚养。堂叔王献之和太原王恭都很器重他。晋安帝隆安年问.任琅邪王中军参军,后迁任司徒主簿。家境贫寒,但生 *** 好山水,自请任乌程县令,不久就因病回牵。桓玄 辅佐晋安帝,桓谦起用他为卫军参军,当时琅邪郡的殷仲文回姑苏.满朝官员都去饯行,桓谦约王弘之一起去。王弘之答道上:"但凡去饯别送行,彼此必有情谊,下官与殷仲文风马牛不相及,没有缘由跟着去送行。"桓谦认为他说的很对。他的母亲随同兄长王镇之去安成郡,王弘之使辞去官职.一同前往。
太祖登基后,堂哥王敏弘任左仆射,又奏请朝廷说:"王弘之高尚的品行很早就表现出来了,清苦的节操在暮年更为彰著。如今国家内外安定,应当修治太平的教化,招聘隐居的人士,用以勉励淡泊谦让的美德。"元嘉四年,朝廷征辟王弘之为通直散骑常侍,他又不去就职。敬弘曾经脱下轺襄大衣送给他,他就穿上貂裘大衣去采药。
弘之爱好垂钓,上虞江有一个地方名叫三石头,他常常在此处垂钓。路过的人不认识他,有人问:"渔夫钓的鱼卖不卖 ?"弘之回答:"我钓不到鱼.钓到了也不卖。"太阳落山时他装上鱼进入上虞外城,经过亲朋故友的门口,分别放一两条鱼在门内后走开,始宁的沃川有山水美景,弘之又靠着山岩修建房舍,谢灵运,颜延之对他都很钦敬,谢灵运钦给陵王义真信中说:"会稽境内既富于山水美景,因此江左臆居的名士大都在那里居住。然而时当末世.人们追求荣禄,真正能隐居的人不多,有的人因有才能而为朝廷征召,不能实现他们隐居的意愿。至于象王弘之辞官归耕,已经超过三十年。孔淳之隐居山谷。从开始坚持到今天; 阮万龄辞官赋闲,继承前人事业;浙河以外,隐居山泽,就是这几位罢了。他们德行既可远比伏羲,唐尧时代,又能教育激励贪婪竞求的人。殿下爱好真朴。喜欢古风.平常就如同老百姓一样。如果派遣一位使者对他们有所慰问,那可真是千栽的美谈了。
过了四年王弘之去世,时年六十三岁。颜延之想为他写悼词,写信给王弘之的儿子王昙生说:"你父亲有超越世俗的节操,凡是有见识的人,对他都很钦慕向往,执笔能文的人,本应有所记述。何况我倾幕他的高风,私下把叙述他的德行作为自己的事,只恨我文笔笨拙,不足以表达他的美德。"悼词竟未写成。
原文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临沂人,宣训卫尉镇之弟也。少孤贫,为外祖何准所抚育。从 叔献之及太原王恭,并贵重之。晋安帝隆安中,为琅邪王中军参军,迁司徒主簿。家贫,而性好山水,求为乌程令,寻以病归。桓玄辅晋,桓谦以为卫军参军。时琅邪殷仲文还姑苏,祖送倾朝,谦要弘之同行,答曰:“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谦贵其言。母随兄镇之之安成郡,弘之解职同行。
太祖即位,从兄敬弘为左仆射,又陈:“弘之高行表于初筮,苦节彰于暮年。夸内外晏然,当修太平之化,宜招空谷.以敦冲退之美。”元嘉四年,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又不就。敬弘尝解貂裘与之,即着以采药。
性好钓,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钓于此。经过者不识之,或问:“渔师得鱼卖不?”弘之曰:“亦自不得.得亦不卖。”日夕栽鱼入上虞郭,经亲故门,各以一两头置门内而去。始宁沃川有佳山水,弘之又依岩筑室。谢曼运、颜延之并相钦重,灵运与庐陵王义真笺日:“会境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但季世幕荣,幽栖者寡,或复才为时求,弗获从志。至若王弘之拂衣归耕,逾历三纪;孔淳之隐约穷岫,自始迄今;阮万龄辞事就闲.纂成先业;浙河之外,栖迟山泽,如斯而已。既远同羲、唐,亦激贪厉竞。殿下爱素好古,常若布衣。若遣一介,有以相存,真可谓千载盛美也。”
弘之四年卒.时年六十三。颜延之欲为作诔,书与弘之子昙生日:“君家高世之节,有识归重,豫染豪翰,所应栽述。况仆托慕末风,窃以叙德为事,但恨短笔不足书美。”诔竞不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3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